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細說阿凡達(二)(by 老皮蛋)


  ~前承連結



 

  電影中,RDAResource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是最大的星際企業(跨國公司?),就像是數百年前的東印度公司,Parker是其派駐 Pandora 星球的負責人,前引的歧視性語言(savage, blue monkeys)就是他說的(註五);他另有一段經典台詞:「我們把他們(納美人)當人看,幫他們蓋學校,教他們講英文,但是他們還是不肯配合撤離。」這讓人不禁想起馬英九說過的:「把原住民當人看」、「要好好教育原住民」、「他們(八八水災災民多為原住民)不肯撤離」,也讓人想起國民黨的推行國語/北京話,甚至讓人懷疑編劇抄襲馬英九的名言。


  相對地,植物學家 Grace 和人類學家 Norm 似乎是比較尊重納美人的,他們會說納美人的語言、主張「向他們學習」;這與 Parker 和馬英九是天壤之別。然而,植物學和人類學正是在殖民主義脈絡下興起的學科,也曾長期被白人殖民者利用:當殖民者踏入不熟悉的地域,當地的動植物是否可以食用、是否可以飼養種植、是否會造成危險、是否有商業價值,這些都是殖民者最關心的事,甚至某些植物(香料、橡膠、可可豆)就是他們遠征的主要目的;對當地原住民的研究(近代人類學的起源)也有相同的意義,原住民的體質和文化也被當成自然界(
Nature)的一部分,於是人類學和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等合稱為博物學(Natural history);我們正可以從此看出殖民者面對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態度、並了解植物學人類學與殖民歷史的密切關係。人類學最早的研究材料正是殖民者和傳教士的記錄,清康熙年間、郁永河為了採集硫磺而在台灣待了十個月,日後寫成的的遊記「裨海紀遊」也有類似的意義,作者關心的是資源開發和軍事占領、書中也對原住民有許多奇觀式的描寫。


陽明山硫磺谷的磺穴,圖片取自張威廉的攝影部落格(連結;該網址有關於硫磺谷和郁永河的簡要介紹。



  雖然如此,人類學仍然是對殖民主義最具反省力的學門之一。日本據台初期,樟腦採集事業受到原住民的抵制,甚至造成人命損失;於是日本政府派遣人類學家來台研究原住民、以利統治與開發,伊能嘉矩、鳥居龍藏和森丑之助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前來台灣,他們雖然接受殖民政府委託,但對原住民也有相當的善意與尊重。在西方,鮑亞士(Franz Boas)身為美國人類學的奠基者,他也曾奮力對抗美國的種族歧視(針對移民、非洲裔美國人、美國原住民)。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更是不能不提,他倡導參與觀察法、希望藉此獲得「土著觀點」(註六);這部電影中,幾位學者化身為Avatar、試圖融入納美人、藉此了解納美人的世界觀,靈感來源似乎正是「參與觀察法」。


  在馬凌諾斯基之前,人類學研究常是根據短期的田野工作,或是根據傳教士、探險家、旅行家的記述,而其中往往有許多奇觀式的描寫;這些都將異民族他者化、被動化、靜態化,成為可以觀看/研究的對象;在這裡,「觀看」隱含著距離與宰制、而非了解。電影女主角
Neytiri Jake 關於「看」的雞同鴨講、 Grace & Norm 努力向Jake解釋納美人的「看」、又要求他「用納美人的眼睛看世界」、影片尾聲時男女主角的「首次見面」,似乎都有對「殖民者的觀看」作出反省與質疑。


著正裝的布農族原住民;鳥居龍藏在1900年拍攝。



  反諷的是:雖然電影的某些劇情對白批判了「殖民者的觀看」,但電影的敘事架構與生產消費卻又複製了「殖民者的觀看」。
蘿拉‧莫薇 (Laura Mulvey) 1989年發表了「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一文,文章中從精神分析理論出發,對女性所承受的種種壓抑提出批判;她認為主流電影中的視覺快感來自於「男性的、宰制的、偷窺的、戀物癖的觀看角度」,而這觀看角度早已被電影生產者預設,觀眾只能認同電影敘事中的男性主角,並跟隨他的男性觀點凝視電影中的女性他者。同樣反諷的,大部分觀眾是「被動的、被迫的、缺少思考的」認同前述的觀看角度,從而肯定自己是「主動的、有權力的、經過思考的」,但這只是假象,而觀影的愉悅一部分就來自於這矛盾的、被灌輸的「自我感覺良好」。



  回到這部電影,它的敘事從男性殖民者的夢境和眼睛特寫開始、在男性阿凡達的眼睛特寫和同樣的夢境中結束,整個敘事觀點仍然是男性殖民者的視角;電影中的英雄avatar of Jake 擁有殖民者的頭腦和被殖民者的身體(註七);電影讓男性殖民者和女性被殖民者談戀愛(正如風中奇緣
Pocahontas),讓男性殖民者領導反殖民戰爭,讓被殖民者中的女巫主持轉移靈魂的施法儀式…;凡此等等,都再一次強化了「殖民者/被殖民者」≒「觀看/被看」≒「主動/被動」≒「男性/女性」≒「拯救者/被拯救者」≒「開化/蒙昧」≒「理性/神秘」≒「頭腦/身體或靈魂」…這些(殖民者塑造的)二元對立的刻板印象。就電影製作而言,籌畫者、出資者、拍攝者、傳播者都是(前)殖民者,潘朵拉星球/納美人(所影射的殖民地/被殖民者)仍然是他者、是被看的對象、也是被想像被敘述的對象,而且這敘述仍流於視覺的/奇觀式的描繪。而就電影觀賞而言,因為(前)殖民者的3D科技成就和熟練敘事技巧,擬真的效果更強,觀眾更不自覺被引導、會更認同「男性的、宰制的、拯救者的觀點」,觀眾獲得更高觀影愉悅的同時、也更把被殖民者當成奇觀。整體而言,在生產消費過程中,觀眾與跨國公司共謀、一同完成殖民者的虛擬的自我救贖。

  

~未完、請按連結



紅頭嶼(今稱蘭嶼)原住民(今稱達悟族);鳥居龍藏拍攝。 







註五:Parker 是公園管理者之意,這讓人想起專制君主的御苑、皇家獵場。殖民者也把殖民地當成私有的後花園,絲毫不尊重原先居住在那裏的人們;就像國民黨劫奪日本人留在台灣的、應該屬於台灣人民的財產和土地,並據為黨產或私人財產。


註六:馬凌諾斯基主張:研究者應該讓自己真正參與部落之間的活動,並適當的與自身的文化(當地的傳教士與殖民官員)保持距離,使自身真正觀察到土著生活中瑣碎卻又關鍵的習俗與規範;最後完成的民族誌應該呈現土著的想法與世界觀,而讓讀者理解不同文化(自身與當地)之間的差異,進而認識自身的本性。此之謂「參與觀察法」和「土著觀點」。時至今日,馬凌諾斯基已遭到許多批評,包括下文所提「對先前人類學的批評」,也被用來批評他。但整體而言,馬凌諾斯基仍可被視為促進人類學發展的重要功臣。


註七:電影開頭和結尾時的男主角眼睛特寫很有趣,它也可以是導演有意無意的自我指涉/自我解構。雖然筆者批評電影中的殖民者觀點,但筆者並非意指 James Cameron毫無反省,也不否定這部電影有可能激發觀眾的去殖民思考。此外,
avatar of Jake 擁有殖民者的頭腦和被殖民者的身體,很像過去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慣例或成見:黑人通常擔任外野手,因為「外野手只要跑得快就好」,至於「需要高度智慧作臨場判斷/野手選擇」的內野手幾乎都是白種人。最近王建煊的名言「漢人比較聰明」、「強壯的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顯露殖民者對被殖民者的建構想像,雖然王建煊否認「強壯的貓是指原住民」,但不可諱言,「強壯、會唱歌、不夠聰明」的確是對原住民的常見刻板印象。




  本部落格寫手,旅歐歸國學者簡道虔評論曰:1999 年英格蘭足球國家代表隊教練 Glen Hoddle 對中學生的演講「你我好手好腳,還有個不算太糟的腦袋,比一些業障深的人幸運多了...」。為了這句話遭到身心障礙團體抗議,就這麼下台了。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如有官員口出王聖人講的這句話,也是一樣的下場~下台一鞠躬。全世界號稱民主體制的國家,只有中國國民黨的官員、說出這種話還可以繼續當聖人。



~未完、請按連結

8 則留言:

  1. 難怪我看阿凡達時就覺得那句話怎麼那麼熟悉....

    圓來本國元首就講過這種話XD

    回覆刪除
  2. 很好的看法



    我的看法可能會比較主流



    一個掠奪資源的外來族群 最後終於被代表正義的本地人打敗了



    在這片了

    只要錢的 只想拼經濟的 專門破壞環境 不尊重生命的 被定議為邪惡

    的 (我的字典 邪惡的就是落後

    不向錢低頭的 保護懷境 尊重生命的 被定議為正義的 (我的字典 正義

    的就是先進的



    大自然的力量[樹神]最後回應男主角的訴求 所有的動物一起合作

    把邪惡的外來集團趕走



    很簡單的 好人把壞人打敗了 重點是3D的效果 刺激感官

    回覆刪除
  3. 只有納美人才是原來居住於此的人民,但地球人來了之後,地球人很聰

    明、武器又多,讓納美人處於弱勢階層;地球人應好好檢討,既然掌握了

    資源,就該為納美人做事。

    回覆刪除
  4. 今天, 我在看完《阿凡達》之後, 不禁掩面痛哭, 所哭為何? 不

    只是為了Na' Vi與眾生平等共處的生命觀而哭, 更為了發展方向

    徹頭徹尾完全錯誤的人類文明



    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句話: "Knowledge is power." 而

    我們人類也的確掌握了這句話的精隨, 隨後展開了工業革命, 以

    及資本主義的發揚光大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 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 "經由運用

    Knowledge(知識)所產生的Power(力量), 究竟是善的力量, 還是

    惡的力量?" 人類懂得製造飛機在空中遨翔, 而飛機可以用來空

    投醫療物資和糧食給災區, 也可以用來空投炸彈荼毒生靈, 飛機

    只是一項工具, 但這項工具會如何被使用, 端賴於使用者



    在中午看完《阿凡達》之後, 直到現在我依然感到十分痛苦, 因

    為我難以想像我所生存的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居然正如片中女

    祭司所說的: "行為怪異", 以及Jake所說的: "We are a race killed

    our mother."



    幸好我還年輕, 還不想死, 否則我現在心中的痛苦(很抱歉我一直

    重複這個字, 但這是唯一能形容我目前感覺的字), 可能會把我逼

    去跳樓自殺以求解脫



    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想想, 究竟有什麼方法能扭轉人類文明的發

    展方向, 也許有人會說人類已經沒救了, 我們只能坐以待斃等著

    地球被破壞殆盡, 但我認為說這種話的人才是真的沒救了, 因為

    他已經放棄了希望, 放棄了讓一切轉變的機會



    Though this is a fucking hell world seems never going to be

    perfect, still i will never ever give up on spending my whole life

    to make it better.

    回覆刪除
  5.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9/today-p1.htm



    王建煊進而表示,只有原住民才是原來居住於此的人民,但漢人來了之

    後,漢人很聰明、人又多,讓原住民處於弱勢階層;漢人應好好檢討,既

    然掌握了權力,就該為原住民做事。XD

    回覆刪除
  6. 有空去看看香港紀錄片---音樂人生吧

    真是轟動, 每天的票都一下子賣光, 連臨時加映而且是下午場都可以半

    滿...在香港上映半年還是滿...

    部落格裡有小主角兩三年後的反省...了不起

    這部電影語法非常強, 紀錄片比劇情片還精彩

    香港這個功利社會, 卻有很多導演願意拍香港與廣東傳奇人物...從南海

    十三郎到這個跟顧爾德有拼的天才小孩黃家正

    我看了兩次還是感動到不行....終極的目標就是人的意義

    讀了這孩子二十歲的文章, 其體會和佛陀, 以及費里尼相同!比我早將近

    二十年領悟!



    台灣近年來優秀的人物片就是無米樂了....

    台灣的歷史很活潑, 傳奇人物也不少, 藝術工作者卻少取材....



    只好寄望賽德克巴萊...唉, 連五億都湊不出來

    真人真事應該比純粹化單純化之後的寓言要難拍多了

    但也可以更感人

    現在他們還在募款, 有空去部落格看看吧....

    我要去買一大堆預購票...沒票也沒關係, 就是想支持小魏導演!



    阿凡達對我來說, 最感人的是來自古老智慧的new age思想, 編導思考得

    很清楚也夠全面(唯獨馴服靈鳥的部分實在很圈圈叉叉)...

    但除了對納美人同情, 有人真的肯深入和相信他們的文化嗎?而這個文化

    其實是人類共同文化...

    吃飯時在內心感謝嗎?對人的感受內化了嗎?對動植物的尊重形諸於內外嗎?

    能改變自己, 才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改變世界

    每次的動心起念與身體力行, 都是為世界傾向更好的程式, 種下一顆種子

    (請參考零極限, 當和尚遇到鑽石或西藏心瑜珈)

    切勿妄自菲薄. 與諸位共勉!

    回覆刪除
  7. 忘了說, 上面的留言主要是給oscar

    為了你, 我會趕緊把"祕密二:結合人類智慧與佛法的社運方向"給寫出來

    經歷過這種痛苦之後(和上述那位小天才黃家正一樣, 他在七歲至十二歲

    時思考這些問題而很想自殺或是和人們一起死..世界便完美了不會再有戰

    爭...), 當我們了解了宇宙運作的模式, 對於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我們

    會因了解而更樂觀, 對於自己作為人的意義和責任, 我們會更確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