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的台灣社會,終因「兩岸服貿」才感受到馬邦伯「門打開,沒顧厝」的恐慌,也才知道馬邦伯政權黑箱談判的慣性,或許跟其喝威權牌奶水長大有關哩。
此外,隨著服貿的逼近,專家、學者跟產職業公會與工會,開始正視探討兩岸服貿可能的衝擊,經濟學者林向愷在一場高雄的兩岸服貿講座中,終於提及「兩岸經合會」此一讓兩岸談判處於黑箱狀態中的黑機關。
台灣經濟指揮權,早讓渡給中國了?!(取自中國台灣網)
事實上,「兩岸經合會」是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ㄟ擱花)第11條規定成立,並於2012年1月6日由兩岸雙方各自指定代表組成。此一機關之所以可怕,不僅在於其猶如黑箱密室般,更在於其扮演之角色,宛如是台海兩國市場一體化之總規劃執行師之職。如果,對於戰後國民黨威權治理下的台灣經濟規劃、發展與執行有所理解的話,則吾人「兩岸經合會」此一黑機關,則必須更加提防。
實業救國的儒官 = 高級外省技術官僚?
大小蔣,一個軍頭一個情報頭子,理當經濟事務之腦殘,但其父子威權統治年代中,台灣經濟成長卻得到一定成果。在當年的威權治下的成長,讓台灣被稱之為四小龍或經濟奇蹟,於是國際學界便對此間的經濟發展提出各種解釋,並以「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概括稱之。
「技術官僚」為台灣經濟大公無私與戮力以付的神話,隨著國內一些經濟商業雜誌與書籍的推廣吹噓,幾乎成了鐵的歷史一般,不可挑戰。此種神話,當然也就成了國民黨統治有理的各種基礎之一。(作者攝)
不論學者對「發展型國家」的討論重心為何,其中技術官僚及其經濟規劃機構的政治自主性與理性規劃能力等等,猶如此類發展型國家的內建特徵。於是,現實上的經濟成長,遂被威權國民黨吹捧成「大有為」,並泡製出國民黨的務實與拼經濟的錯誤印象。台灣社會的誤認,相當程度除了國民黨刻意宣傳外,一系列的國民黨退休技術官僚(幾乎是1949年來台的政治移民族群)的回憶錄,更不避諱地把經濟奇蹟之功攬在身上。
此類回憶錄、傳記書中,個個皆是能幹菁英樣的「技術官僚」,從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璇、李達海……等,不僅戮力為台灣經濟打拼,更是大公無私,不似本地「土台巴子」一樣的「愚與私」,以證成高級外省人統治有理。例如,1974年,時任中油煉油廠廠長的外省技術官僚李達海,在高雄港務局的刊物《業務通訊》中發表一篇〈家常話〉的文章,用「愚與私」形容以本地人為主的碼頭工人,在搬運進口器材時,常造成煉油廠器材的毀損云云。
於是,大公無私的國民黨技術官僚引航經濟發展的神話,便與某些黨國史觀學術論文嫁接為:「承繼中國救亡圖存使命的知識份子,以實業救國的儒官」,令人聞之,好不感動涕零呢?!
此為民間研究學者林炳炎著的《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一書。封面即是懷特工程公司總經理狄卜賽一家。(作者攝)
台灣經濟起飛的總舵手:山姆大叔
然而,實情遠非如此。誠如民間學者林炳炎的《保衛大台灣的美援》一書,便指出技術官僚後面的美援、美援官員,以及相關機構(如懷特公司),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擘劃推手。事實上,許多研究指出,國民黨倉皇逃難抵台,幸賴美援的軍事與經濟援助,才讓國民黨獲得喘息機會。
但是,一般對美援研究卻僅止於此,而忽略伴隨美援實際運用而建立的制度文化,才是美援對國民黨最重要的貢獻。透由國府對美援的依賴,美援會很快的變成一個政府經建計畫與本位主義掛帥的部會協調之太上單位。同時,後頭的美援官員形同技術官僚的政治背書,讓蔣介石的軍事獨大,逐步讓位於經濟發展之需。
1953年,在美援會授意之下,隸屬行政院底下的「經安會」成立,並取代「生管會」,成為經濟規劃總責機關,迨至1958年併入美援會底下。爾後,1963年美援會改組成為「經合會」。不論美援會組織的遞嬗,此一跨部會機構,不僅主導主要的經濟政策,同時藉由旗下各工作小組,如媒業、機械、紡織、漁業、肥料…等任務小組,將其影響深入至政府各部會以及各產業中。
此些小組會議,幾乎有美方人員參與,會議備忘錄記載之細,可進一步讓美方人員追蹤計畫之落實、經費之運用、成果之評估,並逐步建立一種技術理性式的政策制訂((technocratic mode of policy making),並留下一種理性規劃的「制度性慣習」(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lanning routines)。於是,在這套美方從規劃到成效評估的參與中,規避了國府的官僚山頭主義(sectionalism),實現符合現代化治理意義的透明與高效之目標。
《兩岸經合會》是台灣經濟迷航中國的黑手組織?(取自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經濟迷航的總舵手:兩岸經合會
果若如此,跟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架構成立的「兩岸經合會」,由中台雙方成員合組,含括跨台灣政府各部會成員(經濟部、陸委會、金管會、經建會、財政部、海基會和相關領域),定期例會、依功能需要設立工作小組(taskforce)……等組織特性,實是不難讓人聯想起以前扮演台灣經濟總舵手的美援會。同時,計畫執行與成果評估,以及後續協商(如服貿或貨品協議),更讓人確認「兩岸經合會」的影響力不只深入台灣政府各部會,更可及於各產業之中。
因此,當謝長廷驚訝於兩岸經合會之工作小組,早就針對服貿進行高達60場的工作會議之時,但台灣人民對此竟渾然不知之時,我等便可知「兩岸經合會」早已成為主導台灣經濟航行的總舵手。至於,這黑機關的「話事人」,想也知道不是台灣方,如同早年美援會的「話事人」是米國人一般。果若如此,那台灣經濟航行的下一站,中國,將指日可待囉?!砍掉「兩岸經合會」重練,或者逼此組織透明化、向國會與台灣人民問責,將是台灣經濟主體性確保與否的最後一絲希望啊?!
原文發表於想想論壇《打狗吹水專欄》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9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