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延續老皮蛋在從梅雪爭春到伊朗玫瑰Neda(一)(二)裡所談到的一個反智言說:『文學的歸文學、XX的歸XX、政治的歸政治』這種具有麻痺人民反思功能的『丁丁』理論,來繼續討論另一個長期以來被用來做為政治鬥爭最好用也最能麻痺人民的『拼經濟理論』。
先來看看幾個實例:聯合報:民進黨請拿出拼選舉的力氣拼經濟 2006.12.21
聯合報今日社論說,北高選舉結束,民進黨陶醉在“勝選”氣氛中。與此同時,民進黨選前原同意修法鬆綁島內企業赴大陸投資的限制,選后隨即變臉,黨團上周二在“立院”阻擋該法案付委﹔然而,到了本周一,台灣“經濟部”又突然核准茂德、力晶及日月光等的大陸投資案。這副搖擺猶豫的圖像,充分顯現了民進黨在產業經貿政策上進退維谷的情勢。
社論說,在政治上敏銳,在經濟上麻木,長於選舉,拙於“治國”,一直是民進黨的最大盲點。然而,執政幾年來從“政高經低”到“政低經低”,政治上已走進不容回身的瓶頸,要想有所突破,經濟領域也許還有較多空間可以揮洒。民進黨若期待脫胎換骨,則如何解除鎖台的魔咒,重振台灣經濟自信,恐怕才是希望之鑰。
六年半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在向后倒退。這段期間,大資本家尋隙出走,小企業紛紛關廠,台灣人民失業由制造業擴及至文化及服務業,許多中層干部被迫西遷充當台勞。當長年居留大陸的台灣人逼近百萬,這顯然已不是一個主觀想象,而已是客觀形勢。
社論指出,在全球化的架構下,兩岸的形勢變化,已不單純是兩岸的競賽,而是一個全球性、也是全方位的競爭。當全球企業都在前進大陸,唯獨台灣卻限制企業“登陸”,限縮兩岸的往來,其結果,是徒然把自己推到全球經貿動脈的路徑之外。連民進黨“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都說,“如今已沒有理由反三通,政府處理兩岸政策應有新思維”﹔那些隻會把“本土”、“愛台灣”挂在嘴上的政客,能否睜開眼睛看看周遭的世界?………………(節錄)
馬英九:政府把更名與拼經濟本末倒置 2007.5.19
中評社香港5月19日 電/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今天表示,政府現階段需要改革的項目不是放在更名上,而是應該把重心放在拼經濟。
據台灣傳媒報道,對於因為中正紀念堂掛牌更名,可能帶來的藍綠衝突,馬英九也感到關心,認為政府這個時候應該把重心放在拼經濟,而不是製造對立。現階段最需要改革的項目不是放在中正紀念堂改名,經濟到現在都看不到改進,卻在這些議題上著力,根本是本末倒置。
馬英九鐵馬車隊19號大清早,從味全埔心牧場出發,車隊一路行經南桃園地區,沿途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他稍後還到平鎮一家有機農場拜訪有機達人,了解台灣精緻農業的發展情形。
馬英九單車車隊稍後停靠平鎮青少年活動中心,與年輕學子互動,還說故事給小朋友聽,車隊預計中午抵達桃園縣政府,用餐後,由弱勢團體接棒加入陪騎行列。
經長:ECFA建構經濟交流平台 不涉主權 2009.6.29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29日電)經濟部長尹啟銘今天表示,推動洽簽兩岸ECFA目的在建構兩岸產業、經濟交流穩定平台,不涉主權因素、政治考量;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政策將在6月30日公布相關法規,年底前為宣導期。
中國生產力中心、大陸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今、明兩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三屆寰宇生產力產業經管交流論壇」;尹啟銘於開幕式致詞時作以上表示。
他說,中國大陸加香港占台灣出口比重 40%,台灣出口到大陸面臨平均8.9%的高關稅,明年起東協與大陸貨品往來零關稅,對台灣產業造成相當大衝擊,這是政府推動洽簽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主要原因。
他表示,政府自今年 2月開始推動洽簽兩岸ECFA,最重要目的就在於建構兩岸產業、經濟交流的穩定平台,不涉任何主權因素或政治考量。 (節錄)
過去,拼經濟一詞常被用來做為反對其他領域改革的理由,譬如在落實轉型正義,為歷史人物給予應有的評價與對待(獨裁者還是民族的救星?侵害人權者還是世界的偉人?)時,就會有人跳出來大喊,要拼經濟不要拼意識型態或拼政治。
現在,拼經濟一詞則常被用來做為躲避主權流失、人權喪失的好理由,譬如當自由貿易協定(FTA)或者類似的兩國經濟協定這種必然涉及到主權(關稅、租稅優惠、進出口管制等)及人民經濟權益(產業、就業、商品強弱之消長)的事務時,就可以拿出來說,拼經濟最重要,其他都無關緊要。
我的疑問是:政府怎麼拼經濟? 從政府的角色來看,作為唯一合法暴力(公權力)的擁有者,政府如果真的以拼經濟為存在目的,那後果將是很可怕的。
一種情況是,政府只拼自己的經濟,也就是透過橫征暴歛的手段來聚集財富,這在過去的帝王時代是很常見的,或者是透過政府的公權力的法律獨占力量來與民爭利,透過自由經濟交易的外觀來牟取經濟利益,例如過去的公賣制度以及在各領域中的國民黨黨營事業;
另一種情況是,政府想幫人民拼經濟,但是,透過法律強制的方式來迫使公民工作、賺錢拼經濟,譬如說:規定失業長達多久時間以上者,判處死刑(以死刑威嚇力來強迫人民賺錢)又或者是,規定年收入低於幾萬元以下而達數年以上者,判處死刑(以死刑的威嚇力來促使人民努力賺錢).........etc
聽起來很荒謬,但這的的確確就是政府用公權力拼經濟的手段,政府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民就在於渠擁有的公權力(合法暴力),要求用公權力拼經濟所帶來的結果,就會像上面說的那種情況出現。
當然,政府在公權力基礎上,還扮演了資源的分配者及制度的制訂者等角色,在這些角色的功能上,是有一些刺激經濟的能力,譬如透過貨幣政策、利率、政府採購等方面來間接或直接參與市場經濟的活動,成為影響經濟因素的一環,但這絕對不影響及改變政府的基本角色與目的。
政府的角色,不論從自由法治國理念下的單純(市場、社會)秩序維護者(最小國家、夜警國家),或是社會法治國理念下帶有社會正義維護者的給付國家來看,經濟事項永遠都屬於人民個人的自我決定與自我實現的事項,政府頂多在維持基本的經濟生活(生存權保障)上負有一些給付的義務(譬如:社會救濟制度)。
民主國家的政府,永遠以維護人權為最基本的目的,在保障自由的前提下,政府要做的是維護良好的市場機制,讓個人得以藉由市場機制獲利營生,在保障生存權的前提下,政府一方面要給付人民最低生活基準線的福利,另一方面則是要避免市場機制下所帶來的弱肉強食,貧富拉大的情況(故透過租稅制度來進行所得重分配,依照量能原則,獲利能力強者,負擔租稅重)。
換言之,政府的角色不在於自己拼經濟,而是在維護自由及平等的前提下去建立制度與維持秩序,讓個人得以獲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並能充分運用個別才能去自我實現與自我完成。 因此政府不可以為了拼經濟而強迫勞動(不勞動也是一種自由),政府更不能為了拼經濟把人當成奴隸(為了提高國民所得及生產毛額而強迫人民工作或只能做特定工作)。因為政府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障人權,經濟自由權及生存權都是人權裡的一環。
誠如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K. Sen)所言:『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踐與保障自由』。因而當今天我們聽到:政府拼經濟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拼經濟要優先於拼政治……或者其他類似的說法時,那都是bullshit,完全本末倒置也倒果為因。而當政府以拼經濟為由而不做其他有利於保障基本人權的改革(包含政治改革、司法改革、轉型正義、金融改革、教育改革...etc)時,那才是可怕的開始,因為它已經逸脫該有的任務角色,而開始成為統治者的財富掠奪工具。
如此,還有誰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拼經濟?或者還有誰認為政府應該拼經濟,而不用從事任何改革(包括國家正常化與主權宣示等凝聚一國國民共識的基本事項)?更何況要求一個本身就缺乏成本概念、成本考量的組織(官僚系統)來拼經濟,根本就是不經濟(缺乏效率)的思考。
讓每年經濟成長率維持10%絕對不是政府的任務,但讓每個個人都能在基本的生存保障下,有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去實現自我才是政府的責任與任務,經濟永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也絕不會是政府追求的最終目的。中國這個每年都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但人民卻陷在極度貧富不均與極度惡劣的生活品質與環境的國家,不就是最佳的例子嗎?
無敵的拼經濟理論,可以讓不管是誰執政,都用來作為拒絕其他領域改革或者躲避人民質疑的最佳藉口,而這樣的思考背後,也是政客們最希望的愚民結果,是不是還要沈溺在拼經濟的口號下繼續迷糊,不監督及要求政府做該做的事,我想大家可以選擇。
我的疑問是:政府怎麼拼經濟? 從政府的角色來看,作為唯一合法暴力(公權力)的擁有者,政府如果真的以拼經濟為存在目的,那後果將是很可怕的。
一種情況是,政府只拼自己的經濟,也就是透過橫征暴歛的手段來聚集財富,這在過去的帝王時代是很常見的,或者是透過政府的公權力的法律獨占力量來與民爭利,透過自由經濟交易的外觀來牟取經濟利益,例如過去的公賣制度以及在各領域中的國民黨黨營事業;
另一種情況是,政府想幫人民拼經濟,但是,透過法律強制的方式來迫使公民工作、賺錢拼經濟,譬如說:規定失業長達多久時間以上者,判處死刑(以死刑威嚇力來強迫人民賺錢)又或者是,規定年收入低於幾萬元以下而達數年以上者,判處死刑(以死刑的威嚇力來促使人民努力賺錢).........etc
聽起來很荒謬,但這的的確確就是政府用公權力拼經濟的手段,政府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民就在於渠擁有的公權力(合法暴力),要求用公權力拼經濟所帶來的結果,就會像上面說的那種情況出現。
當然,政府在公權力基礎上,還扮演了資源的分配者及制度的制訂者等角色,在這些角色的功能上,是有一些刺激經濟的能力,譬如透過貨幣政策、利率、政府採購等方面來間接或直接參與市場經濟的活動,成為影響經濟因素的一環,但這絕對不影響及改變政府的基本角色與目的。
政府的角色,不論從自由法治國理念下的單純(市場、社會)秩序維護者(最小國家、夜警國家),或是社會法治國理念下帶有社會正義維護者的給付國家來看,經濟事項永遠都屬於人民個人的自我決定與自我實現的事項,政府頂多在維持基本的經濟生活(生存權保障)上負有一些給付的義務(譬如:社會救濟制度)。
民主國家的政府,永遠以維護人權為最基本的目的,在保障自由的前提下,政府要做的是維護良好的市場機制,讓個人得以藉由市場機制獲利營生,在保障生存權的前提下,政府一方面要給付人民最低生活基準線的福利,另一方面則是要避免市場機制下所帶來的弱肉強食,貧富拉大的情況(故透過租稅制度來進行所得重分配,依照量能原則,獲利能力強者,負擔租稅重)。
換言之,政府的角色不在於自己拼經濟,而是在維護自由及平等的前提下去建立制度與維持秩序,讓個人得以獲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並能充分運用個別才能去自我實現與自我完成。 因此政府不可以為了拼經濟而強迫勞動(不勞動也是一種自由),政府更不能為了拼經濟把人當成奴隸(為了提高國民所得及生產毛額而強迫人民工作或只能做特定工作)。因為政府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障人權,經濟自由權及生存權都是人權裡的一環。
誠如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K. Sen)所言:『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踐與保障自由』。因而當今天我們聽到:政府拼經濟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拼經濟要優先於拼政治……或者其他類似的說法時,那都是bullshit,完全本末倒置也倒果為因。而當政府以拼經濟為由而不做其他有利於保障基本人權的改革(包含政治改革、司法改革、轉型正義、金融改革、教育改革...etc)時,那才是可怕的開始,因為它已經逸脫該有的任務角色,而開始成為統治者的財富掠奪工具。
如此,還有誰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拼經濟?或者還有誰認為政府應該拼經濟,而不用從事任何改革(包括國家正常化與主權宣示等凝聚一國國民共識的基本事項)?更何況要求一個本身就缺乏成本概念、成本考量的組織(官僚系統)來拼經濟,根本就是不經濟(缺乏效率)的思考。
讓每年經濟成長率維持10%絕對不是政府的任務,但讓每個個人都能在基本的生存保障下,有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去實現自我才是政府的責任與任務,經濟永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也絕不會是政府追求的最終目的。中國這個每年都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但人民卻陷在極度貧富不均與極度惡劣的生活品質與環境的國家,不就是最佳的例子嗎?
無敵的拼經濟理論,可以讓不管是誰執政,都用來作為拒絕其他領域改革或者躲避人民質疑的最佳藉口,而這樣的思考背後,也是政客們最希望的愚民結果,是不是還要沈溺在拼經濟的口號下繼續迷糊,不監督及要求政府做該做的事,我想大家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