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顯示具有 第三勢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第三勢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強調跳脫藍綠的第三勢力有什麼盲點?(by 格瓦推)




本文於2015年9月8日首刊於《極光電子報》(連結)。


壹、何謂藍綠

藍綠不僅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個政黨的顏色,更是兩種意識型態的差別。我們可以簡單定義藍與綠的意識型態:


 國家認同
 政治信仰
 
 中國
ROCPRCROC+PRC
 威權保守
 
 台灣
 民主改革

藍綠之爭,雖然以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角力最具代表性,但是藍的意識型態不限於國民黨,綠的意識型態不限於民進黨。「藍 vs 綠」是「殖民 vs 獨立」、「威權 vs 民主」的政治意識型態對立,國民黨固然無法獨佔泛藍光譜,民進黨的具體行事也不全然定錨綠色價值。


貳、「跳脫藍綠」的迷思

國、民兩黨只是藍綠意識型態的代表性物件。「跳脫藍綠」的政治口號,如果指的僅是跳脫兩黨,則窄化了藍綠的意義;如果是指跳脫藍綠意識型態,則是迴避了台灣當代最重要、最不應迴避的政治課題。

某些冠以「進步」、「新政治」的政治話術,將反抗ROC殖民、拒絕PRC併吞、清算法西斯KMT等政治訴求,以超越藍綠之名貶抑:或標籤為政黨惡鬥、撕裂社會,或視為舊政治,或視為假議題。雖然這類人往往愛自我標榜為清流,但實際上是台灣民主的負債。

(一)解殖是舊政治?

ROC殖民不存在嗎?台灣被迫以「中國共和國」(ROC)為國號(請思考這背後的國族想像是什麼?),「一中兩區」的憲法絲毫無視國民主權的落實,外國人孫文作為「國父」並高懸於公家機關,華語作為唯一「國語」,中國史長久作為「本國史」......。殖民體制是建立在「權力文化認同經濟」的叢結,ROC則以中華性的親疏決定「地位」的不平等再造成經濟階級的分化,此地位政治邏輯的關鍵就是中國國族主義——中華性親者貴、疏者庸、闕者鄙,以此結構「核心邊陲非我族類」的權利與道德階序(「皇民=漢奸」就是一例)。 [1]

「住民自決」是政治共同體最基本且重要的權利。ROC體制加諸台灣的殖民壓迫從1945迄今仍存,不是已經解決的「舊政治」;政治團體若迴避,則有不見輿薪之疑,一點都不「進步」。而解殖之謂,並非訴諸血緣的認定與文化的淨化,它是以土地為疆界,以土著化與平權為原則,透由民主機制凝聚政治共同體。那些動輒將解殖等本土化主張貼上「老舊」、「福佬沙文」標籤的反解殖論調,才是「舊政治」的產物——來自充滿誤解與偏見的藍營意識型態,對國族的想像僵固於以血緣與文化的原初來定義,完全沒有跟上公民國族主義為國族內容所賦予的開放性、多元性與流動性。 [2]

此外,台灣等於中華民國的說帖、修憲而不制憲的主張,都與「擱置殖民壓迫」聲氣相通,甚至會鞏固殖民體制的正當性。而解除ROC殖民的訴求,也不應被反抗PRC併吞的動員所模糊,兩者不只不衝突,且互為依緣。 [3]



(二)統獨是假議題?

台灣被PRC併吞的危機不存在嗎?PRC在國際上封鎖台灣或ROC的主權地位已成為常識,其帝國野心自不待言。而台灣只要持續ROC體制,造成在法律與憲政上與PRC糾纏不清,不只難以具備法理獨立的條件,甚至有利於PRC以「一中」、「內政」、「內戰」之名併台。更不用說在面對ECFA、服貿、貨貿、自經區、亞投行與蠢蠢欲動的和平協議時,國共兩黨、跨海政商集團一次次聯手企圖將台灣推向更依附於中國或被中國內政化的深淵;以及已經在台灣布建多時的中國白蟻。

台灣社會並非對被併吞的危機無感,所以去年因反台中服貿而佔領國會能獲得主流民意支持——太陽花的本質是一場「我是台灣人,不當中國人」的國族主義運動,不然可以想想:若是半分鐘通過台美服貿,會引起那麼大的恐慌?但仍有一些太陽花的收割者,利用媒體霸權將民意沸騰的本質詮釋為「反黑箱」,而不願承認統獨因素才是民意集結的關鍵。這類「超越統獨」、「統獨是假議題」的「新政治」,或是對民主的想像只剩程序正義,而迴避實質價值爭論的「程序控」,都是試圖讓台灣社會忽視目前最大、最迫切危機的麻藥。

圖片來源


(三)清算法西斯國民黨是政治惡鬥?

國民黨有無資格存在甚至參政?姑且不論其外來政權的本質,考察國民黨治台史:屠殺、白色恐怖、語言與文化滅絕、黨國不分......,道道地地的法西斯政黨。根據德國民主防衛機制(wehrhafte Demokratie / streitbare Demokratie)的精神,以及民主轉型成功國家所進行的轉型正義案例,國民黨仍然存在並可參與政治,就是台灣民主未達及格線的證據。

民主的基本秩序包括:基本權利保障、國民主權原則、權力分立、政府負責、依法行政、法院獨立性與中立性、多數決原則以及政黨機會平等原則。政黨在整體國家權力運作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欲防衛上述民主基本秩序不被破壞,必須對政黨進行規範:政黨之目的及其支持者之行為,係意圖損害或廢除上述法治國重要構成要素之一者,屬違憲政黨。 [4] 此處所謂「違憲」,並非限於違背具體憲法條文,比較精準的說法是:違背民主憲政精神。民主防衛機制的用意在於避免藉民主機制毀壞民主制度——納粹正是以民主方式奪取政權而後毀壞民主;所以依據此原則,曾犯下屠殺罪行、黨國至今不分、持續殖民式的歧視性統治的中國國民黨,在經歷轉型正義之前,是違憲政黨,不應有權參與民主選舉。

清算國民黨的政治工程(含追討黨產[5] ),一方面是實質避免威權復辟,一方面是透過政治公審,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劃下一條及格線,讓台灣社會對民主的認知不再淺薄(民主=選舉)。任何以「公民」之名的民主深化運動,若反對清算國民黨,或支持未經轉型正義的「藍綠和解」,都是將台灣的民主滯留在不及格的幫兇。


參、第三勢力與跳脫藍綠

廣義言之,國、民兩黨以外的政治團體都可稱為第三勢力。有的第三勢力定錨藍綠側翼,並且不諱言之,如深藍的新黨,深綠的基進側翼;有的第三勢力則執藍綠之中,或自謂在藍綠之外。

如果我們將藍綠相對定義為涉及國家認同(中國或台灣)與政治信仰(威權或民主)的意識型態,「跳脫藍綠」的各種說辭,如:將藍綠一體非之(藍綠一樣爛)、或迴避藍綠抉擇(譴責藍綠惡鬥)、或高倡未經轉型正義的藍綠大和解,若非鄉愿,則為脫離現況,甚至可能因此弱化了反壓迫的正當性,而淪為ROC殖民、PRC併台、法西斯國民黨的同路人。

藍綠對立是殖民與反殖、併吞與獨立、法西斯與民主的價值抉擇,這是台灣特產——肇因於殖民體制與民主轉型未竟。藍色意識型態所擁抱的是反人權反民主的價值(殖民、帝國、法西斯),綠色意識型態則是為了對抗這種扭曲而產生,是為了讓台灣成為民主及格的正常國家。切莫錯將藍綠之爭視為正常民主國家的路線(如左右)、政黨競爭,而主張擱置、包容或超越,並因此妄稱進步。況且,即使不在台灣的藍綠脈絡,「跳脫XX對立」的口號也常常是民粹的語言。

「『跳脫藍綠』是個該被慎用的詞,因為那是民粹化的起手勢。」[6] 民粹主義有一種強烈的「我們代表人民」的道德觀,視主流政黨皆為腐敗之徒(否定政治在民意之外有其專業的部分),並視意識型態與政治立場的對立為被操弄出來的假議題。他們用「對現況不滿」將人民的訴求一體化、扁平化,至於真實存在於人民之間的價值對立、意識型態差異,則被無視,甚至剝奪其合理性。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民粹派匈牙利總理Viktor Orbán的名言:「國族無法在各種對立中存在。」(置諸台灣脈絡就是:「藍綠對立搞垮台灣。」)。在台灣,若自詡統包或超越藍綠光譜,就是一種民粹主義。我們可以檢視:哪些第三勢力是訴諸民粹?

如果我們反對殖民體制的不平等、反對被中國併吞、反對法西斯政黨參政,我們需要的,就不是超脫藍綠、訴諸民粹的第三勢力,而是比民進黨更獨、更堅持正義的第三勢力——尤其在民進黨的國家認同向「台灣=ROC」傾斜、迷思於「台獨沒市場」,並因害怕「藍綠惡鬥」的污名而對清算國民黨趨於保守之際。若所有反國民黨的第三勢力都與民進黨搶食中間與保守選票,只怕會造成整體政治風氣的繼續沈淪。


肆、超克藍綠如何可能

認同的問題、統獨的問題、清算法西斯政黨的問題,是舊問題,因為數十年未解決;但不是舊政治,因為在當代,這些依然是台灣國家無法正常、政治未臻民主的關鍵。近年來,「台灣認同」透過各種台獨運動而增長,「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轉型正義概念,也蔚為風潮;之所以有這些成果,除了有民主前輩的薪火相傳,也得利於政治新論述與新方法的發展。將藍綠問題視為舊政治並倡言揚棄的人,或許該想想:是否與時代脈動脫節了?

藍綠不是不能被超克。但不是透由白色公民力量,以技術專業為治理原則擺脫藍綠;也不是靠藍綠頭人共飲未經轉型正義的大和解咖啡;更不是自欺欺人於程序控的民粹動員。一言以蔽之:淘汰藍的,就不再有藍綠對立。當殖民體制與勢力被消解(指本土化,誤滑坡為屠殺中國新移民)、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認同成為共識、透過轉型正義完成台灣的民主轉型,也就是說:殖民的、天朝主義的、法西斯的藍色意識型態不再有滋長的土壤,就不再有藍綠對立,並可望發展為都是台灣認同的、都在民主及格線以上的左右競爭。

在淘汰藍色價值以超克藍綠之前,支持台灣獨立與民主價值的選民,沒有必要支持任何高舉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


【附註】

[1] 關於以「中華性」為核心的「地位政治」,詳見二文:
馬赫起南〈在馬王鬥中,重看地方派系與侍從主義〉(連結
格瓦推〈獨左——台獨作為一種左派〉(連結 

[2] 詳見二文:
格瓦推〈我們怎麼談解殖?〉(連結
格瓦推〈回答一個低級的老問題〉連結

[3] 「『獨立』的基本訴求就是主體性的建構,拒絕被殖民、被邊陲化、被他者化。所以反ROC殖民的台獨,在面對中國的帝國野心時,當然會是反PRC併吞的台獨;亦即,台獨是在內部對抗KMT-ROC體制的運動,同時也是在外部對抗PRC併吞的運動。[...]當台灣擺脫ROC體制(含國號)後,可以斧底抽薪地讓中國併台不具有內戰意義的曖昧空間,純粹是國際問題。所以解殖式台獨不只有對抗ROC的意義,亦有對抗PRC的意義;『反對ROC殖民』與『反對PRC併吞』不只可以並立,也應該並立。」
詳見格瓦推〈這些人欠老台獨一份敬意與歉意〉連結 

[4] 詳見南國遊子〈從德國基本法之規定出發,簡單聊聊民主防衛機制的概念〉I( 連結)II (連結

[5] 國民黨的恩庇侍從體制為何能普遍且深入地掌握台灣基層?「黨產」是讓「經濟利益交換政治忠誠」有效的關鍵。只要國民黨這個法西斯政黨繼續坐擁鉅額黨產,我們就不會擁有一個正常的民主機制與政治權力平等的社會,國民黨不只可以挾資源而有競爭優勢,還能藉民主之名奪權而後毀壞台灣的民主。
詳見二文:
新一〈「黨產」讓台灣地方政治淪為「服務業」〉連結
米那娃之梟〈終結黨國體制的幽靈——從不義黨產終結開始〉連結

[6] 詳見格瓦推〈柯文哲現象是場災難〉連結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話說「第三勢力」:從「愛上醜陋」開始 ( by 新一)

台灣的政治讓人很沮喪,而讓人氣餒的「政治」的形成,則又是來自於當前的「選舉」遊戲與邏輯。再者,馬邦伯惡治下的社會運動或者公民運動再次被「激活」(刺激到活起來),但苦於馬邦伯領銜的國民黨獨大,以及民進黨萎靡不振或怠惰怯步,便形成一種人民街上吼,路人甲民進黨被動跟著走,國民黨馬邦伯則繼續大權在握的弔詭。
 
換言之,統治正當性處於赤字狀態的馬邦伯與國民黨,不僅繼續權柄在手,還可厚顏地續推各種爭議性的政策,如服貿和核四等。面對此種弔詭跟無奈,除了幹譙之外,組建「第三勢力」搶回政治的發想開始出現,實乃可預期之事。但看新聞報導中「第三勢力」的各種思考論述,卻像極了不經高層次資訊處理程序的身體反射動作一般,雖然反應迅速卻看不出深意與新意。畢竟,2008年曇花一現的「第三社會黨」,足供借鏡。
 
不論如何,「悶政治」是橫亙台灣所有人民眼前的集體難題,此刻的「第三勢力」之議,恰好可成為思考台灣「政治突圍」的切入引子。
 
先學會「愛上醜陋」
 
在日劇《Legal High II》的主角古美門研介,是一位承認社會並不完美,每個人都有私欲的律師,完美的結局只有在不完美的現實下寫就。其對手陽光律師,是一位避免紛爭以讓所有人都幸福為職志的律師。在現實牌律師與幸福牌律師的兩造終章對決中,古美門研介直指總是夸夸其談的「幸福牌」陽光律師,必須從自我感覺良好的高台上走下:「歡迎回到人類的世界,如果你真心希望構建一個人人都幸福的世界,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愛上醜陋』」。
 
圖說:「愛上醜陋」承認自己的不足,剝除自以為是的使命感,可避免妖魔化對手,同時讓讓自身能時時緊惕落進道德或正義魔人的可怕狀態。
圖片來源為日劇《Legal High》劇照。
 
直言之,承認跟理解「現實」是醜陋的,自身當然也身為醜陋現實的一部份,改革也是在滿是醜陋的泥濘基礎上往前行。因此,「第三勢力」必須在心態跟認識上,從自我感覺良好的高台上走下,踏上跟藍綠一樣的水平面上,此時將可以避免「藍綠都很爛」,自身最高尚的誤認,並把自己的主張跟價值視為絕對真理的極端。此舉,將可從既有「藍綠皆爛」或者「民進黨背叛」的「道德性批判」中跳脫,以「批判性道德」衡量藍綠兩黨,找出結盟的對象與目標。
 
此舉,將讓人用程度而非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來貼近藍綠,設若民進黨反核堅定度60%,當中有40%是利益考慮,但國民黨則是20%與80%的組合時,誰是反核鐵桿度80%的反核社運份子的連結盟友,將清楚可辨。給它人台階,也給自己台階,把自己放在跟政黨同一個水平上,才是真的「入陣」,以及重獲自主與健康的公民心態,而非整天疑心盟友會變心不忠或變節。台灣此種跟政黨保持距離的公民,遠非政治潔癖,而是台灣腦殘「小三或小王片」看太多,整天害怕在妖精小三的魅惑下成為棄婦。
 
起造「第三勢力」
 
一旦揚棄「棄婦」心情,或者自我感覺良好的高台上走下時,第三勢力的所謂「高尚」,將不再是透由為他人奉獻而獲肯定的自我滿足與道德光環,而是其有別於藍綠兩黨的主張跟中心價值。區別箇中差異相當重要,若錯把眾人對公運份子的無私理想的肯定掌聲,則為了擴大掌聲的分貝基礎,媚俗討好將可預見。
 
以「反媒體壟斷」學運為例, 原本運動最主要的核心是「反中國黑手」,後來卻在運動過程中慢慢地讓「反中國黑手」消失,成為真的是在「反壟斷」。不論這個消失是有意還是無心之過,但若學生支持度增加是因為「中國」這個高度政治敏感的消失,那這樣「公運」或「社運」跟其所批評的政黨為了選票軟化自己的立場或主張,有何不同呢?
 
圖說:臉書上的「反媒體壟斷」自拍上傳運動,原本有「拒絕中國黑手」,後來很多人便自動把「中國黑手」拿掉。
 
再者,「運動」的脈絡必須貼近在地,並據此將普世價值的主張,以在地需求跟進程扣合;因此,扣合本地脈絡而來的高尚價值主張的台灣「公運」或「社運」份子,本身應該兼具三個基本款:政治民主化、主權自主化與社會自由化的基準價值。具體而言,「政治民主化」(解決國民黨威權遺留,以及民主倒退的難題)、「主權自主化」(面對國共兩黨鬆動台灣主權)、「社會自由化」(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以及讓其成果以人民為依歸)等三項基本內建。當然,這三項主張的另一種左翼色彩的說法即是:反殖(反國民黨殖民遺留問題)、反帝(反中華帝國)、與反剝削。
 
唯有如此,「公運」或「社運」所組建的「第三勢力」才值得起造,才是以全社會為主體的政黨。否則在「社會自由化」的量尺上採進步的社會正義,但在「主權自主」跟「政治民主」兩個面向卻比起民進黨保守退步,這不僅昧於台灣社會主要現實,更可能是反動保守派而非進步勢力。由此分析,台灣社會的「第三勢力」的起造要有意義,必定會被錯亂的台灣社會貼上「鐵桿深綠」的標籤——堅持主權自主化、政治民主化與社會自由化的三支大纛。
 
沒錯,這就是搶奪深綠的票,同時將「深綠」改頭換面為三支神主牌的擁護者。此時整天想透由溫馨小清新的選舉模式、抑或「凍結台獨黨綱」提議的民進黨,是想藉此跟所謂中間選民或中共曖昧偷情,但之所以屢屢失敗,主因是民進黨依舊是台灣政治光譜上最「激進」的一側。一旦第三勢力起造後是比民進黨更為激進,在主權、民主與社會三個價值尺度上更為堅持,則民進黨自動會成為想要尋求小刺激改變的小清新們、抑或媽寶中間選民們的可偷情對象。
 
放出籌組「第三勢力」的林峯正認為,搶奪綠營板塊的勢力無用論,乃是將政治板塊視為靜態不變,忽視現實上的社會與政治是處於變動不居的動態消長中,民進黨將在「第三勢力」以激進側翼之姿擠入之時,不僅可把台灣不斷親中與威權復辟的政治光譜挺住,更可藉由政治光譜的拉廣,讓民進黨處於相對中間溫和的位置,並在總體政略上得到溫和媽寶選民的心理安全感。
 
圖說:上禮拜,前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峯正對外表示要將推動「第三勢力」籌組政團的工作,雖然後來此議可能暫緩,但看台灣目前政治結構與狀態,「第三勢力」的組建問題應是遲早問題(取自新頭殼網站)。
 
至於台聯,根本不是進步本土,是當年李登輝希冀國民黨本土派出走裂解國民黨的戰術下的誕生產物;詎料,失去黨產倚靠便失去國民黨本土派的台聯,後來成為失意政客的聚集者,也因此台聯常常成為「背骨者」的產地。那台聯可否弄假成真呢?除非黨中央透由黨章與黨綱的修正過程中,將上述三支神主牌內建為黨章主要精神,藉此框架住台聯的政客,透由此種政治儀式清洗掉台聯過去的國民黨殘餘血液。經過重生後的台聯,方能扛起真正台灣政治光譜上的激進側翼,並發揮政治戰略上的效果。
 
「第三勢力」到底要不要組建,又如何起造,的確有如哈姆雷特的兩難一般,令人多所掙扎。但歸根究底,「不雨花亦落,無風絮自飛」,與其算計考量那麼多,不如驕傲大聲地說出內心所想望主張,跟自己感動的想望,以及可能賦予想望實現的全體人民,做一個正面的決斷吧?!

原文發表於想想論壇《打狗吹水專欄》,網址: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