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顯示具有 空深彼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空深彼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政治戰略的俯瞰:如果愛小英,請務必讓台聯過5趴!!(by 空深彼方)



5%的得票率,是34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分配的最低門檻票數,也是一個政黨是否泡沫化的衡量基準。事實上,作為一個關心台灣社會前途的人,作為一個沒有其它國籍護照或他國永久居留的台灣人民,作為一個只能選擇在台灣社會安身立命的人而言,請務必不能讓台聯泡沫化。這並非單純的道德呼籲,而是在政治光譜政略上的一個必然且理性的選擇。



事實上,觀諸台灣民主化的發展進程,台灣選擇的是一條西方學界所謂「寧靜革命」的和平轉型的道路;然而,這條道路之所以在過去可行,某種程度上乃是李登輝聰敏地利用國民黨戰後在台灣建構的二元統治基礎為切線,而以政治光譜上統獨(本土vs.外省)的對壘兩造,找到所謂中間的改革空間方為可能。



攤開世界地圖,以及世界近代民主化和反剝削鬥爭的歷史,儼然是一卷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在人類發展的道路光譜兩端上的鬥爭。在20世紀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蘇東波」風潮向世界襲來之前,冷戰集團的美國跟蘇聯,分別盤踞在社會發展道路光譜的兩端,並在拉扯之間,產生了西歐社會等改良主義的社會福利式資本主義國家此一「第三條路」或「中間路線」。迨至,共產集團瓦解之後,佔據光譜一端的蘇聯所代表的意識型態及其社會發展道路就此隕落,光譜兩端瞬時變成:美國自由放任式資本主義,以及西歐的市場管制式的社會福利國家;抑或稱之為,「盎格魯薩克遜式vs.斯堪地納維亞式」的兩種資本主義。



基於此,英國工黨布萊爾好不容易從保守黨手中搶下政權之後,開始倚賴國師安東尼紀登斯提出的「第三條道路」,亦即,重新執政之後的「新工黨」,要帶領英國民眾走的不是過去工黨的社會福利老路子,而是要一種比社會福利更市場化,但卻又不是完全徹底市場化跟自由化的路子要言之,要走一條在社會福利跟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兩端之間的道路。職是之故,在此背景之下,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去管制風潮遂在全球大行其道。從冷戰對峙下,西歐社會福利國家作為中道,到布萊爾的提出第三條路此一新中道,全球左右意識型態的光譜座標軸,也就集體往右挪移靠攏(註一:粗糙且帶點粗暴簡單劃分,左右座標軸,可以看成是天平上「資本vs.勞動大眾」兩端,座標軸的集體右靠,亦即整個往資本那方傾斜而去。因此,全球化圖利的基本上是資本,而在世界範圍內,全球化愈加普及與深化,勞工基本上其日子就愈加難過。)



拉回到台灣,1980年代初台灣黨外運動,即有著所謂「街頭」(群眾)跟「議會」兩條路線之爭。民進黨新潮流,即是以不滿並批判「議會路線」的黨工群為主要幹部的集結而起家。此外,台灣社會的特殊歷史情境,人類社會主要的左右分歧和矛盾(粗暴和粗糙地講,是資本家跟勞工兩者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國民黨建構的「國家領軍型發展」模式下,「一手出口,一手進口」,出口的中小企業部門的小民在超級競爭的出口市場中載浮載沈,進口保護部門,如「官營事業」(以前國營並非國家,而是國民黨的黨官僚,故稱官營),則在壟斷或寡斷性市場下成為避免競爭而來的勞動條件下殺,國民黨也樂於用「恩給養豬」邏輯來絭養這票人。當然,軍公教部門更是「恩給養豬制」下的肥滋滋的滴油豬。



但因為,國民黨作為外勞難民少數政權,其統治台灣社會的手法,基本上是由各種「兩手併一套」的治理模式:本土台灣人頂多到省議會,外省則是以法統道統盤據國家層級,出口導向中小企業部門則採取放任,進口替代特權企業或官營事業甚至公部門則進行養豬恩給式保護。再加上,這兩組「兩手一併一套」的邏輯中,族群身份似乎是一條不避諱的線,切割了「地方政治到省議會是本省人vs.中央則是外省權貴」、「出口中小企業台灣勞工 vs. 進口保護與軍公教部門外省」,因此,台灣人vs. 來台中國各省難民,或者後來的「統 vs. 獨」就有被操作的空間。很多人認為刻意操作族群很不應該,但小的不才必須指出,並非族群的分界線並非在民主化被民進黨或黨外或台灣人操作出來,而是國民黨本就以省籍界線為切割來進行台灣統治。這只是一個事實性的描述罷了。



不去談族群,以族群為本衍伸至當下的種種政治紛擾,並不會因為避談而消失。台灣一些號稱進步的學者,說啥「省籍路徑民主化」來道德性攻擊台灣的本土化運動。然而,身為一個嚴謹的社會科學者,手執的並非道德大旗,而是科學的探究態度,而應該要反問,那這條「路徑」為何可以成為民主化動力的「依賴路徑」呢?那還不是因為為早在國民黨作為難民少數政權在台灣之時,即以此路徑進行台灣統治。作為學者,儘管出於自己的價值堅持而不同意,但請務必記得一件事情,先把箇中「道理」闡述釐清,最後才能以自己的價值來作為評判。換言之,社會科學學者必須盡量跳脫本質化的道德性批判,而先採取「探理」的推究方式,貼近每一個事件本身的「道理」、理解箇中道理,然後,帶有個人價值判斷的評判在最後才毫不隱藏地落下,成就你學者在規範性視野下的「批判性道德」。舉例而言,吾人或許對於家中養家活口的「頭家」(breadwinner)可能因失去工作並遭受社會否定與排除而心生「鬱卒」,並一舉引發「家暴」行為可資理解,但吾人卻未必能諒解跟贊同此種家庭暴力的發生。但如果你不去探究家暴發生的成因,只是輕易地歸諸這些爛男人沒水準,難道下一步就是要求每個男人婚前都必須接受男性公民品格教育嗎??「有理,但未必合理」的規矩量尺,必須如此,才不失科學研究的態度吧?!



不論如何,從省籍到統獨主宰台灣政治,卻是台灣一路走來必須面對的事實,儘管吾人覺得不堪,但這卻是現實。如同台灣那票進步的學者,又會呼喊啥「區域左派」企圖超克台灣內部的狹隘統獨或藍綠對立,但「區域左派」(其實就是兩岸左派先統啦)就像台灣浸信會推廣的「真愛運動」以超克婚前性行為的氾濫,咱除了表示仰之彌堅望之彌高的道德景仰之外,餘下的就是放你他馬的狗屁了。畢竟,我那主張「太陽系左派」都被「銀河系左派」打槍了,「區域左派」還出來混個頭啦。



不論如何,在台灣特殊歷史情境下,所謂「激進」的意思,也就是指「草根」(即人民),以及「台灣主體」(或中共說的台獨)。是故,不用訝異,早年統派跟獨派在「本土」反國民黨這事取得合作,例如,統派夏潮的本土或鄉土是向基層草根人民貼近,以及當時黨外那種帶有反國民黨的模糊素樸的台灣意識的本土。於是,激進遂成了二者的交接草根人民與台灣。基於此,激進的道路即是擎起「台灣人民」(Taiwanese People)的大纛,而非血緣主義式的「台灣人」(Taiwanese)的概念。然而,隨著蔣經國駕鶴西歸,國民黨內部展開「非主流與主流」的鬥爭,民進黨勢力成了李登輝鞏固黨內權力的激進側翼,架構出李登輝作為民進黨以及以外省權貴作為光譜兩端的中道,或中間路線。因此,當時那時候民進黨最困擾的則是,「李登輝情結」的歷史幽靈。



隨著那時的政治明星阿扁,在1994年當選台北市長,阿扁作為偽善之區的台北市市長,急忙跟街頭暴力的「全民計程車」司機劃清界線,不斷地往所謂中產階級靠攏。此時,作為李登輝的側翼而讓暴力標籤以及負面形象如影隨形的民進黨,讓高滿意度的阿扁在1998年與史上最虛偽假道學的馬區長競爭下敗下陣來,阿扁遂開拔至英國潛心苦思。英國苦思行讓一輩子可能只讀過丹諾傳一本「課外讀物」的阿扁,回到台灣之後遂提出「新中間路線」(史稱「糯米飯糰路線」,因為那時阿扁的「新中間路線」的丁丁手勢,高度雷同於7-11的飯糰廣告中,兩手比一個三角形的造型,個人深覺此乃背後嗜吃糯米飯糰幕僚的點子,故史家稱之為「糯米飯糰路線」。)



話說回來,此時阿扁對於阿吉仔的「比別人卡認真,卻比別人卡歹命」感同身受,對於其被偽善之區的台北市民,「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並大敗於馬區長手下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內容空洞的「新中間路線」的背後用意,乃是企圖擺脫「統獨」兩個極端標籤,此一討好式口號遂如此出台。然而,2000年選舉,處於缺少激進側翼的阿扁依舊是光譜位置上激進的一夥,同時身為超穩定結構的台灣社會,選民不是被綁在既有的地方政客派系等的動員幅射半徑中,就是一群不知所云的「中間選民」。到後來,阿扁依舊耐不住「新中間路線」的溫和,以及選舉熱度的不足對民進黨的投票率不利的制約,而按倷不住再度親上火線,添薪加材炒熱選舉,「新中間路線」在選舉中宣告破功。幸運的阿扁,在連宋分裂後,「宋盼仔 vs. 阿扁」的光譜兩端讓整個連阿斗戰在選舉中整個low掉、遜卡掉,成了宋扁對決,阿扁最終在連戰扯宋的後腿下當選了2000年總統。此時,泛藍泛綠構成台灣政治立場光譜的實情,隱然成形。



2004年,「連宋合流」之際,跟阿扁的對決,阿扁最後險勝。險勝不在於兩顆子彈,在於如果政治光譜上是對決態勢之際,中道或中間必須被迫表態情形下,社會的藍綠兩造對立沒有嘗試不表態的空間,逼迫選民必須選邊站,藍綠的鴻溝對立更行穩固。然而,選輸後的連宋,開始親赴北京拜見主子討救兵;此時,在連宋等國民黨一干高官絡繹不絕於北京中南海之途,台灣的政治光譜結構遂發生一些根本的變化。亦即,中共與民進黨分據整個影響台灣政治光譜的兩端,馬區長遂成為主要的中道力量,因此台灣社會才會有丁丁般的說法即:選台獨的民進黨可能有立即的危險vs 選親中共但卻不是中共的馬區長,卻只有潛在危險。丁丁選民們的心理依據來自於,中共在台灣代言的國民黨的宣傳,以及跟相關藍統媒的刻意炒作,加上民進黨八年執政經濟不景據說乃起於對中國挑釁,造成兩岸關係惡化,導致鎖國的腦殘邏輯跟言論。



不論如何,當中共被國民黨高官開門迎進台灣,成了影響台灣政治光譜上的側翼時,民進黨跟中共是政治光譜上的一組對立,都是偏鋒危險的,跟中共討好卑躬屈膝的馬區長即成為可以忍受的中道跟相對安全的選擇。此外,除了政治光譜上的組成結構,讓馬區長在光譜政治勢力分佈上佔據了「中間和中道」的有利位置之外,出身偽善之區的馬區長,外在斯文有理,在外顯形象上,亦相當符合中間和中道的需求,更是鄉愿文化下的最佳選擇選民不用被迫選邊表態,是安全無虞的政治選項。害怕衝突對立,以及明明白白地在是非做出判斷選舉的鄉愿文化,是台灣社會超穩定的文化因子。尤其,父權文化在台灣的展現,讓女性輕易地且自然地選擇並親近於避免衝突、溫和、陰柔….等等特質喜好,讓馬英九在女性選票上足足大贏謝長廷200多萬票。因此,謝長廷狂輸的現實,表面上是輸在女性選票,進一步言之,即是輸在坊間所謂的「中間選票」,再進一步言之,則是在馬區長在政治光譜上穩佔「中間」位置時,即已經注定謝長廷的大輸特輸。



民進黨長期想討好卻每每不得要領的所謂中間選民,是空氣、是屁,是根本難以確鑿捕捉定位的東西。因此,為了討好,所以政策上就開始將「中間選民」想像等中產階級,儘管中產階級也是個不知所云的東西。說穿了,「中間選民」就是鄉愿選民、跟風選民、最安全無虞不用表態、不會產生各種衝突的選民。但是,討好中間選民,或整天中間選民掛在嘴邊,其實反應的就是民進黨,希冀自身能夠站在政治光譜中間,但屢屢卻不可得。這也是為何蔡英文在1106陳雲林衝突事件中,只能急忙撇清以及裝腔作勢罷了,畢竟國民黨一直要扣上他就是暴力小英,她身後都是阿扁(指涉貪污加台獨鎖國造成台灣成為四小龍最後一名。)



分析至此,清晰不過。當中共成了台灣政治側翼時,「想被統」派馬區長頂多只是中共同路人但依舊不是中共,成了中間、中道與中庸;如今之際,唯有徹底放棄告別民進黨作為同路人,在台灣政治光譜上往「台灣人民」方向挺進並拉開台灣政治光譜的分佈,撐出一個激進有力的側翼,揮舞著「台灣人民」(台灣 + 草根人民)的大旗,在政治立場上站穩激進的立場,在街頭抗爭上表現出激越化與組織性的決絕,並據此反抗國家機器的鎮壓性暴力,此時台灣人民的未來跟前途,才可以獲得確保!!



事實上,對於中共而言,媽宗痛馬狗先生跟中共的九二共事的堅持一事看來,媽宗痛馬狗是中共的「人民內部矛盾」,但台灣堅持台灣主體性的人民則是中共眼中一小撮的「敵我矛盾」,這也可以看出為何同樣是國民黨,中共對李登輝喊殺喊打,對媽宗痛馬狗相對溫柔,因為媽宗痛堅持中國的屋頂,迨至終極之時,免不了被統一統,但李登輝卻兩手策略地讓台灣逐漸拋棄中國這個屋頂。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於缺乏激進的側翼如港獨,香港泛民主派的政治空間一直撐持不開,直選一拖再拖,讓中共擁有充分時間跟空間替香港逐步換血!



基於此,在草根人民被三餐溫飽折磨到不成人形而政治冷漠之際,姑不論台聯的社會發展的主張是否進步,但台聯目前的政治任務,便是用激進側翼的方式,力主台灣主體性,把這個在連阿斗戰訪中之後引進的中共這匹虎視眈眈的狼,造成台灣整個政治光譜往被統的方向挪移的政治光譜,往台灣這個方向回拉。真的,台聯絕對不能泡沫化,絕對要過5%,它的存在是決定台灣政治屋頂大小跟位置指向的一根最重要的側翼基柱!!



台聯五趴的意義,不只是台聯可否產生立委,而是台灣政治光譜的大小,只有光譜越大,小英未來可迴旋的政治空間愈大!!愛台灣,愛小英,請務必讓台聯過五趴!!!!真正的愛,來自於冷靜的政治戰略的分析啊!



Ps. 主要內容來自於三年前舊文重新組裝。本人不是台聯!!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轉貼】廣州亞運大金主--台啤--進中國 (空深彼方轉貼)

廣州亞運 楊淑 君被中國趙磊惡意作掉事件,沸沸揚揚。事實上,台灣可是廣州亞運大金主,台啤用廣告贊助方式,支援了近一億人民幣。這一億人民幣的下場可能也落得打水漂的下場。台灣座落在中國旁邊已經很不幸了,台灣丁丁竟還捧出了一隻馬狗政府,麾下官員見到中國就像奴才見到主子一般。



底下轉貼一篇朋友收錄在書中的文章,以政經角度分析這打水漂的台啤贊助費,其實就是源自於舔中舔到理盲又濫情的馬政府。(書的連結)











楔子:中國啤酒進台灣



隨著台灣成為WTO(世貿組織)的會員,2002年台灣菸酒市場終於全面開放,來自中國的知名品牌青島啤酒或是深圳金威啤酒,也開始長驅直入地往台灣消費者的啤酒肚裡挺進(1)。沒多久,中國啤酒在台灣的市佔率一度飆上10%(2),為了迎戰中國啤酒的台啤,一方面利用行銷開發不同族群的消費者,另一方面,在市場通路上進行寬廣化的多方佈點策略,讓既有得連鎖商店和餐飲店見得到台啤的身影之外,更與好樂迪、錢櫃等娛樂場所進行共同促銷。



在外國對手的競爭之下,台啤主動出擊的策略,的確取得一定成果,不消多久,中國啤酒的市佔率和銷售數字便開始劇烈下滑。或許,台啤是基於台灣市場上的「中啤vs.台啤」大戰的勝利經驗,抑或是台啤「肖想」要瓜分世界第一大的啤酒市場中國,20091029,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韋伯韜豪氣萬千地對外宣稱台啤在中國要拿下三百億的營業額,並獲得行政院長吳敦義的高度讚賞。



韋伯韜不知是不是「暗時吃西瓜,反症」,抑或是來自降乩神諭的指示,竟以為台啤進入中國市場後,將得以用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在中國啤酒市場中瓜分一隅。中國啤酒產業的地方保護主義現實,連國際啤酒大廠在中國都難以跨越而落得鎩羽而歸的難堪下場時,韋伯韜的豪語究竟是無知之言,抑或是破釜沈舟的決心宣示,實是值得吾人細細觀察,以免韋伯韜拿台灣政府作為最大股東的台灣菸酒的資本胡亂揮霍一通呢。





闖進中國啤酒叢林的小白兔台啤



為了進入中國,台灣菸酒公司大手筆地贊助廣州亞運四億元台幣,企圖替台啤在中國打響第一炮(3)。對此一大手筆的贊助廣州亞運的行為,韋伯韜認為:「台啤七、八月銷中國成長三十倍,台酒要做國際行銷,如果行銷如預期,並在中國多拓銷,台酒營收會增加,以今年為例,台啤在台灣有八成的市場,銷售額是三百億元,如果加倍,表示在中國市場可以有三百億元的營收。」(4)對於,韋伯韜贊助廣州亞運和對台啤在中國營收的樂觀預期,吳敦義也不吝給予支持並指出:「第一,光以台灣啤酒的美味,就可能風靡中國,且台啤的商標,將凸顯台灣的優越與主體性;第二,近四億元的廣告贊助,卻可能為台啤帶來增加三百億元的營收。」



韋伯韜與吳敦義的一搭一唱,好似中國啤酒市場隨時唾手可得一般;然而,深知中國啤酒市場發展之人,對這兩枚高官「自High」與自我感覺良好之行徑,無不令識者在旁猛擦冷汗。畢竟,外國啤酒大公司從美國安海斯布希公司、日本朝日、比利時英特布魯、英國紐卡索、荷蘭海尼根,以及丹麥嘉士伯等五十多家國際啤酒廠,早在一九八年代便湧入中國市場,但最後卻落得黯然離場的慘狀歷歷在目(5),台啤究竟是何德何能,可以不重蹈外國啤酒公司之覆轍呢?



事實上,中國啤酒產業具有高度的「中國特色」,而正是此一特色,讓眾多外國啤酒大廠難以跨越,最後選擇併購或合資的方式,跟中國在地啤酒小廠合作,才得以分潤中國此一世界第一大的啤酒市場。儘管,中國的啤酒產業不是中央政府在意的戰略產業,但其卻背後卻有著地方政府高度介入的色彩;是故,中國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local protectionism),是國際啤酒品牌當年黯然神傷的主要撤肘。且聽娓娓道來(6)



1900年,俄國人在哈爾濱建立中國第一座啤酒釀酒廠後,1903年英德合資啤酒廠也在青島成立。直至1904年,中國第一座中資的啤酒廠終在哈爾濱面世。由於,中國人長年性飲「白酒」的慣習,讓啤酒在中國一直微不足道。迨至,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啤酒消費量才有飛躍性的成長。1989年,中國的啤酒生產量踏上世界第三的位置,緊接著在1995年取代德國成為亞軍,並在2002年一舉超越美國,站穩啤酒產量的世界冠軍寶座。



中國政府是相當樂見啤酒產量的成長,因為啤酒消耗量的提昇可以降低「白酒」的消耗量,並據此減低為了釀造「白酒」所造成的穀物消耗。在此一背景之下,中國中央政府在1980年代,採取了三項主要措施以激勵啤酒產業:1. 政府提出「啤酒特殊計畫」以希冀在1985-1990年之間建立72座釀酒廠;2. 政府出資改善釀酒設備機具;3. 政府允許啤酒廠用稅前利潤支付銀行貸款。



除了,前述三項激勵措施之外,中央政府更把啤酒廠設立的批審權交給地方政府,而間接促發地方政府設立啤酒廠的風潮。同時,中央政府也把菸酒專賣權限交給地方政府作全權決定,在在都讓中國啤酒產業看似榮景一片。隨著地方政府的紛紛搶進,致使1990年代的中國啤酒產業競爭激烈,於是,各地方政府的種種市場保護措施紛紛出現,以保護自身省內啤酒品牌。由地方政府所有的啤酒廠,不僅提供在地就業機會,同時更扮演盈餘提供者以挹注地方政府,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就禁止非本省的品牌搶進省內的市場。舉例而言,1990年代,浙江溫州市政府的市場保護手段包括:限制,甚至非本地的啤酒進入本地市場,更曾在主要道路上設置路障阻止來自杭州的啤酒的進入。1990年代,類似的故事與引發的市場爭議,屢見不鮮。






地方政府除了會在市場進入的過程中進行詭計多端的安排之外,地方政府跟銀行也會利用特別優惠的貸款提供在地的啤酒廠,以降低本地啤酒成本和提昇競爭力。當然,「價格戰」也是一種常見的手段。1999年,江西和安徽的省政府,為了自身省內啤酒,就曾展開價格廝殺戰,企圖用價格傾銷的方式將對手殺個片甲不留,以便奪取市場。當然,這些低於市場價格的啤酒的背後支持者,即來自於地方政府的指示。



1990年代,當中國啤酒消費量呈現驚人的成長幅度時,國際品牌的啤酒廠也紛紛搶進中國。當時,國際啤酒大廠進入中國的策略大致可以分成兩種:1.在中國設立自己的啤酒廠,如嘉士伯和海尼根;2. 與中國伙伴合資。然而,在地方保護主義、價格戰爭和中國更高階的啤酒市場尚未完全成熟等等不利原因之下,國際啤酒大廠大多是以失敗之局收場,



當時序走到世紀末,同樣深受地方保護主義的中國啤酒大廠,如青島和燕京等,即想到利用企業兼併的方式取得地方性的啤酒廠,並據此從中瓦解地方保護主義所帶來的市場進入障礙。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往往無法讓自家啤酒廠技術跟品質升級,以及自家品牌的提昇競爭力,然而,若啤酒廠讓國內的啤酒大廠併購的話,則技術、配備、和規模都將得以改善,且啤酒品質也將有提昇的可能。再者,併購之後,也將讓省內啤酒廠對地方政府造成的財務負擔得以減輕。



一開始,企業併購的遊戲是由中國國內的啤酒大廠展開,然後,外國啤酒大廠則進一步與這些中國啤酒大廠或是合作、或是併購、股票交換,抑或是採取共同經營的方式,展開第二次的中國啤酒產業的市場長征。例如,南非的米勒啤酒集團(SAB Miller)通過買進49%的華潤雪花啤酒公司的股票,購進中國四家啤酒公司。又擁有百威啤酒的美國最大啤酒公司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擁有青島14%-27%的股票,和中國金星、哈爾濱等啤酒廠的股票等等。






2005年,經過這一輪的激烈的交叉併購遊戲,青島、華潤與燕京總共瓜分中國啤酒市場三成六之多。又根據中國中投顧問《2009—2012年中國啤酒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國前三大啤酒品牌雪花、青島以及燕京已經成為全國性啤酒品牌,市佔率分別都在10%以上,三強鼎立之姿正式鞏固。至於,中國十大啤酒廠在2005年的市佔率,則高達61%之譜。



最後,各大啤酒工廠選擇利用併購地方啤酒廠,並繼續使用其在地的品牌和經銷商方式進入地方,而非採取趕盡殺絕的將其在地啤酒廠和對手倒閉退出市場,宛如展演了一齣「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劇情。換言之,尊重地方品牌,才是進入地方市場的最佳手段。儘管,此種讓地方啤酒廠繼續其原本批量和規模都不大的產量,並維持自身品牌的方式,使得大廠無法利用經濟規模的擴大帶來效率與成本的降低,但在中國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現實下,得到地方政府的連線與合作,等於是對經濟規模無法擴大的補償。



2000年之後,經過一番風雲演變,具有「中國特色」的啤酒產業的格局:寡佔(oligopoly)和零碎化(fragmentation)的市場格局,就大致形成鞏固。



 



寡佔與零碎化市場下的台啤:「尚青」vs. 「黑青」



以中國啤酒產業的市場結構觀之,就市佔率而言,啤酒大廠的寡佔格局已經形成;若以啤酒廠的生產規模來說,則地方的小規模生產並貼上地方品牌名稱的啤酒,讓中國啤酒市場以零碎化的方式,穩固地盤據在各自的在地市場之上。號稱「尚青」的台啤,面對此種大廠寡佔與地方保護主義而來的零碎化的在地生產的市場結構,受到上下兩層夾擊的台啤,其前景看來是似乎是凶多吉少。



台啤在中國啤酒產業叢林中要問的是,在戰略上如何擺脫大廠寡佔的格局,至於,在戰術上,則必須考慮如何在地方保護主義下的零碎化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是要借殼上市,還是要繼續用台啤的品牌名稱登場廝殺,這些市場分析後的戰略格局與戰術手段,似乎筆起大張旗鼓贊助廣州亞運,以及自我感覺良好的宣稱「光以台灣啤酒的美味,就可能風靡中國」就能征服中國的啤酒市場,無異是痴人說夢話一般。



台灣菸酒公司驚天一舉地掏出四億元贊助廣州亞運,企圖為台啤作品牌行銷與宣傳,在中國經銷通路零碎化,以及大廠市場寡佔的現實之下,此筆高額的贊助費,看來只有打水漂的份。不幸的是,從韋伯韜跟吳敦義理盲濫情的小看中國啤酒市場的結構特徵而一味樂觀的態度看來,大手筆的四億元投資換來三百億的宣稱,除了有「尚青」的氣概之外,莽撞地衝進中國啤酒市場而招致的鼻青臉腫與「黑青」片片的醫療費,最終還得台灣人民稅金來負擔呢。



台啤進中國,是「尚青」還是「黑青」的結局,吾人正拭目以待啊!!





1王浩翎,〈台灣啤酒「尚青」 外國啤酒不是對手〉,《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32期,2002.08.05



2:《自由時報》,〈營收300億 台啤須賣15億罐「太天真」〉,2009.10.30




3:《自由時報》,〈酒商:未佈建通路就行銷 台酒本末倒置〉,2009.10.30




4:《自由時報》,〈台啤登陸營收300億?立委批醉話〉,2009.10.30



5陳柏誠編譯特稿,中國啤酒廠多虧本外資難立足〉,《自由時報》,2009.10.30



6底下關於中國啤酒市場結構特徵的形成,乃參考引自Yongping Wu & Biao Jin, “Rent see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eer industry”, in <i style="">Rent Seeking in China </i>edited by Tak-wing Ngo & Yongping Wu, Routledge Press, 2009, pp.192-214.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楊秋興的愛情政治學?!(by 空深彼方)

楊秋興執意脫黨參選,藍丁媒給予正面肯定與期待。中國政治和尚也跑出來跟楊秋興加持開示說:「當有機會,應當去承擔或逃避?」和尚的一席話,在楊秋興此刻滿腹不解的「不信九年執政一場空」、「難道我在高雄拚九年,竟是船過水無痕?」的情緒低迴之下,於是就做出了「用更絕對的背叛成全了你的背叛」的抉擇脫黨參選。



統媒、藍丁媒、藍丁跟中國政治和尚給予楊秋興的正面肯定與期待聲,當是借刀殺人而坐收漁利之招,小人之舉罷。至於,楊秋興則盤算著陳菊、楊秋興與國民黨黃昭順三人列舉的抽樣民調中,黃昭順墊底,因此脫黨參選之舉理當不會讓黃昭順當選,反而能夠跟「情敵」陳菊來一場誰才是大高雄市民心中的”Mr. Right”大對決。如此,馬狗政權把台灣送給中國導致人心不安的情形下,往後任何一場選舉都不再是單純的選舉,而不言卻可喻的攸關著台灣前途的「大局」,將在黃昭順墊底的情形下,楊秋興的參選也破不了此一「大局」情形之下,於是被民調所表現的選民拋棄的「情傷」的楊秋興內心亦就宛如低吟著許志安《用背叛成全背叛》一曲中所唱的:「我不夠堅強  我不夠堅強  才會選擇憤怒瘋狂  而不選擇原諒  我不夠堅強   才會明知你有多徬徨   一眼都不看   一句也不講  卻用更絕對的背叛成全了你的背叛」。



楊秋興的情緒跟失戀的人心情實是高度雷同。許志安另一首《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歌詞中亦可表達出楊秋興宛如深陷情傷中的鑽牛角尖:



最心愛的情人卻傷害我最深

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

女人天真的眼神 藏著冷酷的針

人生看不清卻奢望永恆



哦 軟弱的靈魂 已陷入太深

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

早已冷卻的吻 藏在心中加溫

愛情充滿殘忍我卻太認真#













(楊秋興的心情: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





愛情是這樣的,說「背叛」只有在愛情的兩造當事人才有權力,外人無從多嘴。但是,「背叛」此一「道德」只能拿來自我約束,但「道德」標準每人不一,畢竟,「愛情」的領域中,國家的法律跟社會規約通常是不予僭越的。除非,我們社會實行類似伊斯蘭法的東西,或者假道學到一定程度,干預了「愛情」的行進方程式。當然,台灣社會對愛情的干預工具仍有「通姦罪」與「妨害家庭」等。不論如何,基本上道德跟法律在愛情的遊戲中,並沒有優位原則。因此,「道德」最終只能淪為自己舔舐情傷的慰藉罷了。



楊秋興九年的五星級縣長付出與大高雄市民的愛上陳菊,就像戀人無私且勤勤懇懇地照料呵護,但最終卻換來愛人跟人的劈腿背叛,對於此,要安慰楊秋興或理解楊秋興用失戀人的角度看待,最是恰當不過。








(楊秋興最後選擇了<用背叛成全背叛>)




為何一方無私付出,就得期待市民也必須給予相同的愛呢?阿扁當年的台北市長高滿意度,換來的是決絕無情的台北市民,何以故?因為,在阿扁的台北藍丁情人眼裡,他們要的是可以穿著「中華民國」的品味者,膚淺腦殘草包的馬狗恰好符合這樣的要求。這是大多數台北市民內心的大局、也是腦容量的格局和低劣的品味。愛情是盲目的,馬狗這陀狗屎,在台北市民情人眼裡可是黃金呢!









當時選輸的阿扁的氣度,令人佩服。阿扁的落選宣言說,甚麼鳥偉大的城市就有無情的市民云云。於是,阿扁得不到台北情人的愛,後來卻把那段失戀當成下一個男人會更好的自我期許,果真就成了台灣島島主。



情人愛上別人的背叛情傷與失戀,端看用甚麼姿態去面對。愛情有時無法較真也不應該較真,誰計較誰倒霉。要計較的是,自己在曾經擁有「愛情」的日子中,是不是對得起自己,真的付出愛了,如果有,那就夠了。台北市那位很有喜感的國文補教名師吳岳講的倒是有趣:甚麼東西都是不滅的。愛情也不會消滅掉因為從過去跟那麼多女朋友相處之後又分手,我從這些裡頭體會到很多愛情觀念,這些愛情觀念滋潤了我的生命,今天就算女朋友沒跟我在一起,不好意思,他們已經存在在我的生命當中,因為他們化作另外一種光輝跟智慧融入在生命裡面,所以有被拋棄嗎?你有被捨離嗎?你用不同的形式融會在對方的生命裡面,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對方的生命,只是你沒有擁有他而已。手上握有不是真的握有,朦朧之間才是最美的。得到的不足以喜,失去的不足以悲,不要在乎得失甚麼,而要在乎如何得失。如果你失去的時候是失去的很有格調,失去的很有風度,那就大膽的放手。但你得到的時候,你硬要抓住,只是抓住一具行屍走肉而不是抓住靈魂的話,那抓住又如何。要大膽的愛,也要勇敢的捨。戀愛是一種成長,而不是抓住對方。楊秋興跟愛護楊秋興的人真的要點進去看啊。



看見楊秋興此刻的心情,就像看見一位正在吟唱許志安《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用背叛成全背叛》的失戀的人。楊秋興此刻正在修的是政治學,但更是愛情政治學啊!楊秋興務必記得,你愛市民,市民不一定也接受你的愛啊。誠如,中國人多愛台灣同胞啊,可是我們又不一定要接受中國的愛,不是嗎?!愛情是這樣,政治也是這樣啊?!建議楊秋興多聽芭樂歌,把芭樂歌聽到很噁想吐,那你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囉!













(國文補教名師吳岳說愛情Part I)




(國文補教名師吳岳說愛情Part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