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陳欽差大臣雲林來台視察,最後並簽署了包括海空直航等的協議,宣告了兩岸大三通時代的到來。同時,台灣一些媒體也於此時放出高雄港的貨櫃處理量(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二十呎標準貨櫃)的世界排名直直落的實情,從2000年的世界第三掉落至今年保十的難堪處境。當然,高雄港貨櫃處理量排名下滑的新聞,在狡獪邪惡的新聞人筆下,投機地與陳欽差大人帶來的大三通直航新聞掛勾,企圖將把直航描繪成高雄港千億商機,以及高雄港貨櫃處理量排名止跌回升的萬靈丹。事實果真如此?
(欽差大臣陳雲林視察台北)
以貨櫃處理量作為高雄港的一項指標,高雄港輝煌的過去早已如明日黃花隨風而逝,大三通直航頂多只有迴光反照的幾日光景罷了。事實上,世界國際分工與產業結構的轉移、國際海運航線的變遷,這兩大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結構制約,早就宣告高雄港的港口功能,不能只再執著於過往航運經濟的迷思,而必須讓港口功能多元化、多樣化,進行港口功能的轉型再造,讓高雄港有不同的風采與功能,才能讓高雄港真正獲得救贖。
首先,台灣作為國際加工平台,製造業的外銷逐漸創造高雄港的風光,同時隨著中國逐漸的改革開放,其港口建設落後的實情下,儘管兩岸沒有直航,但國際航商依舊將貨櫃拉到高雄港進行轉運。然而,這些條件早已經失去。當過往動輒三、四千貨櫃的台灣涼椅消失時,意味著台灣的產業結構早已轉型,並以高價貨的輕薄短小、市場產品週期短的資訊電子產業為主,而此些產品以空運為主。再者,中國的港口建設從廣大上青天(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天津)和深圳等深水港口陸續完成時,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國際航商根本毋須脫褲子放屁將貨櫃拉至台灣進行轉運,而是直接從中國港口駛出航向世界各地。
復次,由於中國地方保護主義,各省市間輸人不輸陣,各港口彼此競爭激烈白熱化,連廣東省方圓五百里內的廣州、深圳和香港三港口彼此的廝殺較勁和惡性搶客,高雄港如何能獲得國際航商青睞,從這些港口手中搶走客戶呢?!尤其,在台灣產業結構持續轉型,勞力輕工業不斷外移,高雄港的轉口貨櫃已超過55%,此意味著高雄港若要維持貨櫃處理量的提升,則必須從中國港口搶食客源和貨源,但就目前兩岸產業分工趨勢,和對岸深水港口條件優良和瘋狂殺價競爭下,根本是「阿婆仔生子,真拼!」(高雄港港區圖)
至於,國際航線的轉移重組,更是橫阻高雄港面前的一座大山。首先,過去的航線是類似洲際式幅度,亦即船從美國到香港或高雄之後便回頭,從歐洲到東亞之後再回頭,因此高雄港在此種洲際式航線下,其作為歐洲美洲交會點,便有其地緣上的優勢。因此,過去東北亞的貨櫃、或者東南亞貨櫃除了新加坡之外,美國線的貨櫃都會拉到高雄港進行集合後轉運。然而,目前隨著船舶愈加大型化,據說,效率成本最優化的「鐘擺式航線」(pendulum shipping line)逐漸開始取代過去此種洲際式來回航線。亦即,航運行走的路線就像大幅度的鐘擺一般,船一路從歐洲殺到、中國、台灣亞洲在殺到到美國,換言之,歐洲到美國可能在新加坡卸了貨櫃之後,在一路殺到美國去。高雄港作為歐洲與美洲航運交接點的地理優勢,早已經在此種「鐘擺式航線」中被略過。
再者,若航線不走鐘擺式的話,航線的細密化,讓美國航線可以有十幾條船同時跑,並細分成東南亞、東北亞,此種航線細密化的劃分之下,高雄作為東南亞跟東北亞的交接位置,遂成了無法歸屬進為東北亞或東南亞的二不管地帶。儘管,換個角度講,不屬於東南亞或東北亞的地理位置優勢,依舊可以讓高雄港可以分潤到東北亞跟東南亞兩邊航線的生意;但不幸的是,由於國際航線為節省油料和碼頭租用成本,航商間的聯營跟策略聯盟方興未艾,造成航線跟船隻重組成一個個的區塊。譬如,日本、韓國有一組船跑美國西岸,後來航商船隻聯營之後,船隻增多、航線重組之下,雖然高雄港作為航線必經之地,但高雄港卻在此種航線區塊重組中重要性被壓縮,貨櫃中轉量也因而被削減。(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運河)
(香灰水治高雄港)
shinichi@diaspora
※〈超克藍綠〉貼紙語法:<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 target="blank"><img alt="藍綠丁丁二人組"src="http://p9.p.pixnet.net/albums/userpics/9/3/423493/ 49085a b8676d7.jp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