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儒禍——論四書成為高中必修(by 格瓦推)


本文首刊於《想想論壇》(連結


前言


教育部將四書列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作為高中教育必修課程,在今年八月起實施。對台灣的下一代而言,可謂儒禍來襲。


何以言之為儒禍?線索就在馬政府作此決策的原因中。觀諸教育部的說帖:「重視中華文化精髓的承傳」、「培養道德倫理意識及淑世愛人精神」(註一),四書成為高中生必修,目的在於塑造文化認同與培養國民品格。前者是殖民之禍,後者是奴化之禍。


殖民之禍


所謂「重視中華文化的承傳」,可不是以外國人的心態吸納人類的某項文明而已,如果對象是古希臘文明,馬政府會用「承傳」二字嗎?這已透露出國民黨欲透過中學教育,將其國族認同複製於台灣社會。不論贊不贊同四書成為必修,都無法否認國民黨運用國家機器灌輸國族認同的事實。參與這場論戰,毋須掩耳盜鈴地迴避意識型態的角力。


若認同台灣作為國族與文化主體,則一定會反對這項透過中學教育深化殖民體質的佈局。若認同台灣作為中國文明的載體,則會欣見中華文化承傳於台灣。


兩造意識型態的戰爭,早已充斥在台灣各個領域:政治、藝文、歷史論述等;只是往往被綴上各種掩飾,因為在台灣,「意識型態」——這是人之所以理解世界的必要條件——這個字眼已被絕對污名化。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成為高中生必修,就是馬政府運用公權力強迫全國青少年接受意識型態洗腦。反對者毋須迴避,欣喜者亦毋須矯情,未思及此者,請別再繼續天真。


台灣在政體上被中華民國殖民,在文化上被中國殖民。政體解殖不因總統民選而完成,還有待新憲制訂;文化解殖的首務則是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使台灣不再是四九年後接棒中國道統的功能性角色。當四書與儒學成為高中生被迫繼承的「國學」與道統,而不是公平地與各種人類文明併陳於台灣的知識與文化場域,台灣下一代的文化認同中,無可避免地被再次注入殖民毒素,文化解殖更形困難。


奴化之禍


馬政府強迫四書成為高中必修課程的目的,除了在台灣塑造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外,也有利於統治權力的穩固。在中華文化的內容中,馬政府選擇的是儒學;以儒學培養國民的道德意識,是製造順民的千古良方。


儒學有「缺乏知識性」與「泛道德化」二大弊(註二)。因為缺乏建構社會科學理論的能力、對於群己關係始終無法發展出道德系統之外的安頓之道,所以儒家統治中國二千年,不變地將治亂興衰歸因於人的道德修養,這種史觀至今猶存。例如馬英九在檢討林益世的貪腐案時,將矛頭指向個人道德之不足,全然無視台灣政經制度中所建構的貪腐溫床(註三)。


當社會問題被視為道德的盈虧,理所當然的改善之道就是:加強品格教育,期許人人克己修身。這種泛道德化的統治方式,不只使制度之惡無從現形與改善,更嚴重的是:國民將被奴化於自我規訓的狀態、弱化對制度的批判力、期待人治、對政治冷漠。這是一種反現代化的奴性教育。


政治民主化與思想自由化,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指標。


民主的內容不只是定期投票改選,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公民介入政治。公民若對公共事物冷漠或厭惡政治,無異放縱人民公僕僭越濫權。公民對公共事物的關懷,若只停留在道德觀感的臧痞,而無法觸及制度面的思考,則是強人政治的土壤。現代化的公民素養,除了積極介入公共事物的意願,還需理性思考制度問題的習慣與能力。而儒家式的品格教育,正好與民主化的潮流悖反。


儒家倫理的精髓,首先就是禁錮人的主體性。儒家所理解的社會結構是以「關係」而非「人」為基本元素,個人只以相對的角色存在於家父長式的階級關係中,儒學的宗旨就是教人透過修身使之和諧運作。這種服務於威權的、閹割個人主體性的道德教育,除了箝制思想之外,無法培育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可能發展理性判斷下的批判自由。


翹首公民教育


即使某種思想有利於現代化,是否可將之列為中學必修都必須再三斟酌、慎之又慎,何況是對政治民主與思想自由有害的儒學?反現代化是儒學的本質,這種毒品卻被馬政府普遍施打於高中教育,不但是文化殖民,更是剝奪下一代反抗能力的奴化殖民。


對比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註四),台灣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卻是為了「塑造文化認同與培養國民品格」,真教人汗顏。強迫文化認同是一種暴力,提倡品德教育是愚民,請國民黨停止暴力的愚民行為。


臺灣的高中教育,需要的是已培養公民視野為目標的人文課程,而非以四書為內容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註一)2011/6/16教育部電子報〈自101學年度推動高中學生修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

(註二)詳見拙作〈儒學是毒品,別碰!——我在讀經班的日子〉(連結

(註三)〈翻開林益世的黑色筆記本〉(by 新一,想想論壇)(連結

(註四)〈公民的搖籃——法國高中哲學教育觀察〉(by 坂上/Kaientai,想想論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