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皮膚、華面具~
以舊作回應電影「光榮時刻」和蔣為文事件
前言與說明
坎城影展競賽片「光榮時刻」(Outside the Law)正在台北上映,這部電影也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更特別的是:這部電影在坎城參展時,許多法國右派人士抗議「這部電影的史觀不正確」,然而抗議者大多沒看過這部電影、對影片牽涉到的殖民地歷史也所知有限。這就像在台灣,只要有人提到二二八、提到族群不平等的待遇,就會有另一些人指責其「挑撥族群」;殊不知:「製造不平等待遇的政府」才是挑撥族群的元兇,「拒絕面對歷史真相的群眾」則是挑撥族群的幫兇。
「光榮時刻」的主題與阿爾及利亞的去殖民運動有關,以流落在巴黎的三兄弟的故事呈現,除了嚴肅的歷史,電影情節更涉及感人的家庭親情、懸疑的諜報鬥智、刺激的黑幫火併(近似「教父」);但因後者是商業電影常見的題材,請容筆者略而不提。
導演雷契鮑查瑞(Rachid Bouchareb)的前一部電影是「光榮歲月」(Indigenes; Days of Glory),這部電影則是描寫:二次世界大戰時,來自北非法屬殖民地的志願軍,他們由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指揮、對抗納粹德國;在這些志願軍中,有些人是為謀溫飽而從軍、也有人是為理想而投身反法西斯戰爭;然而,無論是何種動機,他們都受到明顯的歧視和不公待遇。
出身法屬馬提尼克的法農(Frantz Fanon),他的人生經歷正印證了這兩部電影。他基於人道理想,投身抗德戰爭,卻在軍旅生涯中飽受歧視;二戰過後,他投身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居功厥偉,更在這期間完成了後/殖民理論的奠基之作「黑皮膚、白面具」。在二次大戰中,也曾有台灣先進協助中國對抗日本帝國(鍾浩東、蔣碧玉等); 但如果有人根據這些事例,就主張台灣不應獨立、並批評反抗中華帝國壓迫的台灣人民,那顯然是缺乏國際觀、對世界反殖民歷史無知,才會有此謬論。
就筆者閱讀所及,Tzara對「光榮時刻」的評論是最精采的,但是他提到的「台灣的被殖民狀況」卻屢遭網友質疑。再加上數星期前的世衛組織密函事件、蔣為文嗆黃春明事件,更說明了台灣持續受到內在殖民(如蔣黃事件)和外在殖民(如世衛事件)的雙重壓迫,但許多人民卻對殖民地狀況視而不見。因此,雖然許多先進和本站寫手已經作出評論,在六月三日晚上,筆者和好友仍然要借Café Philo的場地,舉辦一場座談會「從海角七號、阿凡達到光榮時刻~談電影裡的殖民與去殖民」。
關於法農、關於台灣的殖民情境,筆者兩年前曾寫了一篇「台皮膚、華面具」(未在網路發表),收錄於「超克GGY」中。現在,為了協助網友和座談會聽眾更了解電影和台灣、也為了向全世界獻身解殖民運動的先進致意,筆者在此野人獻曝,將舊文拿出來重貼,再請網友與聽眾指教。
如果各位想看些更貼近電影內容的評論,可以參考「光榮時刻:速寫阿爾及利亞獨立建國史」、「海角七號測驗題」、「細說阿凡達」。
Hors-la-loi 是 Outside the Law
回覆刪除原意並非光榮時刻
光榮時刻又是Mandarin翻譯觀點
觀眾又被Mandarin翻譯誤導
不是沒有母國... 對滯台殖民者與受殖洗腦者而言, 母國已經是共黨執政, 連繫共黨執政母國, 企圖延續在台殖民勢力, 甚至迎接母國殖民才是現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