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佛教現象與現代性的衝突——從證嚴與星雲談起 (by 格瓦推)

(圖說)現代性的逆流:慈濟版的「失控的正向思考」


本文首刊於《極光電子報》(連結

太陽花期間,慈濟的證嚴比丘尼站在警察的立場呼籲運動早日落幕,佛光山的星雲比丘批評學生自以為是、搞內鬥,甚至嗆聲「等將來把書讀好,選上總統,就可以由你們來改革台灣」。無獨有偶,慈濟挾雄厚政經優勢,不顧內湖居民的恐慌,執意以規避環評的方式開發水土保護區;一向挺國民黨的星雲,毫無意外地表態支持核四續建,對於天災人禍之慮,則要人們自求多福。

知識科學化與政治民主化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元素;證嚴與星雲的言行,雖然停滯於保守威權的前現代,但是宗教領袖的神聖外衣,讓他們所招致的批判多來自教外,無法撼動他們之所以成為有力者的根基——他們仍可繼續坐擁信仰所產生的資本,並以之阻止社會進步。本文不就民主價值、環境正義具體諸事評破證嚴與星雲,擬就佛學省思台灣佛教與現代性的衝突,並提出超克之道。


大師通達俗諦否?

秉持公民社會的精神,我們喜見並尊重所有人介入政治(眾人之事)。雖然術業有專攻,但政治不是專家說了算,與其迷信菁英,不如為「民粹」洗刷污名;但也因術業有專攻,名人論事雖有傳播效益,但不應有權威效應,是非臧否之道,但看言行,不看身份。教外之人,對於證嚴與星雲的反現代,多能一哂置之,甚至鳴鼓攻之;但佛教徒,尤其是親近該教團的信眾,往往不只信受上人或大師在宗教修行方面的法雨,甚至將之全面神聖化,於世俗價值的抉擇亦奉為圭臬。然而,大修行人必定通達世間智慧嗎?

不同於儒家內建的道德論事迷思,造成修己而後能安百姓的人治邏輯;佛教教義並不保障修行人想當然爾地通達世俗學問。世俗的知識,佛教名為「俗諦」,一般與出世的真理「真諦」對舉。不同的學派,對二諦的解釋難免出入,依據中觀學派的見解:真諦指了知諸法(現象)無自性,俗諦指了知諸法的緣起與假名(諸法依眾緣而存在,無自性,但有名字)。俗諦的施設,有二個意義:

第一,從假入空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欲得解脫,必須了達諸法無自性;欲了達諸法無自性,必須善觀諸法的緣起。所謂善觀諸法緣起,是觀察思維一切現象皆由其因緣條件而暫時存在,求其自性了不可得,俗諦指歸真諦。修行人不能離緣起而取空義,否則會成為壞因果、壞世俗的「惡取空」。在這層意義上,依著即緣起而顯性空的立場,修行人對俗諦的掌握,是指體認一切事物唯是因緣生滅,而不是指通曉世俗學問。

第二,從空出假

佛教的善觀緣起,旨在體達世俗現象的無常與無自性,在思維觀察中,逐漸降服愛染執著;這並非作用於消極避世,或順受一切苦難與不義,反而可立基於諸法性空的正見,在如幻的生死大夢中,不惜身命,廣作自利利他的夢中佛事。但是欲廣利眾生,就不能只知緣起性空的原則,還必須更具體分辨歷然存在的緣起假名、因果業報,知曉諸法的相用差別,才能應病與藥。在這層意義上,菩薩道行者必須善治世間學問。

必須通達俗諦不等於已經通達俗諦。佛教主張必須通達世俗學問以方便利益眾生,教徒不能曲解為宗教領袖必定精擅世俗學問。若以為禪定止觀即可通透世智,未免與緣起之說大相逕庭?吾人必須經由博學明辨方能略知世間諸事,出家人為何不然?在知識普及的年代,宗教師於宗教知識都不見得有優勢,更何況是世俗知識?教團領袖在專精佛學之際,以餘力涉獵世間智慧,他們對世俗事物的意見是否可取,應依世俗知識進行判準,若所言有理,無關其出家相;若滿嘴荒唐,袈裟亦不應成為遮羞布。教團信眾若不以理性平等的立場判斷宗教領袖對世俗事物的意見,反而將非專業的意見權威化,不只違背「知識科學化」的現代性,造成教徒無法適應文明的進步,更不堪的是,這種錯信,並不能獲得佛教教義背書。


泛道德化的當代危機

鑑於證嚴與星雲的言行,難免讓人疑慮:佛學是否與現代價值格格不入?台灣佛教的主流氣氛,確實孕育著一股民主逆流——泛道德化。

佛教的泛道德化與儒家不同。儒家的政治主張是以德治為理想、以修身為根本,故以道德觀點臧否政治、將政治良窳歸因於全民道德進退。(註一)台灣的佛教界則是有將因果律過渡為宿命論者,或是將現象的生滅唯心化者。前者將現況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視制度的不義為公平的因果報償,所以既得利益者毋須不安,被壓迫者毋須憤怒,在正當化現況的同時,還暗示了即使有所改變,也不來自現在的意志與付出。後者視現況為心境的投射,「境隨心轉」、「心淨則國土淨」的濫用,不只造成事事反求諸己、自我課責的規訓,還會讓現況的改善盡繫於全民道德的提升。儒家與佛教泛道德化的方式雖然不同,但都弱化了信眾對社會制度的批判與介入,強化順民與人治的土壤。

考察從原始佛教以迄中觀大乘的教理核心——緣起論,佛教不應走向宿命的、唯心的泛道德主義。

緣起論主張事物因其條件而和合,因果論奠基於緣起論,以「能生」與「所生」的邏輯說明行為的力量與事物的存在。但是因果論只揭示「果必由因」、「因必招果」的抽象原則,因果業緣是動態開放的力場,而非封閉的定數。因果論是條件論,說明事物變化的邏輯,重點在「因投資」、「在果中創造新因」的無限可能,而不是消極地「安於果」——就如星雲認為既然天災人禍難以避免,因此興建核四也無妨;或以「廢死將導致因果斷裂」作為反廢死理由。

唯心論的體系大成於印度的唯識學派與如來藏思想,為了處理「無我」與「業果」的兩難,分別以「諸法唯識現」、「一切唯心造」說明現象的緣起,同時也是修觀的進路。這種本體論的架構,雖然與緣起性空的共法有歧異的風險,但皆具有宗教修證上的意義;不應如其末流,極端保守地以心境道德解釋現實際遇的存在與改變,就如證嚴那缺乏系統的《靜思語》拼盤,處處以克己自省的方式面對苦樂禍福,這種慈濟版的「失控的正向思考」,唯一的作用就是為統治階級馴養順民,極不利於公民意識的養成與民主政治的發展。

欲超克宗教領袖的神聖化、因果論流於宿命論、修證意義的唯心論流於自我肯定的保守主義,台灣佛教應尊重緣起論作為佛教共法的意義。緣起論是佛教極高明的創見,其本質是「唯條件」的邏輯,所以強調理性、革新,與批判性的社會介入毫無扞格。以緣起論為根本的佛教,對於文明的進步,例如:民主價值、在地認同、分配正義、廢除死刑、多元家庭、國土永續......,皆無適應障礙。同時,佛教亦有可能以緣起論為基礎,吸收當代的文明,批判地繼承,並創造地開展佛教哲學的現代性。



(註一)詳見拙作〈道德論事及其土壤〉(連結

作者臉書討論請點連結


(圖說)不解釋


【延伸閱讀】

〈佛法下的星雲〉(連結 

〈失儀的僧寶——評佛光山歌舞相迎陳雲林〉連結 

〈向星雲致敬(一) ——評星雲反對廢除死刑的理由〉連結 

〈臺灣佛教界的主流是大乘?小乘?人天乘?〉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