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郭芝苑是誰? (by 佛國喬)


因創作上「台灣風格現代化」與個人語言能力不符「中華民國」所需,一輩子只能當「在野」的音樂家,然而就其重要性,郭芝苑之於台灣人,就如同西貝流士之於芬蘭人、高大宜之於匈牙利人。

不會有芬蘭人不認識西貝流士、不會有匈牙利人不認識高大宜,但絕大部份的台灣人卻不知郭芝苑是誰?這種「文化閹割」,若不以「中華民國」文化殖民來解釋,無從理解起。

最本土才能最國際的意圖、中南部鄉間有古典音樂作曲家、不會講「國語」卻是最有文化資本…這一再地觸逆著「中華民國」所欲建立的文化次序觀。

郭大師的紀錄片:http://ppt.cc/Rrpr

上述的文化殖民結束了嗎?嗯……當然稍減但未結束,只是把「中華民國」換成「台灣」兩字,見下公私二例:

國立台灣美術館【百年台灣-歷史傳記紀錄專題】放映七部影片分別是:謝雪紅、張學良、孫立人、宋美齡、蔡元培、蔣經國、中華民國(被擬人化了)…
(註:除了血緣取樣偏頗外,其中有一位甚至未曾來過台灣…)
http://ppt.cc/atkW

陳傳興教授規畫的【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包括下列作者:林海音、周夢蝶、楊牧、余光中、王文興、鄭愁予、白先勇、黃春明、瘂弦、洛夫、西西、張愛玲、林文月。
(註:除了血緣取樣偏頗外,其中有二位甚至未曾在我們的島嶼上寫作…語言別更不用談了,日文、台語等均被無視…)
http://ppt.cc/w5QK
http://ppt.cc/W80F

若擬人化地說明,過去,是「中華民國」瞧不起「台灣」,現在,卻搶了「台灣」的名字行走江湖(但還是瞧不起對方)。


本文原發表在個人fb的網誌,內含有討論:連結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鐵娘子踢到中國鐵板 (by 新一)

外號「鐵娘子」 Iron Lady 的柴契爾夫人日前逝世。她在擔任英國首相期間1979-1990 以鐵腕手段叱吒英國政壇,上台後便在財政上緊縮開支、經濟上民營化、社會政策則大幅削減社福支出…等,並招徠英國強大的工會與工人的嚴重反彈。然而,強悍的柴契爾,依舊拋出那句經典的名言:「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INA)。


1982年夏天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壓倒性勝利,以及在1984-1985年到來的英國礦工大罷工的史詩般對決中,柴契爾在政治上一路梭哈通殺。1979年上台的柴契爾與1980年上台的雷根兩人聯袂推動經濟自由化措施,被後人稱之為「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

畢竟,他們倆人讓二戰後以「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 為基本價值的福利國家,逐漸讓位給鼓勵「競爭公平」(market fairness 為準則的「新自由國家」(neoliberal state),並影響至今。

然而,此位「別無選擇」的鐵娘子,卻在中英談判前途時,踢到了鄧小平這個大鐵板,甚至在步出北京人民大會堂時突然晃神「仆街」(跌撲街上),讓香港的前途栽在這歷史性的「PK」(仆街)中。

事後,柴契爾在回憶錄中提及,那天會面中的老鄧,不斷噴出二手煙、不時地向痰盂裏吐痰,讓柴契爾等英國官員吃足天朝排場。於是,香港才子陶傑遂用一種現場重建式的形象化表述:「鄧小平在痰涎濺落在痰盂的清脆水聲中強硬宣佈必須收回香港主權,而且出兵摧毀香港的繁榮也在所不惜」,讓柴契爾夫人「主權換治權」的香港算盤還來不及打,就在中國鐵板前踉蹌跌跤。

事實上,1982年柴契爾秋訪北京前可是信心滿滿,畢竟暑夏福克蘭戰爭才剛光榮落幕,人氣扶搖直上。再者,1970年代到1980年代,香港經濟在不斷刨光打磨下,逐漸現出「東方之珠」的氣息呢。

這個熠熠動人的東方之珠,對於才剛在1979年才在改革開放下把稍微門戶打開的土裡土氣中國,更是經濟上的好幫手。於是,不論是《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的永久割讓給予的法理背書,亦或是港英治理下的香港火紅經濟,在在都讓柴契爾的北京秋訪,搶佔先機。

然而,港英政府擁有香港、九龍與新界三處的治理權,分別是由兩個割讓與一個租借條約而得。於是,柴契爾夫人認為,至不濟,英國的談判底線就是「主權屬中,治權歸英」,好讓香港人民繼續保持信心與香港秀異的經濟發展。詎料,鄧小平的主權沒得談,再加上鄧寧願搞壞香港經濟也要收回香港的執拗,大出柴契爾政府的意料之外。

因此,柴契爾在回憶錄中寫到這過程時,以「殘忍」來描述鄧小平。「殘忍」的意思就像是兩個爭奪香港嬰兒誰屬的大人,其中竟有一方擺出寧讓嬰兒死,也不願給對方的態度;可嘆的是,在這場中英爭奪香港嬰兒戰,卻沒有智慧的所羅門王可以作出明智的裁決。

更可悲的是,此時港人還不知道,柴契爾步出人民大會堂那個驚天「仆街」,乃是踢到中國老鄧不計代價收回香港的鐵板所致。

後來,從1980年擔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議員的鍾士元(當時華人在港英政府中的最高職位者)的一席話:「我們的地位很尷尬:你們英方視我們為走狗,中國把我們當成漢奸,如果你們不講真話,我們就無法在談判過程中當軍師⋯⋯」才換得與柴契爾夫人的私下會面,並得知中國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收回香港。

於是,香港政權就踏上移交之路,只是這條路,香港人從沒有置喙的餘地!若說香港人是嬰兒,沒有決定事情的意志跟能力就算了,但香港卻是實實在在的成年人了啊。

香港回歸中國15年後,國民生產總額增加60%,但平均家庭收入只增加9%、貧窮人口卻增加40%,終於在「地產黨」(資本家)與「共產黨」(特首梁振英是地下黨員)共治下,把香港搞得烏煙瘴氣無比,港人才幡然醒悟,唯有走香港本土城邦自治的道路,否則永遠只能聽任北京阿爺的擺佈。

再者,中英之所以必須對香港進行政治談判,主因乃是《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失效時間越來越近,香港商界擔憂新界地契是否能有效延續,否則香港資本家與商界將面臨難以評估投資風險的前景。於是,香港前途問題便開始浮現檯面,並迎來中英針對香港前途的政治談判。

當年柴契爾夫人那個歷史性的「仆街」,若對台灣人民有意義,則是在提點吾等,一方面必須堅拒馬英九將台灣經濟命脈與中國深掛勾,繼而創造出政治談判的迫切性,同時堅持台灣經濟體的本土化、區域化、甚至國際化和多元化。畢竟,中共的政治談判可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是中共的,但你的一片瓦還是不留給你。


【活動預告】《南之洛馱思》論壇

時間:2013.04.12 (星期五 19:00 - 21:00)
地點:高雄市前金區中正四路235號12樓之1(入口位於中正路轉成功路的上海商業銀行大門)
講者:陳奕齊 (台灣南社秘書長)
香港的一國兩制已經邁入第16個年頭,但這幾年香港卻日漸憂鬱,原本被視為是高度經濟動物與政治冷漠的香港人,卻在這幾年到處可見街頭抗議。連理該最溫和地等待新生命降生的孕婦,以及沈浸在甜蜜負擔中的新手媽媽,竟也連番地走上街頭抗議。
於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港式憂鬱」正悄悄地蔓延中,這種港式憂鬱到底怎麼發生的呢?港人又怎麼面對此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港式憂鬱」呢?來一場台媒從不告訴你的港式憂鬱的斷診之旅吧。

原文發表於想想論壇《打狗吹水專欄》,連結: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712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同時是轉型正義 (by 佛國喬)


柴契爾夫人今日過逝,而她的最後歲月,也為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貢獻」不少。

如何拿前執政者來作文創?英國作為世界文創業的龍頭,當然不可能存在如「台灣設計蔣」這般低級的官方發想。

以柴契爾夫人當年冷血對待罷工礦工為背景,Billy Elliot是一部改編自電影的舞台劇,被譽為史上最成功的「英國」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歌劇魅影是描寫「法國」的故事),劇中很痛快地宣洩對柴契爾夫人的厭惡、甚至仇恨。

其中有一幕,就是柴契爾夫人被做成邪惡狀的大玩偶,大家在聖誕歌中快樂地咒她早點死。這個音樂劇每天演,也就是每天有一堆人付錢,來看另一堆人在咒她死,而今天,她真的死了。

Billy Elliot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劇碼,這個連結是Devizes School(中學)的康樂晚會(?)版:http://ppt.cc/AFQl 所以不只有倫敦某一劇院在咒她死,隨文化創意產業的魅力,英國處處有人在咒她死。

可以想像嗎?有一群人每天一邊跳舞一邊唱「恭禧恭禧你啊,恭禧恭禧摃死西阿告」,讓大家付錢去看表演,大受歡迎,連學校晚會也都在模仿這個橋段,大概就是這樣的場面。

如何拿前執政者來作文創?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有沒有符合轉型正義的原則,有的話,就會賺到大錢,而且是良心錢

台灣的文化工作者,不要每天都把「譴責新自由主義」掛在嘴邊,人家英國的創作者是這樣譴責新自由主義的,台灣的只會罵罵XX主義,相對地,目前的執政黨(國民黨)、西阿告在執行這個主義卻被無視地放過了。

反正一到台灣,就是龍應台「結構說」上身了吧?
http://ppt.cc/tCUk
— 在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本文原發表在個人fb的網誌,內含有討論:連結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當國民黨的清廉招牌被砸後——從利益結構與意識型態論藍綠板塊的移動(by 格瓦推)






關鍵字:轉型正義、解殖、意識型態、利益選民、獨左

前言:即使國民黨的連環爆再乘以十倍,亦無助於民進黨取得大位。




一、貪腐是誰的罩門?

「當國民黨的清廉招牌被砸後」?這個題目難以讓人認同,因為國民黨從中國到台灣一以貫之的道統就是貪腐。既然從未清廉,為何以此名之?有兩個用意:

第一,媒體的包裝、司法的放縱,虛構了馬英九二十多年的清廉假象。

第二,民進黨無力面對陳水扁的司法政治問題,錯將「比清廉」判斷為大選的成敗關鍵,窮忙於「民進黨是否貪腐」、「國民黨是否清廉」的辯護。

黨政高層的貪腐醜聞的確會重創政黨形象,這也是2008年民進黨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是民進黨在2004年得票過半的勝利,原因來自「民進黨比國民黨清廉」嗎?民進黨與國民黨的立足點是不平等的。對國民黨而言,若能戴上清廉光環,則堪比聖人出而黃河清的不世祥瑞,萬民來朝;若喪失清廉光環,只是還全民一個「國民黨本質如此」的先知先覺狀。對民進黨而言,清廉形象只是贏得政權的本分;一旦染上貪腐病毒,則萬劫不復。

觀諸民主國家的政權輪替,選戰成敗的關鍵,除了政策的說服力之外,「清廉」是各方皆不敢逾越的本分。但是在被深度殖民的地區,殖民政權貪腐是常態、清廉是驚喜,反抗勢力清廉是本分、貪腐是罪惡。台灣亦如此,民進黨若無視殖民體制下的利益與意識型態結構,而將比清廉當作國民黨的罩門,欲以清廉大PK擊垮國民黨,則未來的連戰連敗可以預期。

當「清廉的民進黨vs貪腐的國民黨」後,民進黨只是因為謹守從政本分而獲得挑戰國民黨的資格,國民黨則僅失去了一項讓民進黨直接出局的金手指。國民黨的罩門從來就不是貪腐,回歸貪腐只是回歸選民早就知曉的本質,既然沒有失望,也就不會背棄——清廉只是一場誤會。民進黨若試圖以清廉當作積極性武器擊敗國民黨,就好像戰士只躲在盾牌後面卻冀望贏得勝利一樣荒誕,亦如一位田徑選手取得入場資格後就靜立在起跑線等待奪冠一樣不切實際。當國民黨砸了清廉招牌後,當民進黨洗刷了貪腐污名後,比賽才正式開始......


二、病急亂投醫的民進黨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貪腐醜聞不只讓謝長廷慘敗於2008,更嚴重的後果是民進黨從此陷入邏輯錯誤的信心危機。2004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認同對決中國認同的勝利,以台灣為國家主體的意識空前高漲,民進黨若有足夠的見識與擔當,則能穩健推動以轉型正義為核心的解殖工程。民進黨愧對台灣人的託付——319藍軍輸不起運動與06年紅衫軍選擇性倒扁風暴後,本土政權竟然失去了以本土意識對抗殖民勢力的信心。尤其是在貪腐疑雲下,從08年選戰迄今,民進黨的主流經營理念都是「挽回中間選民」,方式則為向國民黨的價值靠攏。

貪腐問題涉及制度與操守,在儒家所宰制的非現代社會,往往臧否操守而對結構性的貪腐溫床視而不見(所以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貪腐永遠被視為是個人德之不修)。民進黨欲挽救因貪腐形象所造成的崩盤,其求生之策竟然不是提出健全的權責監督機制,而是匪夷所思地借國民黨的價值止血:其一,對於防杜貪腐之弊,採用儒家式的道德宣示;其二,對於挽回中間選民,以接受殖民史觀與價值的方式圖之。關於第一點,要操弄儒家那一套以道德來知人論事的語言,在媒體與教育都掌握在國民黨手中時,化外的民進黨如何玩得贏正統的國民黨?至於第二點則牛頭不對馬嘴,若中間選民因為民進黨的貪腐而離棄(他們有靠攏過嗎?),救濟之道為何不是談「清廉如何可能」而是「模糊台獨立場」?——所以這是邏輯錯誤的信心危機。


三、國民黨的政治基石

雖然民進黨未能為防杜貪腐提出令人振奮的改革之道,但拜國民黨自爆之賜,民進黨終於不用獨扛貪腐的招牌了,也可以換句話說,國民黨不能再使用清廉的作弊程式了。但是,即使「民進黨比國民黨清廉」再度成為社會共識(其實從「兩黨都貪腐」到「民進黨比較清廉」還有一段路),只代表民進黨再度於殖民體制中取得大選的參賽權而已——不是當選證書。為何國民黨再怎麼貪腐都有勝算?而民進黨戒慎恐懼以爭取的清廉形象只堪作入場卷?民進黨必須了解差異的原因,才有可能贏得政權,同時消弭此不平等,讓清廉無差別地成為政治工作不可逾越的紅線。

國民黨的政治基石是由利益網絡」與「意識型態馴養」二者建構。經由殖民體制,前者已成為覆蓋台灣各領域的巨網,掌握各領域的資源分配;後者則如空氣一般滲透到每一個人的呼吸,鉅細靡遺地形塑國民的價值觀與認同。

利益網絡可以「恩庇侍從體制」理解,亦可以「由『中華性』的親疏而劃分公民的差別待遇」理解。國民黨所佈局的利益結構,遍佈政治、公務、工商、司法、軍警、學術、藝文、社運......所有人類活動的領域,其嫡系握有資源分配大權並獲得最大利益,然後依親疏遠近劃分不同分配等級,最後,還讓多數被剝削的底層誤認為:「我們靠國民黨賞飯吃」。如此一來,在食物鏈上層的既得利益者,益發與國民黨利益共生,自然不離不棄;至於食物鏈下層的受迫者,亦有相當的比例將國民黨視為自己的利益共同體,原因有三:1.相信壓迫者所灌輸的經濟奇蹟謊言;2.向既得利益者看齊,有為者亦若是;3.恐懼於國共聯手的經濟恐嚇——如果讓「中國比較不喜歡的黨」執政,台灣的產業就等著毀滅。如此一來,當分配不義的得利者與受迫者都將國民黨視為利益來源,並休戚與共時,國民黨清廉與否就不重要了。

「意識型態(idéologie)」在台灣被淺碟化與污名化久矣,在討論國民黨如何養成它的意識型態選民前,必須先解釋何謂意識型態。意識型態是指系統地(正確地)理解世界(含人、社會與一切存在),是對世界的認知與道德信念的通盤型態;它不只伴隨著概念、認知、觀點,亦涉及理念、信仰與道德。意識型態(複數)的構成複雜而多元,簡而言之,它往往由流動於歷史與漫布在社會的各種學說(或主義)所構成。可以這麼說,每個人社會化(或理解自身與世界)的過程就是其意識型態的建構過程,人亦因其意識型態而對世界進行理解與價值判斷——既然歷史性與社會化是理解得以發生的條件,就不存在無意識型態的或天然狀態的理解。

國民黨在中國遭逢思想戰的全面潰敗,這個法西斯政黨在流亡台灣後,自然將箝制人民意識型態的工作(亦即文化殖民)列為保住政權之要務。國民黨在台灣的文化殖民工程,或粗暴或細膩地進行了六十多年,透過屠殺、司法、教育、媒體等管道,在史觀、語言、文化各面向形塑人民的保守價值以及對殖民政權的認同。在保守價值方面,諸如:崇拜威權、拒絕現代化(知識科學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對政治冷漠、習於儒家倫理......;在認同錯亂方面,國民黨透過架接偽史觀、邊陲化母語、貶抑本土文化等手段,讓這塊土地及其人民失憶失語、亂認血親,並在自認鄙下之餘,對高等級的中華文明無限嚮往,竭力同化。經由國民黨刻意餵養而成長的意識型態選民,他們體貼蔣介石之於二二八的不得不然;體貼國民黨之於白色恐怖的用心良苦;期待儒家式的專制明君所帶來的安定與效率;謹小慎微地以為遠離政治可保安康;在去政治化的脈絡下參與時髦的社運;敵視任何衝擊他習以為常的價值改革(如轉型正義);認同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血緣;歧視母語;歧視以台灣為主體性的藝文創作。擁有這些特質的意識型態選民不只是顯性藍色族群,國民黨與時俱進,或嚴肅或輕鬆地在教育、媒體、藝文、娛樂、飲食等日常呼吸間,養成了一代又一代意識型態親近於國民黨的「隱性選民」(≠中間選民,但常以此自稱——他們不關心政治、拒絕表態,但會走進投票所,而且多(≠全)為國民黨之禁臠。如同教徒多數不會因某宗教師涉入斂財醜聞而改投異教,對於國民黨以保守價值與中國認同所培育的意識型態選民而言,國民黨是道統甚至是信仰的唯一代言人(此代言人已神格化),貪腐事件是個人問題,與信仰的內容無關。

利益網絡與意識型態的馴養(此二者多有交織,非各自為事)鞏固了國民黨的江山,屬於國民黨的利益選民意識型態選民,不只在國民黨發生貪腐醜聞時不離不棄,亦在執政無能時不離不棄——可以換人,但不能換黨,所以周錫瑋的執政包袱絲毫不能阻礙朱立倫的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國民黨鐵衛,不只為數眾多,更可怕的是他們多藏身為政治冷感的隱性選民;民進黨若了解其結構,就不會因「國民黨也貪腐」甚至「馬英九民調剩13%」而樂觀了。同時,民調的加權方式再也不能以「綠色選民不習慣表態」的陳年舊事為之。


四、擴大綠色基本盤

國民黨的利益選民與意識型態選民不只分佈在深藍——高階的既得利益者與中華教狂信徒,所謂對政治冷感的隱性選民(他們常被誤認為是無既定藍綠立場的中間選民),或有被國民黨經濟謊言所綁架者,更多則是在黨國教育下識型態與國民黨親和而不自覺,所以他們多數看國民黨比較順眼,這是國民黨細緻耕耘的結果。當社會是保守價值與中華(文化)認同當道時,不關心政治卻票投國民黨就理所當然了——雖然他們死抱「中間選民」的會員證並拒絕承認自己是藍色基本盤。

正如國民黨的選民不是先天而成,綠營的選民亦有其成因。相對於國民黨的政商網絡與黨國不分,民進黨目前的基本盤幾乎都是意識型態選民。其價值觀與認同為何?不同於國民黨以殖民之力由教主為教眾灌頂教義,「民進黨」的意義是由爭取民主人權與爭取國族獨立的反殖份子共構,而後經由論辯、淘汰以形成「民進黨該做的事」——爭取人權(價值)、爭取獨立(認同)。綠營的價值與認同是由意識型態選民(尤其是深綠)所推動,他們不只理念超前民進黨,並致力於強迫民進黨頭人埋單,這與國民黨的宗教性——教主佈道,信徒信受——截然不同。正因為國民黨的洗腦教育無所不在,所以藍營選民中還可區分為關心政治者與不關心政治者;但綠營選民則多數是因為覺醒,才成為不義體制的對抗者——這可以解釋為何綠民多關心政治以及貪腐醜聞會重創民進黨。

台灣的選舉,尤其是五都、立委、總統層級的大選,基本上就是藍綠利益與意識型態的對決。即使是搖擺於藍綠的中間選民,只要去投票,不論是投藍或投綠,他這次的抉擇亦是由藍綠陣營所代言的利益或意識型態所驅動,所以藍綠選票的消長,就是利益選民與意識型態選民的位移。若以絕對得票率的歷史低點當作藍綠的基本盤,綠營:藍營:中間選民(不投票選民+搖擺選民)=3:4:3(連結)。比起移動藍綠鐵票,吸收中間選民以壯大自己相對容易。但要如何吸收中間選民?國民黨知道納入基本盤才是王道,基本盤不是黨證數量,而是利益的依附與意識型態的同化。國民黨絲毫不放鬆腳步地製造台灣經濟日益依賴中國的形勢,無孔不入地傳播保守價值與中華認同。民進黨不能停留在貪腐與清廉易位的美景中,應積極擴大綠色基本盤,也就是要經營綠營的利益選民與意識型態選民:

第一,對於利益選民,民進黨要正視自己的應(或可)代言階級,以分配正義的訴求,讓被剝削者不再盲從剝削的源頭(國民黨)。蔡英文為12年大選所提出的十年政綱,是民進黨第一次有系統地左傾,選後應以易懂的語言繼續普及深化。

具體的作法,是借鏡歐洲左派,提出階級立場鮮明的經濟、財稅與社會福利政策,讓被國民黨及其近親所剝削的受新階級不再恐懼於「中國生氣、老闆倒閉、勞工失業」的國共合謀,迫使「國民黨是資方代言人、民進黨是勞方代言人」的形象成為社會共識。利益選民因為各自認識自己的階級處境(目前資方有鮮明的階級意識,勞方則極為匱乏),將投向不同利益代言人的旗下,國民黨就無法勞資通吃。

第二,對於意識型態選民1.民進黨要有勇氣先於民眾,以人權為核心有系統地批判保守價值及不義體制,誓言改革,而不是鄉愿地說「這個構想很好,但我們要看社會共識......」。2.要推動政體與文化解殖:清楚界定台獨的雙重意義——對外拒絕PRC併吞、對內拒絕ROC殖民,與知識界合作重建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動員可用的政治資源盡力翻轉台灣語言與文化因被殖民而邊陲化的現況,清楚論述台獨是解殖運動而非極右的民族主義。

上述轉化意識型態選民的策略,都可以「轉型正義」概括。民進黨必須以「人權」為核心,系統性地宣傳轉型正義之必要與內容,讓台灣人了解:對正義的追求,是對歷史與當代的負責,並非耽溺過去,亦非操弄悲情,更非撕裂族群,一群對歷史與正義無感的人,如何可能避免歷史悲劇再現?如何可能穩固民主價值?轉型正義的內容不只是司法、歷史記憶的平反,在台灣的脈絡中,更關鍵的是「解殖——憲政解殖、認同解殖、文化解殖。正因為民進黨執政八年卻對轉型正義輕忽,所以殖民的法西斯政權可以班師回朝。若民進黨在那八年徹底為台灣轉型正義,台灣人的價值與認同皆與國民黨決裂,不論民進黨再貪腐,取代該黨的,不會是殖民政權復辟,而是本土的民主政黨。在殖民政權煙消雲散後,貪腐醜聞才會公平地成為所有政黨的致命傷,台灣的政治遊戲才會步入現代。

民進黨目前雖然在野,但仍應運用可能的資源推動局部的轉型正義工作,更應經年累月進行轉型正義的政治宣傳以教育民眾。既然意識型態決定投票行為,不論民進黨想爭取中間或淺藍選民,試圖讓「不綠的變綠的」才是王道,也就是要進行意識型態說服。肯定威權的選民、認同中國的選民,不可能因為國民黨貪腐就轉向支持民進黨;但是若因為意識型態的翻轉(轉型正義是關鍵)——唾棄威權、認同解殖,這些人就可能位移為民進黨的基本盤。希冀意識型態選民擴增,必須長時間耕耘;民進黨過去戰略錯誤之處,是怠於經營選民意識型態的綠化,試圖以迴避國家認同的方式、甚至以近似國民黨的主張,獻媚於習於國民黨意識型態的選民,但他們為何要選山寨版?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進黨必須務實地擴大基本盤,本文提出兩個切入點:1.以左派政策鬆動國民黨的利益選民,2.以轉型正義為核心的解殖論述擴大綠營的意識型態選民。——也就是「獨左」。無論民進黨是否能卸下貪腐污名,都應持續進行「改變選民」的政治工程。否則,2016年將重演2012年的情節,因為選民結構了無更動。更何況,國民黨不論弊案如何纏身,都未曾停止擴大藍營版圖的腳步;民進黨,請振作!





延伸閱讀

◎評姚人多〈民進黨的未來〉(by 格瓦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