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尋找范蘭欽(比利星人Jalo)

范蘭欽.jpg

燒一帖符和熱水服下,急急如率令!去去去,滾蛋吧,范蘭欽!

       范蘭欽宣稱自己「出櫃」的那天,我剛好去上一堂名為「文化、認同與集體行動:一個歷史研究的觀點」的最後一堂課,那是專門研究社會運動的胡利歐教授開的課,那天我們討論的焦點好死不死,就落在台灣的獨立運動議題上,教授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認為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Te parece que eres taiwanes o chino?)我還沒回答前,幾個瞭解我立場的西班牙同學就搶先替我回答,當然是台灣人。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問題台灣人都搞不清楚,這個台灣議題成了我們結束這堂課最好的總結:Identidad---認同。


        因為談到了台灣獨立運動的兩個環節,一是爭取國際社會認同,另一個問題我們老師一針見血地點了出來,就是台灣眾多有形無形的范蘭青們。

騜當選後,歐盟地區許多國家開始在台灣人的居留卡上國籍欄產生微妙的變化,西班牙這個歐盟內最挺中國的國家,當然也不例外,悄悄地國家一欄由TAIWAN,變成 TAIWAN,CHINA,且只有西班牙內政部的電腦如此,明明鍵盤敲入TAIWAN,銀幕也只有TAIWAN,但是奇怪地列印出來就會自動加上字尾CHINA,西班牙內政部電腦彷彿范蘭青一般,如此地理解台灣騜統的心底的吶喊,自動地給顯現出來。

       認同是一個恐怖的教育建構過程,有來這裡留學的台灣學生,具有堅定的台灣認同,出門在外碰到人一定說是台灣人,但是,當到了西班牙的外國人辦事處填寫局留申請資料時,「習慣」地填寫國籍TAIWAN加上刮號R.O.C.,想當然爾取得正式居留時國家欄大剌剌地被寫上CHINA(連國家代碼都是CHN而不是台灣的TWN),而不是現有版本TAIWAN,CHINA,既使他很清楚台灣的立場,也支持台灣,但范蘭欽已經深埋在他內心深處成為習慣、自然反應的一部份,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自然流露出來,范蘭欽早就成為許多台灣人們血液裡的一部份,這就是范蘭欽的利害。

       課堂上我們談到有沒有解藥?

      教授問我到台灣的移民先後大約的時間與台灣解嚴的時間,搖了搖頭,彷彿讚嘆國民黨范蘭欽們的功力深厚,想拔都拔不掉。

       最近剛好在讀一本西班牙研究東方移民的教授Glady Nieto寫的中國移民在西班牙,他形容移民到國外的中國人是一個「對他的國家充滿依戀的移民社群」,政治上他在書中區分了中國與台灣的移民,但大部分章節對於中國與台灣並沒有明顯的區隔,尤其移民後代的教育上,由於台灣的海外移民較早於中國,因此西班牙的所謂華僑學校,較早期都是台灣人設置的,由使用的教材都是注音可以辨識得出來,該研究中談到這些海外「華人」如何建構下一代的國族認同,課本不斷地重複我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是在海外的中國人,我愛中國,也愛本地國(西班牙)…,不只一本課本如此,每本幾乎如催眠一般,不斷地重複這些字句,已經過份到帶有一種國族主義的色彩了。






       還記的小學的作業本後那一排永遠不變的對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作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中國人=好學生,好學生當然才是中國人,而且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高級外省人?),那壞學生呢?其他中等的學生呢?就變成陰陰沈沈的壞學生嗎?或者理所當然就是范口中的「台巴子」了。






       國族主義生根無所不在,如習慣用本省、全省,大陸等字眼,說台灣光復不說終戰,說國民政府遷台,不說戰敗逃難來台(彷彿中國還是我們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的范蘭欽陰影深植在人心深處,不時會探頭出來問候大家,也成為習慣無所不在,我找不到解藥,於是我回過頭來尋找IDENTIDAD這個字的原始字意,希望能夠看見一線曙光,根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的字典對Identidad該字的解釋主要有下面幾個詮釋:



1.個別、私人,或者一個社會(共同體)的特質顯示出來的集合體,面對其他的(人或共同體)。

2.一個人具有與他人相同和不同的意識。

3.尋求或設想彼此相同的事物或相同是誰的行為。



       是的「范蘭欽」就是第一點中所說的其中一部份社會顯示出來的特質,但問題是他企圖代表全部的集合體,

第二點說明的是Identidad必須同時具備與他人相同於不同的部分,但范蘭欽認為我就是不同與相同的全部,

第三點是必須產生行為去尋求或設想彼此的共同點(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有差異的個體),范蘭欽就的行為就是建立彼此的共同點,但去除個體的差異,一起高喊我們都是范蘭欽(Identidad)!原來這就是范蘭欽啊!


      接下來要如何下藥,拔除台灣人心底、血液裡的范蘭欽,確實要下一番功夫,但感謝郭冠英先生,揭開了范蘭欽的面紗讓我們有機會面對台灣人心底的范蘭欽,好好地審視一番。

燒一帖符和熱水服下,急急如率令!去去去,滾蛋吧,范蘭欽!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瑪麗亞,真行喔!(請用台語唸) (by 月出)

     

        

寒假回台灣兩個月,除了吃吃喝喝是一定要的行程外,打開電視看看台灣現在演些什麼也是一定要的。在這堆有營養沒營養的影像之中,「3M 乾濕一把罩」的瑪麗亞廣告讓我回到歐洲一個月都還無法忘懷。因為,這個廣告,不僅透露了台灣的地緣位置與文化風貌,更重要的是,它用台灣隨處可見的現狀為素材,創造了屬於台灣自身的新意象。


廣告的開始於日本傳統音樂,阿信在和室中跪著埋頭擦地,突然碰到一隻抬起的腳擋在前方。順著腳往上,一位睥睨的貴婦說著:「這裡有點髒。」,一邊就梳起長毛愛貓,讓白色貓毛雪花般的飄落,擦也擦不完。鏡頭一轉,一位台灣阿嬤身邊膚色深黝的外傭,用著南島口音的國語跳起來叫道:「看不下企啦!」,於是,這位瑪麗亞身手矯健的跳進電視,叉腰扭臀、動作伶俐地示範起先乾後濕、乾濕一把罩的除塵拖把。台灣阿嬤看了不禁哈哈大笑,畫龍點睛地以台語讚道:「瑪麗亞,真行喔!」廣告就在瑪麗亞、阿信和貴婦的拖把搶奪中落幕。


許多人看到這個廣告都說:「好好笑唷」,而這個好好笑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片段,被生動的編組進影像敘事中。透過我們對影像的觀看,影像中的敘事剎時像千萬面鏡子,折射出現實種種樣貌,讓我們不得不會心一笑。




首先,貴婦和阿信,是我們極其熟悉的日劇意象。穿著素色和服的貴婦,一邊不斷梳落貓毛,一邊帶著笑容地說:「辛苦妳啦!」(日語),擺弄的是我們熟悉的日劇貴婦姿態。而阿信,穿著日劇「阿信」中阿信的深色主打服,梳著日劇「阿信」中的傳統髮型,跪著擦地、遭受苦毒,當廣告出現的第一秒,觀眾即刻浮現「阿信」意象。瑪麗亞黑黝的皮膚,身材有致,穿著牛仔褲ㄒ恤,說著南島口音的國語,活潑熱情。這樣的外傭形象,我們給她們的稱謂是「瑪麗亞」。廣告中的阿嬤則是現實中再平常不過的阿嬤。自己說著台語,看著日劇聽著日語,身邊伴著來自南島說著南島口音國語的外傭。就像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東亞島鏈上,北接日本,南鄰菲律賓。在文化上,台灣也交雜著日本與南島的多元面貌,如同阿嬤多語言多文化的日常生活。


仔細分析起這短短三十秒鐘的廣告人物,不過四個——阿嬤、瑪麗亞、阿信和貴婦。以電視劇內外分有兩組,電視劇內有貴婦和阿信,電視劇外則有阿嬤和瑪麗。而電視劇內外剛好是兩組上下關係的對照,所以用上下關係來分,上位者是貴婦和阿嬤,下位者是阿信和瑪麗亞。而如果用族群文化來分,則有三組:電視劇內的日本文化組、阿嬤的台灣文化和瑪麗亞的南島文化。


 廣告中,除了產品介紹的台詞和貴婦「這裡有點髒」、「辛苦妳啦」的台詞外,只有三句台詞:瑪麗亞的「看不下去啦」(中文)和「都沒有在看廣—告—」(中文),以及阿嬤的「瑪麗亞真行喔」(台語)。除了「都沒有在看廣—告—」(中文)是產品介紹的引言外,「看不下去啦」(中文)和「瑪麗亞真行喔」(台語)則在整個廣告敘事裡擔任重要任務。


其實,電視劇內外的兩組上下關係本該是兩條平行線互不相交,瑪麗亞的「看不下企」是這兩條平行線產生關係的樞紐。在瑪麗亞踏進電視劇,不僅交錯了戲裡戲外,同時,以她生動活潑的肢體表現和產品介紹,成為這齣廣告的主角,並且翻轉了她和阿嬤的上下位置。當阿嬤興奮地稱讚:「瑪麗亞,真行喔!」(台語)時,瑪麗亞已經從一般刻板印象的雇傭位階翻轉成廣告敘事中的主角,而這是另一層,戲裡戲外的翻轉交錯,即我們這個世界的價值與廣告敘事中價值的交錯,以廣告敘事中的價值翻轉了現實價值。


瑪麗亞的價值翻轉不僅僅在雇傭階級上,還在語言階級上。從我們自小的「國語」教育,以及電視媒體上的主播主持人泰半字正腔圓地說著中文,在一般刻板印象裡塑造了語言的位階,讓中文高於母語和其他語言。但是,在這個廣告裡,阿嬤自己習慣說台語(我也很難想像用中文可以表達這個畫龍點睛的力度,難道是捲舌地說「瑪麗亞真有妳的」?),收看日劇聽日語。中文並不在這個台灣人角色的阿嬤身上出現,整個廣告唯一說中文的是外籍雇傭瑪麗亞,而且瑪麗亞的中文帶有濃厚南國風味。中文原先所在的高級位階,也被這唯一說中文的瑪麗亞錯亂了。


於是,這部廣告用台灣尋常的形象,形構了整串新的台式符碼。同時,這串符碼更為台灣提供一種階級翻轉與文化交融的遠見。

「中國╱『秦阿』主義」在台灣 by 髏歷塔





如果,薩依德
(Edward W. Said) 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指涉的是一套西方人所建構的關於東方的認知與話語系統,並在這套刻板過程中,東方為了迎合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屢屢也不自覺地「再現」了西方刻板下的東方形象,並由這套認知與再現,合理化了西方相對東方的優位,與遂行對東方的文化和殖民宰制。







同樣的,自詡為「高級外省人」的郭冠英,抑或是台灣一群以「中國人」自居的人,他們想像並再現的「中國」,往往遠非當下如實的中國,而毋寧是一種想像中的「中國」,並透由再現的過程中,產生一種類似薩依德「東方主義」效果的「中國主義」或者稱之為「秦阿主義」(Chinaism,台語發音的『秦阿』,即是”china”╱「支那」的發音)。台灣服裝品牌夏姿以販賣「中國風」的方式,進軍巴黎服裝市場,但值得提出疑問的是,夏姿以服裝風格作為對中國的再現跟凝視,並在巴黎展秀給西方人觀看,事實上不過是一種擬似「秦阿主義」的翻版罷了,並同時在再現過程中將台灣經驗與歷史給「他者化」,甚至將多元與歧異分雜的「中國」給單一刻板化。







312號,夏姿在巴黎發表2009秋冬「時」裝秀,根據報導︰







2009年秋冬的夏姿新裝,以「詩路」為主題,創辦人王陳彩霞表示,中國古代經由絲路將東方的珍貴絲綢商品輸往西方,透過絲路讓西方看見東方文化藝術,所以夏姿新一季的設計是以湛藍神秘的月牙泉與蒼茫大漠色彩為主要基調。







夏姿的時裝發表會中以琉璃藍、榴花紅、藏青、葉綠等色彩運用在箱型、倒梯形等50年代經典結構輪廓上,也以唐朝高腰筒形線條、中式交錯襟細節顛複傳統造型及簡單俐落的設計加上刺繡圖紋,表現出唐朝的高雅生活情調,以及纖細摩登的新女性形象。」











夏姿在
1978年由王陳彩霞創立,一直以生產改良式「中國服」為主要設計,在1989年參加「台北國際紡織週」動態時裝發表會,以「赤字」為主題,以中國人較熟悉的事物,如西域敦煌的佛教色彩、中國邊疆民族的豪放灑脫、赤燄中再生的火鳳凰、西天取經的虔誠與求真等,表現在服裝展示上,希望能創造出中國人穿的藝術風格。1990年參加第四屆的「台北國際紡織週」的「國內設計師作品動態展」,以「地球環保」及「中國青」的流行意識來做創作。







對於夏姿歷年來服裝設計的主題,個人一直有一些疑問,那就是夏姿一直不斷闡述她們的設計理念是以中國五千年文化做為出發,希望做出「台灣獨創的中國服裝」,針對這個設計的中心理念並比對歷年來她們的設計作品,夏姿的「中國再現」,不僅讓台灣消失,更狹隘化了所謂的「中國」,進一步弔詭的是,「夏姿」希冀的「台灣獨創的中國服裝」本是企圖透由此種「台灣土地上設計誕生的中國服裝」,證成台灣不管在文化上、血緣上、地緣上、甚至未來上都與母體中國具有不可分割的延續性的努力,但此努力似乎並未成功。







以夏姿2009年的設計理念來看,其透由「詩路」的中西交往歷史,企圖勾串起中西雙方的文化親近感;然而,夏姿以服裝風格為表現的「絲路」再現,其背後的「思路」想像,卻是相當狹隘的以「中原」為中心的出發。







首先,是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西域絲路是其通往西方的路徑,也是所謂「西方」進入東方的渠道。但事實上,此種中西交往的西域經驗,在現實上根本沒有以台灣為原點,海路為渠道所輻射擴散的東西交流歷史可容身之處。撇開台灣考古學家近年從全台各地出土的種種文化圈遺址拼湊出年代久遠的台灣原住民的東西交往歷史,端就粗暴的「漢人中心」的歷史而言,台灣過去這四百年來,打從鹿皮貿易、武裝商人(海盜)在台灣的活動出沒,甚至後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設立的貿易據點的歷史以降,「海路」這條把「台灣」給輸送到西方,把西方帶進東方的「航道絲路」,為何沒有成為夏姿的「思路」,並以服裝風格再現於巴黎呢?







在「詩路」的設計理念裡看不到「台灣」歷史的影子,看不到台灣東西交往的過往,雖說夏姿希望做出台灣獨創精神,但台灣卻不見容於夏姿的設計理念裡,在這條「詩路」的設計概念上,台灣幾乎是邊陲不存在的。以台灣作為東亞貿易中心,鄭成功的海商貿易集團、荷蘭東印度公司及其攤開的在東南亞貿易路線的空白不存,是故,當這些設計師們再現東方或中國之時,總是很自然地跳過台灣,她們所謂的「中國」,其實剛好是不包括台灣的。







退一步而言,夏姿於巴黎的中國再現,其實也僅止於「內地中原」和「大陸本位」的想像。不可諱言,中國所謂漢唐盛世中,「西域」乃是中國跟西方的重要交流渠道;同時,中國南北朝之前,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儘管隨著南北朝的歷史序幕拉啟,經濟重心南移,或許基於所謂中國的外患以北方居多,故行政中心仍舊座落於中原。但是,13世紀福建泉州(莿桐)成為世界第一大港的實情,以及明成祖發動的靖難之役之後,或許是基於搜捕外逃南洋的明惠帝,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篇章也於1405年開始啟程。於是,福建、廣東作為「僑鄉」的歷史也逐漸地被認識。







職是之故,中國非中原地區東西貿易的活絡,乃來自於海路,端看全世「茶」的發音以粵語的”cha”跟閩南語的”thee”即知,這條不亞於「西域絲路」的東西海路渠道,根本也不存在於夏姿以服裝作為再現的「中國」視野之內。







夏姿一貫地以絲路的想像,作為在世界服裝中心巴黎的「中國再現」,其「思路」有著高度的壓抑不僅排除了邊陲的中國南方的海路東西交往歷史和文化,同時,更讓台灣在此種中國再現中,根本無見容之機會。







如此看來,夏姿長期所謂「台灣獨創的中國服裝」,不過是一種「秦阿主義」(chinaism),另外夏姿的「中國」,遠非對岸中國人的中國,只是夏姿狹隘想像中的中國。誠如,一生最大夢想即是生活在「中國台灣省」的郭冠英,只能將其夢想實現的基礎寄望於那其筆下嘴中的鬼島「台灣省」中,而不是在那地大物博的「對岸中國」時,郭冠英想像中的中國早已遠離他而去。果若如此,郭冠英的中國想像,不過像是穿著夏姿「秦阿主義」(chinaism)的服裝在街頭叫賣,並只能賣給「非中國人」罷了?!
















謝謝Shinichi的修正編輯.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帝國の南に輝く南十字星 - 高雄1936 (by Jon)


                             《大高雄建設論と市の現勢》都市計劃論文集 (1936)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精英/Eslite by 蘿莉塔








我有一位好友阿金抱怨,她跟男友在半夜12點想約會卻找不到地方混,沒錢到Motel(男友被迫放無薪假,薪水減了大半),又不想到大安森林公園餵蚊子,於是就到台北24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閒晃,發現整間書店都是人,這應該不算是什麼稀奇古怪的現象,怪的是,她發現書店裡有很大半的人都穿得很「漂亮」,對的,是漂亮,讓她對自己的素顏自形慚愧,於是大抱怨什麼時候穿著光鮮亮麗成為上書局店前必要的準備呀。






我想到另一則也是因誠品而起的抱怨,來自於我的另一位好友妮妮,她曾經拒絕過一個男生K的追求,就是因為K說他沒去過誠品書店,妮妮覺得K很不可思議,活像山頂洞人,但我心想「什麼時候逛誠品變成現代人的必修功課了」。







「誠品」,有一個法文名字eslite,精英的意思,我開始有一點想像,難怪「誠品」與「漂亮」似乎畫上了等號,又難怪「誠品」跟「現代」有掛勾,這樣的等號跟掛勾表面上好像讓某些人的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更精英化,但卻也同步地將某些人區隔開來,並讓她們被歸類為「山頂洞人」或「不漂亮的」甚至是沒有文化品味的,套一句法國大師Pierre Bourdieu(布赫迪厄)的話,上誠品變成了一種文化財貨的消費象徵,而這樣的消費反映了區別策略的運作,也就是文化領域裡的階級鬥爭。



為什麼要用文化資本的擁有來區別他者呢,我想是因為當經濟資本無法區別出社會階級高低的時候,階級鬥爭就進入文化場域裡了,在歐洲,當大家平均所得已經差異較小的狀況下,經濟資本無法完全成為炫耀的類項,這時候文化資本遞了上位,成為資本家用以維持其階級高度的所有,於是有錢人開始吃生產在法國西南部
Perigord最好的松露(標示出特殊出產地可視為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加持),吃Malossol(馬羅索)魚子醬配伏特加(還特別註明不能使用銀湯匙,因為銀湯匙會讓魚子醬染上金屬味,吃的方式及工具被儀式化及專業化),抽古巴Puro(普洛)的雪茄,喝蘇格蘭Islay(艾雷島) Laphroaig的單一純麥威士忌,將品味這些美好的東西形塑為高尚文化,在品味上大做文章,成了雄厚的文化資本象徵,進一步區隔出高尚精英文化與平民文化的差別。



回來看台灣,首先,我們的經濟資本差異已經不大了嗎
? 社會分化戰場已經由經濟場域轉戰到文化地域了嗎? 3冊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誠品要價1900元,在秋水堂只要1200元,這700元的鴻溝你我已經跨過了嗎? 大放無薪價的勞工們一個月平均最低薪資17280元,倘若是從南部北上求職的勞工,必須每月支付房租7000元,基本生活開銷5000元,可能還要寄錢回老家,剩下的錢夠她踏入誠品一步嗎?先不論是否能在裡面消費好了,在經濟資本還未進行把關前,文化資本的差異區隔化恐怕已經把人給隔離了(穿著不體面或不熟悉誠品精英氛圍還不敢進誠品),在台灣,經濟與文化場域同時承載著不斷的階級鬥爭,傷痕累累的台灣人,你累了嗎。

Separate but equal(by威克勞)



(美國憲法原文,取自維基百科)



西元
1896年,The Supreme Court(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Plessy v. Ferguson一案中宣告:
大眾運輸工具的黑(有色人種)白分離的政策(法律),  

只要兩者間的對待相當,就不違反平等權保障,而合憲。  

意思就是說,公共運輸只要對黑人或白人都有提供相當的服務, 

那麼黑白不得同車的制度就不違背美國憲法增補條文第14條的平等權保障。

 
(也不違背增補條文第13條的廢除奴隸制度規定)


這個判決的效應,是在憲法上給予了種族隔離制度的價值肯定,

穩固了種族隔離(歧視)的正當性,也讓這樣的歧視更普遍地擴散到各領域,   

當時的聯邦最高法院在以種族作為差別待遇標準的案件上盲目了,  

讓美國憲法在平等權的保護上產生漏洞。

直到1954年,聯邦最高法院在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案中宣告Separate but equal這個原則在教育領域違憲,  

以及後續一連串的相關判決中陸續宣告許多黑白分離的法律(州法)違憲時,  

才開啟了美國憲法在種族上的平權保障,  

但當時許多州政府拒絕仍遵守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 

繼續執行被宣告違憲的種族分離法律,幾乎引發了憲政危機, 

最後在聯邦政府動用軍隊來強制執行護送黑人小孩進入白人學校 

(州則是派遣國民兵擋在學校前)就讀下,  

美國才在公共領域上逐漸解開黑白分離的死結,逐漸踏入黑白平等的時代。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判彙編,取自維基百科)


看到美國這一段憲法平等權的演變歷史,
 

可以知道種族歧視到種族真正的平等有多麼艱辛困難,
也因為這樣的背景,讓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碰到以種族作為差別待遇標準的案件上,
要皆採取嚴格審查標準,幾乎一律宣告違憲,怕的就是,種族歧視繼續加深擴大。

為何聯邦政府要派軍隊去執行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不這樣做就會引發憲政危機?
因為當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一再不被尊重、不被執行時,
表示做為憲法價值最後守護者的司法權已經失效,司法權作為法律秩序下
紛爭解決最後仲裁機關的功能也將失去(可能引發的則是更大的紛爭),
另外,建構在權力分立(三權分立)下的政府運作原則將被打破,
也將失衡,造成獨裁的危機,  

因此美國聯邦政府不惜動用武力來執行憲法判決,維護憲法價值。


在這樣的脈絡下來理解
Obama當選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 

格外讓人有感觸,相信他的當選,
將大大有助於美國內部的團結(當然,也要平安當完任期), 

也讓這個國家令人尊敬,縱使不認同美國人那套自以為是、自認普世價值的傲慢,  

但也不得不承認,人家很努力在實踐自己的憲法價值,一步一步朝這個價值邁進。


這也讓我們看到,對於價值的捍衛與執行的重要,

對照起台灣政治人物言必稱遵守憲法、捍衛人權,
行動卻是完全相反的行徑,就讓人對於台灣的憲政體制是否真實,感到疑惑,
陳雲林事件,除了集遊法本身的爭議外,行政機關惡意違法、違憲去執法,
是一個具體的例證。(牴觸釋字445號解釋所揭示的憲法意旨)

而在民國9010月公布的釋字530號解釋提到:
....為期符合司法院為最高審判機關之制憲本旨,司法院組織法、法院組織法、
行政法院組織法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組織法,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二年內檢討修正,
以副憲政體制。』迄今已經七年多,司法院組織法在國民黨一直佔有多數的國會裡
無法修正通過。

民國9110月公布的釋字550號解釋針對當時台北市政府不願意分擔健保補助一案,
也認定全民健康保險法相關規定合憲,地方政府不能拒絕分擔,
迄今,也已六年多,地方財務狀況最佳的台北市依然不願意執行,
甚至連分期攤還的具體作法都沒有。當時提請解釋的台北市長,
號稱是哈佛法學博士的馬先生,也已高居總統之位了。

當遵守憲法的宣稱,事實上僅止於遵守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法法統(按現代憲政主義下,
憲法的生命就在於基本人權的保障與權力分立,而非國名、國土範圍這些所謂的法統),
捍衛人權的主張,事實上僅止於政府官員的人權(所以,不要老是以數據、
施政無方要閣揆下台),我們就不難理解,現在的諸多光怪陸離、
精神分裂的亂象為何不斷發生,我們的政府官員跟立法委員永遠可以自行決定
要不要遵守憲法以及要遵守什麼樣的憲法。

所以,CECA這種涉及到國家重要政策及走向的事務,

當然也可以不遵守釋字520號解釋裡所揭示的:  

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之憲法意旨暨尊重立法院對國家重要事項之參與決策權。
反正都是一黨可以決定,權力分立原則就當是個屁了, 

立法院當個橡皮圖章即可,參與什麼國家重要事項之決策呢?



separate but equalseparate is unequal是一項難得的進步,  

依循的,是憲法上平等權保障的價值實踐,  

而台灣的憲法價值,何時才會真的進入人民與政治人物的心中,

再進
一步去實踐呢?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中天的228泯恩愁?? by 髏歷塔


中時影音之《228泯恩仇》





昨天看電視不小心看到中天電視台製播的《228
泯恩愁》,一開始還想說中天都願意製播228特輯,還強調和解愛台灣,那麼中天有可能不是像大家所批評的那般是報導立場非常偏頗的媒體才對,一開始看到許多台籍老兵(他們多是加入國民黨軍行列飄揚過海到對岸與共軍做戰)受訪的片段,我原本還想說這個特輯會不會在替這群老兵發聲,控訴政府對他們的忽略或不平等對待等等,後來越看越覺不對勁,到最後一段落,該訪談記錄的結論居然是,當時在上海的七十軍與六十二軍台灣兵因為聽說在二二八時期鎮壓台灣民眾的二十一師也同在上海,於是前去消滅該二十一師,因此二二八之仇恨應該就此了結,看到這裡我差一點沒把電視給砸了,這樣的歷史胡亂規結真的讓我說不出話來,把所有過錯推到二十一師身上,然後再胡謅得說因為台灣兵消滅了二十一師,所以228的仇恨應該一筆勾消,這樣說法也未免極度外粗糙了吧,試問當時指使二十一師鎮壓台灣人民的人的是誰呢?該替228仇恨負責任的難道不是該指使人嗎?我還真替二十一師的家屬感到悲哀呀,被指使去殺人,而後再被殺,指使者還跳出來大讚被殺得好呀,這是什麼泯恩仇呢?

更覺可悲的是,我身邊的人大多數對228事件的始末或歷史意義是什麼根本不了解(因為沒在歷史課本讀過),甚至多數對228都沒有任何感覺,好像這就只是一件遙遠的歷史事件罷了,我聽到最難過的是我一位朋友居然說:「228事件到底是真是假,誰知道。」(我知道很扯,但真的就是那麼扯),如果中天再製播更多相關於228的荒謬特輯,更扯的言論應該會絡繹不絕吧請問轉型正義有成功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