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精英/Eslite by 蘿莉塔








我有一位好友阿金抱怨,她跟男友在半夜12點想約會卻找不到地方混,沒錢到Motel(男友被迫放無薪假,薪水減了大半),又不想到大安森林公園餵蚊子,於是就到台北24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閒晃,發現整間書店都是人,這應該不算是什麼稀奇古怪的現象,怪的是,她發現書店裡有很大半的人都穿得很「漂亮」,對的,是漂亮,讓她對自己的素顏自形慚愧,於是大抱怨什麼時候穿著光鮮亮麗成為上書局店前必要的準備呀。






我想到另一則也是因誠品而起的抱怨,來自於我的另一位好友妮妮,她曾經拒絕過一個男生K的追求,就是因為K說他沒去過誠品書店,妮妮覺得K很不可思議,活像山頂洞人,但我心想「什麼時候逛誠品變成現代人的必修功課了」。







「誠品」,有一個法文名字eslite,精英的意思,我開始有一點想像,難怪「誠品」與「漂亮」似乎畫上了等號,又難怪「誠品」跟「現代」有掛勾,這樣的等號跟掛勾表面上好像讓某些人的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更精英化,但卻也同步地將某些人區隔開來,並讓她們被歸類為「山頂洞人」或「不漂亮的」甚至是沒有文化品味的,套一句法國大師Pierre Bourdieu(布赫迪厄)的話,上誠品變成了一種文化財貨的消費象徵,而這樣的消費反映了區別策略的運作,也就是文化領域裡的階級鬥爭。



為什麼要用文化資本的擁有來區別他者呢,我想是因為當經濟資本無法區別出社會階級高低的時候,階級鬥爭就進入文化場域裡了,在歐洲,當大家平均所得已經差異較小的狀況下,經濟資本無法完全成為炫耀的類項,這時候文化資本遞了上位,成為資本家用以維持其階級高度的所有,於是有錢人開始吃生產在法國西南部
Perigord最好的松露(標示出特殊出產地可視為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加持),吃Malossol(馬羅索)魚子醬配伏特加(還特別註明不能使用銀湯匙,因為銀湯匙會讓魚子醬染上金屬味,吃的方式及工具被儀式化及專業化),抽古巴Puro(普洛)的雪茄,喝蘇格蘭Islay(艾雷島) Laphroaig的單一純麥威士忌,將品味這些美好的東西形塑為高尚文化,在品味上大做文章,成了雄厚的文化資本象徵,進一步區隔出高尚精英文化與平民文化的差別。



回來看台灣,首先,我們的經濟資本差異已經不大了嗎
? 社會分化戰場已經由經濟場域轉戰到文化地域了嗎? 3冊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誠品要價1900元,在秋水堂只要1200元,這700元的鴻溝你我已經跨過了嗎? 大放無薪價的勞工們一個月平均最低薪資17280元,倘若是從南部北上求職的勞工,必須每月支付房租7000元,基本生活開銷5000元,可能還要寄錢回老家,剩下的錢夠她踏入誠品一步嗎?先不論是否能在裡面消費好了,在經濟資本還未進行把關前,文化資本的差異區隔化恐怕已經把人給隔離了(穿著不體面或不熟悉誠品精英氛圍還不敢進誠品),在台灣,經濟與文化場域同時承載著不斷的階級鬥爭,傷痕累累的台灣人,你累了嗎。

18 則留言:

  1. 誠品所創造出的是「精英感」的氛圍,而不是創造精英。

    所以聰明人,大家去看看書、約會、精英感的文化研究等等就好,

    消費行為呢!就到別的地方,應該才是「精(打細算)英」吧!

    回覆刪除
  2. 一粒是晚上無聊想把人 (或被把) 而要穿很漂亮的地方~~

    晚上不睡覺去那邊的幾乎是獵人阿~~

    回覆刪除
  3. 我是因為住的地方離誠品很近

    常常隨便穿穿普通的衣服就去了



    拜託!

    我看的書也不會少於在誠品裡面的人

    大家都是愛書才看書吧

    如果有人真的認為愛誠品是什麼尊貴的象徵的話

    那也許他只是為了尊貴的地位才看書的吧 XD

    回覆刪除
  4. 是塑造菁英感沒錯。

    但這跟台灣不台灣的關係在哪裡……

    不是社會自然形成的嗎?

    該說,"人類,汝當悔改"?

    回覆刪除
  5. 聽說資本論只要買第一卷就很夠了,那是Marx的精華XD

    回覆刪除
  6. 給網友A:

    嘻嘻,好像不是這樣唷,因為第一卷是最抽象的結晶,要從後頭原始積累的

    具象章節開始看,否則一下子會看不懂霧煞煞的,那理解可能偏差掉,或者

    興趣就缺缺囉~~~個人意見哩^^

    回覆刪除
  7. 引: "當經濟資本無法區別出社會階級高低的時候,階級鬥爭就進入文化

    場域裡了". 這觀點看起來似乎是對的, 但我有些小問題, 嘻!



    照文中所述, 誠品的書價較高, 魚子醬或威士忌等等似乎也仍和價格脫離

    不了關係, 這樣"文化場域"鬥爭, 可否完全脫離"資本場域"鬥爭, 而純粹

    地存在呢? 還是仍必須以"資本場域"為基盤?



    就經濟場域的鬥爭來說, 是"全面"的; 只要是人, 都將被迫參與這場鬥

    爭. 然而, 照文中所論, 能夠進入文化場域鬥爭的, 似乎只有那群在經濟

    場域鬥爭已勝出的人了, 也只有他們能夠"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場域鬥爭,

    但這便不是"全面"的了.



    而至於那群在經濟場域鬥爭不能勝出的人們, 是否就因此完全沒有文化場

    域鬥爭了呢? 如果身份認同的需求適用於全人類, 這些人經濟場域鬥爭居

    於弱勢的人們, 是否就沒有機會以文化場域來突顯自己的身份了?



    經濟場域, 文化場域, 階級鬥爭, 身份認同, 這幾個概念每次攪和在一起

    時, 都會讓頭腦很混亂, 哈!

    回覆刪除
  8. 謝謝warehouse的討論,

    我也還在想,

    不過我試著討論看看,



    你的提問正是一些當代學者對Pierre Bourdieu的質疑,

    這些當代學者多研究"消費文化",

    較多是從事消費者研究,

    試圖從各階層消費者的觀點做出發,

    根據她們的研究來看,

    工人階級的消費者的確也可能發展出她們自己的品味,

    也可能在其中蘊生了認同,

    但這整個消費機制是不是還未脫離大架構的社會競爭場域呢,

    比如說有一個英國研究者Partington,

    她著手研究工人階級女性的消費品味發現,

    這些工人階級的女性曾挪用50年代Dior的New Look設計概念,

    來為自己創造新的流行裝扮及意象,

    研究者在某個程度上是肯定了這些工人階級創造自我認同的能動性,

    但我還是抱持一點懷疑的態度,

    這些工人階級女性在這個創作挪用的過程裡自我empower了嗎?

    什麼樣的empower? 為什麼是Dior的New Look?

    這樣的empowerment不用再回到社會權力遊戲爭奪戰裡嗎?



    我很喜歡Bourdieu把社會比喻成一個遊戲場,

    他認為象徵暴力不斷成為社會權力遊戲爭奪的賭注,

    在歐洲某些國家,

    某些社群有其各自的認同,

    並不只是藉著對宰制階級的反對而自我定位,

    那是因為那些國家或許相對於台灣,

    是比較重視個人自由 社會福利,

    文化產出可以立足於一個相對比較對等的模式上,

    我想,台灣呢....可能還沒走到那一步.....



    亂七八糟說了一堆,

    歡迎再指教呀.

    回覆刪除
  9. 經濟領域的鬥爭仍然是最重要的. 不過文化領域的鬥爭關乎於基本的對人的對社群的尊重, 也

    就是Lolie指出的某些社群有各自的認同, 比較對等...如廉價的奢華一書結論:請奢華品牌回

    去專心服務權貴, 這種如君王的享受是很古典的, 很私人的, 犯不著炫耀, 不要再跨界去欺騙

    玩弄宰割其他階級 ...我的註解:本書作者很可能認為跨界和炫耀是很沒品味(沒文化, 沒教

    養, 沒修養, 不夠decent...)的事.



    warehouse提出的問題很有趣. 這讓我想到台客文化, 一旦被大明星挪用, 便儼然與菁英權貴

    文化平起平坐, 明華園也是. 還有大設計師每隔幾年就愛流行一次的壞品味bad taste. 象徵

    性地平等. 然後在這裡看不到對人的尊重, 只看到物與階級.

    就像簡道虔以前舉的例子, 我再換個說法以便進入這裡的討論脈絡:

    平平穿迷彩短裙高跟鞋, 慾望城市的凱莉穿著時, 這種搭配的文化地位便被提高了, 檳榔西施

    穿的話則連被稱為壞品味都不夠格.



    若不論經濟地位, 看起來是敗了, 但是....

    有意思的是, 日常言談裡本來就很台的人, 可能不見得喜歡被人說台, 甚至瞧不起他們覺得刻

    意很台的人:P 換言之, 他們不卑不亢, 並不以台為榮也不為恥.

    以台為榮或為恥, 是文化政治鬥爭的結果.

    回覆刪除
  10. Lolie舉的例子也很有意思, 在台灣的流行服飾領域裡, 可見的是少女服飾可能是抄巴黎或東京

    的流行到第三四線(巷內人的說法我已經忘了, 還請Lolie指點), 然而青少女其實不太計較是

    抄哪位設計師, 反正她們的生活領域也不會和名媛們有所交集.

    這就和仿冒包包一樣理直氣壯. 以服飾界而言, 這種抄襲已經具有層級效果, 因此和平共處.

    但對我來說, 我仍然希望抄亦有道, 年輕女工也是人, 這種平價仍然可以提供比目前更好的質

    料和更貼心一點的設計. 穿個一季衣服就爛了, 稍微時髦一點的年輕女工一年置裝費恐怕也不

    算少.

    我更希望年輕女工能發揮一點點創意加在這樣的衣服上, 這是回應Lolie關於empowerment的

    質疑...但是已經把命賣給工作了, 下班後如何還有時間體力在凸顯個人主體上再加以著墨呢?

    這樣又得回到經濟場域的鬥爭....



    說到包包, 則此時氣急敗壞的反而是名牌.

    再反過來說, 一部份拿仿冒名牌包包的人, 心裡是否還存在著一點小小的自卑與虛榮?而這,

    開啟了名牌所謂平價奢華商品的市場.

    這裡面有勝有敗. 一方面, 大量複製證明了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不成比例. 一部份拿仿冒包包的

    人繼續裡直氣壯. 另一方面, 這之間唯一的差別, 就是品牌, 卻又製造了無數卡奴, 也讓名牌

    擴大利基.

    以上是沒寫完的文章乾脆留言聊一聊算了:P 先忙去, 再聊^^

    回覆刪除
  11. 好幾年前胡淑雯有篇文章就處理這些問題



    誰是台妹?她們的復仇◎胡淑雯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18049/

    回覆刪除
  12. 嘗試對於Lolie跟韋爾豪氏的討論提出一些個人小小的看法。

    資本主義總是有趣的,它有兩個發展勢頭,即是spread and growth,

    亦即廣化和深化兩個面向。

    這兩個面向是一組對偶,處於一種辯證式的矛盾對立與統合中,

    白話一點,誠如糖剛開始出來之時,可是貴族的產物,糖作為文化資本

    的階級區別手段殆無疑義,而今糖已經被咱們小民用到爛,用到糖尿病

    的普及化階段囉…生活中咱們目前可及的很多食衣住行物品,

    可能在過去的階段總是具有以文化資本為表現但以

    經濟資本為根本的物品實踐…

    不過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當今領在前頭的以文化資本為表現的東西

    可以視為是資本主義深化的前頭部隊,廣化隨即跟上,畢竟資本主義

    有一種從消費過程中證成齊頭式平等的作用…一個領頭深化,

    一個後頭隨即廣化…因此,LV不能真得流行成國民款,但又要能夠「大賣」

    ,因此這種恐怖平衡是這種流行的弔詭之處…



    在這脈絡之下,韋爾豪氏的問題就有趣多,如果想要身份鬥爭跟文化的鬥爭,

    哪一類身份跟文化的追索不是上頭那種資本主義遊戲

    可以輕易捕捉跟界定的身份跟文化呢?!有這種東西嗎??

    如果有的話是在甚麼場域,又是以甚麼為表現呢??

    那這種身份跟文化的鬥爭的經濟基礎又是甚麼呢??好像自尋煩惱喔…哈哈

    回覆刪除
  13. eggy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 勞動女性與台妹從日常生活瑣碎中所發展出來的策略, 一舉超越了

    這些形而上的問題:P(藍佩嘉的外傭研究中也提到過)

    即使, 真正的殊死鬥仍然在經濟場域........

    回覆刪除
  14. To sophie:

    我也覺得決戰場所好像基礎還是要base在經濟場上,

    同志仍需努力.



    To 簡大人:

    謝謝這麼棒的貼文分享.

    我覺得"台妹的復仇"這篇文章的發表

    本身就可以是對文化位階高低的一種質疑,

    說不定可以是概念翻轉的一條路徑.



    To shinichi:

    再努力想一下,

    我的論文解答搞不好你都生出來了.

    回覆刪除
  15. 十二年前趁回台(每年)時首次去逛過(當時店內人不多),書價太離譜(貴)了,只挑

    兩三本童話書(台灣新作家入賞作),爾後也就沒專程去。想不到現今卻是那麼熱門!



    有哪種流行思維的追求就會產生哪種文化思維的化妝師。膚淺。正如那kmt選前做

    的那超級"詐騙大編輯<準備好>",亮麗的包裝下卻是慘不忍賭的人渣總司令!沒有

    人文的愻仔。

    回覆刪除
  16. 為什麼您的法文字典裡有eslite這個字,我的沒有?

    回覆刪除
  17. 因為那是法文élite的古字啊,可能是誠品為了「奧高尚」,覺得現代法

    文不夠看,還要找一個字典查不到的古字,才能顯得誠品的精英啊!

    回覆刪除
  18. 謝謝Jenny的解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