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不朽經典,經典不朽 - 臺灣鐵道ホテル(上)(by Jon)



日本時代的鐵道旅館明信片
影像提供 / FormosaSavage

過去求學時主修飯店管理的我,一直深受歐洲許許多多擁有悠久歷史與人文背景的飯店所吸引。在台灣,豪華氣派的五星級飯店比比皆是,包括我曾經服務過的,全國規模最大,同時也是名氣最為響亮的某家國際連鎖飯店在內。

然而,或許是台灣這座島嶼獨特的歷史軌跡使然,令歐洲那種因人文薈萃的深厚底蘊而散發出悠遠氣質的老飯店在此地只能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

說來慚愧,一直到了幾年前,我才如獲至寶般地發現我夢想中那種優雅的歐式飯店曾經矗立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她就是 - 「臺灣鐵道旅館 」(臺灣鐵道ホテル)。

在西方國家與過去的台灣,飯店的主要功能並不是用餐場所,而是提供舟車勞頓的旅客住宿(日稱宿泊)之用,因此
飯店一詞在過去是不存在的,也只有旅館」才能真正表現出"hotel"一字的原意與精神。

1908年(明治41年),隨著縱貫線鐵路、基隆港、打狗港等重要交通建設的陸續出現,以及各地現代化道路的完工,台灣社會在煞那間從清朝時代的紊亂與落後,進入到與歐美同步的文明開化世界。


鐵道旅館的誕生地


除了島內的交通一日千里,南北距離大幅縮短之外,台灣與內地(日本本土)之間的往來也更為頻繁。為了及早因應此一趨勢,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於1907年(明治40年)6月21日著手興建台灣史上第一家西式旅館。地點選定在台北停車場(火車站)前,距離僅100公尺的表町二丁目,也就是今天的
新光三越站前店所在地。下圖利用Google Earth衛星照片與日本時代的市街規劃圖以及鐵道旅館平面圖對照,更能清楚地看出鐵道旅館的所在位置。


鐵道旅館敷地位於「北三線道路」(今忠孝西路)旁
(點圖可放大)


鐵道旅館平面配置圖與周邊道路
(點圖可放大)

為了趕在
1908年(明治41年)10月20日的縱貫鐵道全通式」之前完工以接待前來參加慶祝儀式的各界貴賓,在廣達3,069坪的敷地上,佔地620多坪的鐵道旅館於10月16日落成。

鐵道旅館的大門位於
驛前通」,此街道在清朝時代因位於台北府城後方而被稱為府後街」。終戰後,來台進行劫收」的國民黨為了將台灣徹底中國化」以去除台灣人身上的皇民氣息,因此將街名改回清朝時的府後街。而此一府後街便是後來的館前路

1946年(民國35年)的臺北市新舊街名對照表


被遺忘的設計師

鐵道旅館的設計出自何人之手?在今天散見於各處的文章中(包括學術論文),絕大多數皆參考1911年(明治44年)出版的《臺灣鐵道史》,並作出鐵道旅館是由總督府土木局技師野村一郎與鐵道部技師福島克已所設計的結論。

然而,曾擔任總督府營繕課長的井手薰在1943年(昭和18年)於鐵道旅館舉行的一場建築座談會中卻表示,
「這間旅館是松崎先生的設計」。而同樣任職於營繕課的尾辻國吉也曾指出,鐵道旅館是松崎老師的獨逸(德國)式風格」。

施工中的鐵道旅館與福島克已技師
出自《臺灣鐵道史(中卷)》


井手與尾辻口中的這位松崎,正是具有貴族身份,同時也是日本建築學會」的創立委員 - 松崎萬長。

松崎萬長生於1858年(安政5年),於1871年(明治4年)奉命隨岩倉使節團出國考察並前往德國留學。原本計畫在德國學習軍事的松崎萬長不料因染病而被醫生診斷為虛弱體質。在養病期間,松崎發現自己在建築方面的興趣而決定朝此發展,遂於1877年(明治10年)進入
柏林工科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就讀。

三年多後,松崎的官費留學生身份遭到解除,於是在1880年(明治13年)自動辦理退學,並於隔年回國。而值得一提的是,松崎萬長與和台灣有密切關係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同為留德學生,因此也留下了下面這張珍貴的照片。
松崎萬長(1858-1921)
出自《松ヶ崎萬長の経歴と作品》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公家大名子弟合影
出自《松ヶ崎萬長の経歴と作品》


1907年(明治40年)7月,被取消華族」(貴族)身份的松崎萬長來到台灣這個現代建築的處女地,並下定決心在此安身立命。渡台後的松崎居住在大稻埕,隨後加入當時的鐵道旅館設計團隊。

事實上,由鐵道部委託大倉組(今大成建設,負責東京大倉飯店與杜拜棕櫚島等工程。)進行的鐵道旅館工程乃是由野村一郎、福島克已、渡邊萬壽也、服部藍一郎與松崎萬長五人共同設計監督。松崎主導旅館外觀的設計,而內部的裝飾則由服部負責。

鐵道旅館竣工後,同樣由松崎設計的西門市場(今西門紅樓)也於同年落成啟用。除此之外,松崎在台灣的作品還有舊基隆車站、新竹車站、
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彰化小學校與台中公會堂(台中俱樂部)等。

雖然松崎萬長因來台的時間而沒有全程參與鐵道旅館的設計,但該建築的優雅外觀出自松崎萬長之手卻是不爭的事實。


空前的極致奢華

除了絕佳的地點外,鐵道旅館內部使用的器具與設備更是當時台灣人眼中的夢幻逸品;小自刀叉,大至吊燈與廁所裡的馬桶等部品都是從英國來的舶來品。曾擔任駐日新聞處長的張超英先生在生前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鐵道旅館記憶時曾這麼說道:

 小時候跟著祖母,總是有好事情。像祖母常帶我去鐵道旅館,那裡古色古香,咖啡杯好小,有稀奇的布丁可以吃。
 

-《宮前町九十番地》by 陳柔縉

出身板橋林家的已故歷史學家林衡道也這樣子回憶道
 吃西餐,水果端出來時,還附有洗手的小碗,一切仿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派頭。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by 陳柔縉


走進鐵道旅館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氣派的磚紅色建築。玄關的右邊有事務室與電話室,其功能相當於今天各大飯店中的"concierge"。一樓lobby的面積有45坪左右,其右側有酒吧與撞球室,左側則有置物間與會客室,穿過走廊後更有吸菸室與讀書室供顧客使用。

隨著長廊的引導,旅客們來到旅館的後半部,此處是廣達75坪的大餐廳(食堂)與廚房。而在lobby的左側一角,旅客們更可搭乘限重500斤(約300公斤)的先進電梯來往於一、二樓之間。

鐵道旅館一樓平面圖(點圖可放大)


來到二樓,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位於建築物左右兩側的景隅套房」。這兩間附有客廳的特等室」要價不菲,一晚的價格在15-16圓之間。比起最便宜的普通室」只要3圓,並以當時教師的月薪約30圓,一個四口之家的單月飲食費約15圓來看,能夠下榻特等室的應該只有連爺爺這類的好野人

鐵道旅館二樓平面圖(點圖可放大)


和樓層越高,景致越好,價格也越高的現代飯店不同,鐵道旅館的三樓就不如二樓來得高級。不僅空間較為狹小,就連傢具使用的木料也不像二樓所用的台灣檜木(Hinoki),而是較廉價的杉木。


鐵道旅館三樓平面圖(點圖可放大)


除了高檔的住宿品質外,鐵道旅館提供的餐飲服務也是世界級的品質。如同前面張超英與林衡道兩位富家子弟的回憶,能夠在鐵道旅館享用高級料理的小朋友絕對是最幸福的。當然,高級的餐飲絕對是伴隨著高貴的價格。鐵道旅館提供早、午、晚三餐,其價格在1圓50錢到3圓之間。

刊登於書刊中的廣告
出自《趣味の臺灣》


刊登於書刊中的廣告
出自《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 昭和十五年版》


走出富麗堂皇的旅館建築,佔地2,000多坪的室外庭園也是別有看頭。在偌大的庭園裡,各式各樣的本島特有樹木與花卉在此爭奇鬥艷,也更襯托出鐵道旅館的優雅之情。

殖產局長於鐵道旅館的歡迎宴,可見華麗繁複的電燈樣式及附有電扇的吊燈
出自《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設備發展之研究》


花木扶疏的庭院與穿著整齊的服務人員(點圖可放大)
影像提供 /《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


礙於篇幅,下回將更深入地介紹台灣鐵道旅館,這座開創台灣西式飯店史的不朽傳奇,以及她如何悲劇性地消失在台北街頭,結束其37年的短暫生命。

(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中研院台史所

參考文獻
《臺灣鐵道史(中卷)》by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 昭和十五年版》by 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 
《松ヶ崎萬長の経歴と作品》by 岡田義治、初田亨《松ヶ崎萬長の作品研究》by 岡田義治、柴田智男、畔柳武司《宮前町九十番地》by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by 陳柔縉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設備發展之研究》by 廖鎮誠

8 則留言:

  1. 好精彩的分享喔....

    很期待看為什麼她的生命那麼短暫.

    回覆刪除
  2. 好高興終於看到文章了

    回覆刪除
  3. 感謝Jon大對台灣鐵道旅館的歷史導讀。



    想必台灣鐵道旅館的建造成本應該相當驚人,才用了37年就把她給

    拆了,真是...



    台灣鐵道旅館的原所在地(部分土地目前為新光摩天大樓)是台北市

    的地王,已經連續11年。

    http://www.nownews.com/2008/12/11/320-2379303.htm

    回覆刪除
  4. 好文, Jon的考證真是詳細啊! 從Jon這幾次所提供的老照片或老明信片來

    看, 台灣的城市氣氛在以前還真的是很歐洲的啊. 每次走到館前路那一

    帶, 我都會重新mentally construct一下這裡在數十年前的空間與建築

    (把房子想成矮一點, 把一些本來不在的房子從眼前拿掉, 換上一些本來

    存在的房子), 然後意淫這裡在往日時光的美好. 最痛恨的就是那些

    1950-60年代出現的官方醜建築.



    上回Jon提到高雄的老郵局, 台北的老郵局以前也很漂亮, 國民黨來了之

    後, 很厲害地硬生生加了一層, 而且還是自作聰明式地加在中間樓層(可

    能想說這樣可以保留高樓層處的造型), 但完全沒考慮到這些立面都是日

    本建築師花很多時間去調整比例的精品.



    現在台灣的建築史界, 有不少人討論日據時期的建築與建築師, 但討論到

    戰後的台灣建築發展時, 卻幾乎都是以"承接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大陸建築

    師"所豎立的建築設計傳統, 很少人有去討論這些日本人的遺產(建築作

    品, 建築生產體系, 建築教育體系等等)在戰後的延續影響. Jon, 幹得

    好, 繼續挖更多的東西吧!

    回覆刪除
  5. warehouse,



    我非常喜歡你用"精品"這個辭彙來形容日本人設計的建築。

    回覆刪除
  6. 台灣戰前、戰後公共建築的品質落差,其實不只是殖民主從日本人換成國

    民黨為因,台灣借由日人之手的「歐化」,轉為「美國化」,我想也是因素。

    回覆刪除
  7. 同意Joe的說法,美國的大公路主義的確是摧毀台灣都市面貌的另一殺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