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Separate but equal(by威克勞)



(美國憲法原文,取自維基百科)



西元
1896年,The Supreme Court(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Plessy v. Ferguson一案中宣告:
大眾運輸工具的黑(有色人種)白分離的政策(法律),  

只要兩者間的對待相當,就不違反平等權保障,而合憲。  

意思就是說,公共運輸只要對黑人或白人都有提供相當的服務, 

那麼黑白不得同車的制度就不違背美國憲法增補條文第14條的平等權保障。

 
(也不違背增補條文第13條的廢除奴隸制度規定)


這個判決的效應,是在憲法上給予了種族隔離制度的價值肯定,

穩固了種族隔離(歧視)的正當性,也讓這樣的歧視更普遍地擴散到各領域,   

當時的聯邦最高法院在以種族作為差別待遇標準的案件上盲目了,  

讓美國憲法在平等權的保護上產生漏洞。

直到1954年,聯邦最高法院在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案中宣告Separate but equal這個原則在教育領域違憲,  

以及後續一連串的相關判決中陸續宣告許多黑白分離的法律(州法)違憲時,  

才開啟了美國憲法在種族上的平權保障,  

但當時許多州政府拒絕仍遵守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 

繼續執行被宣告違憲的種族分離法律,幾乎引發了憲政危機, 

最後在聯邦政府動用軍隊來強制執行護送黑人小孩進入白人學校 

(州則是派遣國民兵擋在學校前)就讀下,  

美國才在公共領域上逐漸解開黑白分離的死結,逐漸踏入黑白平等的時代。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判彙編,取自維基百科)


看到美國這一段憲法平等權的演變歷史,
 

可以知道種族歧視到種族真正的平等有多麼艱辛困難,
也因為這樣的背景,讓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碰到以種族作為差別待遇標準的案件上,
要皆採取嚴格審查標準,幾乎一律宣告違憲,怕的就是,種族歧視繼續加深擴大。

為何聯邦政府要派軍隊去執行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不這樣做就會引發憲政危機?
因為當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一再不被尊重、不被執行時,
表示做為憲法價值最後守護者的司法權已經失效,司法權作為法律秩序下
紛爭解決最後仲裁機關的功能也將失去(可能引發的則是更大的紛爭),
另外,建構在權力分立(三權分立)下的政府運作原則將被打破,
也將失衡,造成獨裁的危機,  

因此美國聯邦政府不惜動用武力來執行憲法判決,維護憲法價值。


在這樣的脈絡下來理解
Obama當選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 

格外讓人有感觸,相信他的當選,
將大大有助於美國內部的團結(當然,也要平安當完任期), 

也讓這個國家令人尊敬,縱使不認同美國人那套自以為是、自認普世價值的傲慢,  

但也不得不承認,人家很努力在實踐自己的憲法價值,一步一步朝這個價值邁進。


這也讓我們看到,對於價值的捍衛與執行的重要,

對照起台灣政治人物言必稱遵守憲法、捍衛人權,
行動卻是完全相反的行徑,就讓人對於台灣的憲政體制是否真實,感到疑惑,
陳雲林事件,除了集遊法本身的爭議外,行政機關惡意違法、違憲去執法,
是一個具體的例證。(牴觸釋字445號解釋所揭示的憲法意旨)

而在民國9010月公布的釋字530號解釋提到:
....為期符合司法院為最高審判機關之制憲本旨,司法院組織法、法院組織法、
行政法院組織法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組織法,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二年內檢討修正,
以副憲政體制。』迄今已經七年多,司法院組織法在國民黨一直佔有多數的國會裡
無法修正通過。

民國9110月公布的釋字550號解釋針對當時台北市政府不願意分擔健保補助一案,
也認定全民健康保險法相關規定合憲,地方政府不能拒絕分擔,
迄今,也已六年多,地方財務狀況最佳的台北市依然不願意執行,
甚至連分期攤還的具體作法都沒有。當時提請解釋的台北市長,
號稱是哈佛法學博士的馬先生,也已高居總統之位了。

當遵守憲法的宣稱,事實上僅止於遵守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法法統(按現代憲政主義下,
憲法的生命就在於基本人權的保障與權力分立,而非國名、國土範圍這些所謂的法統),
捍衛人權的主張,事實上僅止於政府官員的人權(所以,不要老是以數據、
施政無方要閣揆下台),我們就不難理解,現在的諸多光怪陸離、
精神分裂的亂象為何不斷發生,我們的政府官員跟立法委員永遠可以自行決定
要不要遵守憲法以及要遵守什麼樣的憲法。

所以,CECA這種涉及到國家重要政策及走向的事務,

當然也可以不遵守釋字520號解釋裡所揭示的:  

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之憲法意旨暨尊重立法院對國家重要事項之參與決策權。
反正都是一黨可以決定,權力分立原則就當是個屁了, 

立法院當個橡皮圖章即可,參與什麼國家重要事項之決策呢?



separate but equalseparate is unequal是一項難得的進步,  

依循的,是憲法上平等權保障的價值實踐,  

而台灣的憲法價值,何時才會真的進入人民與政治人物的心中,

再進
一步去實踐呢?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中天的228泯恩愁?? by 髏歷塔


中時影音之《228泯恩仇》





昨天看電視不小心看到中天電視台製播的《228
泯恩愁》,一開始還想說中天都願意製播228特輯,還強調和解愛台灣,那麼中天有可能不是像大家所批評的那般是報導立場非常偏頗的媒體才對,一開始看到許多台籍老兵(他們多是加入國民黨軍行列飄揚過海到對岸與共軍做戰)受訪的片段,我原本還想說這個特輯會不會在替這群老兵發聲,控訴政府對他們的忽略或不平等對待等等,後來越看越覺不對勁,到最後一段落,該訪談記錄的結論居然是,當時在上海的七十軍與六十二軍台灣兵因為聽說在二二八時期鎮壓台灣民眾的二十一師也同在上海,於是前去消滅該二十一師,因此二二八之仇恨應該就此了結,看到這裡我差一點沒把電視給砸了,這樣的歷史胡亂規結真的讓我說不出話來,把所有過錯推到二十一師身上,然後再胡謅得說因為台灣兵消滅了二十一師,所以228的仇恨應該一筆勾消,這樣說法也未免極度外粗糙了吧,試問當時指使二十一師鎮壓台灣人民的人的是誰呢?該替228仇恨負責任的難道不是該指使人嗎?我還真替二十一師的家屬感到悲哀呀,被指使去殺人,而後再被殺,指使者還跳出來大讚被殺得好呀,這是什麼泯恩仇呢?

更覺可悲的是,我身邊的人大多數對228事件的始末或歷史意義是什麼根本不了解(因為沒在歷史課本讀過),甚至多數對228都沒有任何感覺,好像這就只是一件遙遠的歷史事件罷了,我聽到最難過的是我一位朋友居然說:「228事件到底是真是假,誰知道。」(我知道很扯,但真的就是那麼扯),如果中天再製播更多相關於228的荒謬特輯,更扯的言論應該會絡繹不絕吧請問轉型正義有成功過嗎?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記住,二二八根本沒有任何和平可紀念!(by 佛國喬)



對於歷史詮釋,扁政權最為綠丁丁的二項作為,一是直指蔣介石大銅像的所在地為「民主紀念園區」(連結),一是將新公園竄稱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前者指鹿為馬已可貽笑國際,後者的張冠李戴則潛藏更可惡的意識型態在內,我必需在此為文揭露。

就本質上,二二八是一項起義行動,朝向外來壓迫者奮身而起的起義,後因受到武力鎮壓而以大屠殺落幕,其中本地菁英還遭到系統性地殘殺,如此流血成河的悲劇,哪來的和平?





以和平為名紀念此事件,完全就是站在壓迫者的立場發言,並且對起義者與犧牲者進行歷史謀殺,是在他們的傷口上灑鹽。

首先,在二二八當下,先民們的確是有「和平」與「戰爭」二個選擇;如果「和平」是個絕對價值,他們的確是可以當豬當狗屈服至今日,但我很驕傲,當初 台灣人沒有為了和平而放棄正義,他們致力於向壓迫者協商、抵制、戰鬥…,雖然不論手段軟硬有異,都過不了生死關,但斑斑鮮血告訴我們的,不就是「退無可退 時,放棄和平,起身抵抗」?在戰鬥可茲紀念的歷史時刻,何來反向作用,強調和平?是為了幫助壓迫者,諷刺當年犧牲者嗎?(ㄎㄎ…你要是懂得要和平就會沒事 了嘛?)

再者,二二八事件之後,的確為台灣帶來「和平」,連倖存者都驚嚇到噤聲,這種以屠殺手段取得的和平,有什麼值得紀念的?相反地,對於當年的屠殺者而 言,鎮壓動亂有功,昇官加祿隨之而來,這樣的和平的確是很值得紀念的。亦即,當吾人以和平之名紀念二二八,立場就是站在劊子手一邊。

最後,過了幾十年,台灣社會可以正視:二二八作為台灣人民共有的一個歷史傷痕了嗎?不,我們大部份的大眾媒體,仍寧可將之醜陋化,不是責之為放不下 仇恨,就是說這又在挑撥族群,不是說「又來了」,就是引導大眾刻意漠視…這些種種行為都在暗示大眾:只要我們再一次對二二八噤聲,就可以為台灣社會帶來 「和平」。而您,要選擇這樣的和平嗎?(ㄎㄎ…你要是懂得要和平就會沒事了嘛?)





壓迫仍在持續,但過去扁政權卻協助對手,要「和平」掉我們所剩無幾的精神武裝,咎於該政黨的抵抗意識不足,看著就要帶著支持者一鄉愿、一起沈淪;請各方有識之士,警覺之!


要我們當豬、當狗、當啞巴、當失憶者的和平,我們就摧毀這種不正義的和平,因為祖靈業已給了我們勇氣:「退無可退時,放棄和平,起身抵抗。」




延伸閱讀:我目擊的二二八(連結)…這是小弟有第一篇政治文喔。

留言討論請按這裏(連結)。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巴黎的漫遊女郎─中國性工作者在巴黎(by ideolotopia)


不同於阿姆斯特丹或布魯塞爾北站有集中的櫥窗女郎,巴黎的「街頭性工作者」通常被稱為『漫遊女郎』(les marcheuses,以下行文,亦簡稱漫遊女郎)。這些漫遊女郎,在巴黎塞納河右岸的夜晚晃盪著,她們亦往來於巴黎的環線(見下圖)。不過,大約自 2000年左右,巴黎開始有來自中國的漫遊女郎出現。這對於在巴黎街頭照顧弱勢的社工而言,倒是新的現象。


漫遊女郎O:在公共區域; [__] 隨處可見、集中、經常出現的地方; ____ :較不明顯,不定期出現。
統計資料來源:法國世界報2004/01/14


根據世界醫生協會在2007-2008詢問這些漫遊女郎來自中國什麼地方?受訪的96人中,超過一半的人,來自中國工業沒落的東北。她們多半因國營企業關門後而失業。因此,希望能在好一點的地方工作,而來到法國。她們通常是以觀光、商業簽證,付給仲介7000到15000歐元不等。

這群中國漫遊女郎(2009一月為止,根據警方數字:300人;一般協會統計:600),不同於其他性工作業者。看起 來比較低調,收費在20歐元到40歐元之間,是其它同行價的1/2~1/3間。在人行道大步來回走著,他們並沒有三七仔在旁邊;一般來說她們年紀有點 大,65%超過40歲,平均年齡42歲,幾乎都有小孩在中國,90%說有一個兒子或女兒在中國。








據她們的說法,初到法國時原先在中國人的地方打工 (照顧小孩等),在遭遇到困難後上開始下海。在街頭工作,她們每個人遭遇到的困難就千奇百怪,生活在極大的不穩定的狀況中。幾乎沒有人可以讀或說法文,大 部分沒有居留,很少人會講法文。她們通常一個月付100150歐元,住條件差的地方,以及擠滿人的房間中。
性工作除了生活外,她們還需要償還來法國昂貴的旅費及仲介費,並寄錢回中國。不過,一旦到街上後,她們開始成為街頭暴力的對象,不僅顧客,還有警察的折磨。讓人難以接受的,還有警察沒收她們的保險套,也讓她們開始害怕拿保險套。 






為了能夠幫助這些中國的漫遊女郎。世界醫生組織(Médecins du Monde),在巴黎市政府的協助下,在2004年開始了針對中國在巴黎的性工作者的「蓮花公車」的計劃,用公車一個星期三次,到這些中國漫遊女郎常出現 的 Port Dorée, Strasbourg-Sanit-Denis。這個計畫結合街頭工作(發放保險套以及潤滑液),並有醫生值班的中文諮詢服務以及諮商工作室(照護方式, 法律、健康、被警察拘留的資訊)。必要時,有志工陪伴她們處理在行政程序上的困難。例如,有一個晚上,一個中國漫遊女郎,站在公車旁的櫃檯前,從袋子拿出 一小張皺皺的紙片寫著號碼。志工之ㄧMélanie Quétier拿著卡片蓋上日期,並給她24個保險套以及一管潤滑劑。Mélanie Quétier說到:「在卡片上,我們不寫名字,也不貼照片,我們要保護她們的暱名身分。」





巴黎的蓮花公車


由於這些漫遊女郎們常常遭遇到羞辱以及暴力。在蓮花公車上貼著的中文標語就寫著:「如果你們被侵犯,請不要猶豫告訴工作人員!」。但或許是沒有身分、或是不願意多生是非,許多人就隱忍下來,不敢過於聲張。目前有許多巴黎的中國漫遊女郎知道這個制度,也會前來接受諮詢,他們上了蓮花公車,拿了保險套和工作人員講了幾句話後,大部分人都沒有耽擱太久,就離開了。


這也包括健康上疑慮,儘管她們知道工作有感染的危險,巴黎的44%中國漫遊女郎,卻從來沒有做過愛滋測試,也不乏有人天真地認為:只有外國人才會得到愛滋病。例如有位中國女子,來到蓮花公車領取保險套以及潤滑劑時,工作人員跟他聊了一下,在談到預防措施,她說曾經中斷保險套,並沒有在事後對預防愛滋病有任何處置。工作人員跟她提議,在車子後面,用花布簾子隔開的地方,聊一下細節,她坐下來用中文跟其中一個中國的志工說到:一個月前,她在沒有預防措施下,被強迫口交,並在一星期前,被客人強迫不用保險套。在問到懷孕問題時,則提到:她在5、6年前在中國時,已經裝了避孕器。

除了沒有身份就已經讓她們戰戰兢兢,暴力問題加上醫學知識的缺乏,更讓她們的狀況複雜,世界醫生協會的蓮花公車計畫,正是在協助她們在健康知識上的不足,並告訴她們如何保護自己。即使蓮花公車及其制度,對這些中國漫遊女郎來說是熟悉的,但要獲得她們的信任卻並非那麼容易。根據志工的說法是:「這些女人活在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懼中」;「許多人希望能夠離開,但是重要的是,先能夠活下來。」


參考資料


世界醫生協會
http://www.medecinsdumonde.org/


蓮花公車計畫http://www.medecinsdumonde.org/presse/dossiers_de_presse/lotus_bus_enquete_aupres_des_femmes_chinoises_se_prostituant_a_paris


蓮花公車報導
http://www.arcat-sante.org/JDS/article/877/PREVENTION_Prostituees_chinoises_Les_femmes_du_Lotus_Bus
法國新聞(France Info 2009/01/12)廣播報導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四月望雨之台灣路(by威克勞)



去年在朋友的推薦陪伴下,去國家劇院看了一場舞台劇,四月望雨。



(圖片引自四月望雨舞台劇官網)

目前還沒有再演出的計畫,不過官方網站仍在(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index.html

公視也在今年的一月中旬有分兩集播映。

故事的主人翁是台灣歌謠的大師鄧雨賢的故事,透過事前的資料閱讀才知道,
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精確的說是上一輩的人耳熟能詳)、膾炙人口又極富感情的台灣歌謠,  

如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etc的創作背景及時代意義,

是鄧雨賢的創作
(有些是作詞曲,有些則是譜曲,如望春風即是)

將這四首歌名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四月望雨,
正是鄧雨賢的代表作,也幾乎可以說是台灣歌謠的經典代表,光看劇名已可見用心。  



劇中的一些主角是我之前在福春嫁女中看過的,

如飾演鄧雨賢的江翊睿、飾演純純的洪瑞襄等,
  

舞台劇必須演、歌(甚至包括舞)三種表演同時具備,

江翊睿的歌聲是沒話講,清亮又乾淨厚實,
  

這次擔綱飾演男主角鄧雨賢,或許是外型也亮眼所致,

總有一點味道不是那麼夠的感覺
(外型比演技搶眼),

而洪瑞襄飾演的純純,反而讓我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在上次福春嫁女是飾演女主角 劉麗君,

把一個嗆辣又強悍的現代女性在面臨愛情折磨時的轉折與心境
表達的很傳神,

這次飾演的純純則是一個飽經滄桑的頭牌紅歌手,廣受歡迎,
  

卻擁有含蓄又缺乏自信的愛情觀,雖然在最後關頭終於做了表達與抉擇, 

然而愛人最終因為戰爭從軍而死去,讓他們一起回故鄉看櫻花(京都?!)

的願望終難實現,
那斷腸的戲,演來絲絲入扣,讓人十分不忍

(除了怨嘆戰爭無情,造化弄人外,
似乎也透露出要即時把握真心人的寓意)。

好的舞台劇絕對欠缺不了這些演歌(甚至舞)俱佳的演員。

 

從鄧雨賢對於音樂藝術所附予的意義來看,他對於人的關懷與熱愛是相當充沛的,  

他認為音樂不該只是藝術人的玩物(甚至變成用來鄙視一般人的聖物),  

更該是普羅大眾可以接受並且享受的文化,因此他力主藝術應該與大眾親近, 

音樂更該以讓一般大眾感受的到、感動的到為目標,進而一起來提升、

改善民眾的藝術鑑賞態度與能力,
因此他的音樂深刻描寫了當時時代的平民生活百態及情感表達,

貼近人民生活,一方面深入人心,
  

一方面也藉此來達到推廣音樂(藝術)的效果(藝術家期望藉由藝術來改善社會、提升社會),  

這樣的用心與無私奉獻是令人感動的,這或許也是他的創作能夠深入人心感動人、  

傳唱數十年不中斷的最大動力與原因。  



從一開始的場景布置(大稻埕前的男男女女,熱鬧繁華)

可以看到三0年代的台北是個相當進步繁華的社會,
  

服飾整齊清潔,女性穿著的是洋裝,也可見有相當的外國文化傳入(西化);

而平民的生活娛樂中,
包括到餐廳去欣賞歌舞表演

(男女皆有,可見男女地位相對而言是較平等的),重視藝文創作等,
  

相較於當時受困於內戰與日本侵襲的中國來說,台灣確實是相當進步而文明的,  

劇中一曲『大稻埕進行曲』充分說明了當時台北繁華、時髦與樂觀進取的氣氛,

歌詞如下:
  

二十世紀向前行,文明走入台北城,
美麗花都的形影,要和東京拼輸贏,
黑貓姊啊黑狗兄,跳舞的腳步就愛踏乎定,
自由開化爬山又過嶺,無論啥麼阮是攏莫驚!  

攏莫驚,攏莫驚,跳舞的腳步就愛踏乎定,
阮是台北城內,文明的黑貓黑狗兄!
攏莫驚,攏莫驚,跳舞的腳步就愛踏乎定,
阮是世界一等,摩登的黑貓黑狗兄!  




透過這樣的歌舞呈現,相當程度讓人瞭解台灣社會當時的境況(具像化),

搭配一些腦海中的史實文字來看,
對於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的歷史就更加鮮明了,

也比較能理解,何以在那個年代中,
可以培養出鄧雨賢這樣的藝術天才,

在那種社會氛圍下,藝術、科學、知識等進步的元素都是值得追求的。
  



後來的太平洋戰爭
(1941)爆發(美國參戰),

三、四0年代的台灣也成為日本戰情日蹙下的犧牲者,
  

繁華不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之中,

許許多多大時代下的悲劇與故事也一一發生,

更可看見做為殖民地受壓迫、
榨取與歧視的最終本質,

例如雨夜花的情境,當時台灣再怎麼進步,終究只是日本殖民下的一隅,
  

一旦風雨(戰事)颯至,殖民帝國的猙獰面孔即展露無遺,

身為殖民地也只能如風中殘絮低語泣訴,
卻毫無辦法與希望,

戰爭的可怕與國際政治的殘酷都很具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鄧雨賢與妻子鍾有妹的深厚感情,

劇中的鍾有妹頗有歌曲『家後』所描述的那種深厚、
堅忍又長遠的感情,

雖然看起來,鍾有妹似乎配不上才華洋溢的鄧雨賢而一度遭到冷落,
  

但最後鄧雨賢還是甘心、安心且感恩的在鍾有妹懷中死去

(若據史實,其實鍾有妹跟鄧雨賢 都當 老師,
兩人的知識水平應該沒有太大的距離),

劇中一曲我的夢
我的世界與感謝妳煮的每一餐飯,道盡了這樣的關係-----  



我的夢
我的世界(客語):  

鄧雨賢:放我走
鍾有妹:你就去尋
鄧雨賢:讓我飛
鍾有妹:你就去闖
鄧雨賢:我想飛過山 鍾有妹:我不計較
鄧雨賢:飛過天空 鍾有妹:我不怨恨


鄧雨賢:放我走

鍾有妹:夜深無盡
鄧雨賢:讓我飛
鍾有妹:我會掌火
鄧、鍾:飛向我的夢,我的世界


鄧雨賢:放我走

鍾有妹:夜深無盡
鄧雨賢:讓我飛
鍾有妹:我會掌火
鄧、鍾:飛向我的夢,我的世界
鍾有妹:等你浪盡,等你歸來。
感謝妳煮的每一餐飯(客語):

鍾有妹:阿媽教我,一個人只是半圓,
    沒有尋到好姻緣,哪成一團圓。
    做你的妻子,是天生注定,
    看你幸福,我心滿意足。

鄧雨賢︰感謝你喊我,每一聲
鍾有妹:照顧你冷暖我願意
鄧雨賢︰感謝你煮的,每一餐
鍾有妹:灶頭鍋尾我願意  




鄧雨賢︰感謝你養育,每一胎
鍾有妹:針頭線尾我願意  

鄧雨賢︰感謝你陪我,每一日
鍾有妹:日陪夜伴我願意



彩片段一樣是這個網址: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down.htm
其實如果暫時拋開性別意識不論,而去看這樣的感情關係(不論是男對女或女對男),
毋寧都是相當感人而偉大的,原因在於這樣的自我犧牲與堅忍確實不容易,
願意用盡一切對他(她)好,一切只求他(她)幸福快樂,這樣的純利他思考,已有接近宗教情懷的程度,實在有很高的難度,也因此不論時代演進如何,

總是特別容易感動人。
 整場劇最後在觀眾三度長達數分鐘的熱烈鼓掌聲中落幕,

我想在場的應該都有感動到
(不論是哪個橋段感動到),包括我自己。



文化、藝術可以展現一個國家、民族在某個時代階段的喜怒哀樂,

這塊土地所經歷的故事如果用藝術來表現,

是可以喚起更多人的記憶與共鳴的,當然,前提是,

那不能是國家機器刻意用來扭曲歷史、塑造偉大國家形象的創作,

而必須是貼近土地與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才有此功能,

鄧雨賢的創作可以反應時代的意義,植基於此,

不論是人的情愛纏綿,或是大時代下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

都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經或還在上演的故事,

殖民、依附、外控的結構依然糾纏著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除了欣賞舞台劇外,能否開展出不同的命運與結構呢?


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小說》千古迷離熊貓案 (by 佛國喬)

(還…我…命…來…來…)

從木柵往園山的路上,已經佈置好萬頭鑽動的「群眾」,有的黨工還被分配披麻帶孝,路上也間落擺上了香案,但只有被動員的北一女與中山女中二校的學生們,真誠地哭得一個個淚人兒,令人生憐。


「是的,現場下起了小雨,似乎在說明這一個二岸中國人共同的一個哀慟。」TVBS記者正在進行SNG連線轉播:「你現在所看到的是一個『團團』的送 葬隊伍,一個國葬,我們知道,因為中南部地下電台的慫恿,十天前團團被不明的綠營人士給這個謀殺了,而這個特偵組也已經收押多名所謂的電台名嘴,我們來看 看先前的新聞畫面。」


電視上切入的反而是馬英九總統的畫面,送葬隊伍正著手出發;他怒氣冲冲地回答記者的問題:「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必需啟動反恐機制,政府是被逼的,對方手段太血腥、太殘忍了,如果我們不能成功鎮壓,就不配稱為政府,(連結)而且民進黨蔡英文還必需負起全部的責任(連結)。」





「那總統,那你今天這個衣著,怎麼看起來跟孔廟那次的古裝有點不一樣。(連結)

「這個我需要說明一下。」他緩下臉頰說:「因為團團跟我一樣,燒成灰都是台灣人,所以我們就依循台灣鄉土的葬禮文化,舉行這次的送葬儀式,大家都知 道,台灣的送葬是穿古裝的,我裝扮成皇帝,就是為了強調中華民國的主權。」頓了一下,露出迷人的笑容:「不過大家不要看我穿這麼多,呵呵,為了節能減碳, 其實裏面是不穿內褲的。」


「那今天能舉旗嗎?(連結)」一名男記者突然的插嘴,讓所有女紛絲記者不禁紅了臉低頭仔細瞧。


「沒有問題,先前團團圓圓因為認識我們與大陸國旗的不同,為了依循國際禮儀,警政署不准大家拿國旗,以免驚嚇到我們這二位貴賓;但現在團團已經不在 世間了,圓圓又因為目睹團團慘死的過程,嚇得失智,經過獸醫『再三的檢查』,現在已經認不得國旗,所以現在沒關係了,我們可以舉國旗了。」





「那請問把團團送進忠烈祠,是總統的創意嗎?」這次是CNN記者發問,畢竟可以把一枚死獸當作國家英雄崇敬,令外界不得不側目。

「不,不,雖然大家會聯想到SARS時,我當台北市長時果斷的處置,但這一次是台灣人民集體智慧的成就,不會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他微笑地說。

畫面又回到現場,送葬隊伍剛好通過,先導的當然是禮儀大隊,最先出現的是北一女的樂儀隊,這個樂儀隊因為之前有社團化的「危機」(連結),引起這群小女孩抗議,如今趁著這個時機,又足以彰顯出她們對國家有多重要了。





接續著的是道士及孝女白琴,道士由總統欽點張天師正統傳人擔當,白琴的選角則複雜多了,為增加整個活動的懸疑性,新聞局昨天就表示:「屆時大家就會知道是誰了,我們完全以實力取決。」外界於是認為將會由國策顧問孫翠鳳或馬迷白冰冰二位藝人擇一。


「嗚~嗚~我歹命啊…我歹命啊…」如果送葬隊伍裏有所謂的主角,莫過於這位可以大聲喧嚷的白琴,可是這位實力者一現身,居然無人認得。


「她是誰啊?」演藝公會理事長居然也這樣自問起來:「不會又是開放大陸藝人來台,把我們在國際媒體前露臉的機會也搶走了吧?」


「喔!團團,您對統一中國的交代,

永遠記得阮的心內。

團團喔團團,已經乎台獨毒死啦,

思念您的台灣同胞,每日心悲哀。

喔!團團,您可愛的模樣,

永遠記得阮的心內。

團團唷團團,害汝的人是佇啥所在,

無論天邊海角,欲給伊找出來啊。」(連結)



在有如女鬼的厲聲一波波拍打下,現場中的孫翠鳳與白冰冰心裏都自忖:「啊!這個演戲功力,這個哭功,竟在我們職業演藝人員之上。」


這位白琴果然不是浪得虛名的,她上次在司法節飾演阿扁,高舉起被扣的雙手,就逗得台下司法從業人員無不笑得東倒西歪(連結),這位美女檢察官於是被馬總統慧眼相中,安排在此大禮場合,以主角之姿發揮其過人的才氣。





「噢!團團,到底為著啥代誌,那會放捨圓圓做你去?噢!團團,你得可憐著圓圓,每天為了你來流珠淚,噢!團團…」(連結)跟者白琴的泣聲之後,是團團的棺木,然後是未亡人「圓圓」,牠被放置在輪椅之上,推著輪椅的就是皇帝裝扮的馬英九,神情極為莊嚴。


「我們相信圓圓現在的心情是呈現一個極為悲傷的狀態,她今天穿著的是一身遺孀的裝扮,中國風味黑衣,簡單而不失貴氣,還載上了這個墨鏡的眼鏡,咦?」TVBS記者停了幾秒:「是的,我們確定她有載上墨鏡,雖然她本來就長得像有載墨鏡的樣子…但遺孀都是要載墨鏡的。」


可憐的圓圓,雖然一身華服,還由九鼎之尊所推動著,但喪偶的哀慟,再加上目睹團團垂死過程,令她此時仍全身近似癱瘓,嘴角還留者大量的口水;這一對 熊貓,不僅會認國旗,還肩負中國當局交付的統戰任務,可稱是熊貓界愛因斯坦級獸物,然此佳話竟在台灣畫上的終點,令人不勝唏噓。


「太好了。」原本哭到滿地亂爬的白琴突然站了起來,並且砰出這一句話,雖然很奇怪,但誰叫麥克風就在她手上呢?


「在此宣佈一件好消息…我剛收到簡訊,我的同事已經破案了。」不愧為美女檢察官,可以一邊哭嚎、一邊偷看簡訊,馬英九果然沒有選錯人。


現場「嘩」了一聲,繼續聽她說明:「檢方原本就懷疑阿扁在背後策動這次謀殺行動,但阿扁現在人在收押,最有嫌疑的還是扁家成員,特別是團團死前自己 所留下的線索,檢方拿搜索票南下搜索陳致中家裏,想不到,這對夫妻在我們進門的三十秒內,就垂下頭說:『殺死熊貓?我認罪!我們認罪!』」(連結)


話一說完,路邊立刻傳來如雷的掌聲,但立刻又發現喪禮仍在進行,在國安人員的「噓」聲下,現場直轉靜默。


團團留下什麼線索呢?對一個會認國旗的熊貓而言,寫個簡單的中文字自是不成問題,甚至在臨死前推理自己是被誰謀殺的,也在其智商範圍之內,更不用談動物具有的超能力,連地震都能預測了,這算什麼?要不是圓圓嚇到痴呆了,一定也可以協助警方辦案的。


食用含有砒霜的竹葉,在不斷口吐白沫之際,團團立刻回憶過去所接觸的人,斷氣前在沙地上寫下一個「中」字。


但這一個「中」字就夠了,無疑就是陳致「中」,現在他又認罪了,想不到葬禮的場內戲未結束,場外戲已經落幕。


從陳雲林事件所累積的「打沒討」民怨,造就了「福爾摩沙聖戰組織」(連結)的民眾基礎,雖然政府的反恐機制已經啟動,但埋伏於迎葬隊伍內的組織成員,這次居然沒有被國安人員識破,原因很簡單,因為參與行動的人過多,而組織的經費又不足,所以就沒有買「勿通匪類」的T-shirt給大家穿上。


「海鷗,海鷗,烏鴉這邊沒有問題,沒有叛亂份子舉西藏的旗子也沒有『勿通匪類』的衣服。」「海鷗,海鷗,麻雀這邊也安全,甚至連敢拿國旗的敵人也沒有。」這是國安局無線電的對話。


但就在一聲「殺」聲下,「福爾摩沙聖戰組織」成員衝上送葬隊伍,北一女樂儀隊首先潰不成軍(很多人是衝著正妹加入這組織的),場面陷入一片混亂,有 人揪著白琴的頭髮在地上拖,有人舉棍追打TVBS記者,維安人員第一時間跳入戰局,連把團團的棺木撞開都不管了,各種竹葉紮的男僕女佣、賓士豪宅,更成滿 地垃圾;馬英九因為還沒從皇帝的cosplay中回到現實,嚇得不停高呼:「來人啊!!護駕!護駕!」


「棺木是空的!棺木是空的!」混戰中,有人突然大叫一聲,所有人都停住了手。


圓圓擦乾口水,甩下墨鏡,從輪椅站了起來,踽踽前行到空棺前,眾人看著牠,知道有重大事情即將發生了。


「圓圓正在團團的棺木上進行一個寫字的動作...」TVBS記者興奮地說。


「中…」大家隨著牠在空棺上手指筆畫,跟著唸出來第一個字。

「一…」這是圓圓寫的第二個字。


「中一?是一中反過來…反對一中!」一位聖戰組織成員立刻如是解讀:「我們贏了,聖戰勝利!」;但低頭閉目的圓圓搖了搖腦袋。

「中國統一!國統太難寫了…」一位國民黨高官接著臆測:「統一有望了!統一有望了!」;但仍得到閉目搖頭的回應。


「中一?天啊,是中醫!」一名在動物園負責照顧團團圓圓的公務員衝了上來:「是那天進來幫我們在飼料加補葯的中醫,在竹子上塗上砒霜的!」


圓圓沈重地點了頭,眼角還一下子滾出串串淚水。


沒多久,這位中醫被逮補,而且還在他家找到團團的全屍,他辯稱熊貓是珍貴中葯材,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替「當今皇上」製造長生不老葯,更聳動的爆料是:背後指使他的,正是「當今皇上」;這個又可延年益壽又可打擊政敵的計畫,早從進口熊貓時指定為中葯材名目時(連結),就已經開始了。

最後,本案以余文模式(連結)立刻簽結,「真假仙」馬英九當然不沾一塵。


但大家內心都明瞭,現在放在忠烈祠的團團骨灰是假的,而且「民國不過百,馬狗做皇帝」(連結)的民間傳說,隨著長生不老葯祕密煉治,終於也快要成真了。


至於會寫簡單中文的圓圓則盛名一時,為了替亡夫積德,牠固定往返動物園與指南宮,替該宮信徒消厄解惑,當年喊出「中醫」二字的飼育者,成了不二的「桌頭」人選;但很不幸地,往返二地需搭貓纜,隨貓纜的倒榻(連結),圓圓也香消玉殞,屍體還不翼而飛。


沒錯,最後必需走上被做成中葯的這個命運,是不可能避得掉的。

(最後造成圓圓死亡的原因)

這就是民國三大奇案:「千古迷離熊貓案」的由來,有詩為證:



團圓委重任,渡海惑島愚,

異心藏馬皇,靈葯偷不悔,

一日餐中毒,他人盤中飧,

勞燕永隔時,國葬天機破,

昔日西蜀寶,今朝東番鬼,

天涯去不歸,攬貓共嬋娟。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一個流行文化包裝的城市計劃 - 安特衛普 by蘿莉塔

安特衛普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努力把自己塑造為一個獨特的流行文化城市,揚遍國際的知名度讓安特衛普成為一個所有愛好美的事物跟生活的人必須造訪的國度。在塑造流行文化城市的project中,安特衛普的中心被劃分為5個區域,這5個區域各自擁有它們的流行漫走路徑(fashion walk),重點著重在這座城市的近期歷史,以時間軸線來看這座城市的轉變,這些建築物跟商家在過去50年來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們目睹經歷了安特衛普成為一個流行首都的歷程,還有安特衛普建築古蹟的轉變。
今天來稍微介紹一下第一條流行漫走路徑(fashion walk 1)

這一條路徑從ModeNatie出發,ModeNatie是一棟建築物,裡面有安特衛普的流行博物館(MoMu)、法藍德斯流行協會(FFI)和皇家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部門,在這個部份,你可以了解到安特衛普的流行歷史,這條路徑從NationalestraatKammenstraat,沿途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從設計師精品店到販賣街頭風格服裝的潮流店。

100年前Nationalestraat還是一條大道,當時人們喜歡沿著大道散步,在7080年代,Nationalestraat變成了比較沉寂的區域,許多商家都空屋了很多年,這個區域的復興從80年代中期開始,那時因為名設計師Dries Van Noten買下了Het Modepaleis,他把這間古老又有格調的店家重新裝修,保留了原本的名字,把它用來做為Dries Van Noten的旗鑑店,另外還有ModeNatie的加入,讓這個區域又再度復興了起來。ModeNatie建蓋於1880年,當時被稱為新英格蘭(New England),販賣男裝跟童裝,到了1920年代被一間瓦斯跟電力公司佔據,到1970年又變成一間小作坊,後來小作坊結束後這裡就又空了好多年。ModeNatie的重新整修由比利時建築師Marie-Jose Van Hee操刀,她對ModeNatie做出最大的貢獻在於,她改造了ModeNatie的一樓,讓這棟建築物的能見度變高,只有一二樓是開放給一般觀光客,一樓有小餐廳Brasserie National和書店Copyright(Vincent Van Duysen建築師設計)。二樓是流行博物館(MoMu)MoMu管理辦公室、圖書館和FFI辦公室都設立在三樓,四樓是給服裝設計部門的學生使用。流行博物館(MoMu)20029月開張,從那時到現在,總共有超過450.000位參觀者參觀過MoMu的展覽,MoMu擁有差不多25.000件收藏品,包括服裝、鞋子、手仗、飾品、還有蕾絲等,還有歷史性傳統服裝,最古老的物件出產於16世紀,還有當代服裝設計師的作品。




ModeNatie





Dries Van Noten的旗鑑店 Het Modepaleis


MoNatie裡除了安特衛普的流行博物館(MoMu)還有法蘭德斯流行協會(FFI)和皇家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部門,法蘭德斯流行協會(FFI)1998年由法蘭德斯政府創立,這個組織創立有2個目標,第一、為比利時增加服裝產業的工作機會,第二、推廣法蘭德斯流行,FFI的第一個project1998年舉辦,名為Vitrine,這是個10天的活動,在該年9月舉辦,活動內容是在安特衛普城內展出服裝設計師跟服裝設計系學生的作品。最近FFI設立了一個線上的職訊辦公室,讓服裝設計系的畢業生可以直接與服裝產業對話,這樣的創立讓FFI成為業界跟設計師之間的溝通橋樑。皇家藝術學院則是繼巴黎及羅馬的藝術學校之後,成為全世界最古老的藝術學校,由畫家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設立於1663年,他是St Luke公會的成員之一,這個公會裡的成員有印刷者、雕塑家、雕刻師、書本印刷商等,在當時他寫信給西班牙國王Philip IV. Herein,告訴國王他希望可以創設一間開放的公眾的學院,來培育並維持藝術的精髓,並希望可以在國王的領土範圍裡傳播藝術。在1960年代,很多應用藝術部門在皇家藝術學院裡增設,包括平面設計、攝影、珠寶設計、陶藝,當然還有服裝設計,服裝設計部門由Mary Prijot領導,在80年代初期,名聲享譽的安特衛普6君子畢業於此,有Dirk Bikkembers, Ann Demeulemeester, Walter Van Beirendonck, Dries Van Noten, Dirk Van Saene, Marina Yee,因此這個服裝設計部門成為培育服裝設計師人才最好的學院之地。





流行博物館 MoMu




喜愛比利時6君子的人絕對不能錯過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Van Saene 專門店,這間店

以前是車庫,後來請B-Architecten來改造它,店裡的櫃台是
一特殊流線型的檯子,由奧地利設計師Marc Newson設計,店裡專賣Van BeirendonckVan Saenecollections,還有其他特選的國內及國際流行品牌,還Piet Hein Eek設計的傢俱,這家店在2005重新改裝過。(地址: St. Antoniusstraat12 • 2000 Antwerp • Belgium )



 



Walter的店




部份資料參考自<<Fashion Walk>>

(我知道超克藍綠裡有很多居住比利時的狠角色,如果我有不足的地方,請指教)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拒絕巴黎捷運的文化禮物,台灣損失了什麼?(by 佛國喬)



老實講,如果不是在簡余晏blog看到捷運局拒絕巴黎Guimard地鐵入口的回文(連結),我一直認為這是件假新聞,因為法國的這項大禮,四十年來,只送給過五個國際大城市,也只限歐美。台北市這種第三世界的國家首都,憑什麼得以在亞洲成為拔得頭籌者?

要了解,這項大禮可不是亂送的,芝加哥、莫斯科、里斯本、墨西哥市、蒙特婁,各個都有其淵源。

(蒙特婁的Guimard地鐵入口)

蒙特婁不用講了,她是法國前殖民地魁北克的首府,1967年,其地鐵開張,法國第一次送出此大禮,但因為其尺度不符,所以僅安裝了週圍鐵欄,最顯眼的Metropolitain門楣則一直沒有裝上去;33年後,該出口有了更新工程,才將樓梯縮窄以配合該門楣,而讓該市終得真正的巴黎氣息。

在1967同一年,墨西哥市也開始著手建設地鐵,而賴由巴黎地鐵公司提供技術;1997年,為了慶祝三十年前的合作,巴黎以Guimard地鐵入口交換對方的一件地鐵壁畫(見下),目前該作品就在地鐵的羅浮宮站可看到。

(墨西哥的回禮,« La pensée et l'âme huicholes  )

(墨西哥市的Guimard地鐵入口)

2001年,巴黎再度送出此大禮,受贈者的當地新聞稱之:「巴黎讓芝加哥碰觸到『美好時代』。」芝加哥獲禮的原因(連結)是二個城市在地鐵建築史上的許多共同點,皆屬大膽創新;芝加哥首用橋墩架起捷運(1892),此乃當年巴黎捷運開工時之效仿對象;芝加哥於2007-8年所送的回禮是該國藝術家Judy Ledgerwood(連結)的玻璃藝術,特地架在巴黎所剩無幾的橋墩捷運站上。

(芝加哥的Guimard地鐵入口)

(芝加哥的回禮,連結)

2007年,巴黎再送此大禮給莫斯科,理由(連結) 很簡單,一是該市地鐵每日的使用人數是八百萬人,約是紐約加上倫敦二地鐵的總合,巴黎怎能錯過此第一名巨人?而另一個原因則更直接,該市地鐵為全世界所公認最美的地鐵,自認最美的城市,怎能不去交流交流?我們尚未知莫斯科的回禮為何,但他們倒是很有禮貌地將此大禮安裝在其市中心最熱鬧的車站之一。

(莫斯科的Guimard地鐵口)

總之,由這些案例我們可以得知:

一、和墨西哥市相同,台北的地鐵部份工程,也仰賴巴黎地鐵公司轄下公司所支援,雖然不是每位客戶都會被相中,但會送大禮給台北市,唯一的理由是他們賺到許多台灣人納稅錢後,所吐出的「沙米素」,只是不知為何,居然有人代替眾納稅人表示不要這個「沙米素」。

二、這是一項國際藝術交換計畫,巴黎用其祖宗遺產,交換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作品,而被交換的藝術品將會出現在巴黎捷運站內。

有些人認為,這種無蓋式的地鐵入口,自不適合台灣的天氣,這是對Guimard的作品了解太少了,我們可以看看以下前二件Guimard地鐵入口,哪一個怕台灣的刮風下雨作大水?再不濟,第三件也是不怕下雨、烈日的。

Image(全罩式,現不存)

Image(半罩式,現仍存,第一次看到真件,真是好感動啊!)

(略罩式,現仍存)

巴黎送出的大禮其實不是原件,但限量複製品就十足珍貴了,不然怎會四十年才送出五件?會如此小心翼翼地挑選對象?如果我是台北市長,我一定不會放棄這個收大禮機會,即使巴黎市所捐贈的,僅是乙次的複製權(智慧財產權在巴黎市),我都會找個捷運出口站,用「擴大內需」的預算,讓二國工藝師合作,將之依原設計圖一五一十地蓋出來,最好是全罩式,不然半罩式也好,最少最少也要是略罩式。甚至特別挖一條地鐵出口給這件作品也在所不惜。

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完工之後,對Art Nouveau特別瘋狂的日本人,一定會有一票人為了見她一眼,特地飛來台北觀光;如果週遭都是一些取法文的咖啡店、餐廳、甜點店,我不信無法剝這批台灣最重要觀光金主幾層皮。別說此乃妄言,上述城市的Guimard地鐵入口,都早成為眾旅遊導遊書的城市參觀重點。

(巴黎,連市長都長得很好看:Bertrand Delanoë)

二、巴黎市長可是下屆法國總統的大熱門人選啊,怎能不利用此文化外交的機會,讓台灣的政治人物與之交陪交陪?趁此合作,郝龍斌原本得以參訪巴黎並拜會巴黎市長,這機會可十足難得,馬英九「市長」當年來巴黎,可是見不到這位政治明星的。不過看來,郝市長雖然很照顧連神豬,呵呵,後者只會傻呼呼地回報以豬食。

三、巴黎市若舉辦國際藝術競賽,台灣藝術界會有人能取得資格,將作品置入其地鐵站內嗎?我想,非常非常地難,但現在就有一個由台北市政府挑選台灣 藝術家的機會,從手中流失了。這不僅讓台灣藝術喪失難得的國際舞台,更讓台北市長失去攏絡台灣藝術界的機會;看來,郝市長豬食要愈吃愈多了。

四、台灣建築的近代化歷程,很不巧地跳過了Art Nouveau這個環節,作為替台灣建築史「補課」的角度視之,我們極需此作品。

五、如果台北市成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此大禮的城市,這可是國際矚目的大事件,從此以後,Taiwan、Taipei就會跟Guimard連在一起, 任何對Guimard有興趣的人,都會因此認識在亞洲有個國家叫台灣、有個城市叫Taipei;您說,台北市民能不走路有風嗎?不過,我猜,台北市捷運局的人大概對Guimard是誰都不知道吧?不過,他們無知沒關係,歐美日人士知道就好。

(台北市原本有机會列入這張表的,左上是巴黎,出處連結:巴黎地鐵的wiki)

最後最後,拜託一下好嗎?居然還有人在考慮與市容適不適合的問題?與台北捷運整體感適不適合的問題?台北市的市容根本就配不上這個Guimard地鐵入 口,但有人會因為本身長得太醜,而拒絕戴上法國Cartier珠寶嗎?應該是戴上Cartier珠寶後,人就會開始有了要化粧的自我要求(開始整理附近環境),不願再當醜人了…總之,人家願意把Cartier珠寶送給醜人,原本就有辱該珠寶,現在居然還被醜人嫌東嫌西,說什麼不適合我整體氣質的話,唉,這種反應本身就是個笑話,正所謂的「人醜不自知」啊。

高雄市雖然也是醜人一個,但其捷運的車廂可是法國產品,所以還是有資格取代台北,成為亞洲第一個列入Guimard地鐵入口受贈名單的城市,加油了。


Guimard(上圖)的作品清單連結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合流--人權與法治的全面破毀(by威克勞)

前陣子接到反淡北道路聯盟(何謂反淡北?簡單講就是反對台北縣周錫瑋縣長說:

就算違法,也要發包興建從關渡到紅樹林間沿著河岸的新道路)的通知,

(反淡北道路聯盟http://www.tw-1st-river.org/f2/

希望反淡北的朋友一起支持野草莓學運。

一個在台北北端的地區性環保運動,

一個是在台北市中心靜坐的草莓學運,

原本兩個在地域上、性質上、規模上看似全不相干的活動,

竟然在一時間合而為一,前者是以保育淡水河下游濕地為目的,

對抗的是宣稱違法也要發包興建的地方政府,

後者則是以爭取保障表現自由(言論、集會遊行)為宗旨,

對抗的是中央政府及立法院。



兩個活動彼此間的聯繫何在?

難道是在野黨神通廣大地將環保與人權議題統合了?

不,當然不是,野草莓學運甚至可能還不清楚反淡北聯盟是在幹嘛的,

那麼為何反淡北聯盟要加入支持野草莓學運呢?

兩者間的共通處都在於其形式上都是對抗公權力的結構,

前者在對抗擁有警察權與道路規劃建設權的台北縣政府,

後者則是面對同樣擁有警察權跟修法權的中央政府,

反淡北聯盟的多次表達反對意見的活動中,老是被警察以各種奇奇怪怪的手段

(包括合法、非法皆有)阻撓與限制,例如:在公共場合散發反淡北傳單者,

竟被以阻礙交通為由開罰單(依據是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82條)、

在公開活動中穿著反淡北服飾者,

被以現行犯(觸犯刑事責任者)的模式『逮捕』帶離,

這場景熟悉嗎?跟陳雲林來台期間,

帶國旗、穿有台灣圖字、藏獨、法輪功等服飾標語者的下場完全一樣,

在時間順序上,反淡北聯盟的活動比陳雲林來台、野草莓學運早了數個月,

但被公權力違法對待的情形卻全然相同。

公權力背後的意涵就是暴力,一個在形式上合法的暴力,但實質上是否合法,

還必須嚴格的檢驗。

我們所質疑的並不是單純執行法律如集遊法、

警察職權行使法或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問題,

而是這些公權力行為已經明明白白的超出法律條文文義解釋可以函射的範疇,

是屬於典型的違法行為。



已經有很多的法學專家站出來指責、批評這陣子以來的侵害人權行為,

(參考閱讀:http://blog.roodo.com/weichen/archives/7694751.html

http://sharing.168city.com.tw/web/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3L117

能否喚醒在媒體愚弄下、政客欺騙下,

搞不清楚經濟是以基本人權為根底的普羅大眾,不得而知,

反淡北聯盟這群原本以愛淡河、重保育、不問藍綠的中產階級聯盟已經理解到:

政府公權力的濫用不是只針對那些『所謂的』穿拖鞋、

嚼檳榔、口含三字經的街頭抗爭者而已,

而是連這群自以為高學歷、職業高尚、收入優渥、

居住景觀豪宅的『中產階級』也會淪為政府、媒體口中的暴民,

而遭到非法的侵害,只因你想表達的意見與執政當局不同。



兩個都是我所關切甚至參與的活動,很樂見他們的合流,只是,

反過來看,這是否也代表了當前政府的公權力(警力)濫用已經到了一個全面性、

結構性的臨界點!?

進而讓不同議題、不同層次、不同目標的民權運動都受到相同的箝制呢?



對照起最近的(廣義的)司法狂暴現象

(檢察官對於偵查不公開的法定義務的故意違反、

檢察官違反羈押法規定,對於沒有使用戒具需要的被告施以戒具、

檢察官濫用羈押聲請權,以達羈押取供的目的、

法院違反法官法定原則,自行變更審判法官,誰將手伸入司法?...etc)

別忘了,司法權的運作也是公權力的一環,

也需要受到法治國原則(依法行政、依法裁判、正當法律程序..等原則)的羈束,

在權力分立原則下,原本具有糾正、救濟行政權濫權功能的司法,

如果自己也配合著違法侵害人權,

那麼是否意味著以人權保障作為目的的憲政設計與秩序已經到達破毀的地步?!



這樣的結果選擇,似乎僅繫於一人(民選的超級總統馬先生)的一念之間,

這是台灣民主化二十餘年(自解嚴起算)的殘酷現實,人權與法治觀念,

從不曾在這群人心裡產生任何實質的意義,

所以,警察可以在瞬間回到二十餘年前的心態狀態,

調查局當然也可以繼續以國家安全及利益的角度繼續進行政治偵防及剷除異己的作

為,檢察官跟法院更可以看政治風向來決定個案正義了;

而民選總統呢?就繼續扮演那眾望所歸,萬民擁戴的神聖角色吧!

那萬一眾望不願歸,萬民不擁戴時,該怎麼辦呢?

反正,行政立法已合流,司法又搖擺不定可受控制,

那就修法把眾望所歸跟萬民擁戴列入法律吧!

至於那些不願歸、不擁戴的萬民,就列入『暴民』的行列,

『暴民』會怎麼被對待,相信大家都看過了,也很清楚了!想變『暴民』嗎?

人權與法治的破毀終點,就是全民皆暴民。

不朽經典,經典不朽 - 臺灣鐵道ホテル(下)(by Jon)


鐵道旅館標誌
影像提供 / FormosaSavage


上回不朽經典,經典不朽 - 臺灣鐵道ホテル(上)
臺灣鐵道ホテル(臺灣鐵道旅館)除了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家西式大飯店,也是台灣建築史上的無價瑰寶,其優雅的身影與奢華的服務更是台灣向世界宣告自己終於「脫亞入歐,正式邁入文明開化新時代的最佳誓詞。
ホテル經營の鬼才

旅館業是
的行業,除了需要絡繹不絕的人潮上門,更需要專業的旅館管理人才。光是擁有絕佳地點、美麗建築與高級設備,鐵道旅館還需要一個足以與其硬體設施匹配的頂尖專業經理人。

1895年(明治28年),台灣被納入大日本帝國版圖。也就在這一年,一個來自東京,甫畢業自慶應義塾的年輕人懷抱著理想前往澳洲鑽研旅館經營管理。26年後,他成為臺灣鐵道旅館的支配人(總經理)。

福島篤,這個被稱為
旅館經營鬼才的總經理,從墨爾本商業學校畢業後便開始了他旅館人(hotelier)的生涯。福島篤來台之前,先後服務於墨爾本、橫濱、京都、朝鮮等地的一流旅館。1921年(大正10年),福島篤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展開他與鐵道旅館長達15年的合作關係。


介紹福島篤的文章
出自《躍進臺灣大觀續篇》

1936年(昭和11年),福島篤卸下鐵道旅館總經理的職務。在40年的旅館生涯中,他將習自澳洲的經營手法發揮到淋漓盡致,堪稱當時旅館界不可多得的奇才。


鐵道旅館廣告,左下角可見經營者為福島篤。
出自《臺灣風景》


鐵道旅館擁有當時罕見且最高級的西餐廳,最右側為電話號碼。
出自《臺北市商工人名錄》

政商名流,冠蓋雲集

能擁有
鐵道旅館經驗的人非富即貴。當時除了台灣島內的富貴人家把在鐵道旅館消費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舉凡皇親國戚、政府高官,甚至連文人雅士都對鐵道旅館情有獨鍾

1914年(大正3年),明治維新功臣與民權運動家板垣退助來台並下榻鐵道旅館,為的是與
霧峰林家林獻堂共同創立臺灣同化會」,並於鐵道旅館發表精彩演說。

1919年(大正8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於鐵道旅館召開創立大會,選出高木友枝擔任社長。

1920年(大正9年),久邇宮邦彥王訪台下榻鐵道旅館。

1927年(昭和2年),石川欽一郎李石樵藍蔭鼎等人於鐵道旅館成立
臺灣水彩畫會

1936年(昭和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的中國小說家郁達夫訪台下榻鐵道旅館,並於旅館內發表演講。


臺灣水彩畫會成立大會
出自《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


久邇宮邦彥王參加天長節慶祝晚會的隨行人員位置圖

資源整合,靈活行銷

鐵道旅館的主管單位為總督府鐵道部,在那個鐵道旅行獨霸的時代,鐵道旅館也因此成為鐵道部在行銷台灣觀光時不可或缺的賣點之一。下面這張鐵道部的宣傳海報中就可見到鐵道旅館的介紹。


鐵道部觀光宣傳海報(點圖可放大)

影像提供 / FormosaSavage

除了身為台灣觀光的一大賣點,鐵道旅館本身也善加利用鐵道部的資源推出各項優惠措施,並藉此培養顧客忠誠度。下圖為鐵道旅館發送給房客的割引券(折價券),顧客拿著這張小小的卡片就可享有乘車(火車)優待,折扣為8折左右。好康的不只這些,這張折價券還可參加抽獎呢!

折價券正面
影像提供 /《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


折價券背面
影像提供 /《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


1929年,鐵道旅館外的西方觀光客與人力車伕。
影像提供 / FormosaSavage

繁華落盡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戰局急轉直下,美軍對台灣的空襲也愈加頻繁。1945年(昭和20年)5月31日,從上午10點開始,美軍對台北市區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轟炸,造成台北城內眾多建築損毀;包括總督府、總督府圖書館、台灣銀行、台北帝大附屬醫院等等的官署廳舍,更有3,000多人不幸喪生,數萬人輕重傷。這次的轟炸行動史稱
台北大空襲」,是台灣史上遭受到最大的空襲攻擊


台北大空襲的城內彈著略圖,白色箭頭所指為鐵道旅館。

在這次的空襲中,位於台北城內的鐵道旅館也難以倖免。鐵道旅館因為優異的地理位置而註定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卻也因為這賜與她絕代風華的黃金地段而成為美軍無情轟炸下的祭品。歷史的吊詭,總是出乎我們意料地出現。


國民黨來台後,鐵道旅館由臺灣旅行社接管,並改名為臺灣鐵路飯店,旅館內的用品則被陳儀的警備總部大量借用,項目應有盡有。從最小的銀製刀叉到最大的先進冷凍庫,這些都是國民黨乞丐兵眼中的珍稀寶物。

國民黨接管鐵道旅館時的服務人員名冊


日方開立的現金交接證明

終戰後,鐵道旅館雖曾被小規模地修復並繼續營業,但過去那個如優雅貴婦般的鐵道旅館早已不復見。1963年,新光人壽在館前路成立,而新光站前大樓則於1993年12月完工。

現在的人們大多知道那個地段是蟬聯多年的
地王」,卻少有人知道曾經有個飯店之王」在那矗立過37個年頭。我一直認為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認識是片段的,而片段的長短與範圍則是得遵從國民黨制定的標準。一個對自己土地只有片段認識(甚至是經過加工變造的片段)的民族是難以打從心底以自己的土地為榮的,更別說那些對台灣連認識都不屑的移民過客。

台灣人對自己的了解太少,卻一股腦地以了解別人為榮。當我們無法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時,這個世界要如何認識我們?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到處抱怨自己如同亞細亞孤兒般的悲慘遭遇?歷史形塑文化,文化滋養人心;人心獲得滋養,則優秀民族的誕生指日可待。台灣人想要世界尊敬我們,請先好好地照照歷史這面鏡子,重新(心)認識自己吧!


北三線道路(今忠孝西路),可見鐵道旅館建築背面。

資料來源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中研院台史所

參考文獻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by 陳柔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