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台皮膚、華面具(一)(by 老皮蛋)



台皮膚、華面具~




以舊作回應電影「光榮時刻」和蔣為文事件





前言與說明



  坎城影展競賽片「光榮時刻」(Outside the Law)正在台北上映,這部電影也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更特別的是:這部電影在坎城參展時,許多法國右派人士抗議「這部電影的史觀不正確」,然而抗議者大多沒看過這部電影、對影片牽涉到的殖民地歷史也所知有限。這就像在台灣,只要有人提到二二八、提到族群不平等的待遇,就會有另一些人指責其「挑撥族群」;殊不知:「製造不平等待遇的政府」才是挑撥族群的元兇,「拒絕面對歷史真相的群眾」則是挑撥族群的幫兇。



  「光榮時刻」的主題與阿爾及利亞的去殖民運動有關,以流落在巴黎的三兄弟的故事呈現,除了嚴肅的歷史,電影情節更涉及感人的家庭親情、懸疑的諜報鬥智、刺激的黑幫火併(近似「教父」);但因後者是商業電影常見的題材,請容筆者略而不提。



  導演雷契鮑查瑞(Rachid Bouchareb)的前一部電影是「光榮歲月」(Indigenes; Days of Glory),這部電影則是描寫:二次世界大戰時,來自北非法屬殖民地的志願軍,他們由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指揮、對抗納粹德國;在這些志願軍中,有些人是為謀溫飽而從軍、也有人是為理想而投身反法西斯戰爭;然而,無論是何種動機,他們都受到明顯的歧視和不公待遇。





  出身法屬馬提尼克的法農(Frantz Fanon),他的人生經歷正印證了這兩部電影。他基於人道理想,投身抗德戰爭,卻在軍旅生涯中飽受歧視;二戰過後,他投身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居功厥偉,更在這期間完成了後/殖民理論的奠基之作「黑皮膚、白面具」。在二次大戰中,也曾有台灣先進協助中國對抗日本帝國(鍾浩東、蔣碧玉等); 但如果有人根據這些事例,就主張台灣不應獨立、並批評反抗中華帝國壓迫的台灣人民,那顯然是缺乏國際觀、對世界反殖民歷史無知,才會有此謬論。


  就筆者閱讀所及,Tzara「光榮時刻」的評論是最精采的,但是他提到的「台灣的被殖民狀況」卻屢遭網友質疑。再加上數星期前的世衛組織密函事件、蔣為文嗆黃春明事件,更說明了台灣持續受到內在殖民(如蔣黃事件)和外在殖民(如世衛事件)的雙重壓迫,但許多人民卻對殖民地狀況視而不見。因此,雖然許多先進和本站寫手已經作出評論,在六月三日晚上,筆者和好友仍然要借Café Philo的場地,舉辦一場座談會「從海角七號、阿凡達到光榮時刻~談電影裡的殖民與去殖民」。



  關於法農、關於台灣的殖民情境,筆者兩年前曾寫了一篇「台皮膚、華面具」(未在網路發表),收錄於「超克GGY」中。現在,為了協助網友和座談會聽眾更了解電影和台灣、也為了向全世界獻身解殖民運動的先進致意,筆者在此野人獻曝,將舊文拿出來重貼,再請網友與聽眾指教。



  如果各位想看些更貼近電影內容的評論,可以參考「光榮時刻:速寫阿爾及利亞獨立建國史」、「海角七號測驗題」、「細說阿凡達」。

 



GGY如何練成III—



台皮膚、華面具




  前文「GGY 如何練成I」(以下簡稱G-1)以及GGY如何練成II」(以下簡稱G-2)(未貼上網),都是針對外省人作討論(註一)。根據過去四大族群的分類,還有鶴佬人、本省客家人、原住民尚未論及,他們的GGY complex/ phenomena又是如何呢?本文試圖對這問題作初步的解答。因為這種分法其實是統治者用以挑撥族群的建構,所以我將討論重點放在其共性~被殖民者,而不多著墨於各自族群的差異(註二)。同樣的,疏漏或以偏概全在所難免,但筆者將盡可能誠懇地貼近他們的狀況。




台灣的島內殖民


  日本帝國在1945年結束對台灣的殖民統治(註三),台灣並未獲得解放,而是成為另一個國家的殖民地。當時「大小貪污互相搶奪接收敵產者到處有之,弄文舞法者或倚藉武力以欺壓人民者比比皆是。人權不能得到保障,言論出版失去自由,財政破產,物價繼續騰貴,廠礦倒閉,農村日益衰微,失業者成群,無法營生者不可勝算,全省人民不堪其苦,敢怒不敢言。」(王添燈)情形比日據末期惡劣許多。而陳儀政府以台灣人「多未參與行政工作」、「不熟悉中國話」(怎麼不說中國殖民者不熟悉台灣話)、「受日本完全奴化」、「是次等領土上的次等國民」(註四)為由,排擠政府機關內之台灣人、大量安插殖民者官員;當時行政長官公署內之台籍官員只有二十分之一,一般政府機關內台籍官員也少於十分之一;少部分外來者統治多數當地人,加之以種族歧視的心態,正是典型的殖民統治。





  1949之後,國民黨政府持續地執行族群差別待遇,在政治及人事制度上:在公務員考試時「依省籍分配名額」、另設許多特種考試(只有殖民者有機會參加),給予軍公教(戰後移民居多)許多特權(免稅、住宿水電補助、子女教育補助~),中國來台國會議員不需改選、死後由同鄉遞補…(註五);在語言文化上:推行華語、限制台灣語言使用,埋沒或竄改台灣歷史、更改地名路名,在教育中忽略本土材料(歷史地理文學皆然),並由殖民者壟斷傳播媒體、學術藝文各界的重要位置…。



  可能會有讀者認為: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何必提它?事實上,很多事並未過去:高普考雖不再依省籍分配,但仍有許多只有少數人能參加、甚至因人設考的特種考試。軍公教特權依舊、而這也會影響下一代競爭力。即使是已經取消的不公平待遇,仍然必須檢視它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只有理解「過去」,才可以理解「現在」。



  就以最近(2009)的經濟不景氣為例,許多家庭財務大受影響(無薪假、失業),甚至子女失學~某私立大學有近半學生沒在新學期報到。此時軍公教人員仍領取高額福利補助(July2011加薪)、退休人員繼續坐領高額退休金,他們的子女還享有教育補助;這讓失業的家庭、失學的學生情何以堪?馬克思(Karl Marx)曾論述「社會關係再生產」(reprod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上述狀況不就是「殖民關係再生產」(reproduction of colonialist relations)嗎?

 

  

沒有殖民母國的殖民地


  在1949年的台灣,新的殖民者失去對母國土地的統治權,更強化其被害焦慮、更不信任他者/台灣人、更不願意放棄特權(參見G-1),於是沒能擺脫其殖民性格,乃至使台灣成為:沒有殖民母國的殖民地。



  時至今日,有一部分的殖民者特權已被取消,但非全部;而過去的特權也讓殖民者占據有利的位置(政治、經濟、文化、媒體宣傳、教育學術…),可以繼續掌控權力並奪取資源,也可以藉此培植後繼者、延續此集團的優勢地位。用後/殖民理論的語言來說,戰後的台灣正是典型的「內部殖民」(internal colonization、國境內的殖民壓迫)。



  除此之外,殖民統治對被殖民者的心靈產生深刻的影響,讓他們相信「殖民者比被殖民者優越」,這是殖民者強加的「被殖民情結」;這種「內心的殖民」與「政治經濟的殖民」互為表裡,前者較隱微、但影響更深遠;即使未來殖民者的所有政經特權都被取消,「內心的殖民」仍可能發生影響,導致人性的扭曲。Ashis Nandy則將「政治經濟的殖民」稱為external colonization,將「內心的殖民」internal colonization(不同於前述的「內部殖民」)。

未完待續 連結







註一:前文使用「高級外省人」、「弱勢外省人」是沿用極品
GGY郭冠英的用詞。本文中將使用「(中國)殖民者」指稱高級外省人,使用「中國移民」或「戰後移民」指稱所謂的外省人GGY是郭冠英(Guo Guang Ying)名字的縮寫,超克藍綠的寫手們把它發展成「了不起的概念」(郭冠英語);關於GGY的豐富內涵及相關討論、以及GGY歌曲、GGY娃娃,請見超克藍綠的新書「超克GGY:郭冠英現象之評析」。


註二:本文中出現的「台灣人」,原則上包括鶴佬人、客家人與原住民。筆者並非否定這些族群的差異或矛盾,但比起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差異/矛盾,台灣人的族群間矛盾都顯得不那麼有急迫性;對我想討論的主題「GGY 如何練成」而言,更是意義不大~GGY主要與「殖民者vs.被殖民者」有關。



註三:在「內地延長政策」之下,日據後期台灣的地位與命運、不像其他的帝國主義殖民地一般悲慘;相對於一般殖民者對待被殖民者的態度,在台日人對待台灣人民也比較友善;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海角七號」的原因。



註四:王添燈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在事件中被捕殉難;引文出自他所擬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其下引文散見於二二八事件相關史料,「次等領土上的次等國民」是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所言;請參見:「二二八回顧與檢討」



註五:參見GGY 如何練成I」註四、註七。

~未完待續 連結


2 則留言:

  1. Hors-la-loi 是 Outside the Law

    原意並非光榮時刻

    光榮時刻又是Mandarin翻譯觀點

    觀眾又被Mandarin翻譯誤導

    回覆刪除
  2. 不是沒有母國... 對滯台殖民者與受殖洗腦者而言, 母國已經是共黨執政, 連繫共黨執政母國, 企圖延續在台殖民勢力, 甚至迎接母國殖民才是現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