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誰是「僑」?大家來喬一喬?? ( by Shinichi)

話說前頭

誰是「僑」?「僑」是誰?是本部落格的「佛國喬」,還是湯姆歷險記中的「印度安喬」呢?僑要怎麼喬,還望大家來喬一喬,整復脊一下,不然,生活在海外的台灣人,我們頭就都大了啊。

日前,在一則「僑務休兵自食惡果 中國逼我僑社撤國旗」的新聞報導中指出(按連結):「在馬政府「僑務」休兵之下,中國 十月一日 國慶將屆,民進黨立委蔡煌瑯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說,中國正在海外大肆招攬僑社參加國慶,但中國國慶是具有主權宣示意涵的活動,如有接受我方補助的僑社參加,僑委會就應停止補助。…..

說到這個「僑」,在孫大砲中 山 先生提出「華僑是革命的媽媽」開始,就亂了套。迨至,先總統空一格蔣 公介石 先生把中華民國搬到台灣之後,為了跟對岸的中國爭正統、競道統,海外廣大所謂「華僑」的民心歸屬就有著證成誰才到「中國」唯一合法總代理的象徵意味。

由於,先總統空一格蔣 公介石 先生尚有聯合國寶座加持和美國山姆大叔的靠山下,這個中華民國已經搬家的事實就還可以佯稱說家暫時被小偷入侵,詎料,一旦這些國際加持跟靠山失去之後,中華民國已經暫時遷移的事實就逼迫著眾人得承認。於是,台灣某種精神分裂者增加,並成為七百多萬藍丁丁的先祖。

記得,蒙古共和國幾年前提出一個相當感人的口號:「像祖先一樣的活著」,後來才發現藍丁丁也是活在祖先的想像之中,只是人家的口號是希望蒙古國人民像祖先一樣的驕傲,以及反省對生活與所謂文明發展的問題,但咱藍丁丁卻是幻想跟實際兩難分。

那不幸的事實是,台灣社會在變,海外所謂的「華僑」無法跟上,隨著中國的崛起,「華僑」以為期待一個強大的母國,便可保障提高他們在僑居地的權益跟地位。於是,有一種「僑」其實已經加入人加國籍之中,但心理感覺上仍停留在母國想像中,這種扭曲就存在著。其實,這種「僑」的病,就是不要在當僑,要當人,亦即把自己從「華僑」定位為當地國「華人」,即可矯治。

然後又有一種「僑」,他們可能拿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抑或是中華民國國籍,那麼他們就各自歸隊吧。麻煩的是,台灣這種有一種歷史遺留的化石部會「僑委會」,一直再從中作祟著。

「僑委會」是那種從先總統空一格蔣 公介石 先生爭正統時期遺留下來的化石。如果是化石,進入博物館展示即可,但是這些化石還時常要跑出來嚇人,宣稱要像化石般的活著。

因為,自我感覺良好的「中華民國」,其實已經搬移到蕃薯島這麼像是「鼻屎」(pea-size)大的國家,但總還以為自己是大秋海棠。真是精神分裂得厲害。底下就以「中華民國在荷蘭」為例,來看看「僑」要怎麼喬?


「中華民國」在荷蘭….

當前,在荷蘭遇見的台灣人,應該有四種類型,分別是:經商或公司外派的台商與台幹,異性與同性的婚姻移民、荷蘭台灣留學生,以及官方派駐人員。事實上,相較起日本與美國,台灣人在歐洲各國的現身算是晚近之事。1960年代,台灣留歐學生逐漸增加,尤其在法、比、德、奧等各國的名大學有20~30名台灣留學生。後來,1971年台灣蔣介石政府的聯合國席次被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之後,歐洲國家除了梵諦岡之外,一一地與台灣解除交交關係,於是,關心台灣前途的歐洲台灣留學生紛紛成立「台灣同鄉會」,關心起台灣的前途。不幸的是,國民黨政府在保釣運動之後,以海外「職業學生」加緊力度控制海外留學生,參與「台灣同鄉會」的留學生便陸續成為黑名單份子而無法回到母國台灣,並進一步從短暫歐洲留學的身份變成被迫長期移民歐洲。

然而,由於當時荷蘭鮮少台灣留學生,遑論台灣同鄉會之類的學生組織,因此,荷蘭的台灣長期移民中,就沒有法、比、德此種從黑名單留學生轉變成長期移民的狀況產生。煞是有趣的是,拜此種歷史機緣之賜,據說從海外各類台灣人組織的取名方式,即可潛在地區分出其政治色彩,亦即,取名為「同鄉會」或「台灣協會」者,政治立場會比較明確地「挺台灣」(pro-Taiwan);至於以「鄉親會」為名者,對台灣國內的政治與社會議題相較冷感,並在政治立場上以親藍為主。果若如此,海外台灣人組織的命名政治學,真是值得細究哩。

其實,除了留學生之外,19601980年代,歐洲各國亦分別有著不同理由零星地吸納著一些台灣人的轉進,例如,受聘至與瑞士跟德國的女性護士、以廚師名義進入瑞典或奧地利的台灣人等等,荷蘭在這方面似乎也比較少見。因此,總的來說,相較其它西歐國家,台灣人在荷蘭的出現,算是相對晚近之事。

1973年,根據有限的荷蘭官方資料,荷蘭的華人中,手持中華民國國籍者有男205名,女85名,總共290名。到了1975年,中華民國國籍者在荷蘭總數有325名。此外,從1995年起到2006年為止,台灣淨移入荷蘭的總人數已達2341名,當中男子有986名,女士則有1355名之譜。同時,2006年之時,手持中華民國護照居留在荷蘭的人數則有1220人,當中男女分別有510人與710人。

從這些統計數字可解讀出一些相當有趣的訊息。由於,在1972台荷斷交之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及其國民黨政府以「自由中國」(free China)作為合法唯一的「中國」政府,更是海外所有「華僑」的唯一與合法代理母國。因此,1970年代以前,手持中華民國護照在荷蘭者,可能是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越南、印尼或者世界其它地方的華人,而非出身台灣的台灣人(Formosan)

怎麼說呢?因為,在1949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戰敗的背景下流離搬遷至台灣,然而,手持「中華民國護照者」卻未必尾隨抵台。再者,當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以「自由中國」自居之時,在孫中山的「華僑乃是革命媽媽」的認識前提下,海外的華人只要對國民黨一路情義相挺,甚至加入國民黨成為黨員,則申請並擁有「中華民國護照」則成為相對容易之事。全世界獨創的「中華民國僑委會」,長期即是肩負此種跟中共爭取「海外華僑」民心與支持的工作。由此可斷定,在當年出國困難的年代中,1973年的中華民國國籍留居荷蘭者,未必是出身台灣的台灣人。當然,這一切得拜中華民國政府敗戰搬遷至台灣島上的歷史機緣所招致。
由此可推定,1970年代在荷蘭手持中華民國國籍者是男高於女的原因,主要跟1970年代荷蘭華人移民黃金潮有關。1970年代,荷蘭華人移民黃金潮主要的一支乃是來自於香港新界。當時,港人手持有英籍香港護照,出入境容易,所以他們大多是以旅遊身份在法國或比利時入境之後輾轉來到荷蘭,當時在荷蘭工作相對容易,廚房新丁每月薪金高達600荷盾,包吃包住,比香港收入高出數倍之譜。1970年代的打工移民,是當時在荷蘭手持中華民國國籍者男高於女的可能主因。

反觀,19952006年,台灣淨移入居留荷蘭的總人數,抑或是手持「中華民國護照」者的數字當中,女性比例皆高於男性,則合理的斷定乃是,台灣女性與荷蘭男子的婚姻移民居留,已成為台灣人在荷蘭的主要型態社群。

此外,儘管2000年至2008年意外地由民進黨奪得執政權,但由於國民黨長期在台灣執政,因此,海外華人、手持中華民國國籍的「華僑」與台灣人的身份界定與認同一直處於混淆和混亂狀態之中。於是,跟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的軍眷或第一代外省老兵,相較有能力與關係在台灣戒嚴時期便有機會移居海外。這一群人在台灣生活的日子相較起在中國、或者荷蘭都更為短暫。這群從中國轉抵台灣並移居荷蘭的「中華民國老華僑」,成了旅荷「台灣人」中的特殊族群。

據說,這些出身浙江軍中老兵的「中華民國老華僑」,乃是陳誠部屬和派系,後來由於長官陳誠失勢且沒多久便亡故,同時「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號召在年復一年的空等下,反攻大陸成了無望夢囈,於是,失去前景的他們,便在中華民國仍是「合法中國」唯一代理前夕,便透由關係到歐洲邦交國家的中華民國大使館擔任廚師工作。隨著,歐洲邦交國一一離棄中華民國而去,此些大使館廚師便一一留在荷蘭經營餐館之類的工作。

此些所謂「中華民國」老僑領,或是基於「思鄉情切」,抑或是基於大一統的觀念,在20092月初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台灣第四屆全球僑務會議後續說明會」中,曾提出建議指出,「中華民國」僑團與「大陸」僑團應該走在一起合辦活動,以營造「兩岸僑團合流」云云。由於,這些荷蘭「中華民國老僑領」大多出身浙江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來自浙江溫州、青田中國人大量湧進荷蘭打工和開設餐館,並成為中國荷蘭大使館在荷蘭當地的重要領袖,因此,就形成了一種「中華民國老僑領」以「浙江人」身份嫁接至中國的國族想像,出席中國大使館活動的特殊現象。或許,這些老僑領所廝守的記憶夢境,儘管是「中華民國」,但卻是「曾在中國」的中華民國,而非「已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吧!

小結
看了以上荷蘭華人調研的例子,問題清楚不過,所謂「僑社」的問題,乃是來自於中華民國籍那段亂發的歷史事實。至於,後來從中國出來的是中國人不論有無拿當地國護照,他們在實際上或者心理上是中國人殆無疑義,他們參加他們母國的國慶,誰管得著。

比較麻煩的是,那種拿中華民國國籍者的心理以及實際情形。如果,這些人已經拿了當地國國籍,那就把他們視為當地人,如果沒有拿,他們拿台灣國籍,但卻要去參加中國國慶,那就跟台灣立委、大官、商賈去參加中國國慶一般,不要較真,但鼓勵他們放棄台灣國籍,去拿中國國籍,這不僅對他們心理健康有益,不會整天活在歷史跟現實之中,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在中國崛起成大國中讓他們滿足作為大國子民成就感。
因此,重點是,「僑委會」就廢了吧。問題要考慮的是,「僑委會」廢了之後,台灣外交如何開展的問題,亦即沒了當地「老僑」牽線,儘管外交施展少了管道,但是這也是好事:首先,他們之所以一直成為「老僑」,就是永遠沒法融入當地,所以基本上也不用期待他們介紹當地的線;第二:少了「老僑」這權宜之門,也會逼迫台灣各代表處認真打入當地並跟當地混,而不是花時間跟華人打混,這不是外交,是一群人關起門開轟趴自High罷了。

最後,馬鷹狗政府都外交休兵了,連外交都不搞了,還搞啥「僑務」。廢了吧,省省台灣的經費。有拿台灣國籍的,就屬於台灣各外交代表單位負責,然後鼓勵歷史遺留的化石,為了心理健康著想,各自歸隊或者就融入當地,成為當地的少數族裔,西方人會把你們當人看,好好教育你們,既然你們到了人家國家,就按照他們的邏輯來辦事吧。如果覺得人家粗暴,你們就組織自己的自救會或權益組織,介入當地政治尋求改善跟保護吧。

因此,裁撤「僑委會」,改設心理輔導室,輔導那些活在國民黨建構的虛幻歷史中的「老僑」,如果那麼想回去,那就回去吧,如果想落葉歸根就回去吧,不然就落地生根囉。這對大家都好。報告完畢!!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台灣人的一九四七大江大海 (蘿莉塔)





打開電視,可以看到龍應台侃侃而談她對一九四九年台灣島上800萬失敗者的柔情感懷。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公車車身上大型的廣告看版,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好像在講述一個很另人動容的故事。誠品書局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可以看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熱賣中。



首先,我必須承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裡的一些故事的確在某些程度上感動了我,但感動之餘,該仔細思索的問題還是不能任意置放於一旁。



龍應台稱1949年台灣島上的800萬人民是失敗者,其中200萬人是國共內戰戰敗後來台的人民,600萬人是被日本殖民過後的失敗島民,他們都是國家機器碾碎下的人,但在此有一點迷思似乎是必須被澄清的 800萬失敗者間其實是有層次別的,龍試圖將800萬失敗者同質化/一體化似乎是不公平的。



首先,600萬原先被日本殖民的台灣島民在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接管時就先被視為失敗者了,在1947年,這一群失敗者已經試圖想衝撞出自己的失敗身份,所以才會有228事件的發生,龍也在書中第241頁提及,對台灣人來說無法忘懷的並非一九四九反而是一九四七,那麼“一九四九”想要感念的失敗似乎並沒有把600萬人的生命歷程考慮在其中。



若說是真心地想要為失敗者做些什麼或感懷些什麼,那麼是否應該更仔細地將其中的歷史紋理整理清晰呢?一昧地將800萬失敗者混為一談,而避去談其中600萬人與200萬人的權力差異,似乎有失對600萬人的更尊重,曾聽人說「激進的歷史學家是必須站在火雞的立場之上,來進行對感恩節的描述。」那麼試問“一九四九”該是一個可以含括800萬人的失敗年代嗎?



另一個弔詭處是,失敗的國民政府來台後,一開始並未承認自己的失敗,反而是將佔立於中國的共軍視為賊,並一再指稱「漢賊不兩立」,並積極希望可以反攻大陸。但自從「大國掘起」現象發起後,失敗的國民黨開始承認其失敗者的身份,積極爭求國共合作,在政治經濟上求助,在文化上,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即是自白為失敗者的代表,契望對岸在慶祝建國60年的當口(最近中國有一部電影慶祝建國60年為「建國大業」),可以緬想一下此岸的失敗者。龍企圖以這個主流的國民黨史觀來對台灣人民進行收編。試想一下,這個遊戲的框架只有勝利者(中國) v.s. 失敗者(台灣),在失敗者承認失敗後,那麼下一步呢,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收編嗎?那麼曾經在“一九四七”年進行衝撞,不想在這個遊戲框架裡玩遊戲的600萬失敗者願意被進行編整嗎?



在龍應台契求中國在慶祝勝利之餘可以點一柱香遙想一九四九年台灣的失敗者時,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契求國民黨在對中國搖尾求饒時想想在一九四七年不願意成為失敗者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