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這些人欠老台獨一份敬意與歉意(by 格瓦推)

(圖說)左起史明、王育德、黃昭堂

本文於2014/7/8首刊《極光電子報》(連結


壹,一份羅織罪名的文件

舊世代為了過去而主張台獨,新世代為了未來而主張台獨。
舊世代為了悲情而主張台獨,新世代為了希望而主張台獨。
舊世代為了民族而主張台獨,新世代為了民主而主張台獨。

這段怵目驚心的宣言出自《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註1)——發表於1996年,由親民進黨的年輕世代(約1960年代中後期到1970年代出生)所共構。雖然該《新世代綱領》在當年並未成為獨派共識,但《臺灣前途決議文》所標誌的台獨意義的轉向(從「建立新國家、制定新憲法」轉為「拒絕PRC併吞」),以及老台獨(反ROC殖民的建國派)所背負的莫須有污名,都不脫離《新世代綱領》的範疇。

台灣=中華民國」的便宜行事,在台獨聲浪看似高昂的今天,不斷鞏固殖民政權的正當性;不向ROC體制妥協的老台獨,至今仍被部分所謂務實台獨、新世代台獨鄙薄為充斥仇恨、煽情、排他的偏狹國族主義。種種發自「台獨」陣營的對解殖運動的否定,一言以蔽之,被殖民而不自知或被殖民體制所同化的ROC本位爾。《新世代綱領》固然必須被批判,但台獨的主流失格為ROC本位,只能說與該綱領聲氣相通,卻不能全然歸咎或歸功於斯。不過因近20年來,ROC本位對解殖式台獨的判決:囿於過去、徒具悲情、族群沙文,皆已羅織於《新世代綱領》,故引為起手。


貳,ROC本位的判決

何謂老台獨?界定的標準雖莫衷一是,但可確定的是,年齡並非劃分台獨新舊世代的充分條件。以《新世代綱領》的指控為線索,老台獨可被如是定義:「以台灣國族主義為核心,主張建立新國家、制訂新憲法的解殖式台獨」。在與該綱領同聲相應的部分台獨新世代眼中,老台獨路線過時、價值低落。他們認為:

1.1996年起,「台獨運動從一個在內部對抗國民黨的運動,進入新的階段,成為一個全台灣一致在外部對抗中國與國際壓力的運動。」(註2所以追求解殖建國、正名制憲者,必須對ROC偃兵息甲,一致對外。

2.老台獨耽溺於過去、悲情,並主張撕裂族群的台灣國族主義,故與「未來、希望、民主」斷裂甚至衝突。

ROC本位是決定性因素。《新世代綱領》無視甚至敵視老台獨否定ROC的解殖運動,假中國威脅之機,行繳械之實,粗暴鄉愿地以「拒絕PRC併吞」對台獨進行排他式的、跛腳式的詮釋(「反ROC殖民」與「反PRC併吞」從此不能兩全),這是《新世代綱領》及其從眾抹黑老台獨的心法。他們不只因ROC視角而否定解殖路線,亦因ROC視角而將台獨舊世代重視歷史、堅持正義、反抗殖民的人文精神扭曲為囿於過去、徒具悲情與族群沙文。這種反解殖的ROC本位、只剩下拒絕PRC併吞的台獨,不只影響了民進黨,還透過媒體與教育散落在高喊「我是ooo,我主張台灣獨立」的年輕世代。

本文的工作,即在於推翻ROC本位對台獨舊世代與解殖式台獨的判決。


參,老台獨,獨之時者也

1.「反對ROC殖民」與「反對PRC併吞」兩全

「獨立」的基本訴求就是主體性的建構,拒絕被殖民、被邊陲化、被他者化。所以反ROC殖民的台獨,在面對中國的帝國野心時,當然會是反PRC併吞的台獨;亦即,台獨是在內部對抗KMT-ROC體制的運動,同時也是在外部對抗PRC併吞的運動。

解殖派的老台獨不會因為對抗ROC而降低對PRC的反抗,甚至,當台灣擺脫ROC體制(含國號)後,可以斧底抽薪地讓中國併台不具有內戰意義的曖昧空間,純粹是國際問題。所以解殖式台獨不只有對抗ROC的意義,亦有對抗PRC的意義;「反對ROC殖民」與「反對PRC併吞」不只可以並立,也應該並立。

倒是ROC本位者趁PRC威脅之機欲將解殖派繳械,同時昧於ROC體制有利於PRC以「一個中國」之名併台的邏輯,兩造護台的誠意、智識的優劣,高下立判。即使有極少數ROC本位者因為無法接受老台獨否定ROC的主張而寧願PRC併台,責任豈在老台獨?

2.解殖式台獨所追求的是高貴的人文價值

《新世代綱領》將老台獨與新世代所追求的價值對立:「為了過去vs為了未來」、「為了悲情vs為了希望」、「為了民族vs為了民主」,褒貶之間,顯而易見。這類指控除了犯下「兩造必然對立」的邏輯誤謬之外,也流露出他們對「過去、悲情、民族」理解的膚淺。

a.對歷史的重視

在殖民與解殖民的戰場中,歷史的詮釋與史觀的建立,是必爭之地。對歷史的認知相當程度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理解世界(包括其自身處境),只有不知人文為何物者,才會輕賤吾人對歷史真相與詮釋的念茲在茲,並荒謬地將之與「發展未來」對立。

解殖運動關注台灣史的建構,並非試圖在取消中國史觀的霸權之後,以獨厚特定族群的沙文史觀代之,而是以斯土認同為主體,建構在地的歷史敘事。

在處理歷史課題之際,經歷威權統治(含大屠殺)的台灣,必定要面對歷史記憶的問題。一個有人文厚度的社會,必須以人道精神評價與保存歷史記憶。歷史記憶的正義,能阻止政治權力對人性與人文價值的持續扭曲。(註3)

對斯土斯民缺乏歷史關懷者,充其量只是一群淺薄的經濟動物,如何可能建構一個深具人文的社會?如何可能避免悲劇再現?所以,對歷史的重視,不但標誌著解殖運動的人文關懷,亦是社會朝向文明前進的磚壘,是未來之所繫。

b.對正義的堅持

被殖民的悲情從來不與獨立建國的希望對立。悲情所為何事?為國族認同被剝奪而悲、為記憶所繫之處受歧視與壓迫而悲、為歷史記憶被扭曲而悲、為轉型正義遙遙無期而悲。這種緣於正義與人道的悲情,是解殖的希望之所寄。徒有悲情固然不足以成事,但殖民苦難既然持續,缺乏悲情的獨立運動如何可能?

置諸台灣解殖運動的脈絡,悲情並不同質於仇恨,其目的不在以牙還牙的同態報復,而在對正義的堅持:對過去的不義拒絕遺忘,對現在的不義拒絕鄉愿。為何在看似民主化的今日,悲情仍未消解?因為我們對基本正義的推動,是如此地艱辛、如此地備受質疑。鄙視此悲情的ROC本位者,是認同因素所致?抑或正義與人道的匱乏所致?

c.對殖民的反抗

ROC體制是無法完成土著化的歧視性體制;以中國國族主義為中心而劃分地位階序(含資源分配),是其殖民台灣的重要原則。綜觀二戰後世界殖民地獨立風潮,所有解殖成功的案例,皆以在地國族主義為旗幟向殖民勢力進行鬥爭;若缺乏以本土認同對抗殖民者認同壓迫的國族打造,國家正常化如何可能?包含政治民主化在內的國家打造,若忽略了社會團結與社會凝結(social cohesion)、以及凝聚社會集體基礎的「正當性」(即國族打造)之經營,依然會導致治理失序的「國家失敗」。(註4)

作為解殖式的台灣國族主義,其所對抗者,是殖民統治團隊的認同霸權;所爭取者,是國族認同的在地化與平權。解殖式的國族主義既然發軔於受壓迫者欲爭取平權,為何不能與民主運動相容?透過民主機制,以台灣國族主義為核心的台獨運動可以是一場平權運動。

台灣國族主義的集結,是讓解殖式台獨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國族主義不必然導向法西斯甚至種族主義。台灣是個族群多元的社會,理想的台獨主張,必須揚棄以原初(尤其是血緣)論國族的部族國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定錨於土地認同與民主精神結合的公民國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國家由公民主動參與,產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統,人民不論原初,共享共構共和國的制度與價值。(註5)

即使早期的台灣國族主義思想曾以血緣論證台灣與中國的民族區別,如廖文奎的「混血民族論」(註6,但應被置諸「弱者反抗外來政權」的脈絡予以同情及肯定。血緣論或部族國族主義的風險,在於強勢階級據之發動對弱者的壓迫,而不在於弱勢階級的自救,吾人不應不分脈絡一體非之。(註7)

而史明、王育德、黃昭堂等台獨前輩的台灣國族主義,皆排斥以血緣界定台灣國族:史明與王育德皆以地緣因素與殖民地受壓迫的共同命運,論證台灣國族之形成(註8;黃昭堂甚至為了避免與血緣論混淆,以「那想那利斯文」(ナショナリズム)取代民族主義一辭,主張以土地與國家認同來定義台灣人。(註9)

部分台獨新世代將台灣國族主義與法西斯、種族主義進行過度聯想,動輒冠以排外、沙文、狹隘的污名,甚至以之為民主的對立面、台獨的負債。網友蔣化慈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一種長在殖民主義土壤上的進步花朵,一種以ROC文化壟斷現狀為想像『福佬沙文主義』之知覺基礎的取締預備犯邏輯。」(註10他們必須省思:是否未對老台獨所倡議的台灣國族主義進行脈絡性地考察?是否錯以為國家打造可以欠缺國族打造(State-building without nation-building)?是否忽略了缺乏認同轉型的解殖運動從未存在的事實(或許對ROC本位者而言,毋須認同轉型)?

過去與未來的對立、悲情與希望的對立、民族與民主的對立,這類惡意或無知的操作(將解殖建國與普世價值對立)至今仍常見。(註11)《新世代綱領》對台獨舊世代的描繪必須被批判與修正。以台灣國族主義為核心,推動建立新國家、制訂新憲法的台獨前輩,他們的主張既充滿歷史感又具備時代性:一方面喚醒缺席四百年的在地國族意識,一方面避免因為ROC內建的中國之名與史觀而利於PRC併台。或許可以如是形容他們的理念:

不是囿於過去,而是對歷史的重視,也是未來之所繫。
不是徒具悲情,而是對正義的堅持,也是希望之所寄。
不是族群沙文,而是對殖民的反抗,也是民主之所立。


肆,結語

基於對前輩的尊重,不論是《新世代綱領》或部分台獨新世代,都肯定老台獨的犧牲奉獻;但這種敬意,若伴隨著「否定其主張,或否定其主張的現在性與未來性」,其誠意就必須透過檢視其否定是否合理來判斷了。

綜上所述,老台獨的建國主張,及其所追求的人文價值,不只絕非ROC本位的台獨新世代所指控的囿於過去、徒具悲情、族群沙文;更進一步對比,老台獨的解殖路線,與新世代的ROC本位,何者更能讓文明的未來、獨立的希望、民主的完善成為可能?道不同不相謀則罷,若批評來自無知,則如仰天而唾,不可不慎。

我們不只應對老台獨過去的犧牲奉獻致敬,更應為他們的真知灼見致敬,他們是可敬的建國志士兼知識份子。至於那些在知識與價值品味上鄙薄老台獨的台獨新世代,除了欠老前輩一份真誠的敬意,更欠一份深深的歉意。

註解

(註1)
《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全文及相關資訊(連結

(註2)
《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第六條。

(註3)
請見拙作〈歷史記憶的人道精神〉(連結

(註4)
新一〈台灣「國家失敗」的探問與求解〉(連結  

(註5)
請見拙作〈台獨作為解殖式的公民國族主義〉(連結

(註6)
顏貝瑜〈在本土認同與普世認同之間選擇——從廖文奎到廖光生的中國觀〉,p 67-68(連結

(註7)
請見拙作〈當被壓迫者被視為壓迫者時——兩種民族主義在台灣〉(連結

(註8)
黃昭堂〈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連結
鄭光勛〈史明心靈世界初探——追溯一個台灣民族主義者的形成過程〉(連結
王育德〈台灣民族論〉(連結

(註9)
黃昭堂〈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 
張炎憲〈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典範──黃昭堂〉(連結

(註10)
引文摘自蔣化慈FB(連結

(註11)
如姚人多:「年輕人重新定義『台獨』。...這條路線由新的人發起,用一套新的表達方法,甚至連語氣都跟以往的老台獨有所區別。...它不再是空洞的『建國』口號,它也不再跟你在法理層次上爭論什麼中華民國與台灣。當然,民族主義的情感與情緒仍在,但是,這一批年輕人的台獨裡面有『社會』、有『正義』,它硬是比老台獨多了一些冷靜。」(連結


解殖式台獨的超克大補帖(by 格瓦推)

本文於2014/5/6首刊《極光電子報》(連結),所收錄文章將不定期更新。

太陽花運動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台獨」的支持者年輕化,並在社運的領域由黑翻紅。自1945年中國以盟軍身份接管台灣迄今,台獨訴求可粗分二種:第一,台灣不屬於ROCPRC;第二,台灣不屬於PRC。後者或許可包容「台灣=ROC」,但這是可議的;前者則尋求台灣解除ROC殖民,建立新共和。

台獨意指解殖建國,這是基本又進步的定義。這種基進,始於黨外時期民主先行者的震聾發聵;而後不幸隱微於李扁時期,由「台灣=ROC≠PRC」的便宜說帖大行其道,遮掩了台灣仍是被殖民社會的事實;幸亦不幸,以中華民族國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為終極關懷的馬英九政權,對內化獨漸統,對外附和中國,ROC+PRC共構了新的中國殖民體制,點醒了新一代台灣人:台灣仍是被殖民社會。

「我是XXX,我主張台灣獨立。」不只越來越多人認同台獨、為台獨洗刷污名,更可喜者,在新生代的台獨主張中,不乏「解除ROC殖民體制」的聲音,中華民國與車輪旗在「拒統」的場合越來越稀有。在隱微多年後,老台獨的薪火,看到了新希望。

將主權自主化、政治民主化作為國家願景,解殖雖非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當吾人以「殖民/解殖」為視角,分析台灣的國家崩壞時,許多匪夷所思的統治之惡就有了脈絡,新的國家打造也有了基本方向。

◎主權自主化:抵抗國共兩黨鬆動台灣主權。「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便宜說帖,不只會成為本土認同的障礙,且以ROCer作為國籍上的認同將順利嫁接歷史文化意義的「我是中國人」,有利於PRC併台。

◎政治民主化:解決國民黨威權遺留。國民黨是ROC體制的象徵,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消除ROC殖民統治的正當性,與轉型正義的落實,互為依緣。

解殖是國家正常化的必要條件,台灣國族主義的集結,則是讓解殖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在案例上,戰後所有解殖成功的獨立運動,皆以在地國族主義為旗幟向殖民勢力進行鬥爭。在邏輯上,中國殖民勢力以中國國族主義來正當化台灣社會的認同階序,以取得象徵地位與統治的正當性,欲拆解此支配體系,則必須撼動「中華性」的霸權,這自然得是一場以本土認同對抗殖民者認同的國族主義運動。

受殖的台灣人以台灣國族主義凝聚主體認同,並對抗中國殖民勢力因中國國族主義所加諸的壓迫與歧視。但弔詭的是,弱者所賴以自救的解殖的國族主義,卻被污名化為壓迫者,甚至是法西斯。吾人應如何理解並評價各種脈絡的國族主義?老台獨所揭櫫的台灣國族主義是否狹隘排他?缺乏國族主義的解殖運動會成為水月空花,對台灣國族主義的建構與詮釋,已成為台獨建國的必要課題。

解殖作為台獨的基進意義,國族主義作為解殖的必要條件。面對殖民勢力的打壓,以及泛綠陣營對「台灣=ROC」的妥協,還有學界對國族主義的一體揚棄,在台獨的論述場域,捍衛解殖與台灣國族主義的正當性,我們責無旁貸。

 以下羅列筆者與《超克藍綠》共筆部落格友人,於過去數年關於解殖式台獨的部分文章,附上連結與簡介,供讀者參考,亦作為拋磚引玉。

1.〈您的藍綠pH值是多少 ?〉(by佛國喬)連結

簡介:台獨有多種,從台澎金馬的國土台獨到文化解殖的文化台獨。此文的目的不只在於辨識統獨光譜,更重要的是:戳破「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的謬論。

2.〈台獨作為解殖式的公民國族主義〉(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此文論證三事:(1)在正名制憲之前,台灣仍屬於被殖民社會。(2)台獨作為解殖式的公民國族主義,是將土地認同與民主價值緊密連結的國族運動,而非採原初論的種族國族主義。(3)未慮及認同轉型的解殖運動從未存在,國族主義是解殖的必要元素。

3.〈台灣「國家失敗」的探問與求解〉(by 新一)連結

簡介:「民主的原則與價值,不足以確保集體性的凝聚,這只能形成一個骨架,至於肉身,必需靠著有歷史意義的象徵與地方所傳遞的情感來承載。」臺灣的國家正常化必須「國族打造」(nation-building)與「國家打造」(state-building)靈肉合一。民主就必須是本土,「欠缺國族打造的國家打造」是台灣國家崩壞狀態的主因之一。國民黨的國族打造(中華民族)是無土地支持的假工程;欲使臺灣國家正常化,若只著眼於政府治理機器的有效運作、民主制度的普遍落實等技術性問題,卻忽略了社會團結與政治凝結(social cohesion)、以及凝聚社會集體基礎的「正當性」之經營,依然會導致治理失序的「國家失敗」。

4.〈當窮人被敵視時〉(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在台灣,比起經濟資本,「認同資本」的剝削感更為嚴重。一國之認同資本,有九成是集中於一到三成的人口(中國認同),這些少數的既得利益者,無異於全碗捧去的無良資本家,為了維持特權,他們可以放棄民主價值,甚至敵視公平正義的要求。此文主張認同資本之分佈應尊重民主原則,因此亦反對正名制憲後,台灣認同就可以全碗捧去;彼時必需建立一個機制,讓中國認同者作為少數依然有被尊重的空間。

5.〈當被壓迫者被視為壓迫者時——兩種民族主義在臺灣〉(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在台灣的脈絡中,以「限制有力者的擴張、保障無力者的生存」為原則,中國國族主義與台灣國族主義豈能一體臧否?當霸權的壓迫仍重如須彌,弱者求生的抵抗未成比例之際,兩造形象若已諷刺地易位:壓迫者被視為被迫者而引發同情、被迫者被視為壓迫者而招致訶責,這是對「抗暴」一詞最大的曲解。

6.〈您所不知道的鉅型文明衝突在台灣 〉(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不要單單把藍綠之爭看作是統獨之爭,不要單單把投票看作是支持廢核四與否的動作,不要單單把2012詮釋為國家將向右走或向左走,這還是一場文化之戰、一場文明衝突的宣判,而產業、環境、核能、農業、勞動很多問題居然都是圍繞著「本土」這個老調牙的文化字彙而生的。

7.〈歡慶國慶=撕裂族群 〉(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大部分國家的國慶日都與建國、新共和或獨立有關,但是台灣若以十月十日作為國慶,卻是國家創建神話特厚特定族群的不義之舉。

8.〈統派究竟是民族主義還是帝國主義? 〉(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統派是部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也是一種泛主義(panisme——泛漢/中華主義。泛主義與帝國主義相似之處:(1)都是有中心的,被兼併之處必然盡成邊陲。(2)兼併皆不需考慮彼此的差異,如歷史經驗已造成的隔閡。(3)視侵略為神聖的行為。

9.〈遷佔者政權的殖民練習曲——寫在台灣現下的被殖民 〉(by 米那娃之梟)連結

簡介:抗爭的第一步:必須知道受到什麼壓迫,以及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敵人。殖民對於被統治對象的手段不唯直觀可知的軍事或警察行政等直接國家暴力手段,還包含經濟與文化優勢的壓制與排擠。此類統治思維體系,常以官方/國家民族主義為核心,以其對被殖民者優越地位與優越性的宣稱,作為統治的正當性理由。台灣對威權統治的抗爭,其實本質上而言,就是對於帝國主義的抗爭。台灣所爭取的自由化、民主化,若未能深切理解抗爭的本質,失卻對於自身地位的理解與認知,將不過流於對進步語言的學舌,無法理解與徹底根除暴政與打造自主地重新開端。不能超脫殖民者教育與規訓的窠臼,其無論如何的思索求解,終將是一種無解的匱乏與無力。

10.〈台皮膚、華面具(1-3)〉(by 老皮蛋)連結

簡介:法農(Franz Fanon)的《黑皮膚、白面具》被視為是後/殖民研究最重要的奠基之作。這本書討論的是法屬西印度群島的情形,卻與台灣的情況有驚人的相似性;這本書談的是黑人與白人殖民者的關係,但閱讀時卻令人冷汗直流:仿佛在描述台灣認同的台灣人與中國殖民者的關係。

11.〈台灣民族主義 - 史明 - 黃昭堂〉(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以反殖(ROC殖民)反帝(PRC併吞)為目的,「推動台灣國族認同」必須作為獨派的基本政治理念。此文簡介獨派前輩史明、黃昭堂的台灣民族主義主張,同時反對種族主義與法西斯的污名。

12〈普世價值訴求不足以對抗國共聯手〉(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此文始於一場論戰:追求台獨、國家正常化,是否可由推動普世價值(如人權、民主)而完成,而不需進行國族主義、國家認同的說服甚至攻防?

13.〈可以這樣來理解黃春明與蔣為文事件〉(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ROC體制的母語滅絕政策,一方面斬斷斯土斯民的歷史記憶,一方面鞏固外來統治菁英的文化優越性,從中建立統治的合法性。令人心寒的是,在看似民主化之際,語言解殖的訴求卻被污名化為沙文、文革、仇恨。此文揭露了「國語」菁英的醜態,是控訴國民黨語言政策的必讀佳作。

14.〈為什麼是「台語」而非「閩南語」?〉 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台語(Taiwanese——島名的大寫形容詞)之名,不只合乎國際學術界的習慣,也尊重了語族的命名權,彰顯了受殖地的歷史正義,還有助益於向國際社會主張與中國的相異性。若認為其他大島的形容詞大寫可匹配特定語言:主流母語或前主流母語,只有台灣島不行,這不只是歧視台語,還是歧視台灣島。

15.〈如何面對「中國文化在台灣」?〉(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文化台獨要消除的是霸權現象,而非特定文化,它必須是一種屬地式的解殖:在史觀、語言、藝文、品味等面向,去除中國性的霸權,透過在地化與文明機制,依平權、比例與扶弱原則,翻整出台灣國族文化復育與成長的土壤。此文提出三原則:(1)取消中國文化的霸權地位,但不是驅除中國文化於台灣的土地。(2)揚棄原初論,強調在地化,以之建構「台灣性」的內容。(3)為了標示台灣與中國的區別而進行文化脫漢。

16.〈文明或文化的抉擇,南非新認同的啟示〉(by 馬赫起南)連結

簡介:以南非的解殖為例,在文明化過程中,既得利益者面對文化失落感的反應大分為二:一者,寧願維持國家的不文明,以讓自身文化持續霸權;二者,迎接文明進程,安然接受自身文化不再霸權。對比台灣,我們還未啟動文化上的轉型正義,但多數的藝文權貴及其附庸已為「中國文化可能失去霸權地位」的疑慮而焦躁。

17.〈保守反動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 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語文教育的轉型正義。 

18.〈儒禍——論四書成為高中必修〉(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馬政府將四書列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作為高中教育必修課程,既是殖民之禍,亦是奴化之禍。

19.〈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中國史?〉(by 馬赫起南)連結

簡介:天朝觀的中國史造就了下列四個台灣現代現象:以血統判認同、以中原反本土、以政權論國家、以終統作為歷史使命。此文提出改革之道:(1)平等地看待東亞各族裔所成立的王國。(2)反對單核心的中原主義,改以多線文化史觀看待中國文明的流動與累積。(3)不再以宮廷政治史作為歷史解釋的主軸。(4)統一中原的帝王史觀,無異於領土擴張的帝國主義史觀,需對相關歌頌進行檢討與批判。

20.〈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日治史?〉(by 馬赫起南)連結

簡介:回應這二十年來西方的史學改革,日治史所應教授的內容,不該再是「一部台灣所被迫接受的日本殖民史」,而應移位至「一部台灣所(被迫)參與的日本帝國史」。這並非大日本帝國教科書的回魂,相反的,可以是對殖民觀點台灣研究的批判,並重新評估台灣在日本現代化經驗中的貢獻。

21.〈世界史中的台灣?〉(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或許,台獨前輩只是先行者,我們才是處於日本維新志士的那一代,處在一個要求中華民國要大政奉還給台灣的年代,處於一個需要坂本龍馬、陸奧宗光那一群人的年代。沒有一位維新志士不是國族主義者,也沒有一位台獨份子不是國族主義者,日本的維新成果不幸地在1930年代搭上世界的法西斯潮流,而以軍國主義作結,台灣作為小國,並且處在不同時空,是不可能重覆前人的錯誤。

22.〈政治鄉愿的代價:論台南孫文銅像遷移之爭〉(by 新一)連結

簡介:台南湯德章紀念公園孫文銅像的拆遷,應以「公共空間解殖」視之。若迴避轉型正義必得要面對的政治爭議,政治鄉愿的代價,會造成威權殘餘反撲。

23.〈推倒銅像作為公共空間解殖〉(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孫文作為中華民國「國父」的神話,作用於台灣,是製造公民之間的地位差序:國體與文明只能外來,無法由台灣土地自主而生。拉倒孫文銅像象徵公共空間的解殖;當有一天,孫文在台灣社會的意義只是一位鄰國重要的革命先行者時,我們才會停止這種對抗。

24.〈當國民黨的清廉招牌被砸後——從利益結構與意識型態論藍綠板塊的移動〉(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國民黨的政治基石由利益網絡與意識型態馴養所共構,綠營的破解之道在於:以分配正義為核心的「左」,以解殖與轉型正義為核心的「獨」,擴大獨派基本盤,而非模糊統獨。

25.〈我是台灣君主立憲派〉(by 佛國喬)連結

簡介:每當主張解除ROC殖民,統派或中華民國派常會反擊:台灣人也壓迫原住民。本文提出原住民作為虛位元首,既能確立台灣道統,象徵著台灣自古就是該島之人所擁有,又能重建文化政治上階序關係,讓原住民文化從邊緣回到核心處。原住民君主立憲,與解殖、民主機制毫不相違。

26.〈全球化或者是要主體性?〉(by 馬赫起南)(連結:連結

簡介:台獨常被當作全球化浪潮的對立面,甚至抹黑為鎖國,這篇文章試著進行平反。

27.〈在馬王鬥中,重看地方派系與侍從主義〉(by 馬赫起南)連結

簡介:ROC製造的「地位」(statut)政治,讓殖民統治集團擁有因文化優勢而獨佔政經高階,以及理所當然的統治權威。所以不去撼動中華民國及其所加諸台灣(本土)的歧視,綠營不會執政。

28.〈這些人欠老台獨一份敬意與歉意〉(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我是OOO,我主張台灣獨立」,這是一句有歷史重量的政治宣言。請不要消費這句話,請理解一下台獨運動的理論史、實踐史、被污名化史,以及部份綠營人士如何參與這個污名化史,然後您就會知道「何謂台獨」,並對主張解殖建國的前輩心懷敬意。

29.〈獨左——台獨作為一種左派〉(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從左派視角看台獨運動,台獨是被壓迫者的反抗與爭取平權;從解殖視角看左派的社會關懷,黨國殖民體制不只產生了壓迫,其存在本身就是對台灣的壓迫,所以台灣社會的左派理想必然要付諸解殖才有實踐的可能。本文所謂的獨左,不只是獨左並舉(獨+左),更是以解殖為樞紐,論證獨與左的相互證成——獨左交織(獨×左)。

30.在暴力與民族主義之中的普世價值〉(by 顫抖民族)連結

簡介:暴力與民族主義不只可與普世價值相容、可作為實現普世價值的手段,甚至,它們本身就是普世價值所必然具有的成份。我們必須以人間的政治邏輯理解普世價值:普世價值的起點不是無差別地接納他人,而是劃定界線,拒絕被他人所侵犯(區分與拒絕)——透過「暴力」的邏輯在叢林中圍出一道牆,把普世價值留在裡面,把叢林法則隔在外面。

31.解殖與新共和〉(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台灣新共和的誕生必然是民主程序的產物;台灣新共和的內容,將必然是土地認同與民主價值的緊密結合。「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從被殖民到新共和,台獨追求的是一個落實國民主權、權力分立、保障人權的憲法國家——這正是鄭南榕殉道的終極關懷。

32.〈人的記憶與土地的記憶〉(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記憶鑲嵌於族群,也鑲嵌於土地。戰後中國新移民不是抵達一個無主之地、無人之島;莫去土地脈絡而談「族群之間對彼此歷史記憶的相互體諒」,請尊重在踏上台灣這塊土地之前,已存在於斯土的歷史。

33.〈偏見與歧視——從「台獨跟性別平權衝突嗎?」的設問談起〉(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看到一個人犯錯,
想到或暗示「黑人就是這樣」,這是膚色歧視;
想到或暗示「工人就是這樣」,這是職業歧視;
想到或暗示「南部人就是這樣」,這是地域歧視;
想到或暗示「台獨份子就是這樣」,這當然是歧視台獨。

「台獨跟性別平權衝突嗎?」提問的邏輯已暗示了台獨與性別歧視的關係。各位致力於反性別歧視的進步份子,是否也應警覺:有無踐踏了反歧視原則?有無將台獨的形象刻板化?有無以偏概全?

34.〈從自在國族到自為國族〉(by 格瓦推)連結

簡介:以台灣為主體的新共和,除了法理憲政的課題,同時需要一場國族再確定運動,包括台灣主體意識行動的集結,以及足以形成國族面貌與內涵的文化工程。這不只是為了從中華民國認同轉變為台灣認同的認同轉型,也是為了讓沈睡的台灣國族(nation en soi / nation-in-itself)覺醒,成為一個有意識推動自我建構的國族(nation pour soi / nation-for-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