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歐洲國家轉型正義之TEWA新聞回顧(2010-2012)

以下新聞編譯均剪貼自Taiwan EU Watch(TEWA 連結),該臉書粉絲頁自創立以來至今,報導過不少有關歐洲轉型正義的事件,此為該主題之集結,以方便有興趣於該主題的讀者閱讀。但建議利用關鍵字搜尋,可在TEWA原始出處看到相關的相片、影片與討論;因blog貼文字數有限制,部份事件僅提供連結。



【德國/2012.11.16/尚未結束的轉型正義--更多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將獲德國賠償】

德國政府預計將擴大賠償二次戰時受到納粹政權迫害的猶太人。聯邦財政部長蕭伯勒(Wolfgang Schäuble)與猶太人平反補償會議(Jewisch Claims Conference)主席巴曼(Julius Barman)昨(15日)共同簽署一份協議,協議中將針對到目前為止尚未取得補償金的受害猶太者,進行補償。預計8萬受害猶太人將得到這份補償。

受害者可以一次獲得2千5百歐元以上的賠償;而曾經被囚禁在集中營達三個月者、或是匿名躲藏達六個月者,將終身得到每個月300歐元以上的賠償。此外,也將提供約10萬個居家醫療照護給全世界當年的幸存者,不論這些猶太人居住在哪一個國家。

蕭伯勒在接受RBB-Inforadio採訪時表示,這項協議的意義在於,德國體認自身對受害猶太者,必須承擔歷史責任。至今對於當年納粹受者者,依然沒有完整的名單,而隨著時間的演進,更多資料被發現,因此賠償的條款有必要與時俱進。ü

新聞來源--http://tagesschau.de/inland/entschaedigung-ns100.html 


【歷史/2012.11.17/前東德時期 IKEA曾對政治犯進行強迫勞動,為其生產製造產品】

由瑞典連鎖傢俱企業IKEA委托Ernst & Young調查,在產品生產製造的過程,是否曾利用政治犯為其工作。該報告指出,IKEA於1980年後在東柏林所設置的工廠,利用東德時期被監禁的政治犯、以及罪犯,對其進行強迫勞動,製造傢俱、及零件。報告中指出,最遲至1981年時,IKEA已意識到此可能性。

IKEA德國總經理貝策(Peter Betzel)週五(16日)於報告發表會上,公開表示當年利用政治犯為其進行生產製造的決策,在過去和今日,都是無法令人接受的事情。他為當年的事情,表達最深的遺憾。

過去數個月來,前東德受害者團體,不停要求IKEA為此事做出說明。一位今年51歲的受害者阿諾得(Alexander Arnold)表示,當年政治犯的勞動量是一般勞工的250%,而一但工作績效達不到80%,則會被囚禁於暗室之中。阿諾得當年是因發放傳單而被判監禁。

德國聯邦史達西檔案管理局(Bundesbeauftragter für die Stasi-Unterlagen)局長楊(Roland Jahn)肯定IKEA對於當年這個「黑暗篇章」的面對態度。IKEA也表示,未來會繼續支持相關的學術研究費用。而聯邦調查東德社會統一專制基金會(Bundesstiftung zur Aufarbeitung der SED-Diktatur)理事長卡明斯基(Anna Kaminsky)則要求IKEA賠償當年的受害者。

這份報告以涉及「檔案保護」為由,僅有部份被公開。貝策表示,其中涉及層面非常廣。而IKEA對於杜絕強迫勞動、或是對於強迫勞動進行者進行賠償,貝策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

而前東德受害者團體則要求聯邦和國家政府,不應該持續漠視前東德時期內強迫勞動的議題。當年遭到強迫勞動的受害者,至今未受到賠償。


【德國/2012.11.10/11月9號,德國人不可遺忘的日子】

11月9號,對於德國人來說有兩種意義。1989年11月9號,柏林圍牆倒塌。1938年11月9號,碎玻璃之夜( Kristallnacht),納粹黨衛軍和德國人在這天開始攻擊生活於德國及奧地利的猶太人。許多猶太教堂和猶太人商店、住宅被摧毀;許多猶太人遭到殺害。

德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於星期五在柏林的猶太學校發表演說,請德國人將這兩件發生在11月9號的事件牢牢記住。「1989年11
月9號柏林圍牆的歡慶,乃是苦難11月9號的一部分。」他也提到,當初東德的人們參與革命運動,使柏林圍牆倒塌,也造就了今天德國的民主。

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雷特(Klaus Wowereit)在星期五紀念會前夕說:「記得柏林圍牆倒塌前的時光,更較倒塌之後來得重要。現在這個世代,已經在沒有圍牆和鐵絲網的德國中成長。」

11月9號,將提醒世人:「自由、注重人權、法律,皆不是憑空得來。必須爭取,然後努力捍衛。」ℏ

新聞來源:
http://www.dw.de/germans-reflect-on-historic-day/a-16368478
柏林圍牆倒塌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mRPP2WXX0U


【TEWA法國新聞/2012.10.29/遲來的正義 :法媒評法官方對1961年阿國民眾遭鎮壓慘案】

(阿國1848年起遭法國殖民統治百年, 1962年終獲獨立。阿國反法獨立戰爭過程慘烈,即便已結束半世紀,依舊是法國當代史上難以碰觸的傷痕。繼巴黎自行車冬賽館猶太人遭獵捕事件表態後, 法社會黨籍總統歐蘭德對此事件發表公開演說,右派前首相費雍與極右派勒班女士嚴詞反對。法知名雜誌「電視全覽」(Télérama)近來刊出一篇文章,評論歐蘭德的1961年阿國民眾巴黎示威遭鎮壓事件的公
開發言。)(原文過長,全文請按)

(編譯原文出自「電視全覽」周刊紙本第3276期,Gilles Heuré作,27/10-2/11/2012)â


【歷史記憶/2012.9.28/巴黎不會忘記:巴黎二戰猶太兒童受難地圖】連結

法國歷史學者、地圖繪製師,尚盧匹諾(Jean-Luc Pinol) 製作了一張別具歷史意義的巴黎互動式地圖。這張地圖標示了1942年七月到1944年八月期間,巴黎地區猶太兒童遭到逮捕的街區、地址,以及孩子們的姓名。

資助這張地圖製作的法國歷史學者兼律師,塞吉克拉斯菲爾德(Serge Klarsfeld)認為:「這張地圖讓孩子們能更認同他們所熟悉的建築、街墎。而他們同時也非常訝異這些逮捕地點竟離他們的
生活這麼近。」

在6182件逮捕行動中,其中的25%集中在當年衛生條件較差的街區(大部分位於巴黎東北邊)。當年的建築多已消失,於是,尚盧匹諾必須對照著二十世紀初的巴黎地藉手冊,一一將這些地點標示出來。

尚盧匹諾認為,一張地圖的力量在於能提供更進一步的歷史學假設,並檢視假設與事實兩者之間是否相符。製作完這張地圖後,他更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照1954年的人口普查,會發現來自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人口,也都住在多年前猶太社群的聚居之地。」Ψ

巴黎二戰猶太兒童受難地圖:http://sig.tge-adonis.fr/Paris1942/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ation.fr/societe/2012/09/28/les-arrestations-des-enfants-juifs-a-paris-sous-un-jour-nouveau_849302


【TEWA歐洲時事現場/2012.08.24/法國】
巴黎自行車冬賽館大獵捕事件:法國總統歐朗德演講全文

---"真相不會使法國人分裂,反而會讓大家團結在一起。"
"現在輪到我來接續我們集體的歷史,承擔起這一份回憶過往、揭露真相、並且懷抱希望的共同責任。這份責任必得由記憶之傳承開始。無知乃是萬惡之母。...這段歷史必須充分地被學童所理解與思考。對於法國來說,我們不容許失憶,也不會失憶。"

(1942年7月16日與17日,法國警察從巴黎市與市郊,獵捕了13152名猶太裔男女老幼,把他們關在巴黎自行車冬賽館(Vélodrome d’Hiver)。這些猶太市民稍後被送到德國集中營,最後只有811位死裏逃生。2012年7月22日,該事件發生的七十週年,法國總統歐朗德在事件現場,現在已被拆除的自行車館遺址上發表追思演講,以下是他的演講全文。)
----------------

總理、議長、大使們、巴黎市長、法國猶太機構代表會主席、拉比長老、各宗教的代表們、各位先生女士:(文章過長,全文請按)



【德國/2012.08.13/東西德歷史:柏林圍牆51週年紀念】連結

---他的生命停止在18歲,而他要的只是自由... ---

1962年8月13日,在前東德領導Walter Ulbricht指示下,長達155公里的柏林圍牆平地築起,將德國歷史劃成民主與專制兩個截然不同地發展方向,超過28年。為了穿越這道圍牆而被射殺於牆邊的人數,根據學者統計至少136名。實際上為追求自由而試圖逃離專制體制而死亡的人數,目前仍無詳細統計。本週五開始一項研究計劃將展開,統計這段歷史中的受難者人
數、將其生平與事蹟詳細記錄。預計將於2016年公開成果。

今年51週年紀念,柏林和波茨坦都將舉行柏林圍牆受難者紀念儀式。另外也將討論,是否將一條街l道命名為Peter-Fechter 大街(Peter-Fechter-Straße)。

Peter Fechter18歲時,1962年8月17日,圍牆築起不滿一週,他試圖穿越圍牆,而在牆邊遭柏林圍牆上東柏林守衛士兵子彈射擊,最後即使到了西柏林側的圍牆,西柏林側的美軍因為礙於冷戰情勢,不敢輕舉妄動,雙方守衛眼睜睜地看著Peter Fechter一個多小時後,因失血過多命喪西柏林側牆角。最後由東柏林守衛抱回屍體。美軍冷漠的反應受到西德民眾的批判,月底(8月31日) Peter Fechter的事件,成為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其中以「可恥之牆」(Wall of Shame)為標題指責此事件的發生。而今當年Peter Fechter喪命地點設置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他要的只是自由」(Er wollte nur die Freiheit)。ü

而後,東西德合併之後展開一連串的司法轉型正義案件,1997年3月當年開槍的東德守衛也遭判21個月徒刑。

圖:前東德守衛抱著Peter Fechter
新聞來源:http://www.welt.de/newsticker/dpa_nt/regioline_nt/berlinbrandenburg_nt/article108593235/Mauerbau-vor-51-Jahren-Forderung-nach-Peter-Fechter-Strasse.html


【歐洲歷史/2012.08.05/Raoul Wallenberg:瑞典辛德勒】

==他,三十二歲的瑞典富家子弟,二戰末的非凡選擇==

Raoul Wallenberg 1912年8月4日於瑞典出生,1944年拯救了數千名匈牙利的猶太人,使他們免於納粹毒手。但他自己最後被蘇維埃政府逮捕、槍決,詳細原因至今仍無人知曉。(原文過長,全文請點)
ü
新聞來源:http://www.dw.de/dw/article/0,,16138581,00.html
德國廣播節目介紹與收聽:http://www.wdr5.de/sendungen/zeitzeichen/s/d/04.08.2012-09.05.html


【TEWA歐洲新聞/2012.07.17/法國】巴黎自行車冬季場大獵捕事件七十週年紀念,法國官民同悼

七月十六日週一, 法國眾多媒體上均可看到關於「巴黎自行場冬季場地大獵捕」事件(la Rafle du Vel d'Hiv)的相關報導。新觀察家週刊(Le Nouvel Obs)與數家媒體的標題簡要明瞭 :「巴黎自行場冬季場地大獵捕 :七十年前,13152名猶太人被捕」,有的標題為「巴黎自行場冬季場地大獵捕 :遺忘是歷史最大的敵人」,有的不諱言指出這段歷史是「法國之恥」。(原文過長,全文請點)
â


【TEWA波蘭─美國新聞 /2012.05.31/ 波蘭要求歐巴馬道歉】

美國週二表彰波蘭裔美籍反抗納粹鬥士 Jan Karski,總統歐巴馬在致詞時把納粹設在波蘭的死亡集中營稱為「波蘭死亡集中營」〈Polish death camp〉,波蘭要求歐巴馬政府就此道歉。

二戰時波蘭被納粹德國佔領,1939至1945年間估計有六百萬波蘭人民喪生,其中一半有猶太血統,而這三百萬有猶太血統的波蘭死難者,佔被納粹屠殺的六百萬歐洲猶太人的二分之一。許多納粹的死亡集中營設在波蘭,但這些集
中營完全是由佔領波蘭的納粹管理運作,其中包括惡名昭彰的 Auschwitz-Birkenau。

波蘭對這些集中營被稱做「波蘭」十分在意〈即使只是用來形容地理位置〉。身為納粹侵略的受害者,波蘭一點都不願沾上納粹的罪行。許多波蘭外交官與各地的波蘭組織一直呼籲停止使用「波蘭死亡集中營」這個名稱。

白宮事後表示,歐巴馬是口誤〈misspoke〉,並對此表示遺憾〈regret〉,但波蘭要求道歉。波蘭總理說:「這種說法〈指波蘭死亡集中營〉好像沒有納粹、沒有德國的責任、也沒有希特勒。」


【海牙國際法庭 /2012/05.17/「波士尼亞屠夫」與前賴比瑞亞總統受審】

前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軍事指揮官 Ratko Mladic,5月16日在海牙的國際法庭受審。他面對包括種族屠殺、違反人道等11項罪行指控。

九十年代波士尼亞的內戰,造成十萬人死亡,兩百二十萬人無家可歸。為了建立「大塞爾維亞」,被稱為「波士尼亞屠夫」的 Mladic,要清除其他族裔,他被指控在1995年下令屠殺八千名手無寸鐵的穆斯林男子與男孩,而1992至1995年對塞拉耶佛的攻擊,則造成了一萬平民的死亡。

在波士尼亞境內塞爾維亞裔群聚之處,迄今仍有人效忠 Mladic。去年,在躲藏超過十五年後,Mladic 在塞爾維亞被補。

現年 70 歲的 Mladic 在法庭否認一切對他的指控。庭外則有受害家屬示威。

同一天,國際法庭也對前賴比瑞亞總統 Charles Tayler 的判刑進行聽證。Tayler 因支持獅子山國內戰,上個月已被國際法庭判決支援違反人道罪成立,他的刑期預計將在五月底宣判。+


【TEWA歐洲新聞 / 2012.03.16/法國】阿國獨立戰爭結束50週年紀念,法老兵成立反戰團體送暖世界

五十年前的三月十八日,阿爾及利亞與法國雙方在法國境內的艾維昂(Evian)簽訂協定,兩國之間超過七年的慘烈戰爭從此畫上休止符。戰爭結束,但這段歷史在兩國均留下深刻的創傷,法國多年後才能慢慢正視這段灰暗的歷史。今年正逢阿法艾維昂協議50週年,法國各大媒體均策劃專題深入討論。

法國國家廣播電台旗下的France Inter電台則介紹了一個民間團體4ACG,由先前被動員
至阿國作戰的法國民眾組成。他們不認同當年在阿國作戰的行為,決定不動用一分一文法國政府發放的相關津貼,成立了一個民間團體,把認同理念的社團同仁軍旅退休俸彙整起來,支援車臣與世界上其他需要救援的民眾。Â


【TEWA新聞台/德國/2012.03.09】兩項關於(新)納粹的法院判決

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自1945年以來,在德國一直被禁止出版。日前一位英國出版商Peter McGee原本預計的出版物"Zeitungszeugen",其中引用了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中的部份字句,即使只是極少部份,而且是作為評論內容的補充,昨(8日)慕尼黑法院仍宣判禁止該出版物的出版。目前出版商仍在上訴中。在巴伐利亞邦,這項禁止出版《我的奮鬥》的法令效期是到2015年。

另一項則是關於德國極右
派,日前德國國家民主黨(NPD)前黨主席Udo Voigt,原本想要入住一家旅館,不料卻遭到管理人員的拒絕,拒絕理由是:基於其極右派的政治立場。Voigt因此而感到備受歧視,基於德國基本法第三條「平等對待」的原則,而採取法律訴訟,將業者告上法庭。今日法院判決出爐,裁決中表示基本上旅館業者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讓極右派主義者入住。(ü)


【TEWA國際歷史現場 / 2012.02.28/法國‧阿根廷】巴黎不會忘記:阿根廷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

巴黎西邊15區的塞納河邊,座落著一座小小的花園。它名為「五月廣場母親團與祖母團」花園,向阿根廷獨裁政權1976-1983)下挺身示威的受難者家屬致意。威權政府吞噬了丈夫、兒子與孫兒,女人們仍要撐持起頹敗的家園。行有餘力,阿根廷阿媽與妻子們繫上白頭巾,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la Plaza de Mayo)定期繞圈行走,用行動表達她們無盡的淚與親人身上永不乾的血。阿根廷五月廣場母親團1992年獲得歐洲議會頒發沙卡洛夫人權獎。

巴黎市府2008年將這座園子命名為「五月廣場母親團與祖母團」花園,巴黎市長德拉諾威(B. Delanoë)與阿國總統奇需納女士(Cristina Kirchner)均出席,五月廣場母親團與祖母團代表也應邀出席參加。A


【TEWA新聞台/德國/2012.02.23】為新納粹的受難者哀悼

直至三個月前,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由新納粹份子主導的謀殺事件,共計有10個家庭受害。今日,受難者家屬、以及政治人物齊聚在德國柏林為受難者舉行追思儀式。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出席了今日的追思儀式,她請求家屬的原諒,也宣示釐清案情真相、將兇手繩之以法、打擊新納粹主義的決心;此外也表示這些謀殺案的發生,是國家的恥辱。

而在德國時間中午12點正時,工程運作、公車和鐵路也皆暫停一分鐘,為受難者默哀。(ü)


【TEWA歐洲新聞 / 2012.02.20/法國】質疑二戰同志受難史,法執政黨失言議員可能遭開除黨籍

西洋情人節剛過,法國執政黨UMP議員瓦內斯特(Christian Vanneste)因質疑法國二戰同志受難史,引發不少同黨同志批評,也有人表示支持。法國總統大選選戰期間爆出這樣的恐同醜聞,法國媒體認為瓦內斯特可能將遭法國執政黨開除黨籍,並可能已經觸法。

瓦內斯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及二戰歷史,認為二戰同志遭遣送集中營一事只是個「著名的傳說」。他堅信,納粹德國遣送了近三萬名
同志進集中營,但法國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當記者問及同志婚姻在法國民調中獲得多數認同,瓦內斯特認為這是因為同志在媒體過度曝光,對觀眾「洗腦」的結果。他同時批評同志有「自戀」傾向。

法國同志權益團體GayLib與執政黨UMP有合作關係,他們要求執政黨必須開除瓦內斯特。GayLib秘書長米修女士(C.Michaud)認為,瓦氏言論讓人感到不平與驚駭,她認為這與法國極右政黨FN要人勒班的反歷史言論一樣。勒班曾公開表示,納粹集中營的毒氣室只是歷史上的「枝微末節」,引起極大反彈。她認為瓦氏的位置其實應該在極右派FN(法國國家前線)黨內。法國歷史學家貝堂(M.Bertand)曾著有法國二戰同志受難史,他估計,法國約有62人因為同志身份而入獄,或者被送到德國集中營。

醜聞曝光後,法國執政黨UMP黨部表示瓦氏即將遭開除黨籍,同時也會安排新的人選代替瓦氏參與法國國會大選。瓦內斯特2006年曾因宣稱「同性戀比異性戀低等」遭起訴,2008年獲判無罪,法庭認為他的言論沒有逾越言論自由的界線。2007年UMP支持他參選,讓他得以保住國會席位。風水輪流轉,如今UMP黨部反應已然轉變。

一位熟悉媒體自由事宜的律師表示,瓦氏公開表示二戰同志受難史只是「傳說」,言下之意認為法國根本沒有同志被送入集中營,這已逾越言論自由界線,否認歷史真相。捍衛人權團體或同志權益團體都可以去控告瓦氏,他可能會被判處一年徒刑,遭罰鍰四萬五千歐元。


【TEWA歐洲新聞 / 2012.02.15/德國】德勒斯登大轟炸周年紀念活動 連結

群眾牽手形成人鍊對抗新納粹的遊行活動

2月13日反納粹民眾在德國德勒斯登市中心聚集牽手形成人鍊來對抗新納粹在第67屆德勒斯登大轟炸周年紀念的遊行活動。約13,000名德國民眾加入這項牽手活動來反對新納粹的遊行活動而非如往年一般的冷處理,參與形成人鍊的民眾跨越政治光譜,從左派到右派都有。

德勒斯登大轟炸發生在1945年2月13日到15日之間,總共造成約25,000人喪生。德國新納粹認為這次大規模轟炸應被視為是聯軍的犯罪行為,而德國是受害的一方。他們每年都會利用這個紀念活動來宣稱德國不需要對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殘暴行為負起責任。

今年約1600名新納粹來到德勒斯登參加紀念活動,警方也出動了超過5000名警力來防止衝突發生。約2000名反納粹民眾也出現在德勒斯登中央車站高喊:「納粹滾蛋!」

當新納粹的燭光遊行活動開始後,人鍊阻擋了他們的一些行進路線,使遊行活動沒辦法進入到市中心。一些參與新納粹活動的民眾向警方表示可能要中止一些活動,因為人鍊阻斷了他們的路線。

難能可貴的是,今年並沒有發生暴力衝突事件。去年因為發生衝突事件,造成了百名警察受傷。

反納粹民眾聚集在一起表示這個城市不歡迎納粹。在新納粹的遊行活動(威脅)過後,民眾拿起蠟燭紀念在這次轟炸中的受難者和出席紀念活動。紀念活動到了晚上9:45,當時第一波空襲出現在德勒斯登的時間,教堂的鐘聲響徹了整個城市......。ℏ


【TEWA歐洲新聞 / 2012.02.14/西班牙】反法西斯法官遭判凍結司法生涯,西國媒體左右派看法分歧

法國「國際郵件」雜誌(le Courrier international)近日報導西班牙法官卡松(Baltasar Garzón)事件。卡松法官因Gürtel案監聽涉案者與他們的律師被判刑,西班牙最高法院法官一致判定有罪,卡松11年內不得從事司法工作。這項判定引起西國媒體廣泛討論。右派媒體均對此結果報以熱烈掌聲,並不意外,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則提醒西國對
這位勇敢的法官有所虧欠。

右派媒體「理智報」(La Razón)認為此乃「法治國家的一大勝利」,可喜可賀。「理智報」並提起卡松法官另一項官司。2008年,西班牙內戰與佛朗哥獨裁政權受難家屬要求司法調查,卡松受理,但此舉違法了西班牙1977年通過的大赦法令,西國極右派團體控告卡松違法。卡松當年曾對智利獨裁者下逮捕令而馳名國際,他也曾對阿根廷獨裁政權人士訴諸司法行動。但「理智報」認為,卡松只是在利用西班牙內戰受難者家屬的苦痛而已。

保守派媒體ABC報導卡松案的口吻與「理智報」類似,報導標題為「卡松法官因其極權主義做法遭停止行使職權11年」,西班牙高等法院認為卡松做法類似某些「集權政府」。ABC報認為,卡松案判決正是「司法運作傲慢膽大的惡果」。

也有媒體站在卡松法官這邊,「國家報」認為法官曾在反恐怖活動、反毒品與對抗幫派犯罪對社會有功,況且,如果真要批評卡松的做法,也應該連帶批判財長與其他兩位當初允許他展開偵查的司法高層人士。當這項判決公諸於世,上百名西班牙民眾走上首都馬德里街頭抗議,並聚集在首都地標太陽門聲援卡松。卡松公開聲明表示不同意判決結果。「國家報」指出,卡松已無法再上訴,可能尋求憲法法庭(大法官會議)途径解決問題。如果這條路也行不通,他會改向法國史特拉斯堡的歐洲人權法庭投訴。

(譯註:Gürtel案2009年爆發,西班牙東岸瓦倫希亞區政商利益輸送,牽扯到當地前執政右派政黨「人民黨」PP。)


【TEWA新聞台/德國/2012.01.27】莫忘歷史

今(27)日是奧許維茲集中營被解放的第67年紀念日,也是德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

德國國會邀請文學評論家、同時也是當年華沙集中營的倖存者Marcel Reich-Panicki至國會發表特別演說。德國國會呼籲國民,勿忘極權主義所帶來的威脅與傷害。(ü)


【TEWA新聞/德國/2012.01.25】德國憲法維護廳的監視名單

日前傳出憲法維護廳要監視27位出自左派(Die Linke)的國會議員,從激進派到改革派,其中包括左派的黨團總召Gregor Gysi,以及國會副主席Petra Pau,兩位國會議員在前東德極權時期,都曾經是德國統一社會黨(SED)的一員。此一消名單,引起各方政黨的撻伐。對於憲法維護廳以「反資本主義」為進行監視的理由之一,許多國會議員表示「無法理解」。

憲法維護廳(Verfassungsschutz),
棣屬德國聯邦內政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負責監視出現在德國聯邦內,某些違反自由、民主等基本準則的行為」,其關注的問題,包括左、右翼的極端份子、恐怖份子,任何對民主、法律和秩序產生威脅的組織犯罪。

為此,德國聯邦內政部長Hans-Peter Friedrich出面聲明,除非有明顯的作為,或是極端團體的成員,才會進入這份觀察名單。目前將以這個標準,再次進行審核。

而在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也將對該邦的左派議員進行相關監控,之後還會括及臥底人員。

預計明(26日)在國會將再有一場相關討論。

圖片說明:為1月25日晚間,「德國之聲」英文版,政治議題的快照。當日政治議題,同時出現德國的兩個極端光譜:新納粹(極右)和可能的極左。歷經過極右、極左的政權,時至今日,德國政府在處理這類問題,仍是非常謹慎。(ü)


【TEWA國際新聞台/德國/2012.01.24】法國正式通過「否認大屠殺入罪法」

星期一(23日)晚間,法國參議院以137贊成:86反對,將「否認種族滅絕」的行為入罪。此草案於上個月(2011年12月22日)由法國國會通過,星期一經參議院表決,正式通過。

由於這項法案主要針對1915年土耳其前身的鄂圖曼帝國害死了一百五十萬名亞美尼亞人一事,土耳其政府先前用盡各種辦法,希望阻止此項法案在法國國會通過:威脅將會驅逐法國大使;或是將法國企業排除在土耳其市場外,或中止兩國文化交
流活動。這些威脅沒有讓法國讓步。

正式通過法案之後,土國首相Tayyip Erdogan為此感到極為憤怒,嚴詞指責法國此舉無異是「思想自由的屠殺者」。儘管在外交上,法國和土耳其的關係降到冰點;在商業部份,土耳其目前還沒有採取任何抵制法國的行為。

圖:於伊斯坦堡法國大使館外抗議此法案的土耳其民眾。(ü)


【TEWA新聞台/歷史回顧/2012.01.04】德國《明鏡週刊》65歲生日快樂!

在台灣國人熟知的《明鏡週刊》今天滿65歲了!

1947年1月4日,《明鏡週刊》發行了第一冊!明鏡的前身,其實是1946年由佔領國英軍在漢諾威(Hannover)所發行的週刊--《Diese Woche》。早在二次戰結束前,英、美、法國就達成協議,在德國的媒體必須在戰後改造,以達成「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民主化」的目標。因此當時德國若想要成立出版社、報社…都需要和佔領國申請(戰後德國由英、美、
法、俄四國共管)。《Diese Woche》一直到第七冊的發行,才把整個發行工作逐漸轉移到德國人手中。直到Rudolf Augstein,《Diese Woche》總編輯,取得發行執照(Verlegerlizenz),將雜誌改名為《明鏡週刊》(Der Spiegel)。

65年來,《明鏡週刊》對於德國內的社會輿論走向,有重要的影響力,為德國國內重要的新聞雑誌!(ü)


【TEWA 歐洲新聞/2011.08.06/法國】最後一位「粉紅三角標誌」難友離世,見證二戰集中營同志受難史

歷史又一頁翻過,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同志受難者中,最後倖存者巴茲達(Rudolf Brazda)週三於法國東北的阿爾薩斯省去世,享年98歲。

巴茲達1913年出生在德東一捷克家庭,他認為自己的同性戀性向是自然之事,結果他因此在德國與捷克接連遭到牢獄之災。

巴茲達一服完刑後就被送進納粹集中營,待了32個月,所幸死裡逃生。同志也是當年納粹計畫剷除的目標之一,估計約有一萬多人被送進集中營,同志族群的囚衣上繡有粉紅三角標誌以玆識別。

納粹撤走集中營囚犯時,還好獄卒相助,把他窩藏在豬圈中才逃過一劫。美軍解放集中營後,他決定離開德國,定居在法國阿爾薩斯省,他絕口不提當年被送進集中營的真正原因。要到1980年代,二戰集中營的同志族群受難史才漸漸為人所知。

巴茲達沉寂多年,直到2008年才鬆口。德國當年設立了獻給「粉紅三角標誌」族群 ---二戰同志受難者紀念碑時,原本以為倖存者均已逝世。後來邀請巴茲達到柏林,在市長陪同下向紀念碑獻花致意。2010年他出版「一個『粉紅三角標誌』受難者的歷程」一書,也受邀至學校演講。

今年四月,他獲頒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四個月後在睡夢中安祥去世。他的葬禮週一在阿爾薩斯米魯斯城(Mulhouse)舉行,骨灰將依其意願與他已逝伴侶相伴。

法國社會黨(PS)向巴茲達公開致意,讚揚他生前致力保存歷史記憶,對抗恐懼與排斥同志的社會偏見。1981年密特朗總統任內將同志關係除罪化,法國社會黨希望世界各國都能如此。全球目前有80多國仍將同志關係視為違法,七個國家則可能對同志懲處死刑。(法國媒體綜合報導編譯)â


【TEWA國民大戲院 /2011.02.28/西班牙】
「對人類來說,過往與未來居然莫名地如此相似。
告訴人們過去之事,也許幾乎就是在告訴他們未來如何演變?」/ 巴爾札克

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政權1975年倒台,西班牙雖已邁向民主社會,2007年也公佈了「歷史記憶法案」(Ley de la Memoria Histórica),但近年來如西國法官因調查獨裁政權之害遭打壓一事,顯示西班牙近代史仍有許多待釐清之處,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仍有待持續推動。TEWA國民大戲院在此推薦紀錄片「
西班牙歷史記憶之路」(Los Caminos de la memoria)。

佛朗哥高壓統治下,三十萬人遭舉發,六萬人遭處決,四十萬人遭囚禁,十幾萬人失蹤。約三萬多名西班牙人不知道生身父母的身分,因為他們一出生就被法西斯當局從父母身邊奪走,怕這些小孩受到赤色思想「污染」。還有成千上萬流亡西班牙之外的民眾,以及眾多被法西斯政權送往德國集中營的西班牙共和國派人士。片中也提到馬德里卡拉巴仟監獄(Carabanchel),當年囚禁了不少反佛朗哥人士,還有Salamanca歷史記憶中心,收藏了許多西班牙內戰與法西斯政權迫害歷史資料。

西班牙的歌舞與陽光,只是這個國家表面的浮光掠影…

影片預告(法/西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RDysbAhvt0


【TEWA歐洲新聞/2011.01.25/法國】遲來的正義,經濟施壓的結果?----法國國鐵為二戰時參與運送猶太人罪行致歉

法國律師畢東(A.Bitton)2006年起積極奔走,希望法國國鐵(SNCF)能補償二次大戰時他們運送到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法國國鐵公司本週二舉行公開儀式,總經理承認當年法國國鐵受納粹之控制,成為「納粹種族滅絕機制的一環」,他向當年遭遣送往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正式致歉,並承諾將當年死亡列車的起點---波比尼車站(la gare de Bobign
y)改成紀念館。

法國國鐵總經理貝畢(G.Pepy)在儀式中表示,必須要正視過去,知道與了解這段歷史,讓歷史記憶永駐,記取教訓,成為生命中的課程。他向當年納粹受難者、受難者家屬與子女以及他們的苦痛鞠躬致意。

波比尼車站位於大巴黎地區東北,地理位置幽靜,遠離市區,或許因此當年被選定為運送猶太人前往集中營之處。1943年七月至1944年八月,約有兩萬多人從波比尼被送往集中營,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

畢東律師對法國國鐵遲來的道歉並不感到生氣,他認為法國國鐵只想用最少的花費來處理這樁歷史悲劇。他指出,法國國鐵從2006年來根本不正視他與受難者要求道歉的事,今日所以會正式致歉,原因來自美國市場的壓力。法國國鐵計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與加州開闢高鐵路線,結果遭受當地猶太裔受難家屬抗議,要求法國國鐵對二戰共犯之事致歉。畢東律師認為,法國國鐵怎能以為幾句話道歉就可以了事,卻不考慮補償受難者家屬。

他曾向法國行政法庭提出救濟行動,但遭高層駁回無效,法國行政法部門認為,法國當年受制於納粹德國佔領勢力才這麼做的。(法國媒體報導綜合編譯)â


【TEWA 國民大戲院/2011.05.08/地中海歷史】
法國與阿爾及利亞之間難以面對的歷史之章----「光榮時刻」,5/13上映。

這部片當初還沒有上映,就因為題材敏感,觸及法國與前殖民地阿爾及利亞錯綜複雜的歷史過往,引發意見不同人士在坎城示威抗議。然而,本片並非如示威人士想像,一味歌誦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阿裔導演不避諱描寫這場爭鬥中阿國獨立陣營同門鬩牆的黑暗面。

影片開頭,只見三位男主角童年時,跟隨父母被阿國本地頭人與法國殖民警察聯手驅離世代相傳的幾分田地,好迎接跨
海而來的法國殖民者。只因為小農父母不懂得「文明」社會的規矩,沒有白紙黑字的田契。

片中也可以看到傳媒塑造的鮮明亮麗法蘭西背後其他故事,如阿爾及利亞殖民地在法民眾1961年十月十七日的巴黎大遊行,遭法國警察強力鎮壓。當時阿爾及利亞殖民地人民必須遵守嚴格的宵禁規定,在同時期的殖民地僑民中行動更受限制,儼然共和國次等公民再下一等。而巴黎不只是香頌飄揚的浪漫花都,也曾發生過許多觸動人心的抗爭歷史。

號稱以人權立國的國家,也是慢慢學習與修正而來...(â)

台灣版預告片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9i26YmDjDc


【TEWA國民大戲院 /2011.02.28/西班牙】
「對人類來說,過往與未來居然莫名地如此相似。
告訴人們過去之事,也許幾乎就是在告訴他們未來如何演變?」/ 巴爾札克

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政權1975年倒台,西班牙雖已邁向民主社會,2007年也公佈了「歷史記憶法案」(Ley de la Memoria Histórica),但近年來如西國法官因調查獨裁政權之害遭打壓一事,顯示西班牙近代史仍有許多待釐清之處,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仍有待持續推動。TEWA國民大戲院在此推薦紀錄片「
西班牙歷史記憶之路」(Los Caminos de la memoria)。

佛朗哥高壓統治下,三十萬人遭舉發,六萬人遭處決,四十萬人遭囚禁,十幾萬人失蹤。約三萬多名西班牙人不知道生身父母的身分,因為他們一出生就被法西斯當局從父母身邊奪走,怕這些小孩受到赤色思想「污染」。還有成千上萬流亡西班牙之外的民眾,以及眾多被法西斯政權送往德國集中營的西班牙共和國派人士。片中也提到馬德里卡拉巴仟監獄(Carabanchel),當年囚禁了不少反佛朗哥人士,還有Salamanca歷史記憶中心,收藏了許多西班牙內戰與法西斯政權迫害歷史資料。

西班牙的歌舞與陽光,只是這個國家表面的浮光掠影…

影片預告(法/西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RDysbAhvt0

西班牙薩拉曼卡歷史記憶中心(Centro Documental de la Memoria Historica)http://www.mcu.es/archivos/MC/AGC/index.html
2007年西班牙國會通過的歷史記憶法案,其中就要求成立薩拉曼卡歷史記憶中心,把西班牙內戰歷史檔案納入館藏。(â)


法國二戰舊帳:法國國鐵致歉 (5 張相片)
【TEWA歐洲新聞/2011.01.25/法國】遲來的正義,經濟施壓的結果?----法國國鐵為二戰時參與運送猶太人罪行致歉

法國律師畢東(A.Bitton)2006年起積極奔走,希望法國國鐵(SNCF)能補償二次大戰時他們運送到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法國國鐵公司本週二舉行公開儀式,總經理承認當年法國國鐵受納粹之控制,成為「納粹種族滅絕機制的一環」,他向當年遭遣送往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正式致歉,並承諾將當年死亡列車的起點---波比尼車站(la gare de Bobign
y)改成紀念館。

法國國鐵總經理貝畢(G.Pepy)在儀式中表示,必須要正視過去,知道與了解這段歷史,讓歷史記憶永駐,記取教訓,成為生命中的課程。他向當年納粹受難者、受難者家屬與子女以及他們的苦痛鞠躬致意。

波比尼車站位於大巴黎地區東北,地理位置幽靜,遠離市區,或許因此當年被選定為運送猶太人前往集中營之處。1943年七月至1944年八月,約有兩萬多人從波比尼被送往集中營,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

畢東律師對法國國鐵遲來的道歉並不感到生氣,他認為法國國鐵只想用最少的花費來處理這樁歷史悲劇。他指出,法國國鐵從2006年來根本不正視他與受難者要求道歉的事,今日所以會正式致歉,原因來自美國市場的壓力。法國國鐵計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與加州開闢高鐵路線,結果遭受當地猶太裔受難家屬抗議,要求法國國鐵對二戰共犯之事致歉。畢東律師認為,法國國鐵怎能以為幾句話道歉就可以了事,卻不考慮補償受難者家屬。

他曾向法國行政法庭提出救濟行動,但遭高層駁回無效,法國行政法部門認為,法國當年受制於納粹德國佔領勢力才這麼做的。(法國媒體報導綜合編譯)â)

http://www.lexpress.fr/actualite/societe/justice/deportation-la-sncf-veut-se-payer-une-memoire-a-moindre-cout_955570.html
http://www.europe1.fr/France/Les-regrets-de-la-SNCF-sur-la-Shoah-385065/


【TEWA歐洲新聞畫面回顧 /2011.03.03/法國】法國國家視聽檔案館(INA)館藏當年迪奧創始人姪女與英籍納粹人士聯姻的訪談 (請注意影中人家中佈置與佩帶的納粹飾物)
迪奧小姐:「...(我的個人目標?)保持亞利安種族純淨,不與其他種族混合...」
(3:18)記者:「您是否會教導您的子女,(如您夫婿所屬政黨)去憎恨猶太人?」
迪奧小姐:「這並非什麼憎恨,只是我們不想要猶太人出現在『我們』的土地上,就是這樣而已。」
記者:「您心目中的英雄?」
迪奧小姐:「『領導』(指希特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uVm8GwtP18
法文相關報導
 http://www.tdg.ch/mademoiselle-dior-vantait-merites-nazisme-2011-03-02


【歐洲新聞/2010.10.07/法國歷史】平平都是阿法近代史電影,反應差很大:

為什麼法國右派讓殖民主義還魂?

法國讀者們或許還記得,2006年描述為法賣命的殖民地老兵的影片「光榮歲月」(Indigènes),在法國全國造成全國一致的和諧景象。五位男主角同獲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上映第一週票房就衝到80萬歐元左右。法國政治人物也趁機表現,前總統席哈克表示會重新估算法國前殖民地老兵養老金。(原文過長,全文見)

(法國「電視全覽」雜誌第3167期片段編譯)â)


【歐洲借鏡/2010.09.17/德國】學習面對歷史爭議,增進學生批判能力:

近來國內教育界與學者為了高中歷史課綱草案爭議又起,TEWA在此轉貼Blahblahblah部落格的德國高中歷史考題,看看德國教育界如何測驗高中畢業生,希望學生學到什麼。也歡迎讀者們提供歐洲高中歷史課本資料,供大家借鏡。

更多內容請看Blahblahblah部落格http://btw.typepad.com/blah/2007/05/post_2.html


【歐洲新聞/ 2010.06.15 /英國‧愛爾蘭】

還原歷史真相不嫌晚:北愛「血腥星期天」事件報告38年後終出爐

英國史上耗時最久,也最昂貴的調查報告終於在本週二出爐,它就是著名的「血腥星期天」事件報告(Bloody Sunday)。1972年14位天主教徒在北愛Londonderry遭空降部隊射殺,38年後這份厚達五千頁的調查報告終於出爐,耗資兩億三千萬歐元,整合2500份證詞,完整呈現在公眾面前。

英國首相卡麥隆將在議會與Londonderry兩地發表談話,Londonderry當地聚集了許多示威者,期待英國政府能正式還給當年死難者清白。

1972年1月30日星期天,北愛Londonderry十三位捍衛公民權利的天主教示威者被英國軍隊射殺,其中六人才17歲。第十四人垂危數週後死亡,另有14人受傷。

1998年,英相布萊爾請法官塞維爾(M.Saville)開始調查「血腥星期天」事件,原本計畫2005年完成,但因事情相當敏感,拖延至今才告一段落。

塞維爾法官與其加拿大以及英國同僚調查顯示,英國軍隊當時聲稱,動武是為了還擊示威者開槍,然而事後調查顯示,現場找不到任何槍械,也沒有軍人受傷,這些證詞與1972年英國法官數週內就完成的558字報告完全相反。

當年死難者家屬希望政府能還給罹難者清白,其中有些家屬希望將當年涉入的軍人送交司法審判。其中一位參與的英國軍人表示,他自己就開槍射殺了四位示威者,即使他看到其中一人手上揮舞著象徵停火的白色手帕。

目前英軍正在阿富汗作戰,如果就「血腥星期天」事件審判「服從命令」的軍人,英國軍方擔心這樣的做法對軍隊階層關係造成影響。當地的新教徒則不贊成審判涉入軍人。上百名當年參與事件的空降部隊均遭特赦,希望終結當地三十年來天主教徒與新教徒間的恩怨衝突,約有3500人喪生。

北愛天主教民族主義者將「血腥星期天」事件視為一大重要象徵,這讓他們日後的武裝起事有所憑藉。1972年當年有472人喪生,其中有上百名士兵。

週二早上,六十多位罹難者家屬走上Londonderry街頭,重拾1972年以來中斷的「得利」(Derry)天主教徒遊行傳統,數千人等著看大銀幕上轉播英相卡麥隆的演說。示威者含著淚水,高舉「讓真相自由」的標語。一位罹難者家屬宣稱:「我們不需要道歉,我們無法向死難者道歉。」他的演說獲得在場民眾熱烈掌聲。

北愛目前由兩大宗教勢力合組政府,Martin McGuinness1972年時身為愛爾蘭共和軍二號人物,目前是Peter Robinson身邊的副首相。「血腥星期天」事件調查報告出爐,將對聯合政府是項考驗。(法國巴黎人報)

http://www.leparisien.fr/flash-actualite-monde/ulster-38-ans-apres-bloody-sunday-les-catholiques-esperent-la-verite-15-06-2010-965483.php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統派究竟是民族主義還是帝國主義? (by 佛國喬)





為何統派能形成「政治團契」,而獨派不行?這必需理解統獨是由兩種不同政治原則在支持,而非兩個相斥的國族認同這麼簡單。


剛剛從萬庭威的FB(連結)分享,閱讀了吳介民這一篇文章《革命在他方?此刻記憶1980年代》(連結),相當好看,我之前對左統寫過的小感想(連結),不免輕薄至不堪入目了。


文中提到一個很有創見的名詞:「政治團契」,吳介民是這樣寫著:「陳映真為左統的理念獻身。他的獻身使他成為台灣左統的精神領袖。無法想像他能夠脫出這個他為自己獻身而打造的『聖堂』。他是這左統聖堂中『政治團契』的祭司。…左統的「神聖性」特別高,是因為:(1)白色恐怖時期遭壓迫屠殺…(2)左派思想…(3)…一個遙遠的『祖國』在支撐…左統的神聖性,恰恰需要其非理性主義的、忽視現實的眼光的凝視,才能夠存在。反觀台獨運動,其神聖性一直難以建構,正因為台獨思想必須在帝國夾縫下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日常現實中時時受到嚴刑拷打。」


其實,獨派也有政治殉難經驗、(有的)也高舉左派思想、腳下就是受難的台灣母親,而且還得時時面對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嚴刑烤打,所累積的受挫經驗,為何還不能長出「政治團契」呢?


(「左統大祭司」陳映真)


之前,在FB提過二個民族主義的範式(連結),用意在強調民族主義作為結合不同腔調、語言、血緣與歷史背景的人們之重要。但該短文也遭批評,認為德國以「(日耳曼版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作為統一之號召的有效性是不可忽視的。


我們可以說,這二個不同範式的民族主義,剛好就是台灣統獨之別,「獨」是法式的:打造civic nation,是公民自由意志的結合,是國家創造國族;而「統」是德式的:打造ethnic nation,同一個部族的結合,是國族創造國家。


追求ethnic nation的運動,經常也是「泛主義」(Panisme):這是一種地緣政治的展現,其基礎是以部族、宗教、地域秩序作為其集體性基礎;在部族方面,較為所知的,有起於與海外帝國主義較量的大陸帝國主義:「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以及起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的「泛土耳其主義」。


(Germany future 1917)

(各式的斯拉夫語)


所有的「泛主義」都是對現有國界的蔑視,如同普魯士要兼併所有日耳曼語王國,俄國要兼併所有斯拉夫語王國;和帝國主義相比,這種兼併有以下幾點是類似的:

(1)都是有中心的,被兼併之處必然盡成邊陲。

(2)兼併皆不需考慮彼此的差異,如歷史經驗已造成的隔閡。

(3)視侵略為神聖的行為。


但又有幾點是和帝國主義不同的:

(1)泛主義皆是無力於進行海外帝國主義,為維持部族的神聖性,退而求其次行大陸帝國主義,即是只能找倒楣的鄰居下手。

(2)它經常是受到真正帝國主義的刺激,訴求受害感而展開行動,如團結日耳曼以對抗法蘭西霸權。

(3)相較於帝國主義是搭著資本主義海外擴張而得以運作,泛主義則是靠意識型態、民萃式的語言、情緒來團結行動,所以有人(人名見最後一段)說這是一種新的宗教理論和新的神聖概念。

(4)訴求於同一民俗起源的假設,並以此假設作為兼併原則,職是之故,必需把共有的語言、血緣、神話放置在神聖地位,才能形成有號召力的信仰,泛主義因此不免都有種族主義色彩;以泛日耳曼運動此極端的案例來看,公民依基因而有嚴明上下之分,最終走向納粹的種族屠殺。相對地,法式的民族主義就比較沒有法西斯化之虞。


(泛中華主義的馬英九,其上任自然會使台灣的民主程度向中國趨近)


相反地,追求civic nation者所信仰的,是人民、國家、土地的三位一體,一地之上的人民不依民俗起源來分配權利,從不會強調「同文同種」出身的重要,國家作為人民所共有而非特定部族所擁有,明確的土地是永遠的家園,無意擴張、無意外移、也無意對外殖民,而維持公民間的連結是「每日的公民投票」("avoir fait de grandes choses ensemble, vouloir en faire encore"共同完成大事件,並願未來能再一起完成),而不是朝拜一種「民族的神聖性」。以上所言,哪一個不是獨派的信念?


在台灣,統派都是一種「泛主義」,都是泛中華主義,都是半吊子的帝國主義,只能染指不幸在旁的鄰居(所謂的大陸帝國主義),從不敢開口要「神聖」地侵略同文同種的新加坡(所謂的海外帝國主義)。由於此半吊子的帝國主義皆源於真正帝國主義的刺激,於是我們會看到有些「左統」會事事歸咎美帝,或者,喝狼奶的中國人會不時囈語:「滿清末年,列強侵略我中華」…。


泛主義作為神聖概念,讓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拜一種叫「中華性」的另類宗教,拜得虔誠的,當然會形成「政治團契」,這不只會出現在左統,右統(中華民國派)裏也是有的。相反地,獨派本質上從來不是「泛主義」(「神聖地」侵略南洋?「神聖地」侵略閩南?),取代「中華性」信仰者,是土地連結及公民生活這些集體經驗,是民主價值這些政治信念,非想像層次、非寄託於神聖物,自然,他們之間就難以產生「政治團契」。





泛主義其實就是馬政府運作的基本原則,2011的「建國百年」系列活動,2012選戰時,馬英九穿中山裝、寫書法、提倡唸儒經,文化部獎勵兩岸文化統一,2013元旦推出「中華民國我愛你」的影片,皆是在朝拜「中華性」,讓它的國教地位能始終不墜。在政教不分之殘酷現實下,人民依「中華性」不一便有了尊賤之別,並展現在政府資源的分配上:軍人待遇最佳、公教次之、非軍公教再次、農漁最糟,很明顯,此四類群眾的「中華性」成份是逐次下降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中國官員登台後,對馬政府而言,所有人都會自自然然地矮了一截了。


統派究竟是民族主義還是帝國主義?作為泛主義,它同時是二者,它是半吊子的帝國主義加上立基於部族信仰的民族主義,而且不論泛主義是否成功地讓中國併吞台灣,經由統派在海峽兩邊攜手合作,這種猶如宗教的泛中華主義讓台灣現下已受到「政教合一」之苦:依「中華性」之不同而劃分公民的差別待遇、治權與主權彊域無法符應之荒繆,更不用說中國天朝作用於媒體與選舉間的「中國因素」,危害著我們信仰的民主價值。


如果您看到這裏,覺得這篇文章尚有點價值,請無需感謝在下,因為以上的概念幾乎都是抄來的,您可以看看Hannah ARENDT《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49-267頁,這幾頁對歐陸泛主義的剖析,除了可以解釋為何只有統派能形成「政治團契」這個大哉問,還可以使我們頓悟台灣兩種國族認同之本質上的迥異。


延伸閱讀:


歡慶國慶=撕裂族群 (by 佛國喬)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