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音樂與社會 (by 蘿莉塔)












前幾個星期到鹿特丹看棒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在中場休息時,球場會播放一種特殊的荷蘭歌曲 — Levenslied,播放的歌曲通常相當歡樂,全場的荷蘭觀眾們會隨之起舞,並一同歡樂地唱著,在荷蘭算是一種振奮人心的音樂。回家後稍微研究了一下Levenslide,發現這種類型歌的歌詞通常喜愛描寫簡單開心的心情及生活,歌詞的內容可以是描述美好的天氣,也可以只是簡單的愛情,其曲調也多容易上口。



反想台灣的棒球場上中場休息播放的歌,如
愛拼才會贏天若光再出發等,這些歌同樣可以振奮人心,但細究其歌詞會發現,歌詞內容通常帶著苦情,描述主角們歷經了一堆顛簸,但並不能因此像命運低頭,反而應該更奮發向上,不畏上天安排,努力打拼出自己的成功。
 

這樣的音樂比較,讓我想到台灣及荷蘭兩地的勞工狀況之差異,我不是勞工研究的專家,但在荷蘭生活,多少也讓我體會到這裡的勞工(上班族)生活與台灣勞工(上班族)之狀況差異相當大。



比如說曾經跟荷蘭朋友聊到過「部份工時」,正規的工時指的是如朝九晚五的工作,而部份工時則是不一定按照正規時間上班的工作。依據荷蘭統計局2006年統計資料,荷蘭婦女從事部分工時工作者占72%,其中又以每週工作2034小時之婦女最多,約為41%,許多的荷蘭婦女因此可以兼顧家庭與工作;另外也有很多家庭是爸爸從事部份工時的工作,因此爸爸也可以有很多時間與孩子相處。我有多位荷蘭朋友都是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下被扶養長大的,她們多表示父母這樣的工作模式,讓他們彼此相處的時間增多,也因此親子關係培養得相當穩固。



荷蘭之所以有這樣的勞工條件存在,是因為荷蘭的社會存在有很多不同層面的溝通跟對話,透過不同社會團體之間的進行對話,層層磨合,來達到對社會或經濟等政策制定的一致看法。根據勞委會專員陳湘芬的報導指出,荷蘭社會之所以有這樣的對話模式出現,主要該從其歷史看起,
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又有第二石油危機,因此荷蘭在1980年面臨了高失業率,政府的福利支出大幅的增加,在1982年,其失業率高達高達10%,經濟成長為負1.2%,這樣的狀況促使工會、雇主代表及政府三方共同協商,試圖以薪資凍結搭配工時縮減策略,企圖達到提高就業的目的。在1982年三方協議簽署之瓦森那協定(Wassenaar Agreement該協定成為荷蘭社會對話中重要的里程碑。這份協議最主要的條款包括工資有節制的增加(moderate wage increases),以及給予部分工時工作更多空間,以提供勞工及失業者某種程度之工作重新分配,以及更多勞動市場的彈性。



另外荷蘭政府亦針對「部份工時」勞工制定了很多配套的保護措施
,例如 部份工時勞工與全時勞工享有同樣的勞工權益保障,部份工時勞工也同時受到「最低工資與最低休假津貼法案」的保護,另外部份工時勞工也與全時工作勞工一樣可領取等同年資月數的津貼及失業津貼。還有部份工時勞工也可以與雇主簽訂勞動契約,在荷蘭簽訂勞動契約可以有助於維持勞工的權益,但在荷蘭,許多雇主比勞工更重視勞動契約的簽定,因為荷蘭法院在處理勞資爭議問題時,非常注重勞工權益,假設勞雇雙方未簽訂勞動契約,法院通常以勞工陳述為優先考量,並以有利勞工之假設條款來判決,因此,在保護勞工氛圍濃厚的法規與法院系統下,荷蘭雇主比勞工更注意與願意簽訂書面勞動契約,不論其員工是部分工時或全時工作者。



在這樣層層的社會制度保護下
,也難怪荷蘭的勞工或上班族們可以大唱歡樂的歌曲,歌頌生命的美好,反觀台灣的狀況,勞工(上班族)之苦悶不僅沒有受到政府的幫助,還被要求要「不抱怨」!!世界上多種類型的音樂多可以反映社會,唱出人心,這樣的音樂才能真的直達人心,造成流行,如搖滾、龐克、Rap等。荷蘭的Levenslied在某個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安樂,因此受到喜愛,但這樣的音樂類型或許還無法出現在台灣,因為台灣人的生活並未真的達到如此的安樂,反倒是台灣早期的勵志苦情歌還更能唱出目前社會的現狀。台灣的勞工(上班族)一直都還活在苦悶的生活中,勞動條件並未受到應有的保障及保護,政府卻要求人民不能出聲抱怨,甚至有流行歌手盧廣仲說出「不抱怨也是一種Rock and Rollstyle」這類謬論,不知道台灣何時才能「天光」呀。



Levenslied "Laat De Zon In Je Hart" (心中的陽光)

10 則留言:

  1. 寫得真是好!!! 讚讚!



    看到自殺中年失業無薪假等台灣失業的處境

    台灣目前最需要

    正是羅莉塔所介紹荷蘭的「部分工時」制度啊!

    回覆刪除
  2. 個人認為「不抱怨」是有條件的,

    只有權貴,

    才真正玩得了「不抱怨」

    這麼高檔且抽象的道德裝置藝術呢!

    其他人只能消費一堆不抱怨精神的贗品,





    失業者、被剝削者沒有資格「不抱怨」,

    再不大聲喊叫,

    可能就就被虛偽的有品運動活活地悶死!





    台灣需要的是批判運動,

    而非美其名有品的道德自我規訓運動。

    回覆刪除
  3. 好文啊!!!

    看到羅莉塔大大這篇好文

    心想,不知道要用甚麼歌曲,

    才能描述現在台灣勞工心情?

    回覆刪除
  4. 對於執政者而言,不抱怨、凡事反求諸己,才是「有品」,因為當人

    人皆成為「順民」。自然就不存在政府是否失格、無能的問題。



    台灣許多的勞動階層,犧牲家庭與健康,拼死拼活,不要說養家活

    口,連自己是否能安身立命都成問題;而偉大的九劉政府,在面對嚴

    峻的經濟情勢,不去思索應當如何協助人民度過難關,反而因為擔心

    「飢寒起盜心」,提議增添CCTV系統,美其名為預防犯罪,維護

    社會安定,實則為消化以搶救經濟為名的擴大內需方案預算。消化不

    了,再推動9億(原為12億)的「有品運動」,讓人人成為不抱怨的

    順民。如此一來,在順民的眼中,問題不再是問題,天下太平,治國

    者自然成了「仁君」、「仁臣」。

    回覆刪除
  5. 歌曲配合得很好啊!

    馬政府的「治國週記」

    邊故事能力很好的馬英九

    應該闢個專題討論一下

    從馬英九「大學時代用電腦」的經驗

    來談談如何讓人民不抱怨。

    回覆刪除
  6. 我也有幾個荷蘭朋友從事的是"部分工時"的工作(有男有女),而他們年紀

    都超過四十歲了,主要是因為他們想再學校進修,並取得另外一個學位。



    會讓他們敢做出這樣決定的原因,就是本文所說的:雖然他們從事部分工

    時的工作,但其享有的福利與保障,無論是從政府來的或是從雇主來的,

    都和正規工時的員工相差不多。更者,據他們說,就算只從事部分工時的

    工作,薪水還是足夠平日所需。



    這種部分工時的工作合約也相當具有彈性,一旦他們原先想要部分工時的

    動機消失後(如已經取得學位了),想要再轉換成正規工時的合約也不會有

    太大問題。

    回覆刪除
  7. 爲錢賭生命



    有錢人講話大聲 萬事攏佔贏

    無錢人惦在世間 講話無人聽

    歹命人得要打拼 無通乎人驚

    啊~~世間的 世間的歹命人爲錢賭生命

    爲錢賭生命

    回覆刪除
  8. 謝謝L大的文,讓我們更加確信,馬鷹狗的拼經濟不過是要給

    台灣人一個當牛的機會,結果大家就爽到哭爸~~~擁有國際視

    野的藍丁丁馬粉絲真是有夠高尚低哩~~



    不過荷蘭的Job share或者所謂part-time job economy,工會扮

    演的角色倒是挺好玩,畢竟勞方如何確認對方不會利用「部分

    工時」進行瓦解工會、鬆動勞力市場的機制呢??當然,這得

    進一步進到荷蘭的國內政治的小黨林立比法國的那種「左右共

    治」(cohabitation—口黑比達熊)還要複雜,所以荷蘭國內政治

    如何體現勞資雙方的實力對決,倒是有趣的~~~



    且「福利」背後的高額累進稅率本身有抑制那種人類不良習

    性—「多勞多得」的自私跟個人主義想法~~~在這一個層次

    上,工作多並不是美德~~~是敗德、是劣根~~~台灣在這一個層

    次上自私跟個人主義到無與倫比,然後分佈於公部門的藍丁丁

    又佔據絕大多數,跟國民黨建構那種軍公教福利國的策略有高

    度正相關…因此,荷蘭戰後建構的福利國家如何而可能,是一

    個甚麼樣的機制跟民眾心態,

    讓福利有可能呢?? 此外,台灣那些高唱自由化市場化的市場基

    本教義派,整天狂喊國外都在去管制鬆綁…台灣不用去管制跟

    鬆綁就已經比已經高喊去管制鬆綁三十年的新自由化的西歐要

    自由到上百倍…人家的自由化跟咱的自由化是不同「檔次」,

    但台灣學者跟社會卻以此說嘴…真是令人啞巴吃黃連…

    回覆刪除
  9. 雖然無法確認說出不抱怨者的出發點為何,但可以換個角度去

    看待,音樂是抒發,但抒發和抱怨是不同的,抒發能讓人在抒

    發過後更有動力往前進,而抱怨往往會讓人上癮



    也許所謂的不抱怨,是要人別自怨自艾,把抱怨的時間讓給努

    力。 一但抱怨習慣了,負面情緒就會存在心中,讓人忘了做好

    自己的本分、忘了看看週遭的改變。開始抱怨一件事,就代表

    你已經跟著這件事的規則走了,所以你才會覺得不公平,如果

    跳脫這個框架,那一定會有改變的可能。



    現在的資源和機會很多,尤其是網路的發達與凝聚力,我閱歷

    還算淺,但已經看到許多,明明資源就擺在手邊,卻成天抱怨

    台灣環境不好、阻礙自己發展的人,跟他們說了有資源,他們

    也有理由說,反正再怎麼做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也沒用。好玩的

    是,他們沒有真正努力過,就算行動了,也是精神大於品質。



    也許有時候,是自己絆倒了自己

    回覆刪除
  10. 給樓上的 mico:



    樓上的留言是廣告留言還是真的留言呢,如果是真的留言,

    可否更具體地把自己的意見更清析地表明呢??



    抱怨有何不可呢??抱怨如果是動力有何不行呢??



    講個性講AGENCY問題,必須要在結構問題分析完之後啦...否則是非

    常保守 cliched 的 道德說教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