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顯示具有 中國因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因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台灣媒體裏的中國幽魂 (by 佛國喬)

戰後以來,除了少許敢與中國國民黨對立的媒體之外,中國民族認同一直是台灣媒體界最核心的工作宗旨,余紀忠、蔡衍明都不諱言對於台灣被中國併吞的期待,王效蘭則直說「別叫我台灣人」、「你們台灣人真可惡」(後者指尖閣諸島爭議);認同本身無可厚非,但支撐該認同的權力機制如何運作,就值得大大檢討了。

  《戒嚴遺產》

 在兩蔣時期,這類媒體一直與國民教育洗腦工程互相支援,並且憑著「戒嚴經濟體制」,大發民主國難財。解嚴後媒體市場自由化漸完成,它們不僅沒有遭到清算,反能憑借之前文化殖民成果與既有品牌優勢,繼續稱霸媒體圈,相關人員擴散至各電子媒體。

 當中國民族認同漸失擁護後,則改以言論傾銷來守住市場佔有率,立場不妥協、賠錢不在惜,因為它們已經另有金主或另有回報管道,無需單獨面對台灣民意市場的考驗。

 理論上,媒體們的政治傾向分佈,會反映著民意分佈,但在電子媒體裏,中國民族認同媒體的市佔率,卻遠遠超過支持該立場的民意比例,這起因於政府對頻道此罕有資源的分配不當,明顯偏頗特定認同;民進黨曾經弱勢執政,無力進行矯正,國民黨班師回朝後,更不可能更動此不公不義狀態。

 《中國幽魂的質變》 

 約莫2006年左右,中國國民黨開始高張「聯共制台獨」旗幟,親近該黨的台灣媒體也產生質變,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原本的中國民族認同立場,跳進擁護中國極權-民族主義的洪流裏,即從本來對中國之身份歸屬與相關符號的堅持,轉變為對中國國力的稱頌與擁戴,從精神性的「親中(反共)」變成利益導向的「親中共」。

 現在看來,儘管蔡衍明所說的「中國許多地方都很民主」,以及對中國置入性行銷的辯護,並沒有出現在余紀忠的口中過,但我們很難保證他若活到現在,會如何看待所謂的「中國崛起」?畢竟,這類媒體在二十世紀時觀黨國而後行,跟在二十一世紀觀中共而後動,其服從最高威權的本質是前後相連貫的。

 財務危機的中時之所以會變成旺旺中時,其實都可以視作上述質變的結果,其無法避免的副作用,就是中國傳媒市場規順利向台灣擴張:最支持中共政權、最可受中共政權使弄的有錢人,就是合作對象。

 《民主的內建式危機》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相濡以沫的關係,早就是公開的:前者靠著後者的勝選,加強其統治的合法性,後者靠著前者對台壓力,取得政權;而體現該壓力者,又以親中媒體的聯手恐嚇最具效率。

 2004年惟覺的「連宋沒當選、台灣會血流成河」,2006年的紅衫軍運動,2012年張榮發的「沒有九二共識、台灣經濟會很慘」…都獲得親中媒體以誇張的頻率、毫無平衡的手法強力放送。

 另外,當我們對中國市場是無條件地擁抱,對於民主防衛機制無所意識時,言論自由必定會降服於進軍中國市場的誘惑,三立電視台換掉鄭鴻儀節目就是例子;請注意,從2012年開始,中國傳媒市場規則的向外擴張,已經轉變成中國言論規則的向外擴張,中共有權力決定台灣人應看到什麼樣的政論節目。

 媒體生態的惡化,對於有識之士而言,當然是台灣民主一大威脅,但很諷刺地,國人是無法聯手對付之,因為此民主危機,恰恰好也是中國國民黨未來可不斷打贏選戰的利基。講白一點,我們的民主的勝選遊戲規則,帶來我們民主的危機,所謂「民主的內建式危機」是也。 

如今所見,中共所支持的在台政權執政後,台灣人權與新聞自由之國際評比皆倒退,這本是早可預見的。

 《中國因素不只是認同也是民主與否》 

 當中國認同變質成中國極權-國族主義後,檢討台灣媒體圈的「中國因素」,已經不一定要鑲進統獨或認同原則裏去思考,光是「全世界最大獨裁政權的在台喉舌」這一點就夠了。

 但是,若連這一點,都要被中國國民黨支持者視作為統獨激化,那我們的確該想想:是不是台灣的統獨分野,已經同時是支持獨裁與支持民主的分野了?其實,回首看看台灣的媒體史,作用於權力場域中,那不散的中國幽魂,不就是一直站在民主的對立面嗎?

原發表處: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67


-------------------------------------------------------

延伸閱讀:連結 文如下,討論見連結

我一直認為旺旺作為食品工業可以賺這麼多錢是很誇張,果不其然,原來是中共在背後塞錢。
http://ppt.cc/wHiE

恩庇侍從主義(clientelism)一直是台灣政治學裏研究地方派系最重要的關鍵字,當年由此概念所串起來的「國民黨-地方派系-地方」關係,已經改由「共產黨-大台商-其台籍員工」所取代,大台商及知名藝人(文化商品台商)都懂得這套「統戰經濟學」,競相向國共二黨政治效忠以大賺其political rent。

因為違反民主原則、有礙共和精神,政治改革均需思量如何抑制clientelism,我們可以透過政治透明化及自由市場化來對付前者(地方派系型的clientelism),但對於後者(台商型的clientelism),我們束手無策,也就是說,台灣長了一種民主之病,是不存在葯方的。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玫瑰與櫻花:民進黨的出路 (by 佛國喬)



民進黨目前仍有勝選可能,訣竅在二朵花上:玫瑰與櫻花。

戒嚴時期,中國國民黨的統治合法性得以維持,經學者的研究,有二個因素甚為重要:一、社會貧富懸殊不大(比目前小很多),二、從美帝取得外部合法性。儘管目前老K已經放棄其第一項歷史資產,但第二項歷史資產仍足以讓它在2008、2012、2016不斷地打敗民進黨,只是,這個外部合法性不再是從美國取得,而是從中國取得。
             
但是,古今兩個外部合法性還是有些不同。當年,美國的外部合法性包覆了經濟面(美援、技術與市場依賴、越戰經濟…)、意識型態面(自由世界燈塔)、國際外交面(維持國格、安理會席次)、文化面(美國軟實力)、國家安全(第七艦隊)…相較之下,今日中國的外部合法性卻成功得十足謎樣:台灣與中國的意識型態仍有明顯差距,台灣的軟實力不亞於中國,中國還是我們國際參與的最大阻力;經濟上,中國除了少許採購外,不曾如美國帶來大禮物過,技術上台灣也無需依賴中國,那麼,對於朝野兩黨,中國的形象為何仍是如此巨大?
          
這個缺角式的外部合法性是由二個利基所撐住:一是經濟(中國勞動力與市場)、二國家安全(老K勝選,中國就不再喊打喊殺)。

(不論執政或在野,吊在那裏都是同一個)             
就經濟這一點而言,受益者並非是全面的,M型社會的愈趨嚴重,就是證據。
            
對M型的右方這些獲利者而言,哪個大資本家可以從二岸經濟整合中取得最大利益,誰就可以取得台灣下個世代的經濟主控權,因為這是台灣近年最大的經濟體質變革;然而,再笨的台灣人都知道,競逐於兩岸經濟整合,基本功就是討好中共:於關鍵時刻,打中共不愛的政黨一巴掌。對中共而言,重點不只在打獨,而且要打「較不統」,這才能確保台灣二大黨都會往統的方向奔去。想想看,如果您在中共政權服務,看到打「較不統」成功了,不僅反映在選票上,也左右了「較不統」政黨的選後動作,您會住手嗎?當然不會啊,當然繼續打。

對M型的左方這些失利者而言,卻也跟隨前者支持老K去了;理論上當貧富懸殊擴大後(拼經濟全拚到少數人的口袋去),大資本家對受薪階級的號召力會漸漸失去,但台灣卻是相反的:制度上社會安全不足,讓人們在收入漸減的恐慌中,對保守政黨更加信賴,而反對黨未能提出明確的社會安全網建置工程,光有口號,是無法取得這些人的信任。

         至於國家安全方面,台灣的國防安全唯一的威脅是中國,這是改不了的事實,但我們不去討厭威脅,卻去服從威脅,原因跟上一點是類似的,與安全感有關:當台灣人自覺在國際社會愈被孤立,需單獨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那麼這些威脅就會愈不得不去屈從。然而,以屈從取得臨時和平假象,卻是飲鴆止渴:當台灣人恐懼,選了老K,中共就愈增飛彈,以便讓台灣人更加恐懼,而對老K愈依賴,造成無止盡的惡性循環;事實已證明:老K勝選後,對台飛彈不僅沒有撤,還一直增加,可以說,這些增加的飛彈,都是我們用選票所鼓勵出來的。
           
不計台商部份,如果說美國的外部合法性是正向的(我得故我支持),中國的外部合法性則是負向的(我怕失故我支持)。因為對己身與國家的安全感嚴重缺乏,老K才得以從「販賣恐懼」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勝選。於是,這個外部合法性又是缺角又是負向的,理論上不是堅固不可摧的,但其效力卻是如此成功不墜,祕訣在哪裏?
          如果您曾經和小弟一樣仔細地去比較2008與2012選票(連結),您就會發現一件驚人事實:中國觀光與農產品採購鄉鎮,並不比其附近非採購地區的選票藍綠變化少(少=對馬英九有利,即「幾家人吃米粉,全民一起喊燒」),可知2012投票行為不是實質性的經濟導向,否則應會從得利與否產生變化不均的情況。2012馬英九的成功,是建立在傳媒所形成的話語世界裏,台灣人被說服二件事最重要:經濟與中國,而這二個又被融合成一體兩面;這個話語世界構成了選民對於民進黨的恐懼,而且這恐懼是還無從檢驗起,於是只要該話語世界沒有被挑戰,恐懼會一直持續,老K就會一直勝選,儘管馬政府的經濟數字一再地很難看,也無法促使人們改投綠。

> (玫瑰是社會黨的符號,這是跨國的歐盟社會黨標誌)
若我是老K的幕僚,我所會建議的施政方針是什麼呢?不管經濟指數上昇或下降,不斷地談經濟,讓人民眼中只有經濟,以持續「拼經濟」的意識型態,並從而加強「經濟成功人士」大資本家的權威,以便他們和中共聯手打綠時,力道會更厲害。此外,不管中共有所善意或威脅,也要不斷地談中共,讓人民眼中只剩中國,以持續「中國就是世界」的世界觀,並從而加強親中政權的合法性。沒有這兩項鋪陳,恐懼不易滋生。由此梳理,反制的辦法就很明顯了:一、多談社會安全網的建置,二、多談中國以外的國家對台灣的重要性,破除台灣是孤立的迷思。以這些新議題去改善台灣人當下話語世界的目光如豆,並由此突顯取得安全感的正確之道:不是靠大資本憐憫,而是靠國家財富重新分配去建立社會安全網,不是看中共臉色行動,而是經由了解台灣戰略地位之重要,體會到台灣命運不可能是中共一個人說了算。

就第一點,民進黨需持續地喊出中間偏左路線,致力於推廣一種「去經濟主宰」的意識型態與政策,當台灣人有一個堅固的社會安全網作靠山,我們才能從「拚經濟」中覺醒,而在我們從經濟枷鎖解放之中,也才可能去思考價值與理念對於我們人生的重要,這不僅是在肯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理由,而且還是民進黨走向勝選之道,特別是中共還是一個最不講價值與理念的政權,其在台同路人因此是不會受到已解放的選民所青睞的。至於所謂的「去經濟主宰」,歐洲國家經驗已累積可觀的火葯庫(理論與政策),是歐、美二地政治風格完全不同的地方,民進黨在此應多向留歐學者諮詢。

(這不是日本,是台灣關仔嶺)

就第二點,老K具有中國外部合法性的專賣權,民進黨無競爭之可能(這一點該黨至今還是沒看破),而國人的話語世界維持中國單核心,綠營則永無勝選可能,巧妙的是,因中國民族主義因素,日本是老K所不願碰的,民進黨若致力於取得日本外部合法性,專賣形式是可以確保的,這一點以美國為對象卻是不成的。

民進黨於是需以國民黨為師,只是將主角改成日本,多談日本觀光客、多談日本採購農產品金額、多談台日的產業合作、多談台灣對日本的技術依賴、多談日本的軟實力、多談二國在現代化上的歷史連結、多談美日安保對台灣安全的重要,甚至多談日本在世界的重要,然後學習該黨:在被阻擋親日政策時,指控老K是仇日、排外、意識型態政黨。從現在開始,綠營的政治頭人(特別是執政縣市首長)就需提出親日政策,積極赴日賣蔬果畜肉(核災後市場很缺),並在日常受訪中不斷提及「日本」這關鍵字。至選戰之際,則需提出許多與日本政府合作的想像,反襯於老K的仇日,讓日本政要或各界領導人於2016選戰前有所暗示,當然,沒有長期經營一個以日本為核心之一的話語世界,這些政見與暗示並不會左右選情。

台灣政壇上的知日份子,全都在民進黨裏頭了,福島災後二國所意外建立的情誼,正成就了上述策略的土壤,有了此二利基,民進黨走上這條路應能駕輕就熟。



如果您覺得日本角色對台灣不足重要,那您應看看以下的數據:2010年上半年台灣生鮮水果外銷金額,銷往日本是銷往中國的3倍,但台灣的話語世界卻讓我們誤以為中國是台灣農業救星;2011年的調查,日本觀光客每人每日平均消費金額是中國觀光客的1.3倍,扣除掉購物(多至中國人投資的觀光商品店),其餘消費額更差到2.5倍,但我們卻誤以為台灣的旅館業是靠中國觀光客吃穿的…像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目前台、中二國密切交流此重大國策,必需被整個調整90度至台、日交流,從東西變南北,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是個比我們進步的國家,我們有太多方面需向他們學習;舉個例子,目前文化部在文創方面的預算,幾乎是孤注一擲放在中國,但此時的高人一等只不過是暫時的,鎖死於該地等於是停下腳步等待對手趕上來。相反地,和日本的密切交流才能學習到已現代化的前輩的經驗,台灣因而才有可能進入更大的國際市場;而且,永續地保持優勢於中國的局勢,對於文化台商們,這也才是長久賺錢之道。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民進黨敗選後的反應,該黨目前更加談經濟、更加談中國,蘇貞昌有政黨機器,故可與貌似非官方的中國單位交流,小英只剩下基金會,只能在《想想論壇》召集中國流亡民主人士來加持其知中色彩。這樣的競逐走到2016,不斷地加強台灣人話語世界的中國核心地位,只是讓早就取得專賣權的老K更能躺著選罷了。另外,有學者提出「第三個中國想像」,好像老K取得的專賣權只有片面的,還有其他讓綠營鑽入中國議題的空隙:比如中國的公民社會。老實講,中國是一個沒有集會結社自由的國家,改善這一點,到擺脫萬年執政黨代理人的控制,又得花費一段時日,若說這是條可行之路,也來不及救下次大選。

提出「中間偏左」清晰的政策,才是對付老K拼經濟之說的解葯,而「知日派」才是破除老K中國牌之道,下手不難,剩下的三年半的時間也很足夠,而且,改變台灣人的經濟觀與世界觀,其實不只是為了一場選戰,也不只是為了執政,還是為了重建一個社會的自信心:台灣人與台灣不應再繼續做人家的「小的」,不應再被嚇唬了,那苦情的角色是被騙去演,我們的體質並沒有這麼虛弱,我們在世間的價值並沒有這麼低落,我們只是缺勇氣,讓我們看清楚這個世界,勇敢地以自由的心靈來思考自己與國家的未來吧。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2012大選檢討 (by 佛國喬)



以絕對投票率(得票數除以所有有投票資格的民眾數)來看選舉結果,對藍綠版圖的理解,會有不一樣的風情。對綠營而言,從西元二千年以來,這12年來的四次大選,其絕對得票率分別為32.19%、39.21%、31.43%、33.69%(見上圖),藍橘營合計(泛藍)的絕對得票率則為49.20%、39.03%、44.22%、40.14%。就2012年的這場大選來看,綠營的成績比其歷史低點高出有2.26%,國民黨雖然打贏這場選戰,但卻也是慘勝:馬英九個人的絕對得票率(38.10%),甚至是輸給了2004年的連戰。很多人會自問:馬英九執政成績這麼糟,小英氣勢這麼旺,為什麼還是敗選?由絕對得票率來看,38.10%這歷史性難看的數據已經反映了大家的徹底不滿,而民進黨的絕對得票率,也的確有所增長,但二黨原有實力差距過大,不是這一場選戰可翻轉的。

在扁家爭議下,2008年謝長廷所獲的31.43%,堪稱打死不退的綠色選民,未來就算派出隻台灣獼猴出選,也至少會有這樣的成績;同樣的,經歷這四年來無數風暴,我也相信,國民黨下次就算派出隻熊貓出選,只要黨產未盡,廣告強打、組織不潰,也至少會有馬英九38.10%的選票支持。扣除二者的基本盤,剩餘的空間僅剩30.47%,但請不要誤以為這些人是中間選民,他們絕大多數是不出門投票的。藍綠對抗,從來不是五五波,其實就是四成打三成,其餘三成在外見死不救。

2016年民進黨要勝選,必需繫在四個前提全齊備之下:一、馬英九的施政滿意度並不比第一任好;二、國民黨下一任候選人無法切割掉馬英九的施政不滿;三、今年投宋的下一次大選依然不投給國民黨;以上三個條件讓國民黨卡死在38.10%這歷史低點,最後:四、民進黨的候選人立在小英的成績下,再從不投票選民之間,爭取得選民總數的4.41%(=38.10-33.69)的進展,這數據相當於小英之於謝長廷進展(2.26%)的1.5倍。所謂的1.5倍,就是依民進黨目前的選戰打法,下次大選是希望飄渺的,「最有一哩路」之說是騙人的,民進黨離執政最少還有兩哩路要走。

民進黨過去信仰的往中間靠攏(就是往國民黨價值靠攏),很難在上述見死不救的三成選民之間挖到票,因為這些人並不信仰國民黨的價值觀,不然早就投入藍營了,這是為什麼民進黨往中間靠攏後,見死不救者依然大多是見死不救。這些人需要的是被感動到,需要的是投票的激情;要冷感選民出門投票,必需靠有煽動力的候選人;2000年阿扁在兩強夾殺下,所獲得的絕對得票率,僅輸給2012小英1.5%,因為他曾是一位絕佳的煽動家。

但是,為什麼我們以為我們為贏?

小英在五都選舉的成績,讓人對民進黨的大選選情十足樂觀,不論是看得票數或得票率,2010年五都敗選的小英,其實表現得比2004阿扁在台北縣選得更好。拿謝長廷2008的藍綠版圖為基礎,以2010五都的數據來推算全國(楊秋興以九藍一綠計,參見「地圖會說話」的算法),的確是可以反推算出2012綠營有望。

但民進黨在大選無法維持住五都選舉的水準,甚至就絕對得票率來看,大選的小英(新北市32.77%)也比五都的小英(33.42%)遜色,小英甚至在許多縣市選得比立委候選人不好,這是12年來從未見的新現象。

同一選區,小英愈選愈退步,反倒可以證明問題不是出在人選,而是出在選舉性質不同。台灣選民在地方層級的選舉,甚至是國會的,都比總統選舉更放心投給民進黨,但只要一臨總統大選,綠三藍四的基本盤就會重新就位。選民並不是不信任民進黨的行政能力與操守,而是卡在「國政」議題上難以交付重任。

「國政」與地方行政差別有什麼?有兩個大選的熱門議題,是在五都選戰中不曾被考慮的,一是核電政策,二是對中立場。

對中立場很難就新北市投票行為,來判斷其殺傷力的程度,但核電政策就不同了,新北市擁有全國四座核電的其中三座,如果民進黨的反核立場具有殺傷力,那大選的小英在核電廠附近的區域,一定會比五都的小英選得更糟,而且,這些區域之下降程度,會比新北市其他區域更大。很不幸地,石門、三芝、貢寮、金山、萬里這幾個核電廠10公里半徑的地方,正巧反應了這樣的事實,其中關鍵地域:核四所在的貢寮,尚且高懸第八名。以下的排行很明白地跟大家說明:反核是票房毒葯。

表:蔡英文於新北市(*表核敏感地帶)
    2012絕對得票率    2010絕對得票率      增減
全市        32.77%             33.42%             -0.65%
坪林區    43.24%             52.21%             -8.96%
石碇區    41.21%             47.42%             -6.22%
石門區*29.51%              34.26%             -4.75%
金山區*34.43%             38.35%             -3.92%
烏來區    24.63%            28.40%             -3.76%
平溪區    37.48%            40.61%             -3.12%
雙溪區*33.32%             36.09%             -2.78%
貢寮區*42.17%             44.71%             -2.54%
萬里區*31.96%             34.18%             -2.22%
瑞芳區    29.83%             31.67%             -1.84%
三芝區    29.00%             30.69%             -1.69%
深坑區    31.10%             32.74%             -1.64%
鶯歌區    35.15%             36.60%             -1.44%
五股區    36.41%             37.40%             -1.00%
林口區    31.11%             32.08%             -0.97%
三峽區    32.14%             33.10%             -0.96%
泰山區    34.90%             35.81%             -0.90%
板橋區    35.54%             36.39%             -0.85%
八里區    33.21%             34.05%             -0.84%
土城區    33.19%              33.98%             -0.79%
三重區    39.45%              40.22%             -0.77%
淡水區    30.08%             30.69%             -0.62%
新莊區    36.97%              37.53%             -0.55%
蘆洲區    38.88%              39.40%             -0.52%
中和區    27.93%              28.26%             -0.33%
樹林區    35.29%              35.60%             -0.31%
新店區    23.46%              23.60%             -0.14%
汐止區    29.43%              29.41%              0.02%
永和區    24.24%             23.90%              0.34%

至於對中立場,即民進黨所稱的「國民黨成功操作兩岸經濟恐嚇牌」,如果這恐嚇具殺傷力,那「中國採購區」:埔里、魚池、阿里山、大林鎮、學甲鄉、永安鄉、古坑鄉,民進黨的絕對得票率將呈現較同縣市其餘鄉鎮更嚴重的下滑,但令人感到意外地,數據上並非有如此明顯顯示,這解釋有二:一、中國採購區的採購對象是集中在國民黨原有的支持者,二、恐嚇效應是一種普偏的心理作用,從來不是一項理性行為,所以工作上與中國無關者,也感同身受地自以為立場與那些專營中國觀光客的旅館老闆無異。

民進黨的對中立場一向偏獨,於是中國共產黨經由委託人與委託政黨,暗示或明言將會經濟杯葛民進黨執政,使得「堅持主權」跟反核一樣,成為票房毒葯。不過,要民進黨為了執政而放棄主權堅持,就如同要綠黨為了執政而放棄反核一樣不可行,理由有二,一、路線一時沒有票房,並不代表路線錯了,錯的一方有可能是選民(想想看那些核電廠附近的民眾),此時反而是更該大聲疾呼進行理念宣導。二、民進黨同流合污後更不會有執政機會,只要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堅持主權的一日,中共就會繼續支持國民黨;當民進黨愈放棄主權堅持後,國民黨就會更加放棄之,以爭取中共的繼續支持;當中共從這個遊戲嚐到甜頭,它就會愈支持國民黨,讓二黨都往統的方向奔去。中國共產黨在台灣的勝選才剛要開始收割成果,當民進黨愈去思考「如何取得中共善意」,中共的勝選收獲就愈大,畢竟中共無法透過國民黨說服泛綠台灣人去臣服於它,只能透過民進黨。

民進黨的官方版檢討?
民進黨官方版敗選原因:民進黨信賴度不足、國民黨成功操作兩岸經濟恐嚇牌、馬當局強力運用行政資源、返鄉投票偏低、投票率偏低,及棄宋保馬發酵。這六個原因至少有三個是選前就可知的招數:兩岸經濟恐嚇牌、強力運用行政資源、棄宋保馬,但民進黨在選戰中一直處於無招架之力,特別是第一項,最後坐以待斃;這三項應歸入選前檢討,早提出對策,而不是選後才檢討,並且仍無對策。至於返鄉投票偏低、投票率偏低二項則是偽原因。由以下表格可知,相較於上一次選舉,投票率下降較多的,是集中在台北市及其週圍縣市,返鄉困難度較高的中南部,反而下降較少。

             2008成功投票率    2012成功投票率    差距
全國        75.65%                 73.84%                -1.81%
臺北市    78.56%                 76.32%                -2.24%
新北市    77.34%                 75.40%                -1.94%
基隆市    75.52%                 71.62%                -3.90%
宜蘭縣    73.40%                 71.86%                -1.54%
桃園縣    76.84%                 74.18%                -2.66%
新竹縣    78.57%                 75.51%                -3.07%
新竹市    77.82%                 75.16%                 -2.66%
苗栗縣    76.13%                 74.04%                 -2.09%
臺中市    76.22%                 75.27%                 -0.95%
彰化縣    74.28%                 72.73%                -1.55%
南投縣    71.51%                 70.60%                 -0.91%
雲林縣    69.44%                 68.15%                -1.29%
嘉義縣    71.63%                 71.78%                  0.15%
嘉義市    75.76%                 73.06%                 -2.70%
臺南市    74.77%                 73.64%                 -1.13%
高雄市    77.31%                 75.41%                 -1.90%
屏東縣    73.19%                 72.00%                 -1.19%
臺東縣    62.63%                 61.22%                 -1.41%
花蓮縣    68.10%                 64.05%                 -4.05%
澎湖縣    59.88%                 58.31%                 -1.57%

同時,投票率下降較多的縣市都是國民黨的傳統票倉:基隆、北市、桃竹苗、花蓮。這個表格印證了我文前對於國民黨「慘勝」的詮釋:投票率偏低是拜國民黨表現不佳所賜,所以,投票率該項自不應歸入為民進黨敗選原因。若單獨檢視馬英九二次大選的絕對得票率,下降得較嚴重的縣市分別是新竹縣、基隆市、花蓮縣、桃園縣、新竹市…,和整體投票率下降較嚴重的縣市十分吻合。

小英在哪個縣市選得最不好?

我們一直以為:由於品味之故,小英是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中,最有實力爭取都會布爾喬亞選民支持的,但很遺憾,由以下的表格可以知道,台北市是小英進展最少的縣市;此外,由於每一個縣市的藍綠僵化程度不一,以12年來歷史高點與低點來校正,榜尾依然是台北市。事實上,她在台北市的絕對得票率(30.18%),甚至敗給2000年的阿扁(31.20%),這種情況只發生在二、三個縣市上。

2008綠絕對得票率/2012綠絕對得票率/差距   
全國        31.43%    33.69%    2.26%
臺北市    29.04%    30.18%    1.14%
新北市    30.12%    32.77%    2.65%
基隆市    24.37%    26.33%    1.97%
宜蘭縣    35.66%    37.75%    2.09%
桃園縣    27.17%    29.56%    2.39%
新竹縣    20.42%    23.35%    2.94%
新竹市    27.47%    29.68%    2.21%
苗栗縣    22.08%    24.57%    2.48%
原臺中縣31.16%    34.88%    3.72%
原臺中市29.45%    31.82%    2.37%
臺中市    30.47%    33.63%    3.16%
彰化縣    31.50%    33.81%    2.31%
南投縣    27.15%    29.91%    2.76%
雲林縣    35.78%    38.03%    2.25%
嘉義縣    39.00%    42.05%    3.05%
嘉義市    36.07%    37.29%    1.22%
原臺南縣41.49%    44.25%    2.76%
原臺南市37.50%    39.96%    2.46%
臺南市    39.88%    42.51%    2.63%
原高雄市37.85%    39.17%    1.33%
原高雄縣39.21%    41.64%    2.44%
高雄市    38.46%    40.29%    1.83%
屏東縣    36.78%    39.70%    2.92%
臺東縣    16.71%    18.68%    1.97%
花蓮縣    15.34%    16.62%    1.28%
澎湖縣    25.19%    26.62%    1.43%
(金馬因人數過少不列入,請見諒)

這場選戰中,品味是個影響因素嗎?如果是的話,小英不應該會敗給2000年的阿扁。

在下一次勝選仍十分艱辛的情況下,民進黨何去何從?

就如同反核宣導不會在一、二年奏效,正名制憲或退而求其次的堅持主權,也無法在一場選戰中改變選民的認知,特別是要改變「三成見死不救者」的立場,更是困難,這難度差不多是跟傳教一樣難,但在藍四綠三完全僵化情況下,這是民進黨唯一的出路;如果為了便宜行事,錯認為路線改變票就會跑出來,那執政是永不可期的,這一次選舉結果大體說明了「中間路線」(包括其中的品味形象)是進展有限的。民進黨需要有一群檯面上的人物都有傳教士的熱情與口才,這些人有能力改變民意市場,至於2016,如果人選還是小英,我們需要小英2.0,而她也需要更強的幕僚。

傳教士進入異地傳教時,不會以指控「異教徒」作為傳教方式,也不會以不談上帝的方式進行傳教,他們會發展一套細緻論述去感動人,但現在民進黨只走了二個極端:要嘛只會指控「賣台」,要嘛避談「顧佛祖」(台灣主權價值),沒有人在經營細緻論述。


至於「地方包圍中央」的招數是否仍可行?查這一次大選結果,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其大選表現並未有明顯的正面效益。就算下次選舉,五都拿下三都,事實上對大選幫助不大。

其次,國會選舉也應提早準備,小英這一次在不分區名單中,大量提名區域立委性質的政治人物,其中計有十位當選人有打選戰的實力,這是「弄拙成巧」:目前綠藍席次是43比69,在藍綠版圖不變情況下,只要14個小輸選區能翻盤,國會就可過半,這十位加上四大天王(現在誰才是?)應進駐這14個目標選區,而且這些選區今年就該提名,提名人從今年就開始進行選民服務,晚一個月都是讓現任國民黨立委佔了便宜。這十位不分區立委,必需把自己當成區域立委來做,專心經營單一選區,這是條必走的路。

目前小英提出的不分區立委認養選區的做法(連結),跟我建議的做法不同:一、小英認為要認養,我認為要直接提名;二、小英認為要經營艱困選區,我認為要進駐不艱困選區;三、小英認為要認養二個,我認為直接經營一個;四、小英認為要經營彰化以北,我認為南北不是問題。小英的立場是把不分區立委當未來大選的輔助手來布局,而我則是完全國會本位。

民進黨資源有限,究竟國會過半比較有可能性?還是贏得2016大選?我覺得都很困難,但前者的投資報酬率應該是高出很多。至少,國會選舉不該再被視為總統大選的附屬品,它必需設有一名專責的操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