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腳尾飯便當事件中,誰在拔弱者的牙? (by 佛國喬)




我在臉書發言:「原來便當文皆是騙人的。董小姐賣腳尾飯便當,可能只是為了討個讚,《立報》賣腳尾飯便當,則是為了趁機抹黑台語族群,後者比前者可惡一萬倍,是標準racist的行為。『找人演店長』絕不是此事件最誇張的一幕,真正的問題還仍回到編這則假新聞的動機:為了強化整體社會對於台語族群的負面刻板印像,特別是發生族群議題時。」(連結)此發言引發一些爭議,遂以此文進行解釋。



動機說

儘管在此次台菲衝突裏,歧視菲勞的傳言有真有假,但在這些情節裏,畫面最為誇張的,莫過於立報鄭姓記者所偽述者。用句有悖論的話來說,他所想像出來的壞人已經壞到難以想像:會因民族主義情緒,而瘋狂到把便當丟在地上,在大眾面前,「當面」叫第一次謀面的人當狗來吃,這已經大大脫離了我們所能經驗到的真實台灣,甚至連在中國最瘋狂的反日遊行裏,也見不到此景,沒錯,這已是「灑狗血連續劇」才會出現的戲劇性橋段,而且一定就由劇中最可恨的大壞蛋來演出。

在董小姐、潘牧師所編造情節裏,便當店老闆只是反派,而鄭記者的便當店老闆,則已經是位惡魔了,更精確地說,此人的惡延續了人類的形式,但又被誇張化、戲劇化到進入惡魔的層次。「延續」用以創造說服力(台灣人的確是會歧視、會爆怒),「誇張」用以激起我們的負面情緒(怎麼會有這麼惡劣的台灣人?)

所有小說或戲劇裏惡魔的創造,都是為了激起讀者的恨意。如果董潘二人的創作想激起的是同情,那鄭記者想激起的就不只有同情,而且是恨,他要我們去恨特定對象。

打個比喻,我們來比較以下兩個流言,一是:「有人為了搶錢,撞倒了一位女士,病危的女士需要捐血,請大家快去xx醫院捐。」另一是:「有人為了搶錢,撞倒了一位女士,還來回不停地輾,病危的女士需要捐血,請大家快去xx醫院捐。」撰寫這兩個流言的動機當然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要勸人去捐血,後者則除此之外,還要大家去恨那位搶匪。

在鄭記者的版本裏,我們被引導去恨的,是一位特別註明操台語的便當店老闆,這位老闆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是會歧視人到把對方當狗對待的種族主義者,是「愛台灣」愛到毫無理性的鄉鄙之徒,這些情節必經由兩個步驟才能完成,一是「延續」統媒對於台語人的負面刻板印像,這是收割統媒長期對台語人貼排外、仇恨、沙文主義標籤的成果;第二步驟是「灑狗血連續劇」對於大惡魔的「誇張」描述,這不僅讓該刻板印像更牢固,而且會更加負面化。

《立報》是不是統媒?當然是(連結連結)。我點閱了該報近三百則「族群」議題的新聞(連結),發現台語議題幾乎全被該報給杯葛掉了,所謂的媒體識讀,能力再弱都能識讀出這是一份對特定族群有明顯偏見的媒體。而媒體挑新進記者會不會考慮其意識型態?當然,這有什麼好疑問的?特別這是一份有極鮮明意識型態立場的報紙(所謂的「左統」)。

回到搶劫的例子好了,套用鄭記者的設局,將會變成如下一則紐約流言:「有人(哈林區黑人)為了搶錢,撞倒了一位女士,還來回不停地輾,病危的女士需要捐血,請大家快去xx醫院捐。」這個身份的加註,不僅延續了「哈林區黑人=罪犯」的刻板印象,因而提高故事的可信度(可悲啊),更可以引導紐約人去敵視哈林區黑人這個身份,讓刻板印象更牢固、更負面化(從危險的走向殘暴的)。

如果紐約有人寫出上述有加註的文字,一定會在此文明社會引起喧然大波,質疑那莫明奇妙強調罪犯族裔特徵,乃是一種racist行為,是為了滿足作者為強化刻板印象之意圖;但是,一旦這樣的文字被拆穿是偽造,一定立刻會被指控動機是racist。事實上,這種對racist行為嚴格把關的共識有無,也說明著台灣與西方社會的文明距離。(另見文未補充)

何來立場辯護?

有些網友不承認這件事有歧視可言,理由是「我是台語族群…沒有感受到自己被抹黑」,事實上,所有歧視結構的完成,都需要被歧視者的自我歧視來參與,這些人意識不到其他台語人的受傷感,而僅僅會以自身經驗來論斷事件,甚至敵視那些有受傷感的台語人,指之為「心中有鬼」、「自我投射」。

有些人可以同意下述:鄭記者之舉是族群刻板印象的沿用。但是,所謂的沿用刻板印象,與指出存在racist事實,仍然有些小小的距離。

這個距離,就存在於ECFA文宣「一哥、發嫂」(連結)與鄭記者編造情節的差異上。前者的動機是明確而眾知的(政令宣導),後者是開放填空;前者是歧視至笨,後者是歧視至妖魔化;前者是「延續」了社會偏見,後者是「延續」加上「誇張」。如果連「一哥、發嫂」都不可視為微罪(即認為歧視情節不嚴重),何況現下的案例是更可惡的?

誰可以替這位鄭姓說謊者辯護呢?哪一種人才會力促「微罪不舉」呢?除了他自己,除了他肚裏蛔蟲,除了一起參與編造謊言的同伴,其他人為racist辯護的舉動都是很奇怪的。

分四點說明如下:

一、racist從無需自承有racist動機

沒有一個歧視者會告訴你他的動機就是要歧視你、踐踏你,我們只能靠檢驗言論或行為本身去逼近,否則,性騷擾的定義也不可能是這麼強調「受害者的感受」了。我們甚至可以誇張地說,如果希特勒表示屠殺猶太人不是什麼racism,其動機乃是為了德國富強與永續發展,難道,歷史學家就要因此否定對他racism動機的指控嗎?這太荒唐了。

在racist動機永遠無法被自白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靠文本(「延續」+「誇張」)與事件脈絡(《立報》立場+謊言所能造成的傷害效應)分析去逼近動機,要去主張此動機的不存在,同樣需經相同的分析過程,不然,就是以「肚裏蛔蟲」的方式在發聲了,這種發聲除非是要為事主進行人格背書,否則沒什麼意義。

二、持續性或偶發性的racism?

抹黑台語族群的這種racist行為,可能是偶發性,也可能是持續性,偶發性指的是壞主意一時滋生腦中(我的動機說),因而編造情節來引導仇恨;持續性的則是指潛意識作用,在這種人的世界觀裏、在「他個人」(不是社會一般)的刻板印象裏,台語人就是如此妖魔化地存在著。於是,偶發性racist需要使用到「持續」加「誇張」,但持續性racist只需用到前者。

要去否定這是場偶發性racism,認為鄭記者不過只是沿用了(他個人)刻板印象,於是傷害只會是來自持續性racism,這種指控不是下手更重嗎?

三、就算動機不明也應指控動機

在動機永無被承認的情況下,在一場有明確racism傷害的事件中,受害者控訴施害者動機為racist,這是停止racism擴散的必要策略。我們可以這麼說,因為racism的運作機制是十分狡猾,對社會的傷害規模很大,但卻又很難以法律求得平反,甚至還得面對已經自我歧視的台語人來挑戰(「自我投射說」);「指控」,其實這已經是弱者的唯一武器了,拔掉這顆唯一的犬齒,就是要弱勢者曝露在更大的風險下。

寬容,請用在弱者的一方,請用在被妖魔化卻無法平反的一方,反而要求受害方負擔指控的舉證責任(雖然我也寫分析了),就是把寬容獻給了施害者的一方,這樣的姿態不僅欠缺對受害經驗的敦厚同情,也是擺明立場要受害方把受害感受先自行吞下去再說。引蔣化慈的用詞,這是「以種族主義為基底的反反殖手法」。

舉一個拔掉弱者的牙之例子:假設王偉忠在歌藝節目中,要原住民歌手學熊叫(連結),原權團體控訴這是racism,尚不待王偉忠回應,統媒們即搶先全力駁斥:「走鐘,沒有證據的造謠。」甚至指該原住民的racist說是「自我投射」,在此紛爭之後,原住民再遇到類似情形,因為永遠找不到種族歧視者自承有racist的自白,所以只能吞下去,這是不是拔了弱者的牙?

四、結構說的顛倒施受方

仿效龍應台的「結構說」(連結),就會主張若有傷害,也是刻板印象結構所致,鄭姓記者「就是這樣的環境下的受害者」;如果這種表述可以被社會所接受的話,那龍應台也可以說:蔣介石不得不去殺那麼多人而惹來臭名,真是冷戰結構的受害者啊;其實,台灣最反動的人是會這樣說蔣介石的。

有一個台語人網友為鄭姓記者辯護,理由是「這個社會歧視說台語者眾多,早就見怪不怪」,這同樣也是結構說的信仰者。我會說這位網友是如同自我東方主義(auto-orientalism),但我不會說他們是自我東方主義的「受害者」,因為我只會同情那些懂得同情別人的人。

----------

延伸閱讀:種族歧視者總是作賊喊捉賊 (連結)

要留言或要看文章回應 (連結)

網友FB公開回應:Insect Lin 是的,美國的新聞除非是要追捕通緝犯,絶對不會加註(黑人)或(白人)。加註的話,這個記者在全美國都不用混了。(連結)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郭芝苑是誰? (by 佛國喬)


因創作上「台灣風格現代化」與個人語言能力不符「中華民國」所需,一輩子只能當「在野」的音樂家,然而就其重要性,郭芝苑之於台灣人,就如同西貝流士之於芬蘭人、高大宜之於匈牙利人。

不會有芬蘭人不認識西貝流士、不會有匈牙利人不認識高大宜,但絕大部份的台灣人卻不知郭芝苑是誰?這種「文化閹割」,若不以「中華民國」文化殖民來解釋,無從理解起。

最本土才能最國際的意圖、中南部鄉間有古典音樂作曲家、不會講「國語」卻是最有文化資本…這一再地觸逆著「中華民國」所欲建立的文化次序觀。

郭大師的紀錄片:http://ppt.cc/Rrpr

上述的文化殖民結束了嗎?嗯……當然稍減但未結束,只是把「中華民國」換成「台灣」兩字,見下公私二例:

國立台灣美術館【百年台灣-歷史傳記紀錄專題】放映七部影片分別是:謝雪紅、張學良、孫立人、宋美齡、蔡元培、蔣經國、中華民國(被擬人化了)…
(註:除了血緣取樣偏頗外,其中有一位甚至未曾來過台灣…)
http://ppt.cc/atkW

陳傳興教授規畫的【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包括下列作者:林海音、周夢蝶、楊牧、余光中、王文興、鄭愁予、白先勇、黃春明、瘂弦、洛夫、西西、張愛玲、林文月。
(註:除了血緣取樣偏頗外,其中有二位甚至未曾在我們的島嶼上寫作…語言別更不用談了,日文、台語等均被無視…)
http://ppt.cc/w5QK
http://ppt.cc/W80F

若擬人化地說明,過去,是「中華民國」瞧不起「台灣」,現在,卻搶了「台灣」的名字行走江湖(但還是瞧不起對方)。


本文原發表在個人fb的網誌,內含有討論:連結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鐵娘子踢到中國鐵板 (by 新一)

外號「鐵娘子」 Iron Lady 的柴契爾夫人日前逝世。她在擔任英國首相期間1979-1990 以鐵腕手段叱吒英國政壇,上台後便在財政上緊縮開支、經濟上民營化、社會政策則大幅削減社福支出…等,並招徠英國強大的工會與工人的嚴重反彈。然而,強悍的柴契爾,依舊拋出那句經典的名言:「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INA)。


1982年夏天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壓倒性勝利,以及在1984-1985年到來的英國礦工大罷工的史詩般對決中,柴契爾在政治上一路梭哈通殺。1979年上台的柴契爾與1980年上台的雷根兩人聯袂推動經濟自由化措施,被後人稱之為「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

畢竟,他們倆人讓二戰後以「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 為基本價值的福利國家,逐漸讓位給鼓勵「競爭公平」(market fairness 為準則的「新自由國家」(neoliberal state),並影響至今。

然而,此位「別無選擇」的鐵娘子,卻在中英談判前途時,踢到了鄧小平這個大鐵板,甚至在步出北京人民大會堂時突然晃神「仆街」(跌撲街上),讓香港的前途栽在這歷史性的「PK」(仆街)中。

事後,柴契爾在回憶錄中提及,那天會面中的老鄧,不斷噴出二手煙、不時地向痰盂裏吐痰,讓柴契爾等英國官員吃足天朝排場。於是,香港才子陶傑遂用一種現場重建式的形象化表述:「鄧小平在痰涎濺落在痰盂的清脆水聲中強硬宣佈必須收回香港主權,而且出兵摧毀香港的繁榮也在所不惜」,讓柴契爾夫人「主權換治權」的香港算盤還來不及打,就在中國鐵板前踉蹌跌跤。

事實上,1982年柴契爾秋訪北京前可是信心滿滿,畢竟暑夏福克蘭戰爭才剛光榮落幕,人氣扶搖直上。再者,1970年代到1980年代,香港經濟在不斷刨光打磨下,逐漸現出「東方之珠」的氣息呢。

這個熠熠動人的東方之珠,對於才剛在1979年才在改革開放下把稍微門戶打開的土裡土氣中國,更是經濟上的好幫手。於是,不論是《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的永久割讓給予的法理背書,亦或是港英治理下的香港火紅經濟,在在都讓柴契爾的北京秋訪,搶佔先機。

然而,港英政府擁有香港、九龍與新界三處的治理權,分別是由兩個割讓與一個租借條約而得。於是,柴契爾夫人認為,至不濟,英國的談判底線就是「主權屬中,治權歸英」,好讓香港人民繼續保持信心與香港秀異的經濟發展。詎料,鄧小平的主權沒得談,再加上鄧寧願搞壞香港經濟也要收回香港的執拗,大出柴契爾政府的意料之外。

因此,柴契爾在回憶錄中寫到這過程時,以「殘忍」來描述鄧小平。「殘忍」的意思就像是兩個爭奪香港嬰兒誰屬的大人,其中竟有一方擺出寧讓嬰兒死,也不願給對方的態度;可嘆的是,在這場中英爭奪香港嬰兒戰,卻沒有智慧的所羅門王可以作出明智的裁決。

更可悲的是,此時港人還不知道,柴契爾步出人民大會堂那個驚天「仆街」,乃是踢到中國老鄧不計代價收回香港的鐵板所致。

後來,從1980年擔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議員的鍾士元(當時華人在港英政府中的最高職位者)的一席話:「我們的地位很尷尬:你們英方視我們為走狗,中國把我們當成漢奸,如果你們不講真話,我們就無法在談判過程中當軍師⋯⋯」才換得與柴契爾夫人的私下會面,並得知中國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收回香港。

於是,香港政權就踏上移交之路,只是這條路,香港人從沒有置喙的餘地!若說香港人是嬰兒,沒有決定事情的意志跟能力就算了,但香港卻是實實在在的成年人了啊。

香港回歸中國15年後,國民生產總額增加60%,但平均家庭收入只增加9%、貧窮人口卻增加40%,終於在「地產黨」(資本家)與「共產黨」(特首梁振英是地下黨員)共治下,把香港搞得烏煙瘴氣無比,港人才幡然醒悟,唯有走香港本土城邦自治的道路,否則永遠只能聽任北京阿爺的擺佈。

再者,中英之所以必須對香港進行政治談判,主因乃是《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失效時間越來越近,香港商界擔憂新界地契是否能有效延續,否則香港資本家與商界將面臨難以評估投資風險的前景。於是,香港前途問題便開始浮現檯面,並迎來中英針對香港前途的政治談判。

當年柴契爾夫人那個歷史性的「仆街」,若對台灣人民有意義,則是在提點吾等,一方面必須堅拒馬英九將台灣經濟命脈與中國深掛勾,繼而創造出政治談判的迫切性,同時堅持台灣經濟體的本土化、區域化、甚至國際化和多元化。畢竟,中共的政治談判可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是中共的,但你的一片瓦還是不留給你。


【活動預告】《南之洛馱思》論壇

時間:2013.04.12 (星期五 19:00 - 21:00)
地點:高雄市前金區中正四路235號12樓之1(入口位於中正路轉成功路的上海商業銀行大門)
講者:陳奕齊 (台灣南社秘書長)
香港的一國兩制已經邁入第16個年頭,但這幾年香港卻日漸憂鬱,原本被視為是高度經濟動物與政治冷漠的香港人,卻在這幾年到處可見街頭抗議。連理該最溫和地等待新生命降生的孕婦,以及沈浸在甜蜜負擔中的新手媽媽,竟也連番地走上街頭抗議。
於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港式憂鬱」正悄悄地蔓延中,這種港式憂鬱到底怎麼發生的呢?港人又怎麼面對此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港式憂鬱」呢?來一場台媒從不告訴你的港式憂鬱的斷診之旅吧。

原文發表於想想論壇《打狗吹水專欄》,連結: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712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同時是轉型正義 (by 佛國喬)


柴契爾夫人今日過逝,而她的最後歲月,也為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貢獻」不少。

如何拿前執政者來作文創?英國作為世界文創業的龍頭,當然不可能存在如「台灣設計蔣」這般低級的官方發想。

以柴契爾夫人當年冷血對待罷工礦工為背景,Billy Elliot是一部改編自電影的舞台劇,被譽為史上最成功的「英國」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歌劇魅影是描寫「法國」的故事),劇中很痛快地宣洩對柴契爾夫人的厭惡、甚至仇恨。

其中有一幕,就是柴契爾夫人被做成邪惡狀的大玩偶,大家在聖誕歌中快樂地咒她早點死。這個音樂劇每天演,也就是每天有一堆人付錢,來看另一堆人在咒她死,而今天,她真的死了。

Billy Elliot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劇碼,這個連結是Devizes School(中學)的康樂晚會(?)版:http://ppt.cc/AFQl 所以不只有倫敦某一劇院在咒她死,隨文化創意產業的魅力,英國處處有人在咒她死。

可以想像嗎?有一群人每天一邊跳舞一邊唱「恭禧恭禧你啊,恭禧恭禧摃死西阿告」,讓大家付錢去看表演,大受歡迎,連學校晚會也都在模仿這個橋段,大概就是這樣的場面。

如何拿前執政者來作文創?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有沒有符合轉型正義的原則,有的話,就會賺到大錢,而且是良心錢

台灣的文化工作者,不要每天都把「譴責新自由主義」掛在嘴邊,人家英國的創作者是這樣譴責新自由主義的,台灣的只會罵罵XX主義,相對地,目前的執政黨(國民黨)、西阿告在執行這個主義卻被無視地放過了。

反正一到台灣,就是龍應台「結構說」上身了吧?
http://ppt.cc/tCUk
— 在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本文原發表在個人fb的網誌,內含有討論:連結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當國民黨的清廉招牌被砸後——從利益結構與意識型態論藍綠板塊的移動(by 格瓦推)






關鍵字:轉型正義、解殖、意識型態、利益選民、獨左

前言:即使國民黨的連環爆再乘以十倍,亦無助於民進黨取得大位。




一、貪腐是誰的罩門?

「當國民黨的清廉招牌被砸後」?這個題目難以讓人認同,因為國民黨從中國到台灣一以貫之的道統就是貪腐。既然從未清廉,為何以此名之?有兩個用意:

第一,媒體的包裝、司法的放縱,虛構了馬英九二十多年的清廉假象。

第二,民進黨無力面對陳水扁的司法政治問題,錯將「比清廉」判斷為大選的成敗關鍵,窮忙於「民進黨是否貪腐」、「國民黨是否清廉」的辯護。

黨政高層的貪腐醜聞的確會重創政黨形象,這也是2008年民進黨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是民進黨在2004年得票過半的勝利,原因來自「民進黨比國民黨清廉」嗎?民進黨與國民黨的立足點是不平等的。對國民黨而言,若能戴上清廉光環,則堪比聖人出而黃河清的不世祥瑞,萬民來朝;若喪失清廉光環,只是還全民一個「國民黨本質如此」的先知先覺狀。對民進黨而言,清廉形象只是贏得政權的本分;一旦染上貪腐病毒,則萬劫不復。

觀諸民主國家的政權輪替,選戰成敗的關鍵,除了政策的說服力之外,「清廉」是各方皆不敢逾越的本分。但是在被深度殖民的地區,殖民政權貪腐是常態、清廉是驚喜,反抗勢力清廉是本分、貪腐是罪惡。台灣亦如此,民進黨若無視殖民體制下的利益與意識型態結構,而將比清廉當作國民黨的罩門,欲以清廉大PK擊垮國民黨,則未來的連戰連敗可以預期。

當「清廉的民進黨vs貪腐的國民黨」後,民進黨只是因為謹守從政本分而獲得挑戰國民黨的資格,國民黨則僅失去了一項讓民進黨直接出局的金手指。國民黨的罩門從來就不是貪腐,回歸貪腐只是回歸選民早就知曉的本質,既然沒有失望,也就不會背棄——清廉只是一場誤會。民進黨若試圖以清廉當作積極性武器擊敗國民黨,就好像戰士只躲在盾牌後面卻冀望贏得勝利一樣荒誕,亦如一位田徑選手取得入場資格後就靜立在起跑線等待奪冠一樣不切實際。當國民黨砸了清廉招牌後,當民進黨洗刷了貪腐污名後,比賽才正式開始......


二、病急亂投醫的民進黨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貪腐醜聞不只讓謝長廷慘敗於2008,更嚴重的後果是民進黨從此陷入邏輯錯誤的信心危機。2004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認同對決中國認同的勝利,以台灣為國家主體的意識空前高漲,民進黨若有足夠的見識與擔當,則能穩健推動以轉型正義為核心的解殖工程。民進黨愧對台灣人的託付——319藍軍輸不起運動與06年紅衫軍選擇性倒扁風暴後,本土政權竟然失去了以本土意識對抗殖民勢力的信心。尤其是在貪腐疑雲下,從08年選戰迄今,民進黨的主流經營理念都是「挽回中間選民」,方式則為向國民黨的價值靠攏。

貪腐問題涉及制度與操守,在儒家所宰制的非現代社會,往往臧否操守而對結構性的貪腐溫床視而不見(所以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貪腐永遠被視為是個人德之不修)。民進黨欲挽救因貪腐形象所造成的崩盤,其求生之策竟然不是提出健全的權責監督機制,而是匪夷所思地借國民黨的價值止血:其一,對於防杜貪腐之弊,採用儒家式的道德宣示;其二,對於挽回中間選民,以接受殖民史觀與價值的方式圖之。關於第一點,要操弄儒家那一套以道德來知人論事的語言,在媒體與教育都掌握在國民黨手中時,化外的民進黨如何玩得贏正統的國民黨?至於第二點則牛頭不對馬嘴,若中間選民因為民進黨的貪腐而離棄(他們有靠攏過嗎?),救濟之道為何不是談「清廉如何可能」而是「模糊台獨立場」?——所以這是邏輯錯誤的信心危機。


三、國民黨的政治基石

雖然民進黨未能為防杜貪腐提出令人振奮的改革之道,但拜國民黨自爆之賜,民進黨終於不用獨扛貪腐的招牌了,也可以換句話說,國民黨不能再使用清廉的作弊程式了。但是,即使「民進黨比國民黨清廉」再度成為社會共識(其實從「兩黨都貪腐」到「民進黨比較清廉」還有一段路),只代表民進黨再度於殖民體制中取得大選的參賽權而已——不是當選證書。為何國民黨再怎麼貪腐都有勝算?而民進黨戒慎恐懼以爭取的清廉形象只堪作入場卷?民進黨必須了解差異的原因,才有可能贏得政權,同時消弭此不平等,讓清廉無差別地成為政治工作不可逾越的紅線。

國民黨的政治基石是由利益網絡」與「意識型態馴養」二者建構。經由殖民體制,前者已成為覆蓋台灣各領域的巨網,掌握各領域的資源分配;後者則如空氣一般滲透到每一個人的呼吸,鉅細靡遺地形塑國民的價值觀與認同。

利益網絡可以「恩庇侍從體制」理解,亦可以「由『中華性』的親疏而劃分公民的差別待遇」理解。國民黨所佈局的利益結構,遍佈政治、公務、工商、司法、軍警、學術、藝文、社運......所有人類活動的領域,其嫡系握有資源分配大權並獲得最大利益,然後依親疏遠近劃分不同分配等級,最後,還讓多數被剝削的底層誤認為:「我們靠國民黨賞飯吃」。如此一來,在食物鏈上層的既得利益者,益發與國民黨利益共生,自然不離不棄;至於食物鏈下層的受迫者,亦有相當的比例將國民黨視為自己的利益共同體,原因有三:1.相信壓迫者所灌輸的經濟奇蹟謊言;2.向既得利益者看齊,有為者亦若是;3.恐懼於國共聯手的經濟恐嚇——如果讓「中國比較不喜歡的黨」執政,台灣的產業就等著毀滅。如此一來,當分配不義的得利者與受迫者都將國民黨視為利益來源,並休戚與共時,國民黨清廉與否就不重要了。

「意識型態(idéologie)」在台灣被淺碟化與污名化久矣,在討論國民黨如何養成它的意識型態選民前,必須先解釋何謂意識型態。意識型態是指系統地(正確地)理解世界(含人、社會與一切存在),是對世界的認知與道德信念的通盤型態;它不只伴隨著概念、認知、觀點,亦涉及理念、信仰與道德。意識型態(複數)的構成複雜而多元,簡而言之,它往往由流動於歷史與漫布在社會的各種學說(或主義)所構成。可以這麼說,每個人社會化(或理解自身與世界)的過程就是其意識型態的建構過程,人亦因其意識型態而對世界進行理解與價值判斷——既然歷史性與社會化是理解得以發生的條件,就不存在無意識型態的或天然狀態的理解。

國民黨在中國遭逢思想戰的全面潰敗,這個法西斯政黨在流亡台灣後,自然將箝制人民意識型態的工作(亦即文化殖民)列為保住政權之要務。國民黨在台灣的文化殖民工程,或粗暴或細膩地進行了六十多年,透過屠殺、司法、教育、媒體等管道,在史觀、語言、文化各面向形塑人民的保守價值以及對殖民政權的認同。在保守價值方面,諸如:崇拜威權、拒絕現代化(知識科學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對政治冷漠、習於儒家倫理......;在認同錯亂方面,國民黨透過架接偽史觀、邊陲化母語、貶抑本土文化等手段,讓這塊土地及其人民失憶失語、亂認血親,並在自認鄙下之餘,對高等級的中華文明無限嚮往,竭力同化。經由國民黨刻意餵養而成長的意識型態選民,他們體貼蔣介石之於二二八的不得不然;體貼國民黨之於白色恐怖的用心良苦;期待儒家式的專制明君所帶來的安定與效率;謹小慎微地以為遠離政治可保安康;在去政治化的脈絡下參與時髦的社運;敵視任何衝擊他習以為常的價值改革(如轉型正義);認同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血緣;歧視母語;歧視以台灣為主體性的藝文創作。擁有這些特質的意識型態選民不只是顯性藍色族群,國民黨與時俱進,或嚴肅或輕鬆地在教育、媒體、藝文、娛樂、飲食等日常呼吸間,養成了一代又一代意識型態親近於國民黨的「隱性選民」(≠中間選民,但常以此自稱——他們不關心政治、拒絕表態,但會走進投票所,而且多(≠全)為國民黨之禁臠。如同教徒多數不會因某宗教師涉入斂財醜聞而改投異教,對於國民黨以保守價值與中國認同所培育的意識型態選民而言,國民黨是道統甚至是信仰的唯一代言人(此代言人已神格化),貪腐事件是個人問題,與信仰的內容無關。

利益網絡與意識型態的馴養(此二者多有交織,非各自為事)鞏固了國民黨的江山,屬於國民黨的利益選民意識型態選民,不只在國民黨發生貪腐醜聞時不離不棄,亦在執政無能時不離不棄——可以換人,但不能換黨,所以周錫瑋的執政包袱絲毫不能阻礙朱立倫的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國民黨鐵衛,不只為數眾多,更可怕的是他們多藏身為政治冷感的隱性選民;民進黨若了解其結構,就不會因「國民黨也貪腐」甚至「馬英九民調剩13%」而樂觀了。同時,民調的加權方式再也不能以「綠色選民不習慣表態」的陳年舊事為之。


四、擴大綠色基本盤

國民黨的利益選民與意識型態選民不只分佈在深藍——高階的既得利益者與中華教狂信徒,所謂對政治冷感的隱性選民(他們常被誤認為是無既定藍綠立場的中間選民),或有被國民黨經濟謊言所綁架者,更多則是在黨國教育下識型態與國民黨親和而不自覺,所以他們多數看國民黨比較順眼,這是國民黨細緻耕耘的結果。當社會是保守價值與中華(文化)認同當道時,不關心政治卻票投國民黨就理所當然了——雖然他們死抱「中間選民」的會員證並拒絕承認自己是藍色基本盤。

正如國民黨的選民不是先天而成,綠營的選民亦有其成因。相對於國民黨的政商網絡與黨國不分,民進黨目前的基本盤幾乎都是意識型態選民。其價值觀與認同為何?不同於國民黨以殖民之力由教主為教眾灌頂教義,「民進黨」的意義是由爭取民主人權與爭取國族獨立的反殖份子共構,而後經由論辯、淘汰以形成「民進黨該做的事」——爭取人權(價值)、爭取獨立(認同)。綠營的價值與認同是由意識型態選民(尤其是深綠)所推動,他們不只理念超前民進黨,並致力於強迫民進黨頭人埋單,這與國民黨的宗教性——教主佈道,信徒信受——截然不同。正因為國民黨的洗腦教育無所不在,所以藍營選民中還可區分為關心政治者與不關心政治者;但綠營選民則多數是因為覺醒,才成為不義體制的對抗者——這可以解釋為何綠民多關心政治以及貪腐醜聞會重創民進黨。

台灣的選舉,尤其是五都、立委、總統層級的大選,基本上就是藍綠利益與意識型態的對決。即使是搖擺於藍綠的中間選民,只要去投票,不論是投藍或投綠,他這次的抉擇亦是由藍綠陣營所代言的利益或意識型態所驅動,所以藍綠選票的消長,就是利益選民與意識型態選民的位移。若以絕對得票率的歷史低點當作藍綠的基本盤,綠營:藍營:中間選民(不投票選民+搖擺選民)=3:4:3(連結)。比起移動藍綠鐵票,吸收中間選民以壯大自己相對容易。但要如何吸收中間選民?國民黨知道納入基本盤才是王道,基本盤不是黨證數量,而是利益的依附與意識型態的同化。國民黨絲毫不放鬆腳步地製造台灣經濟日益依賴中國的形勢,無孔不入地傳播保守價值與中華認同。民進黨不能停留在貪腐與清廉易位的美景中,應積極擴大綠色基本盤,也就是要經營綠營的利益選民與意識型態選民:

第一,對於利益選民,民進黨要正視自己的應(或可)代言階級,以分配正義的訴求,讓被剝削者不再盲從剝削的源頭(國民黨)。蔡英文為12年大選所提出的十年政綱,是民進黨第一次有系統地左傾,選後應以易懂的語言繼續普及深化。

具體的作法,是借鏡歐洲左派,提出階級立場鮮明的經濟、財稅與社會福利政策,讓被國民黨及其近親所剝削的受新階級不再恐懼於「中國生氣、老闆倒閉、勞工失業」的國共合謀,迫使「國民黨是資方代言人、民進黨是勞方代言人」的形象成為社會共識。利益選民因為各自認識自己的階級處境(目前資方有鮮明的階級意識,勞方則極為匱乏),將投向不同利益代言人的旗下,國民黨就無法勞資通吃。

第二,對於意識型態選民1.民進黨要有勇氣先於民眾,以人權為核心有系統地批判保守價值及不義體制,誓言改革,而不是鄉愿地說「這個構想很好,但我們要看社會共識......」。2.要推動政體與文化解殖:清楚界定台獨的雙重意義——對外拒絕PRC併吞、對內拒絕ROC殖民,與知識界合作重建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動員可用的政治資源盡力翻轉台灣語言與文化因被殖民而邊陲化的現況,清楚論述台獨是解殖運動而非極右的民族主義。

上述轉化意識型態選民的策略,都可以「轉型正義」概括。民進黨必須以「人權」為核心,系統性地宣傳轉型正義之必要與內容,讓台灣人了解:對正義的追求,是對歷史與當代的負責,並非耽溺過去,亦非操弄悲情,更非撕裂族群,一群對歷史與正義無感的人,如何可能避免歷史悲劇再現?如何可能穩固民主價值?轉型正義的內容不只是司法、歷史記憶的平反,在台灣的脈絡中,更關鍵的是「解殖——憲政解殖、認同解殖、文化解殖。正因為民進黨執政八年卻對轉型正義輕忽,所以殖民的法西斯政權可以班師回朝。若民進黨在那八年徹底為台灣轉型正義,台灣人的價值與認同皆與國民黨決裂,不論民進黨再貪腐,取代該黨的,不會是殖民政權復辟,而是本土的民主政黨。在殖民政權煙消雲散後,貪腐醜聞才會公平地成為所有政黨的致命傷,台灣的政治遊戲才會步入現代。

民進黨目前雖然在野,但仍應運用可能的資源推動局部的轉型正義工作,更應經年累月進行轉型正義的政治宣傳以教育民眾。既然意識型態決定投票行為,不論民進黨想爭取中間或淺藍選民,試圖讓「不綠的變綠的」才是王道,也就是要進行意識型態說服。肯定威權的選民、認同中國的選民,不可能因為國民黨貪腐就轉向支持民進黨;但是若因為意識型態的翻轉(轉型正義是關鍵)——唾棄威權、認同解殖,這些人就可能位移為民進黨的基本盤。希冀意識型態選民擴增,必須長時間耕耘;民進黨過去戰略錯誤之處,是怠於經營選民意識型態的綠化,試圖以迴避國家認同的方式、甚至以近似國民黨的主張,獻媚於習於國民黨意識型態的選民,但他們為何要選山寨版?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進黨必須務實地擴大基本盤,本文提出兩個切入點:1.以左派政策鬆動國民黨的利益選民,2.以轉型正義為核心的解殖論述擴大綠營的意識型態選民。——也就是「獨左」。無論民進黨是否能卸下貪腐污名,都應持續進行「改變選民」的政治工程。否則,2016年將重演2012年的情節,因為選民結構了無更動。更何況,國民黨不論弊案如何纏身,都未曾停止擴大藍營版圖的腳步;民進黨,請振作!





延伸閱讀

◎評姚人多〈民進黨的未來〉(by 格瓦推)(連結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義大利突破鳥籠公投,反核成功 (by 佛國喬)


台灣將舉行核能公投,而義大利剛在2011年舉行過同題公投,在此以一小文介紹其過程。

義大利的公投也是鳥籠公投:投票率過半才成立。限於鳥籠,台灣過去3次6案公投均無效,義大利則在上述公投之前,已經連續有6次24案無效,比台灣還慘烈。

這是義大利第二次啟動公投成功反核,第一次(1987)是在車諾比爾事件一年多後,該公投讓即將完成的二個核子反應爐胎死腹中,並且在三年間關了全國所有的四座運作中的核電廠。

由於義大利能源依賴嚴重,右派一向將經濟不振歸咎於沒有核電;2008年,M. Berlusconi領導的右派政府重啟核電計劃,2010年2月和法國簽署合作案,表示將興建8至10座發電廠,預計2014年展開興建工程,2020開始服務,2030達到全國用電的25%。

堅決反核的中間黨於2010年提出公投案的想法,並成功連署50萬選民,2011年1月3日經由憲法法庭通過,不巧,同年3月11福島核災,讓M. Berlusconi不得不認真地正面迎戰。

M. Berlusconi的方法是以等待歐盟新的安全標準為由,提出核電計畫擱置,經濟部長表示此擱置案可以讓國人採取「冷靜而資訊充足」的決定,「不受到當下情緒的影響」。5月24日國會以包裹的方式通過(313對291)此擱置案。M. Berlusconi的盤算是希望以擱置案讓公投案無舉辦的理由,拖過一年的擱置期再戰公投,避開反核情緒的鋒頭,但憲法法庭維持公投案的進行。

公投的題目是:Abrogazione delle nuove norme che consentono la produzione nel territorio nazionale di energia elettrica nucleare (廢止允許在國土上生產核能電力的新法案)

左派政黨們及環保團體均全力號召選民進場投下反核票(答「是」),右派則進行反動員,不鼓勵選民進場投票,總理M. Berlusconi及半數以上閣員均在投票當日以身作則。此外,一些極具聲望的科學家也加入戰局,連署發表《訴求理性》,表示此反核公投「不具任何技術與社會立論基礎,並且在法律詮釋有其疑義」。

6月12及13日舉行的公投,在5946萬全國人口中,選民數達5020萬人,投票率高達57,01%,94,05%反對,依憲法規定,此反對之效期為5年。

總理M. Berlusconi在開票未結束前,即承認:「義大利人正在決定對核電說拜拜了。」結果出爐後,他再度表示:「我們應該永遠不再採用核電,並且應該強力於從事再生能源。」經濟部長也表示:「今後,再生能源的比例將大大增加。」

觀察家認為,除了福島核災、德國提前廢核進程兩個國際因素外,M. Berlusconi的大失民心也是這一次廢核公投能過關的重要原因。

同年11月,M. Berlusconi被迫去職。

(圖片說明:"有放射性的Berlusconi"是該公投中反核陣營最重要的拉票口號)


本文原發表在個人fb的網誌,內含有討論: 連結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歐洲國家轉型正義之TEWA新聞回顧(2010-2012)

以下新聞編譯均剪貼自Taiwan EU Watch(TEWA 連結),該臉書粉絲頁自創立以來至今,報導過不少有關歐洲轉型正義的事件,此為該主題之集結,以方便有興趣於該主題的讀者閱讀。但建議利用關鍵字搜尋,可在TEWA原始出處看到相關的相片、影片與討論;因blog貼文字數有限制,部份事件僅提供連結。



【德國/2012.11.16/尚未結束的轉型正義--更多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將獲德國賠償】

德國政府預計將擴大賠償二次戰時受到納粹政權迫害的猶太人。聯邦財政部長蕭伯勒(Wolfgang Schäuble)與猶太人平反補償會議(Jewisch Claims Conference)主席巴曼(Julius Barman)昨(15日)共同簽署一份協議,協議中將針對到目前為止尚未取得補償金的受害猶太者,進行補償。預計8萬受害猶太人將得到這份補償。

受害者可以一次獲得2千5百歐元以上的賠償;而曾經被囚禁在集中營達三個月者、或是匿名躲藏達六個月者,將終身得到每個月300歐元以上的賠償。此外,也將提供約10萬個居家醫療照護給全世界當年的幸存者,不論這些猶太人居住在哪一個國家。

蕭伯勒在接受RBB-Inforadio採訪時表示,這項協議的意義在於,德國體認自身對受害猶太者,必須承擔歷史責任。至今對於當年納粹受者者,依然沒有完整的名單,而隨著時間的演進,更多資料被發現,因此賠償的條款有必要與時俱進。ü

新聞來源--http://tagesschau.de/inland/entschaedigung-ns100.html 


【歷史/2012.11.17/前東德時期 IKEA曾對政治犯進行強迫勞動,為其生產製造產品】

由瑞典連鎖傢俱企業IKEA委托Ernst & Young調查,在產品生產製造的過程,是否曾利用政治犯為其工作。該報告指出,IKEA於1980年後在東柏林所設置的工廠,利用東德時期被監禁的政治犯、以及罪犯,對其進行強迫勞動,製造傢俱、及零件。報告中指出,最遲至1981年時,IKEA已意識到此可能性。

IKEA德國總經理貝策(Peter Betzel)週五(16日)於報告發表會上,公開表示當年利用政治犯為其進行生產製造的決策,在過去和今日,都是無法令人接受的事情。他為當年的事情,表達最深的遺憾。

過去數個月來,前東德受害者團體,不停要求IKEA為此事做出說明。一位今年51歲的受害者阿諾得(Alexander Arnold)表示,當年政治犯的勞動量是一般勞工的250%,而一但工作績效達不到80%,則會被囚禁於暗室之中。阿諾得當年是因發放傳單而被判監禁。

德國聯邦史達西檔案管理局(Bundesbeauftragter für die Stasi-Unterlagen)局長楊(Roland Jahn)肯定IKEA對於當年這個「黑暗篇章」的面對態度。IKEA也表示,未來會繼續支持相關的學術研究費用。而聯邦調查東德社會統一專制基金會(Bundesstiftung zur Aufarbeitung der SED-Diktatur)理事長卡明斯基(Anna Kaminsky)則要求IKEA賠償當年的受害者。

這份報告以涉及「檔案保護」為由,僅有部份被公開。貝策表示,其中涉及層面非常廣。而IKEA對於杜絕強迫勞動、或是對於強迫勞動進行者進行賠償,貝策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

而前東德受害者團體則要求聯邦和國家政府,不應該持續漠視前東德時期內強迫勞動的議題。當年遭到強迫勞動的受害者,至今未受到賠償。


【德國/2012.11.10/11月9號,德國人不可遺忘的日子】

11月9號,對於德國人來說有兩種意義。1989年11月9號,柏林圍牆倒塌。1938年11月9號,碎玻璃之夜( Kristallnacht),納粹黨衛軍和德國人在這天開始攻擊生活於德國及奧地利的猶太人。許多猶太教堂和猶太人商店、住宅被摧毀;許多猶太人遭到殺害。

德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於星期五在柏林的猶太學校發表演說,請德國人將這兩件發生在11月9號的事件牢牢記住。「1989年11
月9號柏林圍牆的歡慶,乃是苦難11月9號的一部分。」他也提到,當初東德的人們參與革命運動,使柏林圍牆倒塌,也造就了今天德國的民主。

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雷特(Klaus Wowereit)在星期五紀念會前夕說:「記得柏林圍牆倒塌前的時光,更較倒塌之後來得重要。現在這個世代,已經在沒有圍牆和鐵絲網的德國中成長。」

11月9號,將提醒世人:「自由、注重人權、法律,皆不是憑空得來。必須爭取,然後努力捍衛。」ℏ

新聞來源:
http://www.dw.de/germans-reflect-on-historic-day/a-16368478
柏林圍牆倒塌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mRPP2WXX0U


【TEWA法國新聞/2012.10.29/遲來的正義 :法媒評法官方對1961年阿國民眾遭鎮壓慘案】

(阿國1848年起遭法國殖民統治百年, 1962年終獲獨立。阿國反法獨立戰爭過程慘烈,即便已結束半世紀,依舊是法國當代史上難以碰觸的傷痕。繼巴黎自行車冬賽館猶太人遭獵捕事件表態後, 法社會黨籍總統歐蘭德對此事件發表公開演說,右派前首相費雍與極右派勒班女士嚴詞反對。法知名雜誌「電視全覽」(Télérama)近來刊出一篇文章,評論歐蘭德的1961年阿國民眾巴黎示威遭鎮壓事件的公
開發言。)(原文過長,全文請按)

(編譯原文出自「電視全覽」周刊紙本第3276期,Gilles Heuré作,27/10-2/11/2012)â


【歷史記憶/2012.9.28/巴黎不會忘記:巴黎二戰猶太兒童受難地圖】連結

法國歷史學者、地圖繪製師,尚盧匹諾(Jean-Luc Pinol) 製作了一張別具歷史意義的巴黎互動式地圖。這張地圖標示了1942年七月到1944年八月期間,巴黎地區猶太兒童遭到逮捕的街區、地址,以及孩子們的姓名。

資助這張地圖製作的法國歷史學者兼律師,塞吉克拉斯菲爾德(Serge Klarsfeld)認為:「這張地圖讓孩子們能更認同他們所熟悉的建築、街墎。而他們同時也非常訝異這些逮捕地點竟離他們的
生活這麼近。」

在6182件逮捕行動中,其中的25%集中在當年衛生條件較差的街區(大部分位於巴黎東北邊)。當年的建築多已消失,於是,尚盧匹諾必須對照著二十世紀初的巴黎地藉手冊,一一將這些地點標示出來。

尚盧匹諾認為,一張地圖的力量在於能提供更進一步的歷史學假設,並檢視假設與事實兩者之間是否相符。製作完這張地圖後,他更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照1954年的人口普查,會發現來自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人口,也都住在多年前猶太社群的聚居之地。」Ψ

巴黎二戰猶太兒童受難地圖:http://sig.tge-adonis.fr/Paris1942/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ation.fr/societe/2012/09/28/les-arrestations-des-enfants-juifs-a-paris-sous-un-jour-nouveau_849302


【TEWA歐洲時事現場/2012.08.24/法國】
巴黎自行車冬賽館大獵捕事件:法國總統歐朗德演講全文

---"真相不會使法國人分裂,反而會讓大家團結在一起。"
"現在輪到我來接續我們集體的歷史,承擔起這一份回憶過往、揭露真相、並且懷抱希望的共同責任。這份責任必得由記憶之傳承開始。無知乃是萬惡之母。...這段歷史必須充分地被學童所理解與思考。對於法國來說,我們不容許失憶,也不會失憶。"

(1942年7月16日與17日,法國警察從巴黎市與市郊,獵捕了13152名猶太裔男女老幼,把他們關在巴黎自行車冬賽館(Vélodrome d’Hiver)。這些猶太市民稍後被送到德國集中營,最後只有811位死裏逃生。2012年7月22日,該事件發生的七十週年,法國總統歐朗德在事件現場,現在已被拆除的自行車館遺址上發表追思演講,以下是他的演講全文。)
----------------

總理、議長、大使們、巴黎市長、法國猶太機構代表會主席、拉比長老、各宗教的代表們、各位先生女士:(文章過長,全文請按)



【德國/2012.08.13/東西德歷史:柏林圍牆51週年紀念】連結

---他的生命停止在18歲,而他要的只是自由... ---

1962年8月13日,在前東德領導Walter Ulbricht指示下,長達155公里的柏林圍牆平地築起,將德國歷史劃成民主與專制兩個截然不同地發展方向,超過28年。為了穿越這道圍牆而被射殺於牆邊的人數,根據學者統計至少136名。實際上為追求自由而試圖逃離專制體制而死亡的人數,目前仍無詳細統計。本週五開始一項研究計劃將展開,統計這段歷史中的受難者人
數、將其生平與事蹟詳細記錄。預計將於2016年公開成果。

今年51週年紀念,柏林和波茨坦都將舉行柏林圍牆受難者紀念儀式。另外也將討論,是否將一條街l道命名為Peter-Fechter 大街(Peter-Fechter-Straße)。

Peter Fechter18歲時,1962年8月17日,圍牆築起不滿一週,他試圖穿越圍牆,而在牆邊遭柏林圍牆上東柏林守衛士兵子彈射擊,最後即使到了西柏林側的圍牆,西柏林側的美軍因為礙於冷戰情勢,不敢輕舉妄動,雙方守衛眼睜睜地看著Peter Fechter一個多小時後,因失血過多命喪西柏林側牆角。最後由東柏林守衛抱回屍體。美軍冷漠的反應受到西德民眾的批判,月底(8月31日) Peter Fechter的事件,成為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其中以「可恥之牆」(Wall of Shame)為標題指責此事件的發生。而今當年Peter Fechter喪命地點設置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他要的只是自由」(Er wollte nur die Freiheit)。ü

而後,東西德合併之後展開一連串的司法轉型正義案件,1997年3月當年開槍的東德守衛也遭判21個月徒刑。

圖:前東德守衛抱著Peter Fechter
新聞來源:http://www.welt.de/newsticker/dpa_nt/regioline_nt/berlinbrandenburg_nt/article108593235/Mauerbau-vor-51-Jahren-Forderung-nach-Peter-Fechter-Strasse.html


【歐洲歷史/2012.08.05/Raoul Wallenberg:瑞典辛德勒】

==他,三十二歲的瑞典富家子弟,二戰末的非凡選擇==

Raoul Wallenberg 1912年8月4日於瑞典出生,1944年拯救了數千名匈牙利的猶太人,使他們免於納粹毒手。但他自己最後被蘇維埃政府逮捕、槍決,詳細原因至今仍無人知曉。(原文過長,全文請點)
ü
新聞來源:http://www.dw.de/dw/article/0,,16138581,00.html
德國廣播節目介紹與收聽:http://www.wdr5.de/sendungen/zeitzeichen/s/d/04.08.2012-09.05.html


【TEWA歐洲新聞/2012.07.17/法國】巴黎自行車冬季場大獵捕事件七十週年紀念,法國官民同悼

七月十六日週一, 法國眾多媒體上均可看到關於「巴黎自行場冬季場地大獵捕」事件(la Rafle du Vel d'Hiv)的相關報導。新觀察家週刊(Le Nouvel Obs)與數家媒體的標題簡要明瞭 :「巴黎自行場冬季場地大獵捕 :七十年前,13152名猶太人被捕」,有的標題為「巴黎自行場冬季場地大獵捕 :遺忘是歷史最大的敵人」,有的不諱言指出這段歷史是「法國之恥」。(原文過長,全文請點)
â


【TEWA波蘭─美國新聞 /2012.05.31/ 波蘭要求歐巴馬道歉】

美國週二表彰波蘭裔美籍反抗納粹鬥士 Jan Karski,總統歐巴馬在致詞時把納粹設在波蘭的死亡集中營稱為「波蘭死亡集中營」〈Polish death camp〉,波蘭要求歐巴馬政府就此道歉。

二戰時波蘭被納粹德國佔領,1939至1945年間估計有六百萬波蘭人民喪生,其中一半有猶太血統,而這三百萬有猶太血統的波蘭死難者,佔被納粹屠殺的六百萬歐洲猶太人的二分之一。許多納粹的死亡集中營設在波蘭,但這些集
中營完全是由佔領波蘭的納粹管理運作,其中包括惡名昭彰的 Auschwitz-Birkenau。

波蘭對這些集中營被稱做「波蘭」十分在意〈即使只是用來形容地理位置〉。身為納粹侵略的受害者,波蘭一點都不願沾上納粹的罪行。許多波蘭外交官與各地的波蘭組織一直呼籲停止使用「波蘭死亡集中營」這個名稱。

白宮事後表示,歐巴馬是口誤〈misspoke〉,並對此表示遺憾〈regret〉,但波蘭要求道歉。波蘭總理說:「這種說法〈指波蘭死亡集中營〉好像沒有納粹、沒有德國的責任、也沒有希特勒。」


【海牙國際法庭 /2012/05.17/「波士尼亞屠夫」與前賴比瑞亞總統受審】

前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軍事指揮官 Ratko Mladic,5月16日在海牙的國際法庭受審。他面對包括種族屠殺、違反人道等11項罪行指控。

九十年代波士尼亞的內戰,造成十萬人死亡,兩百二十萬人無家可歸。為了建立「大塞爾維亞」,被稱為「波士尼亞屠夫」的 Mladic,要清除其他族裔,他被指控在1995年下令屠殺八千名手無寸鐵的穆斯林男子與男孩,而1992至1995年對塞拉耶佛的攻擊,則造成了一萬平民的死亡。

在波士尼亞境內塞爾維亞裔群聚之處,迄今仍有人效忠 Mladic。去年,在躲藏超過十五年後,Mladic 在塞爾維亞被補。

現年 70 歲的 Mladic 在法庭否認一切對他的指控。庭外則有受害家屬示威。

同一天,國際法庭也對前賴比瑞亞總統 Charles Tayler 的判刑進行聽證。Tayler 因支持獅子山國內戰,上個月已被國際法庭判決支援違反人道罪成立,他的刑期預計將在五月底宣判。+


【TEWA歐洲新聞 / 2012.03.16/法國】阿國獨立戰爭結束50週年紀念,法老兵成立反戰團體送暖世界

五十年前的三月十八日,阿爾及利亞與法國雙方在法國境內的艾維昂(Evian)簽訂協定,兩國之間超過七年的慘烈戰爭從此畫上休止符。戰爭結束,但這段歷史在兩國均留下深刻的創傷,法國多年後才能慢慢正視這段灰暗的歷史。今年正逢阿法艾維昂協議50週年,法國各大媒體均策劃專題深入討論。

法國國家廣播電台旗下的France Inter電台則介紹了一個民間團體4ACG,由先前被動員
至阿國作戰的法國民眾組成。他們不認同當年在阿國作戰的行為,決定不動用一分一文法國政府發放的相關津貼,成立了一個民間團體,把認同理念的社團同仁軍旅退休俸彙整起來,支援車臣與世界上其他需要救援的民眾。Â


【TEWA新聞台/德國/2012.03.09】兩項關於(新)納粹的法院判決

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自1945年以來,在德國一直被禁止出版。日前一位英國出版商Peter McGee原本預計的出版物"Zeitungszeugen",其中引用了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中的部份字句,即使只是極少部份,而且是作為評論內容的補充,昨(8日)慕尼黑法院仍宣判禁止該出版物的出版。目前出版商仍在上訴中。在巴伐利亞邦,這項禁止出版《我的奮鬥》的法令效期是到2015年。

另一項則是關於德國極右
派,日前德國國家民主黨(NPD)前黨主席Udo Voigt,原本想要入住一家旅館,不料卻遭到管理人員的拒絕,拒絕理由是:基於其極右派的政治立場。Voigt因此而感到備受歧視,基於德國基本法第三條「平等對待」的原則,而採取法律訴訟,將業者告上法庭。今日法院判決出爐,裁決中表示基本上旅館業者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讓極右派主義者入住。(ü)


【TEWA國際歷史現場 / 2012.02.28/法國‧阿根廷】巴黎不會忘記:阿根廷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

巴黎西邊15區的塞納河邊,座落著一座小小的花園。它名為「五月廣場母親團與祖母團」花園,向阿根廷獨裁政權1976-1983)下挺身示威的受難者家屬致意。威權政府吞噬了丈夫、兒子與孫兒,女人們仍要撐持起頹敗的家園。行有餘力,阿根廷阿媽與妻子們繫上白頭巾,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la Plaza de Mayo)定期繞圈行走,用行動表達她們無盡的淚與親人身上永不乾的血。阿根廷五月廣場母親團1992年獲得歐洲議會頒發沙卡洛夫人權獎。

巴黎市府2008年將這座園子命名為「五月廣場母親團與祖母團」花園,巴黎市長德拉諾威(B. Delanoë)與阿國總統奇需納女士(Cristina Kirchner)均出席,五月廣場母親團與祖母團代表也應邀出席參加。A


【TEWA新聞台/德國/2012.02.23】為新納粹的受難者哀悼

直至三個月前,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由新納粹份子主導的謀殺事件,共計有10個家庭受害。今日,受難者家屬、以及政治人物齊聚在德國柏林為受難者舉行追思儀式。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出席了今日的追思儀式,她請求家屬的原諒,也宣示釐清案情真相、將兇手繩之以法、打擊新納粹主義的決心;此外也表示這些謀殺案的發生,是國家的恥辱。

而在德國時間中午12點正時,工程運作、公車和鐵路也皆暫停一分鐘,為受難者默哀。(ü)


【TEWA歐洲新聞 / 2012.02.20/法國】質疑二戰同志受難史,法執政黨失言議員可能遭開除黨籍

西洋情人節剛過,法國執政黨UMP議員瓦內斯特(Christian Vanneste)因質疑法國二戰同志受難史,引發不少同黨同志批評,也有人表示支持。法國總統大選選戰期間爆出這樣的恐同醜聞,法國媒體認為瓦內斯特可能將遭法國執政黨開除黨籍,並可能已經觸法。

瓦內斯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及二戰歷史,認為二戰同志遭遣送集中營一事只是個「著名的傳說」。他堅信,納粹德國遣送了近三萬名
同志進集中營,但法國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當記者問及同志婚姻在法國民調中獲得多數認同,瓦內斯特認為這是因為同志在媒體過度曝光,對觀眾「洗腦」的結果。他同時批評同志有「自戀」傾向。

法國同志權益團體GayLib與執政黨UMP有合作關係,他們要求執政黨必須開除瓦內斯特。GayLib秘書長米修女士(C.Michaud)認為,瓦氏言論讓人感到不平與驚駭,她認為這與法國極右政黨FN要人勒班的反歷史言論一樣。勒班曾公開表示,納粹集中營的毒氣室只是歷史上的「枝微末節」,引起極大反彈。她認為瓦氏的位置其實應該在極右派FN(法國國家前線)黨內。法國歷史學家貝堂(M.Bertand)曾著有法國二戰同志受難史,他估計,法國約有62人因為同志身份而入獄,或者被送到德國集中營。

醜聞曝光後,法國執政黨UMP黨部表示瓦氏即將遭開除黨籍,同時也會安排新的人選代替瓦氏參與法國國會大選。瓦內斯特2006年曾因宣稱「同性戀比異性戀低等」遭起訴,2008年獲判無罪,法庭認為他的言論沒有逾越言論自由的界線。2007年UMP支持他參選,讓他得以保住國會席位。風水輪流轉,如今UMP黨部反應已然轉變。

一位熟悉媒體自由事宜的律師表示,瓦氏公開表示二戰同志受難史只是「傳說」,言下之意認為法國根本沒有同志被送入集中營,這已逾越言論自由界線,否認歷史真相。捍衛人權團體或同志權益團體都可以去控告瓦氏,他可能會被判處一年徒刑,遭罰鍰四萬五千歐元。


【TEWA歐洲新聞 / 2012.02.15/德國】德勒斯登大轟炸周年紀念活動 連結

群眾牽手形成人鍊對抗新納粹的遊行活動

2月13日反納粹民眾在德國德勒斯登市中心聚集牽手形成人鍊來對抗新納粹在第67屆德勒斯登大轟炸周年紀念的遊行活動。約13,000名德國民眾加入這項牽手活動來反對新納粹的遊行活動而非如往年一般的冷處理,參與形成人鍊的民眾跨越政治光譜,從左派到右派都有。

德勒斯登大轟炸發生在1945年2月13日到15日之間,總共造成約25,000人喪生。德國新納粹認為這次大規模轟炸應被視為是聯軍的犯罪行為,而德國是受害的一方。他們每年都會利用這個紀念活動來宣稱德國不需要對於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殘暴行為負起責任。

今年約1600名新納粹來到德勒斯登參加紀念活動,警方也出動了超過5000名警力來防止衝突發生。約2000名反納粹民眾也出現在德勒斯登中央車站高喊:「納粹滾蛋!」

當新納粹的燭光遊行活動開始後,人鍊阻擋了他們的一些行進路線,使遊行活動沒辦法進入到市中心。一些參與新納粹活動的民眾向警方表示可能要中止一些活動,因為人鍊阻斷了他們的路線。

難能可貴的是,今年並沒有發生暴力衝突事件。去年因為發生衝突事件,造成了百名警察受傷。

反納粹民眾聚集在一起表示這個城市不歡迎納粹。在新納粹的遊行活動(威脅)過後,民眾拿起蠟燭紀念在這次轟炸中的受難者和出席紀念活動。紀念活動到了晚上9:45,當時第一波空襲出現在德勒斯登的時間,教堂的鐘聲響徹了整個城市......。ℏ


【TEWA歐洲新聞 / 2012.02.14/西班牙】反法西斯法官遭判凍結司法生涯,西國媒體左右派看法分歧

法國「國際郵件」雜誌(le Courrier international)近日報導西班牙法官卡松(Baltasar Garzón)事件。卡松法官因Gürtel案監聽涉案者與他們的律師被判刑,西班牙最高法院法官一致判定有罪,卡松11年內不得從事司法工作。這項判定引起西國媒體廣泛討論。右派媒體均對此結果報以熱烈掌聲,並不意外,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則提醒西國對
這位勇敢的法官有所虧欠。

右派媒體「理智報」(La Razón)認為此乃「法治國家的一大勝利」,可喜可賀。「理智報」並提起卡松法官另一項官司。2008年,西班牙內戰與佛朗哥獨裁政權受難家屬要求司法調查,卡松受理,但此舉違法了西班牙1977年通過的大赦法令,西國極右派團體控告卡松違法。卡松當年曾對智利獨裁者下逮捕令而馳名國際,他也曾對阿根廷獨裁政權人士訴諸司法行動。但「理智報」認為,卡松只是在利用西班牙內戰受難者家屬的苦痛而已。

保守派媒體ABC報導卡松案的口吻與「理智報」類似,報導標題為「卡松法官因其極權主義做法遭停止行使職權11年」,西班牙高等法院認為卡松做法類似某些「集權政府」。ABC報認為,卡松案判決正是「司法運作傲慢膽大的惡果」。

也有媒體站在卡松法官這邊,「國家報」認為法官曾在反恐怖活動、反毒品與對抗幫派犯罪對社會有功,況且,如果真要批評卡松的做法,也應該連帶批判財長與其他兩位當初允許他展開偵查的司法高層人士。當這項判決公諸於世,上百名西班牙民眾走上首都馬德里街頭抗議,並聚集在首都地標太陽門聲援卡松。卡松公開聲明表示不同意判決結果。「國家報」指出,卡松已無法再上訴,可能尋求憲法法庭(大法官會議)途径解決問題。如果這條路也行不通,他會改向法國史特拉斯堡的歐洲人權法庭投訴。

(譯註:Gürtel案2009年爆發,西班牙東岸瓦倫希亞區政商利益輸送,牽扯到當地前執政右派政黨「人民黨」PP。)


【TEWA新聞台/德國/2012.01.27】莫忘歷史

今(27)日是奧許維茲集中營被解放的第67年紀念日,也是德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

德國國會邀請文學評論家、同時也是當年華沙集中營的倖存者Marcel Reich-Panicki至國會發表特別演說。德國國會呼籲國民,勿忘極權主義所帶來的威脅與傷害。(ü)


【TEWA新聞/德國/2012.01.25】德國憲法維護廳的監視名單

日前傳出憲法維護廳要監視27位出自左派(Die Linke)的國會議員,從激進派到改革派,其中包括左派的黨團總召Gregor Gysi,以及國會副主席Petra Pau,兩位國會議員在前東德極權時期,都曾經是德國統一社會黨(SED)的一員。此一消名單,引起各方政黨的撻伐。對於憲法維護廳以「反資本主義」為進行監視的理由之一,許多國會議員表示「無法理解」。

憲法維護廳(Verfassungsschutz),
棣屬德國聯邦內政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負責監視出現在德國聯邦內,某些違反自由、民主等基本準則的行為」,其關注的問題,包括左、右翼的極端份子、恐怖份子,任何對民主、法律和秩序產生威脅的組織犯罪。

為此,德國聯邦內政部長Hans-Peter Friedrich出面聲明,除非有明顯的作為,或是極端團體的成員,才會進入這份觀察名單。目前將以這個標準,再次進行審核。

而在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也將對該邦的左派議員進行相關監控,之後還會括及臥底人員。

預計明(26日)在國會將再有一場相關討論。

圖片說明:為1月25日晚間,「德國之聲」英文版,政治議題的快照。當日政治議題,同時出現德國的兩個極端光譜:新納粹(極右)和可能的極左。歷經過極右、極左的政權,時至今日,德國政府在處理這類問題,仍是非常謹慎。(ü)


【TEWA國際新聞台/德國/2012.01.24】法國正式通過「否認大屠殺入罪法」

星期一(23日)晚間,法國參議院以137贊成:86反對,將「否認種族滅絕」的行為入罪。此草案於上個月(2011年12月22日)由法國國會通過,星期一經參議院表決,正式通過。

由於這項法案主要針對1915年土耳其前身的鄂圖曼帝國害死了一百五十萬名亞美尼亞人一事,土耳其政府先前用盡各種辦法,希望阻止此項法案在法國國會通過:威脅將會驅逐法國大使;或是將法國企業排除在土耳其市場外,或中止兩國文化交
流活動。這些威脅沒有讓法國讓步。

正式通過法案之後,土國首相Tayyip Erdogan為此感到極為憤怒,嚴詞指責法國此舉無異是「思想自由的屠殺者」。儘管在外交上,法國和土耳其的關係降到冰點;在商業部份,土耳其目前還沒有採取任何抵制法國的行為。

圖:於伊斯坦堡法國大使館外抗議此法案的土耳其民眾。(ü)


【TEWA新聞台/歷史回顧/2012.01.04】德國《明鏡週刊》65歲生日快樂!

在台灣國人熟知的《明鏡週刊》今天滿65歲了!

1947年1月4日,《明鏡週刊》發行了第一冊!明鏡的前身,其實是1946年由佔領國英軍在漢諾威(Hannover)所發行的週刊--《Diese Woche》。早在二次戰結束前,英、美、法國就達成協議,在德國的媒體必須在戰後改造,以達成「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民主化」的目標。因此當時德國若想要成立出版社、報社…都需要和佔領國申請(戰後德國由英、美、
法、俄四國共管)。《Diese Woche》一直到第七冊的發行,才把整個發行工作逐漸轉移到德國人手中。直到Rudolf Augstein,《Diese Woche》總編輯,取得發行執照(Verlegerlizenz),將雜誌改名為《明鏡週刊》(Der Spiegel)。

65年來,《明鏡週刊》對於德國內的社會輿論走向,有重要的影響力,為德國國內重要的新聞雑誌!(ü)


【TEWA 歐洲新聞/2011.08.06/法國】最後一位「粉紅三角標誌」難友離世,見證二戰集中營同志受難史

歷史又一頁翻過,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同志受難者中,最後倖存者巴茲達(Rudolf Brazda)週三於法國東北的阿爾薩斯省去世,享年98歲。

巴茲達1913年出生在德東一捷克家庭,他認為自己的同性戀性向是自然之事,結果他因此在德國與捷克接連遭到牢獄之災。

巴茲達一服完刑後就被送進納粹集中營,待了32個月,所幸死裡逃生。同志也是當年納粹計畫剷除的目標之一,估計約有一萬多人被送進集中營,同志族群的囚衣上繡有粉紅三角標誌以玆識別。

納粹撤走集中營囚犯時,還好獄卒相助,把他窩藏在豬圈中才逃過一劫。美軍解放集中營後,他決定離開德國,定居在法國阿爾薩斯省,他絕口不提當年被送進集中營的真正原因。要到1980年代,二戰集中營的同志族群受難史才漸漸為人所知。

巴茲達沉寂多年,直到2008年才鬆口。德國當年設立了獻給「粉紅三角標誌」族群 ---二戰同志受難者紀念碑時,原本以為倖存者均已逝世。後來邀請巴茲達到柏林,在市長陪同下向紀念碑獻花致意。2010年他出版「一個『粉紅三角標誌』受難者的歷程」一書,也受邀至學校演講。

今年四月,他獲頒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四個月後在睡夢中安祥去世。他的葬禮週一在阿爾薩斯米魯斯城(Mulhouse)舉行,骨灰將依其意願與他已逝伴侶相伴。

法國社會黨(PS)向巴茲達公開致意,讚揚他生前致力保存歷史記憶,對抗恐懼與排斥同志的社會偏見。1981年密特朗總統任內將同志關係除罪化,法國社會黨希望世界各國都能如此。全球目前有80多國仍將同志關係視為違法,七個國家則可能對同志懲處死刑。(法國媒體綜合報導編譯)â


【TEWA國民大戲院 /2011.02.28/西班牙】
「對人類來說,過往與未來居然莫名地如此相似。
告訴人們過去之事,也許幾乎就是在告訴他們未來如何演變?」/ 巴爾札克

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政權1975年倒台,西班牙雖已邁向民主社會,2007年也公佈了「歷史記憶法案」(Ley de la Memoria Histórica),但近年來如西國法官因調查獨裁政權之害遭打壓一事,顯示西班牙近代史仍有許多待釐清之處,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仍有待持續推動。TEWA國民大戲院在此推薦紀錄片「
西班牙歷史記憶之路」(Los Caminos de la memoria)。

佛朗哥高壓統治下,三十萬人遭舉發,六萬人遭處決,四十萬人遭囚禁,十幾萬人失蹤。約三萬多名西班牙人不知道生身父母的身分,因為他們一出生就被法西斯當局從父母身邊奪走,怕這些小孩受到赤色思想「污染」。還有成千上萬流亡西班牙之外的民眾,以及眾多被法西斯政權送往德國集中營的西班牙共和國派人士。片中也提到馬德里卡拉巴仟監獄(Carabanchel),當年囚禁了不少反佛朗哥人士,還有Salamanca歷史記憶中心,收藏了許多西班牙內戰與法西斯政權迫害歷史資料。

西班牙的歌舞與陽光,只是這個國家表面的浮光掠影…

影片預告(法/西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RDysbAhvt0


【TEWA歐洲新聞/2011.01.25/法國】遲來的正義,經濟施壓的結果?----法國國鐵為二戰時參與運送猶太人罪行致歉

法國律師畢東(A.Bitton)2006年起積極奔走,希望法國國鐵(SNCF)能補償二次大戰時他們運送到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法國國鐵公司本週二舉行公開儀式,總經理承認當年法國國鐵受納粹之控制,成為「納粹種族滅絕機制的一環」,他向當年遭遣送往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正式致歉,並承諾將當年死亡列車的起點---波比尼車站(la gare de Bobign
y)改成紀念館。

法國國鐵總經理貝畢(G.Pepy)在儀式中表示,必須要正視過去,知道與了解這段歷史,讓歷史記憶永駐,記取教訓,成為生命中的課程。他向當年納粹受難者、受難者家屬與子女以及他們的苦痛鞠躬致意。

波比尼車站位於大巴黎地區東北,地理位置幽靜,遠離市區,或許因此當年被選定為運送猶太人前往集中營之處。1943年七月至1944年八月,約有兩萬多人從波比尼被送往集中營,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

畢東律師對法國國鐵遲來的道歉並不感到生氣,他認為法國國鐵只想用最少的花費來處理這樁歷史悲劇。他指出,法國國鐵從2006年來根本不正視他與受難者要求道歉的事,今日所以會正式致歉,原因來自美國市場的壓力。法國國鐵計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與加州開闢高鐵路線,結果遭受當地猶太裔受難家屬抗議,要求法國國鐵對二戰共犯之事致歉。畢東律師認為,法國國鐵怎能以為幾句話道歉就可以了事,卻不考慮補償受難者家屬。

他曾向法國行政法庭提出救濟行動,但遭高層駁回無效,法國行政法部門認為,法國當年受制於納粹德國佔領勢力才這麼做的。(法國媒體報導綜合編譯)â


【TEWA 國民大戲院/2011.05.08/地中海歷史】
法國與阿爾及利亞之間難以面對的歷史之章----「光榮時刻」,5/13上映。

這部片當初還沒有上映,就因為題材敏感,觸及法國與前殖民地阿爾及利亞錯綜複雜的歷史過往,引發意見不同人士在坎城示威抗議。然而,本片並非如示威人士想像,一味歌誦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阿裔導演不避諱描寫這場爭鬥中阿國獨立陣營同門鬩牆的黑暗面。

影片開頭,只見三位男主角童年時,跟隨父母被阿國本地頭人與法國殖民警察聯手驅離世代相傳的幾分田地,好迎接跨
海而來的法國殖民者。只因為小農父母不懂得「文明」社會的規矩,沒有白紙黑字的田契。

片中也可以看到傳媒塑造的鮮明亮麗法蘭西背後其他故事,如阿爾及利亞殖民地在法民眾1961年十月十七日的巴黎大遊行,遭法國警察強力鎮壓。當時阿爾及利亞殖民地人民必須遵守嚴格的宵禁規定,在同時期的殖民地僑民中行動更受限制,儼然共和國次等公民再下一等。而巴黎不只是香頌飄揚的浪漫花都,也曾發生過許多觸動人心的抗爭歷史。

號稱以人權立國的國家,也是慢慢學習與修正而來...(â)

台灣版預告片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9i26YmDjDc


【TEWA國民大戲院 /2011.02.28/西班牙】
「對人類來說,過往與未來居然莫名地如此相似。
告訴人們過去之事,也許幾乎就是在告訴他們未來如何演變?」/ 巴爾札克

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政權1975年倒台,西班牙雖已邁向民主社會,2007年也公佈了「歷史記憶法案」(Ley de la Memoria Histórica),但近年來如西國法官因調查獨裁政權之害遭打壓一事,顯示西班牙近代史仍有許多待釐清之處,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仍有待持續推動。TEWA國民大戲院在此推薦紀錄片「
西班牙歷史記憶之路」(Los Caminos de la memoria)。

佛朗哥高壓統治下,三十萬人遭舉發,六萬人遭處決,四十萬人遭囚禁,十幾萬人失蹤。約三萬多名西班牙人不知道生身父母的身分,因為他們一出生就被法西斯當局從父母身邊奪走,怕這些小孩受到赤色思想「污染」。還有成千上萬流亡西班牙之外的民眾,以及眾多被法西斯政權送往德國集中營的西班牙共和國派人士。片中也提到馬德里卡拉巴仟監獄(Carabanchel),當年囚禁了不少反佛朗哥人士,還有Salamanca歷史記憶中心,收藏了許多西班牙內戰與法西斯政權迫害歷史資料。

西班牙的歌舞與陽光,只是這個國家表面的浮光掠影…

影片預告(法/西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RDysbAhvt0

西班牙薩拉曼卡歷史記憶中心(Centro Documental de la Memoria Historica)http://www.mcu.es/archivos/MC/AGC/index.html
2007年西班牙國會通過的歷史記憶法案,其中就要求成立薩拉曼卡歷史記憶中心,把西班牙內戰歷史檔案納入館藏。(â)


法國二戰舊帳:法國國鐵致歉 (5 張相片)
【TEWA歐洲新聞/2011.01.25/法國】遲來的正義,經濟施壓的結果?----法國國鐵為二戰時參與運送猶太人罪行致歉

法國律師畢東(A.Bitton)2006年起積極奔走,希望法國國鐵(SNCF)能補償二次大戰時他們運送到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法國國鐵公司本週二舉行公開儀式,總經理承認當年法國國鐵受納粹之控制,成為「納粹種族滅絕機制的一環」,他向當年遭遣送往集中營的猶太人受難者正式致歉,並承諾將當年死亡列車的起點---波比尼車站(la gare de Bobign
y)改成紀念館。

法國國鐵總經理貝畢(G.Pepy)在儀式中表示,必須要正視過去,知道與了解這段歷史,讓歷史記憶永駐,記取教訓,成為生命中的課程。他向當年納粹受難者、受難者家屬與子女以及他們的苦痛鞠躬致意。

波比尼車站位於大巴黎地區東北,地理位置幽靜,遠離市區,或許因此當年被選定為運送猶太人前往集中營之處。1943年七月至1944年八月,約有兩萬多人從波比尼被送往集中營,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

畢東律師對法國國鐵遲來的道歉並不感到生氣,他認為法國國鐵只想用最少的花費來處理這樁歷史悲劇。他指出,法國國鐵從2006年來根本不正視他與受難者要求道歉的事,今日所以會正式致歉,原因來自美國市場的壓力。法國國鐵計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與加州開闢高鐵路線,結果遭受當地猶太裔受難家屬抗議,要求法國國鐵對二戰共犯之事致歉。畢東律師認為,法國國鐵怎能以為幾句話道歉就可以了事,卻不考慮補償受難者家屬。

他曾向法國行政法庭提出救濟行動,但遭高層駁回無效,法國行政法部門認為,法國當年受制於納粹德國佔領勢力才這麼做的。(法國媒體報導綜合編譯)â)

http://www.lexpress.fr/actualite/societe/justice/deportation-la-sncf-veut-se-payer-une-memoire-a-moindre-cout_955570.html
http://www.europe1.fr/France/Les-regrets-de-la-SNCF-sur-la-Shoah-385065/


【TEWA歐洲新聞畫面回顧 /2011.03.03/法國】法國國家視聽檔案館(INA)館藏當年迪奧創始人姪女與英籍納粹人士聯姻的訪談 (請注意影中人家中佈置與佩帶的納粹飾物)
迪奧小姐:「...(我的個人目標?)保持亞利安種族純淨,不與其他種族混合...」
(3:18)記者:「您是否會教導您的子女,(如您夫婿所屬政黨)去憎恨猶太人?」
迪奧小姐:「這並非什麼憎恨,只是我們不想要猶太人出現在『我們』的土地上,就是這樣而已。」
記者:「您心目中的英雄?」
迪奧小姐:「『領導』(指希特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uVm8GwtP18
法文相關報導
 http://www.tdg.ch/mademoiselle-dior-vantait-merites-nazisme-2011-03-02


【歐洲新聞/2010.10.07/法國歷史】平平都是阿法近代史電影,反應差很大:

為什麼法國右派讓殖民主義還魂?

法國讀者們或許還記得,2006年描述為法賣命的殖民地老兵的影片「光榮歲月」(Indigènes),在法國全國造成全國一致的和諧景象。五位男主角同獲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上映第一週票房就衝到80萬歐元左右。法國政治人物也趁機表現,前總統席哈克表示會重新估算法國前殖民地老兵養老金。(原文過長,全文見)

(法國「電視全覽」雜誌第3167期片段編譯)â)


【歐洲借鏡/2010.09.17/德國】學習面對歷史爭議,增進學生批判能力:

近來國內教育界與學者為了高中歷史課綱草案爭議又起,TEWA在此轉貼Blahblahblah部落格的德國高中歷史考題,看看德國教育界如何測驗高中畢業生,希望學生學到什麼。也歡迎讀者們提供歐洲高中歷史課本資料,供大家借鏡。

更多內容請看Blahblahblah部落格http://btw.typepad.com/blah/2007/05/post_2.html


【歐洲新聞/ 2010.06.15 /英國‧愛爾蘭】

還原歷史真相不嫌晚:北愛「血腥星期天」事件報告38年後終出爐

英國史上耗時最久,也最昂貴的調查報告終於在本週二出爐,它就是著名的「血腥星期天」事件報告(Bloody Sunday)。1972年14位天主教徒在北愛Londonderry遭空降部隊射殺,38年後這份厚達五千頁的調查報告終於出爐,耗資兩億三千萬歐元,整合2500份證詞,完整呈現在公眾面前。

英國首相卡麥隆將在議會與Londonderry兩地發表談話,Londonderry當地聚集了許多示威者,期待英國政府能正式還給當年死難者清白。

1972年1月30日星期天,北愛Londonderry十三位捍衛公民權利的天主教示威者被英國軍隊射殺,其中六人才17歲。第十四人垂危數週後死亡,另有14人受傷。

1998年,英相布萊爾請法官塞維爾(M.Saville)開始調查「血腥星期天」事件,原本計畫2005年完成,但因事情相當敏感,拖延至今才告一段落。

塞維爾法官與其加拿大以及英國同僚調查顯示,英國軍隊當時聲稱,動武是為了還擊示威者開槍,然而事後調查顯示,現場找不到任何槍械,也沒有軍人受傷,這些證詞與1972年英國法官數週內就完成的558字報告完全相反。

當年死難者家屬希望政府能還給罹難者清白,其中有些家屬希望將當年涉入的軍人送交司法審判。其中一位參與的英國軍人表示,他自己就開槍射殺了四位示威者,即使他看到其中一人手上揮舞著象徵停火的白色手帕。

目前英軍正在阿富汗作戰,如果就「血腥星期天」事件審判「服從命令」的軍人,英國軍方擔心這樣的做法對軍隊階層關係造成影響。當地的新教徒則不贊成審判涉入軍人。上百名當年參與事件的空降部隊均遭特赦,希望終結當地三十年來天主教徒與新教徒間的恩怨衝突,約有3500人喪生。

北愛天主教民族主義者將「血腥星期天」事件視為一大重要象徵,這讓他們日後的武裝起事有所憑藉。1972年當年有472人喪生,其中有上百名士兵。

週二早上,六十多位罹難者家屬走上Londonderry街頭,重拾1972年以來中斷的「得利」(Derry)天主教徒遊行傳統,數千人等著看大銀幕上轉播英相卡麥隆的演說。示威者含著淚水,高舉「讓真相自由」的標語。一位罹難者家屬宣稱:「我們不需要道歉,我們無法向死難者道歉。」他的演說獲得在場民眾熱烈掌聲。

北愛目前由兩大宗教勢力合組政府,Martin McGuinness1972年時身為愛爾蘭共和軍二號人物,目前是Peter Robinson身邊的副首相。「血腥星期天」事件調查報告出爐,將對聯合政府是項考驗。(法國巴黎人報)

http://www.leparisien.fr/flash-actualite-monde/ulster-38-ans-apres-bloody-sunday-les-catholiques-esperent-la-verite-15-06-2010-965483.php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統派究竟是民族主義還是帝國主義? (by 佛國喬)





為何統派能形成「政治團契」,而獨派不行?這必需理解統獨是由兩種不同政治原則在支持,而非兩個相斥的國族認同這麼簡單。


剛剛從萬庭威的FB(連結)分享,閱讀了吳介民這一篇文章《革命在他方?此刻記憶1980年代》(連結),相當好看,我之前對左統寫過的小感想(連結),不免輕薄至不堪入目了。


文中提到一個很有創見的名詞:「政治團契」,吳介民是這樣寫著:「陳映真為左統的理念獻身。他的獻身使他成為台灣左統的精神領袖。無法想像他能夠脫出這個他為自己獻身而打造的『聖堂』。他是這左統聖堂中『政治團契』的祭司。…左統的「神聖性」特別高,是因為:(1)白色恐怖時期遭壓迫屠殺…(2)左派思想…(3)…一個遙遠的『祖國』在支撐…左統的神聖性,恰恰需要其非理性主義的、忽視現實的眼光的凝視,才能夠存在。反觀台獨運動,其神聖性一直難以建構,正因為台獨思想必須在帝國夾縫下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日常現實中時時受到嚴刑拷打。」


其實,獨派也有政治殉難經驗、(有的)也高舉左派思想、腳下就是受難的台灣母親,而且還得時時面對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嚴刑烤打,所累積的受挫經驗,為何還不能長出「政治團契」呢?


(「左統大祭司」陳映真)


之前,在FB提過二個民族主義的範式(連結),用意在強調民族主義作為結合不同腔調、語言、血緣與歷史背景的人們之重要。但該短文也遭批評,認為德國以「(日耳曼版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作為統一之號召的有效性是不可忽視的。


我們可以說,這二個不同範式的民族主義,剛好就是台灣統獨之別,「獨」是法式的:打造civic nation,是公民自由意志的結合,是國家創造國族;而「統」是德式的:打造ethnic nation,同一個部族的結合,是國族創造國家。


追求ethnic nation的運動,經常也是「泛主義」(Panisme):這是一種地緣政治的展現,其基礎是以部族、宗教、地域秩序作為其集體性基礎;在部族方面,較為所知的,有起於與海外帝國主義較量的大陸帝國主義:「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以及起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的「泛土耳其主義」。


(Germany future 1917)

(各式的斯拉夫語)


所有的「泛主義」都是對現有國界的蔑視,如同普魯士要兼併所有日耳曼語王國,俄國要兼併所有斯拉夫語王國;和帝國主義相比,這種兼併有以下幾點是類似的:

(1)都是有中心的,被兼併之處必然盡成邊陲。

(2)兼併皆不需考慮彼此的差異,如歷史經驗已造成的隔閡。

(3)視侵略為神聖的行為。


但又有幾點是和帝國主義不同的:

(1)泛主義皆是無力於進行海外帝國主義,為維持部族的神聖性,退而求其次行大陸帝國主義,即是只能找倒楣的鄰居下手。

(2)它經常是受到真正帝國主義的刺激,訴求受害感而展開行動,如團結日耳曼以對抗法蘭西霸權。

(3)相較於帝國主義是搭著資本主義海外擴張而得以運作,泛主義則是靠意識型態、民萃式的語言、情緒來團結行動,所以有人(人名見最後一段)說這是一種新的宗教理論和新的神聖概念。

(4)訴求於同一民俗起源的假設,並以此假設作為兼併原則,職是之故,必需把共有的語言、血緣、神話放置在神聖地位,才能形成有號召力的信仰,泛主義因此不免都有種族主義色彩;以泛日耳曼運動此極端的案例來看,公民依基因而有嚴明上下之分,最終走向納粹的種族屠殺。相對地,法式的民族主義就比較沒有法西斯化之虞。


(泛中華主義的馬英九,其上任自然會使台灣的民主程度向中國趨近)


相反地,追求civic nation者所信仰的,是人民、國家、土地的三位一體,一地之上的人民不依民俗起源來分配權利,從不會強調「同文同種」出身的重要,國家作為人民所共有而非特定部族所擁有,明確的土地是永遠的家園,無意擴張、無意外移、也無意對外殖民,而維持公民間的連結是「每日的公民投票」("avoir fait de grandes choses ensemble, vouloir en faire encore"共同完成大事件,並願未來能再一起完成),而不是朝拜一種「民族的神聖性」。以上所言,哪一個不是獨派的信念?


在台灣,統派都是一種「泛主義」,都是泛中華主義,都是半吊子的帝國主義,只能染指不幸在旁的鄰居(所謂的大陸帝國主義),從不敢開口要「神聖」地侵略同文同種的新加坡(所謂的海外帝國主義)。由於此半吊子的帝國主義皆源於真正帝國主義的刺激,於是我們會看到有些「左統」會事事歸咎美帝,或者,喝狼奶的中國人會不時囈語:「滿清末年,列強侵略我中華」…。


泛主義作為神聖概念,讓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拜一種叫「中華性」的另類宗教,拜得虔誠的,當然會形成「政治團契」,這不只會出現在左統,右統(中華民國派)裏也是有的。相反地,獨派本質上從來不是「泛主義」(「神聖地」侵略南洋?「神聖地」侵略閩南?),取代「中華性」信仰者,是土地連結及公民生活這些集體經驗,是民主價值這些政治信念,非想像層次、非寄託於神聖物,自然,他們之間就難以產生「政治團契」。





泛主義其實就是馬政府運作的基本原則,2011的「建國百年」系列活動,2012選戰時,馬英九穿中山裝、寫書法、提倡唸儒經,文化部獎勵兩岸文化統一,2013元旦推出「中華民國我愛你」的影片,皆是在朝拜「中華性」,讓它的國教地位能始終不墜。在政教不分之殘酷現實下,人民依「中華性」不一便有了尊賤之別,並展現在政府資源的分配上:軍人待遇最佳、公教次之、非軍公教再次、農漁最糟,很明顯,此四類群眾的「中華性」成份是逐次下降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中國官員登台後,對馬政府而言,所有人都會自自然然地矮了一截了。


統派究竟是民族主義還是帝國主義?作為泛主義,它同時是二者,它是半吊子的帝國主義加上立基於部族信仰的民族主義,而且不論泛主義是否成功地讓中國併吞台灣,經由統派在海峽兩邊攜手合作,這種猶如宗教的泛中華主義讓台灣現下已受到「政教合一」之苦:依「中華性」之不同而劃分公民的差別待遇、治權與主權彊域無法符應之荒繆,更不用說中國天朝作用於媒體與選舉間的「中國因素」,危害著我們信仰的民主價值。


如果您看到這裏,覺得這篇文章尚有點價值,請無需感謝在下,因為以上的概念幾乎都是抄來的,您可以看看Hannah ARENDT《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49-267頁,這幾頁對歐陸泛主義的剖析,除了可以解釋為何只有統派能形成「政治團契」這個大哉問,還可以使我們頓悟台灣兩種國族認同之本質上的迥異。


延伸閱讀:


歡慶國慶=撕裂族群 (by 佛國喬) (連結)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誤吃蘋果之後,蔡衍明的下一步?(by 格瓦推)






前言:老鼠藥可以毒死人,也可以毒死老鼠。


俗話說:飽暖思淫欲,有錢還要好名聲。看到《口中之心》的上架,可知蔡衍明多麼渴望社會清望、成為學生的偶像。但觀諸他這幾年的作為,我既肯定,亦惋惜,他的偶像之路,豈只剩最後一哩?



書中哪有顏如玉?



恕我直言,以蔡衍明的家世、外觀、學歷、米果事業,雖可致富,但難獲士林認同。中國文化中士農工商的排序,注定了那些窮酸文人對蔡衍明發自DNA的鄙視。即使他大力贊助藝文活動,士大夫階級充其量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微微頷首:這個米果商人不錯——就如賞狗一根骨頭。對粗鄙商人施以一字之褒,已是文化人莫大恩賜。蔡衍明若希望得到他們的尊重,則為不識時務。



我最佩服蔡衍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弘毅。他有攫取文化資本的上進心,第一步:收購中時——大爺不當恩客,直接幫妳贖身——更是絕妙好棋。中時不只是高知名度的媒體,還是被老余家與一群文人清客裝扮為台灣最具質感的平面媒體——這是個賣弄知識、拼裝理論的文人樂園,可以錯謬、空洞、造假,可以噁心酬酢如三少四壯,可以無病呻吟如時報文學,只要夠假掰、不本土。與中時媒合,絕對是擠身上流社會的終南捷徑。他以一介老粗商人之身,如買婢女一樣地將中時連帶一票文人過戶到胯下的眼光與狠辣,讓人嘆服,不愧眼明之譽。事後證明,他絕非意氣用事。不論前中時今中時以及前前後後依附於中時的專欄作家,九成九的國族與文化認同與他水乳交融,性器(誤)興趣相合。蔡衍明與他們若有扞格,只在階級品味的差異——拿筆桿的瞧不起賣米果的;但這不正是他納中時入房的原因嗎?他需要採補中時的文人光環!中時的士大夫們多秉持無氣節的傳統,在老粗的淫威之下,或半推半就、或含淚受之、或乾脆爭寵後宮,總之,中時樂園一陣雞飛狗跳後,雖有些文人在進退失據下遲遲且狼狽地退出 (當然,他們會擺出烈女的傲骨重新邀寵於社會),但多數都留下與之雙修。


台灣現代版,不容錯過。



眼看蔡衍明進補了大量主流文人精華,老粗即將成為文青,不料他還是難以忘懷低俗品味,竟然偷吃蘋果。蘋果,能跟中時比嗎?中時是往來無白丁的黨國名妓,蘋果卻是腥羶、八卦、低俗、不是裸體就是屍體、供販夫走卒滿足低劣趣味、連薇閣都謝絕招待的江湖狗仔。亂咬蘋果的後果,士大夫們皆一副果不其然狀:「老粗究竟還是老粗,品味真低級。」殊不知,螃蟹不能與柿子一起吃,中時也不能跟蘋果混做堆,會食物中毒的。一朝吃蘋果,蔡衍明辛勤採補中時所養成的文人正氣,剎時付之東流,被打回大老粗原形。這真是昏招啊!教唆他吃蘋果的都是見不得老粗有文化的損友!


並非落兩句「充滿色彩的單調」就是文青啊!




傷害已經造成,蔡衍明的偶像路已破功。亡羊補牢之計有二:


第一,摧吐吧!切莫讓腸胃吸收那顆低俗蘋果,除非他不想繼續晉升文化人之路。


第二,中時已經快被榨乾了,必須採補其他被上流文人認證的名妓。好險蔡衍明只缺文化不缺錢,為了彌補亂吃蘋果所造成的傷害,他必須更積極大量地吞嚥台北主流文化圈所棲身或吹捧的媒體:


首先,我建議他買進《天下》、《大眾時代》等最具知識權威與理性口碑者。他們內含濃郁的菁英氣息,絕對能大量洗刷蔡衍明的一身土味。


其次,蔡董雖然已擁有中天,但或許老粗也羞於讓大眾知 道他太過重鹹的口味,「文茜世界週報」——這個台北文化人公認最具國際觀的優質節目——的賣身契一直藏在口袋中不敢炫耀。蔡董錯了,他不知此節目在天龍人 心中的地位;他應該要公開吃,還要大力咀嚼,務求讓所有將本土化視作鎖國的高級文化人見證:蔡衍明消化了國際觀。


蔡董,牛肉麵好吃嗎?



最後,我要譴責蔡衍明暴殄天物。他不是想成為學生的偶像嗎?「康熙來了」正是最佳鼎爐,放在中天冷宮太久了吧?臨幸完康熙,保證學生對他倍感親切,不長眼的學運將無以為繼。


文化人對蔡衍明的成見已深,想要扭轉歧視,出書美化自己不只是徒勞,還會鬧笑話。上智者深諳藉勢之妙,他的偶像之路必須藉文化人之勢,有所吃有所不吃:吸乾中時剩餘價值,採補《天下》、《大眾》、文茜與康熙,吐出蘋果。



本文於2012/12/01發表於FB網誌連結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淺談法國報紙的新聞專業自主 (by 佛國喬)

我在法國平日所看的報紙,主要是《世界報》(Le Monde)、《解放報》(Libération)、與《Mediapart》這三份,目前還是其中二者的訂戶;這三份報紙都不是由大財團所操控,並因而有一定的「新聞專業自主」,對我而言這是信任其內容的基礎。

三份報紙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均有黨派色彩,在大選時一致傾向擁護左派候選人,三者發行量相較於法國人口數分別約是0.5%、0.2%、0.1%,為首的《世界報》是法國發行量第三或第四大的全國型付費報紙,也是海外發行量第一的法語報紙。

《解放報》於1973年創辦時走深左精英路線,五位創辦人均是記者,其中的沙特後來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創辦之初,拒絕所有廣告、拒絕金主投資,他們相信:「沒有財務獨立,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獨立。」此外,當年還以去除公司階層化為特色,重要大事由報社全體員工一人一票決定。

《解放報》垂死過多次,現在不僅有廣告,也仰賴資本家入股,現下股份由一個銀行家持有四成;此人於2005年救了快破產的《解放報》,隔年,報社要求股東增資時,他提出驚人的交換條件:更換社長,此舉因違反該社傳統,一時爭議四起,不僅部份記者辭職抗議,《世界報》也以社論和該銀行家大打筆仗,因為《世界報》同樣也有該傳統:社長與總編輯應由報社員工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股東不得介入與指定。

但傳統報業式微的惡運,也在2010年降臨到《世界報》了;為了不重蹈《解放報》覆轍,《世界報》成立一個二十人的監委會來挑選金主,其中九位還是世界報的員工;當時有五組候選人,在員工方一面倒的情況下,由號稱「BNP」的這一組出線。

「B 」是 Pierre Bergé,他是時尚大師YSL生前的男友,也是法國社會黨最著名的金主之一。「N 」指的是 Xavier Niel為電信大亨,素以和當時右派總統關係惡劣聞名。「P」則是Matthieu Pigasse, 他是銀行家也是社會黨智庫的顧問。

至於Mediapart,這其實是一份付費網路報,始於2008年,一開始的訂戶來源,主要來自敗選左派總統候選人之號召,該報成立後也的確一路追打執政不佳的右派總統,不僅因而獲得聲譽,近年更為股東帶來財富。

該報的起始資金,是五位創辦記者的五千萬台幣,加上企業界七千萬台幣的外來投資,但營運完全在記者方掌握之下;該報維持獨立自主的祕訣有二,一是只靠網路發行,降低創辦門檻,二是幾乎全靠訂費支持,不拉廣告。

這樣的選擇,可以讓Mediapart沒有廣告商支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報紙定位:他們評估,免費電子報最後必走向媚俗路線,因為得依賴瀏覽量營收,相反地,Mediapart有明確政治信念,並不時進行深度分析,不可能見到川流不息的讀者。

目前該報有二、三十位記者,並有四百位支持者兼部落客在此免費提供文章,二者文章分立清楚;一月訂費九歐,約是實體報紙五分之一;2010年,因為挖出右派政府一大醜聞而聲名大噪,經營方二年即達成財務平衡,進度遠超預期,五位創辦記者均喜出望外。

看到這裏,一定會有人以天然呆的臉龐發問:這些有黨派色彩的媒體,怎還能算是獨立自主呢?

其實,法國每一份付費報紙都有其光譜定位:從深左到深右;有特定意識型態,除了有利市場定位,也是因為只要一入手分析與評論時事,必定得援引到意識型態。

可以說,在法國沒有意識型態代表膚淺,這類的「中立報」若不是那種以大發行量賺廣告利潤的免費報,就是扒糞報。至於各方報紙支持意識型態相彷的政黨,只要未違反新聞倫理,會被理解為理念的結合,而非喪失獨立自主,因為特定意識型態不是特定政黨的禁臠,它終究是人民的。

原發表處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72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軍公教、貴族與法國七月革命(by 羅媞娜)

Eugène Delacroix: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1830。這幅畫就是本部落格刊頭,描述的正是七月革命。圖中的自由女神確有其人,就是在革命中犧牲的畫家朋友,畫中也表現了資產者、知識分子、工人、學生、小孩、女人共同參與革命的熱誠。畫中的小孩就是Hugo小說中人物Gavoche的靈感來源,音樂劇演出時,Gavoche 也常穿著如同畫中的衣著。



  即使年終慰問金制度沒有法源、即使各項退撫基金都頻臨破產,日前仍有退休將領集會反改革、不願放棄年終慰問金,甚至揚言「敢刪預算就造反」。近年來,中國不斷打壓台灣的生存空間、馬政府面對中國時也自我作賤,這些軍官不曾出面抗議、護衛人民權利和國家尊嚴,反而是為個人利益勇於對抗人民意志,這真是對軍人精神的玷污。至於威脅叛亂(造反)是否應該軍法處置,那就交給檢察官判斷了。



  證諸歷史,台灣目前的狀況正像七月革命前的法國。一八一五年復辟的路易十八和接任的查理十世,為了對抗共和派而拉攏貴族教士、給予他們許多政經特權,而當時法國經濟衰頹、工人農人生活困難,國王不敢面對人民的聲音、反而打壓言論自由。憤怒的人民終於在一八三零年七月發動革命、並得到部分軍官與進步貴族的支持,查理十世被迫流亡他國,貴族和教士的特權幾乎都被取消。



  這段歷史應該可以給台灣許多借鏡。當政者可以學到教訓:要站在人民這邊、還是特權階級那邊?特權者應該學到「只有被壓迫的人民有造反的正當性」,更應該警惕:一丁點既得利益都不肯放棄,後果會是甚麼?台灣人民則必須覺醒:不要期待封建性格濃厚的國民黨,要改善自己的生活、要保護應有的權益,就應該時時關心政治、監督施政、必要時走上街頭爭取權益。



  至於還沒有退休的軍公教人員,更應該覺醒:放任不公義的退休制度持續運作,只會讓國家財政破產、讓你們以後領不到退休金;只有和人民站在一起、改革不公不義的燒錢政策,你們和下一代才有未來~「和人民站在一起」正是七月革命時、部分法國貴族和軍官做出的睿智抉擇。




後記
  十一月十七日,自由時報刊出了老皮蛋好友的投書~羅媞娜「造反 革命」;老皮蛋徵得友人同意,就貼在這裡了。



雨果(Victor Hugo)的鉅著「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描寫的就是七月革命前後的法國,據此改編成的同名音樂劇更是風靡全球,其中也有關於七月革命的描寫。這一段描寫的正是七月革命前夕,大學生聚集在咖啡館商議誓師的情景。

媒體的集中化與惡質化(by 老皮蛋)



  在旺中集團以卑劣手段追殺批判者(包括學者黃國昌與學生陳為廷),卻被網友(陳為廷、潘建志等)揪出可能是自導自演的栽贓、並引發強烈反彈和批判之後,中時前社長王健壯發表了「媒體不應也不必與學者為敵」,表面上客觀中立、各打五十大板,實則為旺中的惡行緩頰脫罪、並為怪獸併購案的正當性作出詭辯。



  王文先強調自身的工作教學經歷,繼之以高傲的姿態指責媒體言論的極端化、民粹化、弱智化,以此反證旺中購併的集中化不是問題。然而,避免集中化、正是為了維護批判反省的發聲空間。台灣媒體言論如果有王健壯所批評的三化問題,正是因為國民黨長期打壓言論自由和教育學術自由,導致許多評論者和閱聽人沒有養成思辯能力的機會(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好不容易言論自由略有開放,馬政府又執意扼殺公共電視的生存,使深刻言論的發表空間更緊縮。媒體如果進一步集中化,王健壯所提的三化問題必然更嚴重;如果我們不希望媒體言論更惡質,就更必須阻擋旺中的購併案。而當我們看到:嚴肅的媒體集中度問題,被旺中集團搞成亂丟菸蒂的肥皂劇、或是陰謀構陷的栽贓丑劇;我們更可以確定:旺中集團正是媒體惡質化的主要元凶之一。



  王文又強調商業行為屬於財產權的一部份,所以旺中購併案應該被核准。但是,旺中大財團的購併不應視同小老百姓的日常買賣、反而更像美麗灣或核電廠的開發案。如果開發投資有害環境公益、當然應該停止,如果購併案對言論自由空間與閱聽選擇權有害、當然應該駁回。事實上,無限制的財產權早已被許多憲法理論家(如R. Dworkin)所揚棄、所以許多國家都有了反托拉斯法的制定,而「言論自由的位階優於財產自由」更是法哲學界的共識。王健壯無視於此,令人感嘆:他用以評論別人的「民粹、弱智」是不是更適合用在他自己身上。或者,只因為王先生在大學任教、能講標準的北京話,他就取得了教訓別人「民粹、弱智」、而自身不被檢驗的特權。(註一)自己弱智,但只因為有高學歷、高收入、講標準北京話、住台北、占有既得利益/因此很少憤怒、好像比較文雅有氣質、不用台語講髒話(但會用北京話或英文講髒話)…,就以為可以罵別人「民粹、弱智」,正是許多天龍人和藍丁丁的通病。



  尤其令我「有所保留」(仿效王文的溫文儒雅/假仙罵人用語)的是:當旺中集團用違法的手段侵犯黃國昌教授的隱私、用詐偽栽贓的技倆毀壞學者的名譽、用司法威脅來恐嚇揭穿真相的學生,王文竟將其簡化為「鬥犬般的行事風格」,似乎侵犯隱私、造假新聞、恃強凌弱、壓迫言論自由…,都只是個性問題,都不必被檢討批判、也不必被司法追訴,而受害者只能默默承受、自認倒楣「誰叫自己碰上了一條狗(鬥犬)」。王文更將此與旺中併購案切割;似乎,無論旺中集團做了多少卑劣的行為,都不應該影響中嘉併購案。但是,正因為併購尚未成真,旺中已經如此惡劣,我們更應該驚醒:如果放任旺中集團坐大,將會有多麼可怕的後果。





  王先生以其學經歷,應該屬於某種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但卻發表了這麼一篇「民粹化、弱智化」(這是他批評別人的言詞),令人意外;令人不禁想到,如果王文的「民粹化、弱智化」是因為涉及旺中集團(無論是因為利害關係或意識型態),那是不是更應該避免旺中坐大、才能避免更多的知識份子「民粹化、弱智化」。當然,在這個事件當中,我們也看到許多知識份子的覺醒,包括先知先覺的澄社諸君、最近才表態的柯裕棻楊雅喆等,都讓人對未來懷抱希望。



  在對旺中的併購與壓迫言行作了扭曲的論述後,王健壯先生建議「停戰」,緊接著中時也宣布「同意停戰」,但卻沒有宣布「放棄購併中嘉」,集團成員(主要就是林朝鑫)也沒有停止對學者網友的言語攻擊、甚至不停止提告的威脅~這算甚麼停戰??!!對此,張娟芬女士描述旺中集團做的事就像:飛彈射了一輪以後,把支架收起來,地面掃一掃。聲稱「我們從來沒有開戰。我們一心追求和平。」~張女士說得好,但卻沒有提到:若不是眼看要輸、旺中集團是不會想要停戰的。



  在此,筆者必須強調:無論旺中集團想不想停戰,只要旺中不放棄併購中嘉、不停止造假新聞(業配新聞)、不停止汙衊社會的良心、不回歸新聞專業、不停止討好獨裁統治者、不和受壓迫的人民站在一起,這場戰爭都不會停止。而且,保衛言論自由、保衛人民閱聽選擇權的戰鬥,本來都不應該停止。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對自由與人權的威脅,哪裡就應該有反抗。





註一:自己弱智,但只因為有高學歷、高收入、講標準北京話、住台北、占有既得利益/因此很少憤怒、好像比較文雅有氣質、不用台語講髒話(但會用北京話或英文講髒話)…,就以為可以罵別人「民粹、弱智」,正是許多天龍人和藍丁丁的通病,或說是GGY syndrome (連結連結)的表現形式之一。





延伸閱讀:



  王健壯「媒體不應也不必與學者為敵」連結

  翁麗淑關於反旺中,我想跟孩子們說的是...連結

  段正明「論旺中的恐嚇、妨害秘密罪嫌」連結

  Billypan「踢爆:旺中走路工案出資者張文霖和時報週刊副總林朝鑫的不尋常關聯連結

  黃丞儀「媒體不應也不必與法律為敵連結

  張娟芬「罵幹的方式」連結

  佛國喬「旺中傳媒的邪惡是必然,還是偶然?連結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儒禍——論四書成為高中必修(by 格瓦推)


本文首刊於《想想論壇》(連結


前言


教育部將四書列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作為高中教育必修課程,在今年八月起實施。對台灣的下一代而言,可謂儒禍來襲。


何以言之為儒禍?線索就在馬政府作此決策的原因中。觀諸教育部的說帖:「重視中華文化精髓的承傳」、「培養道德倫理意識及淑世愛人精神」(註一),四書成為高中生必修,目的在於塑造文化認同與培養國民品格。前者是殖民之禍,後者是奴化之禍。


殖民之禍


所謂「重視中華文化的承傳」,可不是以外國人的心態吸納人類的某項文明而已,如果對象是古希臘文明,馬政府會用「承傳」二字嗎?這已透露出國民黨欲透過中學教育,將其國族認同複製於台灣社會。不論贊不贊同四書成為必修,都無法否認國民黨運用國家機器灌輸國族認同的事實。參與這場論戰,毋須掩耳盜鈴地迴避意識型態的角力。


若認同台灣作為國族與文化主體,則一定會反對這項透過中學教育深化殖民體質的佈局。若認同台灣作為中國文明的載體,則會欣見中華文化承傳於台灣。


兩造意識型態的戰爭,早已充斥在台灣各個領域:政治、藝文、歷史論述等;只是往往被綴上各種掩飾,因為在台灣,「意識型態」——這是人之所以理解世界的必要條件——這個字眼已被絕對污名化。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成為高中生必修,就是馬政府運用公權力強迫全國青少年接受意識型態洗腦。反對者毋須迴避,欣喜者亦毋須矯情,未思及此者,請別再繼續天真。


台灣在政體上被中華民國殖民,在文化上被中國殖民。政體解殖不因總統民選而完成,還有待新憲制訂;文化解殖的首務則是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使台灣不再是四九年後接棒中國道統的功能性角色。當四書與儒學成為高中生被迫繼承的「國學」與道統,而不是公平地與各種人類文明併陳於台灣的知識與文化場域,台灣下一代的文化認同中,無可避免地被再次注入殖民毒素,文化解殖更形困難。


奴化之禍


馬政府強迫四書成為高中必修課程的目的,除了在台灣塑造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外,也有利於統治權力的穩固。在中華文化的內容中,馬政府選擇的是儒學;以儒學培養國民的道德意識,是製造順民的千古良方。


儒學有「缺乏知識性」與「泛道德化」二大弊(註二)。因為缺乏建構社會科學理論的能力、對於群己關係始終無法發展出道德系統之外的安頓之道,所以儒家統治中國二千年,不變地將治亂興衰歸因於人的道德修養,這種史觀至今猶存。例如馬英九在檢討林益世的貪腐案時,將矛頭指向個人道德之不足,全然無視台灣政經制度中所建構的貪腐溫床(註三)。


當社會問題被視為道德的盈虧,理所當然的改善之道就是:加強品格教育,期許人人克己修身。這種泛道德化的統治方式,不只使制度之惡無從現形與改善,更嚴重的是:國民將被奴化於自我規訓的狀態、弱化對制度的批判力、期待人治、對政治冷漠。這是一種反現代化的奴性教育。


政治民主化與思想自由化,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指標。


民主的內容不只是定期投票改選,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公民介入政治。公民若對公共事物冷漠或厭惡政治,無異放縱人民公僕僭越濫權。公民對公共事物的關懷,若只停留在道德觀感的臧痞,而無法觸及制度面的思考,則是強人政治的土壤。現代化的公民素養,除了積極介入公共事物的意願,還需理性思考制度問題的習慣與能力。而儒家式的品格教育,正好與民主化的潮流悖反。


儒家倫理的精髓,首先就是禁錮人的主體性。儒家所理解的社會結構是以「關係」而非「人」為基本元素,個人只以相對的角色存在於家父長式的階級關係中,儒學的宗旨就是教人透過修身使之和諧運作。這種服務於威權的、閹割個人主體性的道德教育,除了箝制思想之外,無法培育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可能發展理性判斷下的批判自由。


翹首公民教育


即使某種思想有利於現代化,是否可將之列為中學必修都必須再三斟酌、慎之又慎,何況是對政治民主與思想自由有害的儒學?反現代化是儒學的本質,這種毒品卻被馬政府普遍施打於高中教育,不但是文化殖民,更是剝奪下一代反抗能力的奴化殖民。


對比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註四),台灣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卻是為了「塑造文化認同與培養國民品格」,真教人汗顏。強迫文化認同是一種暴力,提倡品德教育是愚民,請國民黨停止暴力的愚民行為。


臺灣的高中教育,需要的是已培養公民視野為目標的人文課程,而非以四書為內容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註一)2011/6/16教育部電子報〈自101學年度推動高中學生修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

(註二)詳見拙作〈儒學是毒品,別碰!——我在讀經班的日子〉(連結

(註三)〈翻開林益世的黑色筆記本〉(by 新一,想想論壇)(連結

(註四)〈公民的搖籃——法國高中哲學教育觀察〉(by 坂上/Kaientai,想想論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