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統派究竟是民族主義還是帝國主義? (by 佛國喬)





為何統派能形成「政治團契」,而獨派不行?這必需理解統獨是由兩種不同政治原則在支持,而非兩個相斥的國族認同這麼簡單。


剛剛從萬庭威的FB(連結)分享,閱讀了吳介民這一篇文章《革命在他方?此刻記憶1980年代》(連結),相當好看,我之前對左統寫過的小感想(連結),不免輕薄至不堪入目了。


文中提到一個很有創見的名詞:「政治團契」,吳介民是這樣寫著:「陳映真為左統的理念獻身。他的獻身使他成為台灣左統的精神領袖。無法想像他能夠脫出這個他為自己獻身而打造的『聖堂』。他是這左統聖堂中『政治團契』的祭司。…左統的「神聖性」特別高,是因為:(1)白色恐怖時期遭壓迫屠殺…(2)左派思想…(3)…一個遙遠的『祖國』在支撐…左統的神聖性,恰恰需要其非理性主義的、忽視現實的眼光的凝視,才能夠存在。反觀台獨運動,其神聖性一直難以建構,正因為台獨思想必須在帝國夾縫下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日常現實中時時受到嚴刑拷打。」


其實,獨派也有政治殉難經驗、(有的)也高舉左派思想、腳下就是受難的台灣母親,而且還得時時面對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嚴刑烤打,所累積的受挫經驗,為何還不能長出「政治團契」呢?


(「左統大祭司」陳映真)


之前,在FB提過二個民族主義的範式(連結),用意在強調民族主義作為結合不同腔調、語言、血緣與歷史背景的人們之重要。但該短文也遭批評,認為德國以「(日耳曼版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作為統一之號召的有效性是不可忽視的。


我們可以說,這二個不同範式的民族主義,剛好就是台灣統獨之別,「獨」是法式的:打造civic nation,是公民自由意志的結合,是國家創造國族;而「統」是德式的:打造ethnic nation,同一個部族的結合,是國族創造國家。


追求ethnic nation的運動,經常也是「泛主義」(Panisme):這是一種地緣政治的展現,其基礎是以部族、宗教、地域秩序作為其集體性基礎;在部族方面,較為所知的,有起於與海外帝國主義較量的大陸帝國主義:「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以及起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的「泛土耳其主義」。


(Germany future 1917)

(各式的斯拉夫語)


所有的「泛主義」都是對現有國界的蔑視,如同普魯士要兼併所有日耳曼語王國,俄國要兼併所有斯拉夫語王國;和帝國主義相比,這種兼併有以下幾點是類似的:

(1)都是有中心的,被兼併之處必然盡成邊陲。

(2)兼併皆不需考慮彼此的差異,如歷史經驗已造成的隔閡。

(3)視侵略為神聖的行為。


但又有幾點是和帝國主義不同的:

(1)泛主義皆是無力於進行海外帝國主義,為維持部族的神聖性,退而求其次行大陸帝國主義,即是只能找倒楣的鄰居下手。

(2)它經常是受到真正帝國主義的刺激,訴求受害感而展開行動,如團結日耳曼以對抗法蘭西霸權。

(3)相較於帝國主義是搭著資本主義海外擴張而得以運作,泛主義則是靠意識型態、民萃式的語言、情緒來團結行動,所以有人(人名見最後一段)說這是一種新的宗教理論和新的神聖概念。

(4)訴求於同一民俗起源的假設,並以此假設作為兼併原則,職是之故,必需把共有的語言、血緣、神話放置在神聖地位,才能形成有號召力的信仰,泛主義因此不免都有種族主義色彩;以泛日耳曼運動此極端的案例來看,公民依基因而有嚴明上下之分,最終走向納粹的種族屠殺。相對地,法式的民族主義就比較沒有法西斯化之虞。


(泛中華主義的馬英九,其上任自然會使台灣的民主程度向中國趨近)


相反地,追求civic nation者所信仰的,是人民、國家、土地的三位一體,一地之上的人民不依民俗起源來分配權利,從不會強調「同文同種」出身的重要,國家作為人民所共有而非特定部族所擁有,明確的土地是永遠的家園,無意擴張、無意外移、也無意對外殖民,而維持公民間的連結是「每日的公民投票」("avoir fait de grandes choses ensemble, vouloir en faire encore"共同完成大事件,並願未來能再一起完成),而不是朝拜一種「民族的神聖性」。以上所言,哪一個不是獨派的信念?


在台灣,統派都是一種「泛主義」,都是泛中華主義,都是半吊子的帝國主義,只能染指不幸在旁的鄰居(所謂的大陸帝國主義),從不敢開口要「神聖」地侵略同文同種的新加坡(所謂的海外帝國主義)。由於此半吊子的帝國主義皆源於真正帝國主義的刺激,於是我們會看到有些「左統」會事事歸咎美帝,或者,喝狼奶的中國人會不時囈語:「滿清末年,列強侵略我中華」…。


泛主義作為神聖概念,讓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拜一種叫「中華性」的另類宗教,拜得虔誠的,當然會形成「政治團契」,這不只會出現在左統,右統(中華民國派)裏也是有的。相反地,獨派本質上從來不是「泛主義」(「神聖地」侵略南洋?「神聖地」侵略閩南?),取代「中華性」信仰者,是土地連結及公民生活這些集體經驗,是民主價值這些政治信念,非想像層次、非寄託於神聖物,自然,他們之間就難以產生「政治團契」。





泛主義其實就是馬政府運作的基本原則,2011的「建國百年」系列活動,2012選戰時,馬英九穿中山裝、寫書法、提倡唸儒經,文化部獎勵兩岸文化統一,2013元旦推出「中華民國我愛你」的影片,皆是在朝拜「中華性」,讓它的國教地位能始終不墜。在政教不分之殘酷現實下,人民依「中華性」不一便有了尊賤之別,並展現在政府資源的分配上:軍人待遇最佳、公教次之、非軍公教再次、農漁最糟,很明顯,此四類群眾的「中華性」成份是逐次下降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中國官員登台後,對馬政府而言,所有人都會自自然然地矮了一截了。


統派究竟是民族主義還是帝國主義?作為泛主義,它同時是二者,它是半吊子的帝國主義加上立基於部族信仰的民族主義,而且不論泛主義是否成功地讓中國併吞台灣,經由統派在海峽兩邊攜手合作,這種猶如宗教的泛中華主義讓台灣現下已受到「政教合一」之苦:依「中華性」之不同而劃分公民的差別待遇、治權與主權彊域無法符應之荒繆,更不用說中國天朝作用於媒體與選舉間的「中國因素」,危害著我們信仰的民主價值。


如果您看到這裏,覺得這篇文章尚有點價值,請無需感謝在下,因為以上的概念幾乎都是抄來的,您可以看看Hannah ARENDT《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49-267頁,這幾頁對歐陸泛主義的剖析,除了可以解釋為何只有統派能形成「政治團契」這個大哉問,還可以使我們頓悟台灣兩種國族認同之本質上的迥異。


延伸閱讀:


歡慶國慶=撕裂族群 (by 佛國喬) (連結)

3 則留言:

  1. 要留言請點小房子連結。

    回覆刪除
  2. 謝謝格瓦推幫忙作的résumé



    「不論左統右統,只要是統派,都是泛中華主義

    ——立基於部族信仰的民族主義+半調子的帝國主

    義。

    為何是民族主義?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在拜一種叫

    「中華性」的另類宗教,靠意識型態、民萃式的

    語言、情緒來團結行動。

    為何是半吊子的帝國主義?因為只能染指不幸在

    旁的鄰居(所謂的大陸帝國主義),從不敢開口要

    「神聖」地侵略同文同種的新加坡(所謂的海外帝

    國主義)。

    經由統派在海峽兩邊攜手合作,這種猶如宗教的

    泛中華主義已讓台灣現下已受到「政教合一」之

    苦:依「中華性」之不同而劃分公民的差別待遇

    、治權與主權彊域無法符應之荒繆,更不用說中

    國天朝作用於媒體與選舉間的「中國因素」,危

    害著我們信仰的民主價值。」

    回覆刪除
  3. 吳介民這一篇文章《革命在他方?此刻記憶1980年代》真的很好看,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