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台灣民族主義 - 史明 - 黃昭堂(by 格瓦推)




國民黨的政治基石有二:利益網絡與中國民族主義。

1.利益網絡

a.恩庇侍從體制:恩庇端透過政治壟斷與經濟管制換取侍從端(含層層下遞的侍從體系)的委身以侍。此利益網絡,並非只是不同政經階級間的利益交換,它其實是一套地位(statut)政治邏輯的體現。(註一)

b.由「中華性」的親疏而劃分公民的差別待遇。

c.中國作為國民黨治台的外部合法性:國共聯手的經濟恐嚇,綁架了台灣勞工必須支持中國在台代理人。

2.中國民族主義

雖可由「利出一孔」理解黨國體制的利益結構,但還需進行意識型態分析,才能辨識此利益網絡的中心、分配階序與有效性。國民黨的治理並非雜亂無序,在「中國化」的目的下,強調血緣、文化與歷史的中國國族認同,是最高指導原則。中國民族主義讓地位政治因此有效、認同歧視與PRC的干預成為合理;同時穩固了ROC殖民體制的正當性(國民黨是ROC認同的最大獲利者),以「中國性優台灣性劣」正當化被殖民地的價值階序,所以黨國菁英得以在台灣取得象徵地位,使其支配顯得理所當然。

中國民族主義所建構的支配體系鞏固了國民黨的江山。國民黨的政治攻防皆有明確的中心思想,所以戰略清晰、戰術靈活;綠營若缺乏理念,且戰略搖擺,再漂亮的戰術,也只能贏得戰役,最終將輸掉戰爭——ROC殖民、反PRC併吞。

欲拆解殖民支配體系,則必須撼動「中華性」的象徵地位,這自然得是一場以本土認同對抗殖民者認同的民族主義運動。以反殖(ROC殖民)反帝(PRC併吞)為目的,「推動台灣國族認同」必須作為綠營基本政治理念: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含轉型正義的倡議)訴求解殖與建國,凝聚、擴大屬地式認同的意識型態。只有在地認同取得國家的象徵地位時,才能破解黨國體制依中華性而建構的利益網絡與政治特權;僅訴諸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並不能使解殖反帝成功,欠缺國族打造(nation-building)的國家打造(state-building),會導致國家失敗。(註二)所以獨派前輩史明、黃昭堂,皆主張台灣民族主義之於建國的必要。




史明在〈台灣民族主義〉一文清楚指出(註三):

1.四百年來台灣皆是殖民地社會。

2.台獨的鬥爭對象是目前的殖民者ROC與將來的入侵者PRC

3.台灣民族主義作為台獨運動的理論基礎。

4.台灣民族主義的內容:

  a.政治上要建設台灣獨立國家

  b.經濟上要發展台灣國民經濟

  c.文化上要發展台灣固有文化

民族主義之於解殖乃必要條件,史明舉戰後亞、非、中南美洲的獨立運動為例,皆以民族主義為旗幟向帝國主義進行鬥爭。對比那些成功的案例,史明批評了台灣民族主義在台灣普遍缺席,正是至今猶為殖民地社會的主因:「有些居留海外的獨立運動者,卻宣稱:『民族主義思想已經落伍了』。......落伍的並不是民族主義思想,而是那些台灣獨立運動者的腦筋,他們不但是自己落伍,竟使一般台灣人誤解民族主義的概念甲歷史意義,妨害了台灣獨立革命的前進。」




與史明高舉台灣民族主義的姿態相較,黃昭堂則顯得含蓄。

黃昭堂一生全部奉獻於台灣獨立建國運動,不只強調台灣民族主義的重要性,更自視為台灣民族主義者。(註四)但他認為:「Nationalism一定要脫離狹隘的民族國家定義,要以價值與事實的認同取代血緣與文化的認同,才能建立一個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的現代化民主國家。」(註五)所以他以「那想那利斯文」標誌了有別於傳統nationalism的內涵。

黃昭堂捨棄了「民族主義」嗎?他捨棄的是「以血統與文化為基礎的狹義民族主義」,在nationalism光譜而言,他捨棄的是ethnic nationalism(部族民族主義)。

但他還是取其音「那想那利斯文」,內容為:「願意加入台灣這個國家,認同這個國家的價值與存在的事實的人都可以成為這個國家的國民」(註六)。關鍵字:認同。這依然是一種nationalism,在光譜上接近civic nationalism(公民民族主義)。

透過nationalism的光譜分析,黃昭堂捨民族主義之名,取「那想那利斯文」之音,其實只是捨族民族主義,取公民民族主義,這是在民族主義的光譜中進行選擇,而非捨棄台灣民族主義。「曾說希望死後,在墓碑上刻上『台灣那想那利斯文之徒 黃昭堂』。他深知台灣民族主義是台灣人意識的結合和呈現,也是凝聚人心,激發建國熱情的動力。」(註七)





黃昭堂的「那想那利斯文」透露出一個訊息:族民族主義的內涵已讓nationalism顯得危險,尤其在正常國家民主社會中。但就學術論證與案例考察,ethnic nationalism的光譜很廣,納粹雖走到種族主義(racism),但甘地、反納粹的自由法國地下武裝人員、曼德拉、二十世紀反帝國運動等,也都是反殖反帝的民族主義者。在反殖反帝的脈絡下,若還不能同情訴諸血緣與文化的反抗式民族主義,不論是以激進的姿態敵視、以教育的姿態警戒,或是以潔癖的姿態閃躲,都不合乎真正的普世價值——平權、自決。

更何況,史明與黃昭堂等台獨旗手所主張的民族主義,皆排斥血緣論而訴諸土地認同,這是一種屬地式的民族主義。再與民主價值結合,即成公民民族主義——國家由公民主動參與,產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統,以在地認同為前提,人民不論原初,共享共構共和國的制度與價值。(註八)種族主義與法西斯的標籤可休矣!

沒有在地民族主義的覺醒,殖民體制就堅如磐石。國民黨挾政權之力污名化台灣民族主義乃理所當然,令人痛心的是獨派陣營亦不乏敵視台灣民族主義、或視如畏途、或誤認為民族主義必與普世價值扞格者,故主張僅以普世價值對抗黨國殖民。(註九)缺乏民族主義的解殖運動?這是對全世界解殖案例的挑戰。更進一步的反思是:當獨派主張解殖建國(正名制憲)時,其實就是宣告「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獨派有可能不屬於民族主義者嗎?


【譯名說明】

Nationalism可譯為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二者所指相同。因後者較前者準確,學界亦逐漸共識於後者,所以我通常選擇「國族主義」。但本文乃介紹史明與黃昭堂的政治主張,故順其用語,皆用「民族主義」。


(註一)詳見馬赫.起南〈在馬王鬥中,重看地方派系與侍從主義〉(連結

(註二)新一〈台灣「國家失敗」的探問與求解〉(連結

(註三)史明〈台灣民族主義〉(連結

(註四)張炎憲〈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典範──黃昭堂〉(連結

(註五)酥餅〈黃昭堂的那想那利斯文〉(連結

(註六)同上。

(註七)同(註四)

(註八)請見拙作〈台獨作為解殖式的公民國族主義〉(連結

(註九)佛國喬〈國族主義之於台獨運動的必要性〉(連結


【延伸閱讀】

 〈台獨作為解殖式的公民國族主義〉(連結

 〈這些人欠老台獨一份敬意與歉意〉(連結

◎〈解殖式台獨的超克大補帖〉(連結

◎《超克藍綠》族主義專輯(連結

本文濫觴於此討論串

 本文原刊於作者臉書網誌(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